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山王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逆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
2、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
3、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4、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
5、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D
6、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D“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
7、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B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参考答案:1C(3分)“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法过于夸大,原文是说“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2D(3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表现了传统士人遇到挫折打击时保
8、全自身的一面)3B(3分) (A“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理解有误,儒家思想应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才受到“独尊”,也是在汉以后才成为“在朝的思想”。C“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不合文意,也太绝对;从原文看,儒家思想应是给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以上进的力量。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主流思想发生危机时,民间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9、。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
10、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
11、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
12、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
13、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4、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17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15、”,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答: 18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答: 19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答: 参考答案:16AE(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B从小说的情境来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是说父亲在不务正业的路上越走越远,“荒野的树”之所以疯长,是因为无人修剪、管理,父亲当时的状态正是这样,所以选项中说的“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这样的分析是不准确的。C“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
16、伏”“叙事手法新颖”都与小说的实际不符,本小说是以通常的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讲述者以冷静的情绪讲述,故事情节平实,也不复杂。D“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错,从文中看不出爷爷对读书有什么渴望,爷爷专注看染布,是想学会染布的技术。)17(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理解小说中的“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首先要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境下叙述的。这句话是在父亲跟人赌输了,爷爷一手创建起来的大染坊被抵了赌债,一家人不得不搬出大染坊时写的,所以它所反映的是“爷爷”痛苦、失落和气愤的心态,而句子中的行为
17、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分析时围绕这种心态分析就可以了。参考: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分析:“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1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小说中多次写到的“爷爷”嚼黄豆,是主要人物的一种行为,而一篇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某一行为、语言如果反复出现,它往往表现出人物的某种习惯、心理或者性格。再从“爷爷”嚼黄豆的一些具体情节来看,一些主要事件中都有“爷爷”嚼黄豆,所以这一动
18、作又有了线索作用。小说的文题是“最后的黄豆”,情节中以“爷爷”嚼着黄豆学艺,“爷爷”嚼着黄豆发展自己的事业,父亲把“爷爷”气得没有嚼黄豆等,层层铺垫,直到最后“爷爷”临死前没有嚼动“黄豆”,“爷爷”的故事结束,使情节编制得更为细密。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作答即可。参考: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9(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要理解文题“最后的黄豆”的寓意,就要在仔细阅读全文
19、的基础上,认真体味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从小说的后半部分看,“最后的黄豆”是“爷爷”让金匠打成的金豆子,爷爷把它们带到了坟里,并告诉“我”,“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同时又说“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所以,这“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也是“爷爷”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标题“最后的黄豆”蕴含丰富,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会有很多,只要围绕小说的内容来谈给予自己的启示即可。参考寓意:一是“爷爷”通过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的认识,是精神财富。启示: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
20、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给1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李子嘉较之于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即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所要传播的传统文化文本,因为其载体文字是
21、静止的、呆板的,在传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又因为传统文化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和今日通行的简化字、白话文不一样的繁体字、文言文,因此便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和距离,种种因素加大了其自身传播的困难程度。传统文化文本这些先天因素使得它在传播中缺乏生机活力,正需要新媒体用自由、主动、灵活的传播形式去激活它。新媒体对于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先后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到现在的新媒体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
22、型网状传播结构,突破了传者与受众界限,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给传统文化文本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第二,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界限,在发展中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的组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为高效,传统文化能够以全覆盖、全时段的方式有效达到目标人群。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第三,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麦克卢汉认为,快速发展的媒介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及人的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
23、秩序,甚至有些我们熟知的文化经过媒介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后,也需要人们重新定义、审视、理解和接受它。如现在很多文化艺术表演中都通过运用虚拟影像、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形象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加深文化感知,文化传播更富有包容性和参与性。(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5009期),有删改)1. 下列关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如网页、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B. 新媒体出现后,其“数字化”、“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即时、互动的优势最
