资源描述
2021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5题。(20分)
我看多了
张晓风
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栋古堡。
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首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巧绝伦,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出没的。
但其中有栋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令我难忘。
那天,隔着远远的草原,我们又看到一栋古堡,导游慢条斯理地说起一段因缘:
“这古堡200多年前就倾圮了,然后就一直荒在那里,这样过了100多年,有个子孙发愿,要把古堡于原地原样重建起来。麻烦的是,找来的那位建筑师太年轻,(其实所有的建筑师都太年轻,有谁老过100岁呢?)没有人见过那栋100多年前就倒了的优美古堡长什么样子。那个时代又没有照相机,只听老祖父说过,他们曾听他们的老祖父说过,那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古堡。当时主事的这位建筑师急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很幸运的,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有一栋古堡巍然矗立在那里,建筑师觉得这栋古堡是天造地设就该配这片岩岬和草原的。他乍然惊醒,立刻把草图画下来,并且着手照图施工。每天,他把老石材一块一块地重新堆砌上去,咦,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堡主的子孙不知怎么又找到了原来的古堡设计图。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原来建筑师梦见的古堡跟原来的古堡一模一样。”
导游的话,我平常未必全信,但此刻,我宁愿选择相信。我认为建筑师梦见古堡,未必是古堡有灵,自己跑到大师的梦里来显灵显圣;而是因为大师既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它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而且就算跌倒了也还可以重新爬起来——他也见多了,就算没有1000栋,也会有500栋吧!积年累月,古堡跟周边的环境大概会怎样互生互动、筋勾肉连、气韵相融、眼神交电,必有一定脉络可循。建筑师只不过是“日有所归纳”,故“夜有所梦”,他不过是跟200多年前的另一位建筑师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有人以为人在年少时应多积累实际的生命体验,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人生还有同样重要的事,例如看地图,不妨视作实际徒步旅行的前置作业。背《九九表》,比实际去排列土豆要有效率。更何况,有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例如男人永远不能亲自体会怀孕和生产之苦楚,毒品则一次也别去亲身体验才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死亡,虽人人有机会体验,但体验完了也就没了。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聪明人是能从别人的吉凶里学会趋避之道的。不单是自己个人的人生起落,整个民族的前路其实都要靠“看多了”或“听多了”的老练来应对。“我看多了!”以前是中老年人才有资格说的话,但如今资讯发达,要阅读,比以前方便千倍,这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看多了!”
或者,传说中古老的华夏文明,一度也像苏格兰那栋荒圮的古堡,身在春去秋来的荒烟蔓草中,想要重建光荣,恐怕只有靠多读书、多阅世了。相信,总有一天,那美好强大的中华魂魄会因而翩然入我梦来,我们会在古旧的地基和蓝图上,重新垒起拔地而起、足以承继传统的优美云厦。
1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引述导游的话?(4分)
13.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它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
②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
14. 对画线句中“有人”的观点,作者认为“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其理由是什么?(4分)
15. 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以“我看多了”为题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11.写苏格兰古堡之多,引出下文;因为古堡多,为建筑师“看多了”做铺垫。
解析:一般来说,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
12.导游讲了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引发作者对“看多了”的思考,引出文章的主题。
解析:此题实际上也是“作用题”,就是问“花大量笔墨引述导游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也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13.①将古堡比作“生物”,生动地表现了古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相得益彰。②“窃取”在这里贬词褒用,突出了通过阅读获取他人经验、丰富人生内涵的重要性。
解析:①中的“生物”是比喻,是对“古堡”的赞扬;②中的“窃取”是贬词褒用。回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14.多积累实际的生命体验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但并非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问题。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没必要事事体验,以提高效率;同时,还有一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有些事情以不去体验 为好。
解析:“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的下文就是解释,共有三层意思,要分条概括。
15.以“我看多了”为题,使文章内容集中,行文自然:建筑师因梦中灵感而重建倾圮古堡的神奇故事,引发了作者对体验和阅读的思考,并由此产生联想,将古老的华夏文明比作古堡,相信依靠多读书、 多阅世能重筑承继传统的优美云厦。题目切口小,立意深,隐含着对年轻人多读书、多阅世的呼吁和对复兴中华文明的热切期望,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我看多了”既指建筑师“古堡看多了”,更指我们人生中的体验和阅读。从作者的构思来看,文章最后升华到国家的复兴,“我看多了”就多了一层对年轻人的忠告。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南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严重。一方面是人的“空心化”。据统计,河南农村户籍人口5171万人,是中国农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万人的省份。然而,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高达2876万人,超过农村户籍人口的二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村的“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村子住宅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不少农民把新房建在了村外临近公路等较为便利的可耕地中,原有的房屋被抛弃成荒。
报告指出,这就导致一户多宅、村庄布局混乱,村中原有宅基地大量闲置,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摘编自《农村“空心化”问题引关注》)
材料二:
