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622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太平桥初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

2、,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王

3、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

4、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

5、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

6、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1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

7、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1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1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分) 1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 11B、E(5分) 12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3分)自然

8、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分) 13(I)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每点3分,分析2分,举例1分) 14应围绕下面几点展开论述:(1)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2)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去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3)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划郑

9、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

10、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

11、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改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有了

12、不曾断绝的文字与文化,每个中国人不但跨越地域,彼此相连,更与五千年中的一切相连。而赋予甲骨文连绵不绝生机的,正是中国人民,是他们推动着历史发展,带动着不曾中断的文明吐故纳新,让中华文明的根系蔓延。有了来自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中国就有底气在不确定中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是僵硬的文化,而是向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保持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没有门户之见,就如同生机连绵的甲骨文一样,随时准备为了自己的发展借鉴他山之石,常用常新。相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既有吐故纳新的活力,又有坚持本色的韧性精神,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选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龙的传人”怎么写?,有删改

13、)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世界远古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B. 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虽然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文献,我们很难向世界证实。C. 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考古学家由此发现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最终使得商朝由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现实。D.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开始,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中我们能发现中华民族能传承不绝的原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承接文章的标题,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重大事件切入,引出

14、议论。B. 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了甲骨文被发现的意义,然后概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C. 文章第三段主要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D. 文章第四段论述了甲骨文与中国人民之间紧密的关系,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全文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懿荣的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文明曾经几乎被摧毁,但最终没有被摧毁,反而走向复兴的原因。B. 汉字从甲骨文演化到今天的楷书、草书、行书,虽然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没变。C. 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

15、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甲骨文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D. 我们只要有了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能够在当今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拼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参考答案:1. C 2. B 3. D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表述有误,第二段中说“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B项,“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错误,原文只说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并没有对我国学者的看法做说明。D项,“甲骨文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

16、明的起源”错误,从文中来看,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不能说“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

17、、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第二段的开头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外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看法差异,这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背景。而接下来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最后说了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只要就”表述绝对,从文中来看,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是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的底气,并非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就能拼搏出一个新时代

18、。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行脚人黄昏 师陀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

19、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

20、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唔,简直是在打闪。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上。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

21、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抬起满溢倦意的眼。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22、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分)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14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3、6分)参考答案:11阅历丰富;顽强坚定;寂寞孤独;热爱自然。(每点1分)12比喻,把晚霞比喻成“火”、“烟”(2分)。拟人,“织”把晚霞人格化(2分)。写出了黄昏时分晚霞的绚烂热烈,反衬出山谷的悄寂无声以及行脚人的孤独寂寞(2分)。13承上启下(1分)。打破前文荒寂的气氛,引出下文牧羊女出现的情节(3分)。14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2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2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

24、诗意的画面(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汉尚书裏之后也,世为北州著姓。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琢知后事。亲遇日隆,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武定初,迁御史中尉,选毕义云等为御史,世称其知人。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世宗曰:“下官薄有蔬食,愿公少留。”暹曰:“适受敕在台检校。”遂不待食而去,世宗降阶

25、送之。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太师咸阳王坦,并免官。高祖如京师,握暹手而劳之曰:“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魏帝宴于华林园,曰:“崔中尉为法,道俗齐整。”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羨何况余人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有囚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密令沙门明藏著佛性论而署己名,传诸江表。子达拏年十三,暹命儒者权会教其说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令达拏升高座开讲。赵郡睦仲让阳屈服之,暹喜,摧为司徒中郎。邱下为之语曰:“讲义两行得

26、中郎。”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之。高 隆之亦言宜宽政网,去苛察法官,黜崔暹,则得远近人意。显祖从之。及践祚,谮毁之者犹不息,乃流暹于马城。寻迁太常卿。十年,以疾卒,帝抚灵而哭。赠开府。(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B.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C.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D.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

27、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武定,东魏孝静帝的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B. 台,此处指的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的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C. 度支尚书,古官职名,通常管理贡赋、税租和政府财政,有的朝代也管理民政事务。D. 开府,此处为赠衔。原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像三公、大将军等均可开府。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崔暹知人善任,颇为大度。他向朝廷举荐人才,很有识人之明,当被自己举荐的人诋毁时,也能平心静气。B. 崔暹际遇不凡,颇知进

28、退。他出身高贵,才能出众,多次受到的赏识,面对魏帝的称赞,他谦卑恭谨,应对得体。C. 崔暹贪图虚名,滥用权力。他在别人的作品上署名,广为传播,以权谋私,助其子扬名,提拔曲意逢迎之徒。D. 崔暹执法严明,遭受打击。他弹劾权贵,执法苛严,被宿敌司马氏攻击,显祖即位后,蒙冤受屈,被流放马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2)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参考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世宗与他分庭而立,对着施礼,崔暹不礼让席位就坐了下去,斟酒斟了二次/斟第二次酒,立即就告辞了。(2)(世宗)