24、大限度地壮大了新媒介的话语权与传播实力。C.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D. 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会将我们熟知的文化进行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让人们人们重新认知和接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是静止、呆板的,不能主动地和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B. 利用新媒体开设课程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使受众脱离了年龄、学校、专业、层次的束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成为临时的“学生
25、”。C. 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播困难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文本使用的是文言文,繁体字,和现在通行的是简化字、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D. 新媒体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加高效,这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3. 根据原文意思,下列不属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项是A. 在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MOOC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包括“四书”“五经”讲解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B. 超星视频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制作成视频,与广大朋友共享,提供给
26、观众更广泛的阅读资源,带给读者不同于普通读物的阅读效果。C. 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喜马拉雅FM(喜马拉雅FM:一款智能手机APP,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开设私塾课讲授论语,一天一则,教听众精读全本论语。D. 厦门大中天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于2013年开始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现已陆续出版。参考答案:1. A 2. C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27、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无中生有,选项 “以广播、电视为载体”错。原文的意思是说新媒体“以网络为载体”。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C选项“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文本使用的是文言文,繁体字,和现在通行的是简化字、白话文有一定的隔膜和距离。”错误,属于夸大其词,材料中只说是原因之一,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
28、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选项“易中天在电视台主讲系列讲座和写作出版易中天中华史”都不属于“新媒体”,属于“传统媒体”。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
29、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0、,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二)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
31、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B. 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C.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C.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32、解惑也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B.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C.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D.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
33、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C.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D.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8.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参考答案:4. C 5. C 6. D 7. B 8. (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
34、可疑虑的呢?(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C。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C。7.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
36、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
37、,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
38、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二)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
39、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5. 参考答案:6D(D项应为“增长”。)7D(A项“以”都是介词,译为“把”; B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译为“就”;C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译为“那,那些”,第二个“其”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8B(刘晏预先奏请朝廷,而非在出现灾情官员申请之后奏请朝廷。)9(1)(刘晏)常常用优厚的报
40、酬招募善于奔跑的人,并设置驿站远近相望,来打探并报告各地的物价。 (2)所以在刘晏去世之后,掌管财赋的出色人物,多数是刘晏旧日的属下(3)丰收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时就用低价卖出粮食,或者用粮食交换其他各种货物供给官府使用。(加点的部分为主要得分点,一点1分)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
41、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
42、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七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宋礼传)【注】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蠲:除去,免除。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43、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汶绝济 绝:截断B属之卫河 属:连接(集中)C因相地置闸 相:交互D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俟:等待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的一组是( )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 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 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 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礼主要从事水利工作,并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也不同意他回家守丧,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B由于会通河淤滞,永乐初年,河海兼运。海运路途险远物质易失,而河运要抽调壮丁
44、,也周折劳顿,所以皇帝下决心治理会通河。C要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首先要解决会通河水源补给问题,他采用筑坝的方法,引汶(水)入卫(河)。宋礼因治水有功,受到皇帝表彰。D宋礼认为海运劳民伤财,上言请求改用河运。会通河、卫河修浚后,河运昌盛,可运输大量物资。永乐十三年,海运终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2)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参考答案:4.C5.B6.A7.(1)然而河岸狭窄水浅,不能承受重载船只只,所以直到元朝灭亡海运都比漕运多。(3分)(2)有关官员负贵修补,但迫于时间限定,增多摊派使百姓受害,而且船只也都不够坚固。(3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是某办公室内的一段对话,请根据语境在“丙”处填上合适的表情,写出划线句子的潜台词。(5分) 甲(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乙):“某某,你每天的着装搭配得多协调啊,让人看了很舒服。” 乙(谦虚地):“哪里哪里,只是随便穿穿,从来没想到要刻意搭配。”丙():“她皮肤好,无论穿什么都好看。唉!”潜台词:_参考答案:表情:羡慕地 (2分) 潜台词 :唉!我平时也注意搭配,但我皮肤不如她好,看不出效果啊。(3分)或:表情:既不屑又有点羡慕地(2分)潜台词:她还不如我会搭配呢,只是她皮肤比我好而已。(3分)(答案可以多样,但必须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