市场在人才责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若任凭乡村人口流失,造成农村“空心化”,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与城镇相比,乡村有其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成为投资风口,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对于那些有意愿、有能力、有感情的人才,把他们引回来的同时,更应倍加珍惜,努力创造优良环境,让他们留下来,扎根农村。
留住人才,要提供精准服务,确保优惠政策落地。为了吸引人才返乡,各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有的好政策没落地,有的缺乏针对性,人才不“解渴”。优惠政策应精准对接需求,变“大锅烩”为个性化跟踪式服务。除了真金白银,更应多些真情实意,分担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留住人才,更要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对于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可将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上提供服务。对于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乡村教师等,可探索挂职交流、定向培养、挂包服务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妥善考虑他们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同时加强对乡村种植能手、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进一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
(摘编自王浩(农村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
材料三: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进而诱发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分析说,“这并不一定是坏现象,需要辩证看待。”农村空心化现象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乡村的表退,这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在吴普特看来,乡村振兴战略是综合性的工程,对资金、人口、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考虑,旨在系统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农村空心化会带来没人种地的问题。然而,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组织形式。他们将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在吴普特看来,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秦志伟《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村空心化包括人的“空心化”和村的“空心化”两方面,作为我国农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万人的省份,河南目前农村空心化尤为严重。
B. 当前我国大力培育的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解决了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的没人种地的问题。
C. 乡村不仅有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也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有利因素。
D. 吴普特认为,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光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无法实现,应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民把新房建在了村外临近公路等较为便利的可耕地中,原有的房屋被抛弃成荒,这也是农村“空心化”的一种现象,它造成了 土地严重浪费。
B. 要留住人才光出台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还要让政策落实,具有针对性,精准对接需求,变“大锅烩”为个性化跟踪式服务。
C. 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农村人才问题的关键,只有利用真金白银,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才可进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
D.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的现状需辩证看待。
9. 请结合材料分析出现“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7. B 8. C
9. 材料-侧重报道了农村“空心化”的现状,材料二侧重分析了农村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应对农村出现“空心化”问题,材料三侧重分析了如何看待与应对农村出现“空心化”问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解决了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的没人种地的问题”错误,材料三说的是“然而,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經营主体”,由此可知,“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只是一种设想,故“解决了”错误。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只有利用真金白银,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错误,“只有”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而文中针对不同人才,提出了不同方式,并非“只有利用真金白银”这一办法。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据”,然后结合三则材料的出处来梳理概括材料的内容,指出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材料一出自《农村“空心化”问题引关注》,从材料来看,主要以河南农村为例,从“人的‘空心化’”和“村的‘空心化’”两个方面介绍农村“空心化”的现状;材料二出自《农村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结合“留住人才,要提供精准服务,确保优惠政策落地”“留住人才,更要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分析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来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属于如何解决问题;材料三出自《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结合“这并不一定是坏现象,需要辩证看待”“在美普特看来,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中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委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农村空心化会带来没人种地的问题。然而,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經营主体”等内容来看,材料三主要是谈如何看待和应对农村的“空心化”现象。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母亲与莫扎特
这似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母亲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一位什么莫扎特。记得那一年我刚把音响搬回家时,她蹑手蹑脚走过来,奇怪地望了望这庞然大物,问我这是什么物体?