29、每每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这些人)终于/竟然因此获得幸免。【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考生可以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暹”“此”“陛下”“大将军”“澄”“力”“世宗”“我”“余人”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此所加”是判断句,“所加”是所字结构,名词性,意思是“施加的结果”,做句子的宾语,至此句子结构才完整,如断成“此自陛下风化”,句子的宾

30、语就变成“风化”,这与文意不合,故排除AD两项;“何况”是固定短语,与前面的“尚”构成“尚且何况”的固定结构,应在“何况”前面断开,排除B项;该句的正确标点是“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A项,“武定,东魏

31、孝静帝的谥号”错误,“武定”应是年号,不是谥号,故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与文本一致,故A正确;B项,与文本一致,故B正确;D项,与文本一致,故D正确;C项,“以权谋私,助其子扬名”错误,文中说的是“子达拏年十三,暹命儒者权会教其说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令达拏升高座开讲”,意思是“崔暹的儿子达拏年仅十三岁,他就让儒生权会给他解说周易两字,然后聚集朝贵名流,让达拏登上高座进行演讲”

32、,这应为“利用自己的影响”来“助其子扬名”,故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分庭”,分处庭中,以示平等;“对揖”,对着施礼;“让”,礼让,推让;“席”,席位;“觞”,名词作动词,斟酒;“便”,就;“辞退”,告辞。(2)中,句首添加主语“世宗”;“文帐”,公文案卷;“故”,故意;“缓”,拖延;“之”,代词;“以时”,按时,“以”,按照;“进”,进献

33、,进呈;“意释”,心情宽解;“竟以获免”省略主语“这些人”,“竟”,最终或竟然;“以”后省略代词“之”,“以”,因为。【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

34、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琢主持后方的事务。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之事,世宗因而征召邢邵,邢邵很受亲信器重。言谈之际,邢邵却诋毁崔暹。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你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讲你的短处。”崔暹说:“子才说我的短处,我说子才的长处,(说的)都是事实,不会产生嫌怨。”武定初年,升任御史中尉,选拔了毕义云等为御史,世人称赞他知人善任。世宗想多给暹一些权势,诸位王公大臣在座,世宗命令暹抬着眼睛慢慢走来,二人拉着下裙

35、进来,世宗与他分庭而立,对着施礼,崔暹毫不礼让席位就坐了下去,斟第二次酒,立刻就告辞。世宗挽留说:“下官还备有一点粗疏的食物,请您再多呆会儿。”崔暹说:“刚刚在御史台接到敕令 (要回去)。”于是没有吃就走了,世宗又走下台阶送他。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太师咸阳王元 坦等人,他们都被免去官职。高祖到京城去,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中尉您尽心为国,不怕豪强,于是使远 近肃清,诸位王公遵守法纪。冲锋陷阵,大有这样的人,做官的本色,今天我才见到。”魏孝静帝在华林园设宴,说:“崔中尉执法,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都遵守秩序。”暹致谢说:“这是陛下教化的结果,也是大将军高澄劝奖的功劳。”退朝后世宗对暹说:

36、“我也害怕被人羨慕,何况另外的人们!”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 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任尚书仆射,把心腹重任寄托在他身上。有囚徒几百名,世宗想把他们全部处死,每每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囚徒们终于因此获得幸免。暗中让和尚 明藏撰写佛性论,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把文章散布到江南一带。崔暹的儿子达拏年仅十三岁,他就让儒生 权会给他解说周易两字,然后聚集朝贵名流,让达拏登上高座进行演讲。赵郡眭仲让佯装佩服,崔暹很高兴,提拔他做了司徒中郎。邱下对此评说:“讲演两行得中郎。”显祖开始继承霸业,司马子如等人心怀旧怨,说崔暹犯罪严重,说应该惩罚他。高隆之也说要放宽政网,撤

37、销苛察的法官,废黜崔暹,才可获得远近百姓的民心,显祖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等到显祖登基后,中伤诋毁的人还不停止,于是皇帝被迫将崔暹流放到了马城。不久崔暹升任太常卿。十年,因病去世,皇帝抚棺痛哭,追赠开府。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

38、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

39、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 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 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

40、 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 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 封府推

41、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 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 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 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我矣。”参考答案:4B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

42、,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 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 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

43、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

44、。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

45、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6.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46、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

47、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关:指山海关。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B体仁衔之 衔:怀恨。C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