是冥冥中的命运,把母亲和莫扎特连在一起,我知道这样说对谁也讲不清,我只有对自己一遍遍倾诉。
两年前的夏天,我常去两个地方消遣:一是月坛邮票市场,一是灯市口唱片公司。抱着邮票回家,邮票不会说话,任你摆弄,任你和那些古今中外的哲人或动物相会就是了,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摆弄,看腻了,便倒下睡着了,微微打着鼾。唱片不是邮票,买回来不是看的是要听的,而且,常觉得音量太小难听出效果,便把音量放大,震得满屋摇摇晃晃;又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觉得乐曲融合着沉郁的夜色才有韵味,才能把心融化……母亲常无法休息。我几次对老人说:“吵您睡觉吧?”她总是摆摆手:“不碍的,听你的!”我问她:“好听吗?”她点着头:“好听!”其实,我知道,一切都是为了我。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事再小也总是大事。她就是那么默默地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在那些个无月多云或星稠云淡的夜晚,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子中的贝多芬、巴赫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那便是我。
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了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了一盘莫扎特《安魂曲》的激光唱片。我拿了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一生最后一部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还是把它放下了,我实在不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短短一生写的乐曲太多太滥太流畅,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否,来不得半点虚伪。
这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儿什么?” 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以来,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样站在我旁边帮我打下手。晚饭后我听音乐,她像以往一样坐在床头默默陪我一起听,一直听到很晚很晚……谁会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会溘然长逝呢?母亲依然如平日一样默默坐在床头,突然头一歪倒在床上,无疾而终,突然得让我的心一时无法承受。
丧事过后,我想起那盘《安魂曲》,我无法不把它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人生哪有这样的巧合?莫非莫扎特在启迪我母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灵魂需要安慰?而我却疏忽了,只咀嚼个人的滋味!我很后悔没有买。如果买下让母亲临别最后一夜听听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买下也许能保佑母亲不会那样突然而去呢!
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
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母亲太过平凡,但给予孩子最后一刻默默的爱,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刻吗?我看到梅纽因写过的一段话,说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幽美宁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母亲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我没有理解莫扎特,也没有理解母亲。
鬼使神差,我又来到灯市口,可惜,那盘唱片没有了。
17.请根据文中材料,简要说说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母亲的平凡而美好。(4分)
答: 。
18.阅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对母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
19.本文主要写母亲,却以“母亲与莫扎特”为题,为什么?(6分)
答: 。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母亲去世前没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和莫扎特确实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作者承认题目有点“不伦不类”。
B.母亲本来不喜欢音乐,但常常陪儿子听音乐,天长日久,爱屋及乌,也能听出音乐的韵味,觉得好听。
C.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能够使读者在充满遗憾、同情的余味中,思考应该如何关爱母亲、珍惜亲情。
D.平凡、美好就是深刻,这是作者在丧母之痛中领悟的哲理,也是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的画龙点睛之笔。
E.文章虚写“几十年”,实写“两年前的夏天”,其中着重写母亲“最后一刻的爱”,显得重点突出,血肉丰满。
参考答案:
17.(4分)①看儿子摆弄邮票;②帮儿子择菜;③陪儿子听音乐。
18.(4分)①感激母亲对自己的体谅;②赞美母亲的平凡、美好;③为自己没能够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而悔恨;④为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母亲的深刻而内疚。
19.(6分)以莫扎特的外静内热的特点,衬托出母亲外表平凡而内心充满了深刻的母爱(也可以答“内心美好”);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合起来,使文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意思对即可)。
20.(4分)A、B(A项两者无因果关系;B项可对照原文“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子中的贝多芬、巴赫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那便是我”)。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罗台山逸事
(清)乐钧
罗台山有高,江右人。尝察孝廉,不汲汲仕进,抗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能拳勇,善击剑,风流俊爽,殊有奇气。好购买古器鼎彝权律之属,充列几案。又好蓄奇石,有奇章、南宫①之癖。数千里外,独行无仆从。尝慕蜀中瞿塘、滟滪、峨眉、剑阁山水之雄险,束装独游。比返,载石盈舟,如百万金宝,压舟欲沉坠。处石以囊,其上者囊以缣帛。坐舟中捧运摩挲,终日不休。
舟子窃窥视,以为财也,夜相与谋,议杀客而分其有。舟子四:一老翁,其二为翁子,一为佣者。二子及佣者窃窃语,翁入问,初皆秘之。翁诘不已,始以所谋告。翁惊曰:“噫!恶乎可?”二子曰:“厚利也,且易而无祸,何葸焉?”翁不能止,叹息去。
时罗已寝,忽惊觉,潜起,属耳察之审,还就枕。
后数日,薄暮,舟泊荒江丛苇间,其侪请曰:“今日享神介福,愿以馂馀为客寿,客其无辞!”罗曰:“甚善!”舟子喜,以酒肴进,罗知其酒鸩也,置不饮。舟子阴异之,然度其无所避匿,亦不固强。罗自出绍兴酿一瓮,倾杯大嚼。瓮几罄,伪醉,据榻灭烛寝。
顷之,三人各秉炬,持刀入,刀晃晃如霜雪。一人举刃就枕下悉力斫之,觉有异,验之非人,盖卷被为之,如酣卧状。相与大骇,搜索,闻罗在别舱呼曰:“余在此。”一人奔之,忽飞一石起,中腕,腕伤刀落,二人次至,亦如之。遂突起击三人,俱仆,拽而叠之,拾刀拟其项,笑曰:“余能前知,安得犯余?余无金,亦无点金术。尔曹何利焉?姑与尔曹戏,故不泄也;亦藉以歼厥败类,聊逞余志。”
三人哀呼乞命,翁亦来跽请,罗麾之起曰:“翁无罪也。毋恐!”翁泣曰:“三人者,罪固不宥,然老朽之嗣,斩于是矣,愿少假借之!”罗从容掷刀曰:“为翁故,贷尔曹死,亟革乃心,脱复创难,必血吾刃矣。且孤踪远涉者,类能自保,如某犹其季指耳。遇之悉当善视,毋自取戾。摇尾态不足常恃也。”众唯唯。
于是共疑罗神人,奴仆事之。讫于既,不敢有贰。
注释①奇章、南宫:唐代牛僧孺封奇章郡公,宋代米芾世称米南宫,二人都好奇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返,载石盈舟 比:等到
B.其上者囊以缣帛 囊:用布袋装
C.后数日,薄暮 薄:迫近
D.且易而无祸,何葸焉 葸:担心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好蓄奇石,有奇章、南宫之癖 ②仰观宇宙之大
B.①议杀客而分其有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①始以所谋告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愿以馂馀为客寿,客其无辞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罗台山“殊有奇气”的一组是( )
①不汲汲仕进,抗志读书 ②数千里外,独行无仆从,风流俊爽 ③罗知其酒鸩也,置不饮④遂突起击三人,俱仆 ⑤余能前知,安得犯余 ⑥且孤踪远涉者,类能自保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舟子阴异之,然度其无所避匿,亦不固强。(4分)
译文:
(2)罪固不宥,然老朽之嗣,斩于是矣,愿少假借之。(4分)
译文:
(3)贷尔曹死,亟革乃心,脱复创难,必血吾刃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9.D(畏惧、害怕)
10.C (A、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B、连词,表目的关系/表假设关系,如果;C、均为介词,“把”;D、副词,表祈请,“一定”/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11.A(殊有奇气:很有奇特气度,指行为举止异于常人。④表现罗台山武艺高超,⑥孤身一人出远门之人,都能自己保护自己)
12.(1)船夫暗中感到奇怪,然而,估计他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也就不坚决强求。(异、度、无所、固、强等词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2)罪本来不该饶恕,然而老汉我的后嗣,就在这一刀下断了,希望(您)稍微宽恕他们。(固、宥、于是、少、假借等词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3)宽恕你们的死罪,赶快改掉你们的坏心,如果(以后)再做坏事,定要杀了你们。(贷、尔曹、亟、脱等词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罗有高字台山,是江西省人。曾经被考察推举为孝廉,但他不急切地想做官,(而是)立志专心地读书,以博闻风雅闻名海内。他会拳术,善于击剑,风流而豪爽,有一股奇特之气。他喜欢买铜鼎、樽、权、律吕一类的古董,摆满了家中的几案。他又喜欢收藏奇石,有牛僧孺、米南宫那样的嗜好。几千里之外,独自来去,不用跟随的人。曾经向往四川瞿塘峡、滟滪堆、峨眉山和剑阁山水的雄伟险要,准备了行装独自去游览。等到回来的时候,带回的石头堆满了船,像是成百万的金银财宝,把船压得像要沉下去一样。他把石头放在袋中,那上品的石头用绸缎包着。他坐在船里捧来搬去地用手把玩,一天到晚不歇手。
船夫暗中偷看,以为全是钱财,夜里便互相商量,准备杀掉客人再分掉他的财物。船夫有四人:一个是老头,两个是老头的儿子,一个是帮工。两个儿子和帮工窃窃私语,老头进来问,他们开始都保密。老头问个不停,他们这才把密谋的事告诉他。老头大惊,说:“哎呀,怎么可以这样?”两个儿子说:“一大笔财物啊,况且容易得到而没有危险,有什么可怕的?”老头没法制止,叹息着离开了。
当时罗有高已经睡了,忽然惊醒,悄悄地起来,附着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又回到床上。
过了几天,天将要黑下来的时候,船停在无人的江面的芦苇丛中,那几个人提议说:“今天祭过了神,希望用祭祀的食物敬您喝一杯酒,您可不要推辞!”罗有高说:“很好!”船夫很高兴,拿着酒菜走进来,罗有高知道他们的酒是毒酒,就放在一边不喝。船夫暗中感到奇怪,然而估计他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也就不坚决强求。罗有高自己又拿出一坛绍兴酒,倒在杯中整杯地喝。一坛酒差不多快喝光,装作醉了,靠在榻上吹灭了蜡烛,睡了。
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各自持着火把,拿着刀进了舱,明晃晃的刀亮得像霜雪。一人举着刀全力朝枕下砍着,觉得有些不对头,仔细一看不是人,是用被子卷成的人形,像睡着一样。几个人非常害怕,四下搜索,就听见罗有高在别的舱喊道:“我在这里。”一人跑过来,忽然一块石头飞过来,击中他的手腕,手腕受了伤,刀落在地上,其余两人接着过来,也是这样。罗有高突然跃起将三人打倒,拉过来堆在一块儿,捡起刀在他们的颈子上比画,笑着说:“我能预知事情,你们怎么能够冒犯我?我没有金子,也不会点金术,你们算计我能得到什么?姑且同你们玩玩,所以不泄露;也借此杀了你们这些败类,姑且遂了我的心愿。”
三人都哀声喊饶命,老头也来跪地求饶,罗有高挥手让他起来,说:“老头没罪,别害怕!”老头哭着说:“这三个人罪本来不该饶恕,然而老汉我的后嗣,就在这一刀下断了,希望(您)稍微宽恕他们。”罗有高从容不迫地扔下刀,说:“为了老头的缘故,宽恕你们的死罪,赶快改掉你们的坏心,如果(以后)再做坏事,定要杀了你们。再说孤身一人出远门的人,都能自己保护自己,像我这样的本领,还是小拇指一般的。碰到他们应当好好地对待客人,不要自己招罪。不能总是依靠摇尾求饶这种办法的。”几个人都连声答应。
于是都以为罗有高是神人,像奴仆一样地侍候他。一直到目的地,都不敢再有二心。
略
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克:完成。
C.子兴喜,署为镇抚 署:委任。
D.比视事,剖决如流 视事:治事,任职。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④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⑤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
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
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
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4分)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参考答案:
4.B(“克”在这里是“能够”的意思;另“克”也有“完成,成功”义,当是另一义项“战胜,攻破”的引申义)
5.D(①是写太祖的身世③写太祖能急人之困⑥写太祖的机敏、有心机)
6.B(原文中“子兴礼大而易均用”的“易”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容易”;“呼兵以行”的主语是彭大而非高祖)
7.(1)(高祖)只要打仗就会取胜,(郭子兴)就把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他,这就是高皇后。(“妻”、省略句、判断句各1分,意思通顺1分)
(2)(高祖)派乡亲们备办酒菜向元将请罪说:“(我们)守城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罢了,您为什么放弃大的敌人而屠杀良民呢?”(“具”“谢”“备”“奈何”各1分,意思通顺2分)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7题。(17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镀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②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太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子房,即张良,祖、父两代相韩。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后投奔刘邦,成为其重要的谋士。封于留,称留侯。“予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指的是“张良进履”的故事。传说张 良某日在圯上漫步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叫张良下去给他拾鞋,又令张良给他穿上。事 毕,老人留下一句“孺子可教也”,扬长而去。后来这位老人赠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读,成为 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人。 ②鲜腆:没有礼貌。
2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然临之而不惊 ( )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
(3)彼其能有所忍也 ( ) (4)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
2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和( )。
A、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B、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子房以盖世之才 D、然后可以就大事 E、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24、第一段将“匹夫之勇”和“大勇者之勇”进行对比,强调豪杰之士的过人之处在于
(用自己的话回答)
2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的例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26、圯上老人为什么说子房“孺子可教也”?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的阐释。
27、文末提到太史公猜测之误,你认为这和上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22、(1)通“猝”,突然(2)挫伤(3)如果,假使(4)使……发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恼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类比)形象地说明张良有盖世之才,若仅仅因为忍不下一时之气而贸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认为张良尽管有过人的才华,却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时,张良却经受住了羞辱。可见,张良也有过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业,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测之误说明了张良名显天下并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再次说明张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志气和度量。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学校学生会就高一同学阅读状况调查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4分)
①你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
A.有 91% B.没有 9%
②你平时阅读有读书计划吗?
A.有严格的读书计划 12% B.有一定的读书计划 27%
C.没有计划随便阅读 57% D.从不阅读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