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桐木桥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8分,7-8题各4分,9-10题各5分)天才徐志摩余杰 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
2、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
3、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
4、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
5、“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B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著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C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D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诗歌的
6、局限性,它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E徐志摩一生追求美而未成,心里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就是为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8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色?(4分)9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徐志摩的诗文,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5分)10作者认为,徐志摩在沼泽似的世上走了一遭,但是鞋袜未湿。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7.AD(B徐志摩不世故圆滑;C“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于文无据;E文章中并没有说云游是为表达当时失望心境而写的。)来源8.(1)画线部分语言优美,富有文采,运用了反复、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徐志摩追求理想的执
7、著,追求理想过程的苦痛。9.第二段的引用,意在表明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第六段的引用,意在说明“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这些引用凸显了徐志摩的诗人身份与追求,增加了文章的诗意。10.赞同。理由:(1)徐志摩身处黑暗的旧中国却认真、快乐地追寻理想。(2)徐志摩虽遭遇重重艰难,但仍充满希望、心怀宽容。(3)徐志摩饱尝人世苦楚,但仍保持一个意真的心。(4)世人冷漠对待人生,徐志摩却挚爱生命,讴歌人生。(答出三点即可)不赞同:能自圆其说,答出三点。略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拿来主义鲁迅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
8、,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9、,就足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
10、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
11、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a总之,我们要拿来。b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c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d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e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12、,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六月四日3. 下列与本文标题内容、与作者的中心论点最贴近的句子是A.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B.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C.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D. 总之,我们要拿来。4. 第(1)段末划线词语“进步”在文中的含义是:5. 第(3)段划线句是个复句,下面对该复句的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B. / C. / D. /6. 结合第(8)(9)两节,列举一例分析运用喻证法的效果。7. 依次概括最后一段5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3. C 4. 运用反语,实际
13、意思是“倒退”和“落后”,讽刺批判“送去主义”奴颜婢膝的“卖国”本质。 5. C 6. 文中的喻证例子很多,可以是整体的比喻把“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此说明文化遗产的数量庞大、种类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仔细辨别,慎重取舍。也可以从局部的比喻,如把“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内容;把“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基本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部分以作教育警示的内容;把“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然后相应地提出自己的应对、处理的态度和方法。效果:表达上形象、直观,风趣幽默;说理上说得更清楚、更透彻,更有说服力。 7. a. 要拿来 b. 拿来的方法(如何拿来?)c
14、.拿来的好处d.对拿来者的要求(拿来者的必要条件)e.不拿来的危害(反面论证拿来的好处或必要性)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与本文标题内容、与作者的中心论点最贴近的句子,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结合标题“拿来主义”及文本第节内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分析,综合C项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15、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的含义分析。需要立足原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进步”,结合“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分析可知,运用反语,实际意思是倒退、落后,讽刺批判“送去主义”的本质。【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16、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分析。结合语境内容分析,“中国也不是”是承接上文内容“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说的。后面“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是对前面内容的举例说明,综合C项正确。【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效果分析。立足文本第(8)(9)两节内容,分析运用喻证法的效果。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如把“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如把“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基本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部分以作教育警示的内容;把“姨太太”喻文化遗产
17、中的糟粕等。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分析概括。结合“总之,我们要拿来”分析概括为“要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拿来的方法;“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结合“新”分析,这是拿来的好处;“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对拿来者的要求;“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不拿来的危害。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流浪汉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
18、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
19、?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
20、像自己是店老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
21、口。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
22、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6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刻画流浪汉与小偷对抗、保护小康店铺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B. 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C. 小说写小康多次朝流浪汉发火,既凸显了小康对流浪汉的猜疑和冷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
23、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5. 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B 5. 衣着邋遢,生活落魄。流浪汉长长的头发长时间不洗,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秋天穿着的羽绒服是女式的;生活上也常靠别人救济。 知恩图报。小康的父亲常给流浪汉买面包,流浪汉便怀着感恩之心为小康守护店铺;? 宽容隐忍。他在面对小康恶语相加、粗暴无礼时,选择默默离开。 6. 丰富了人物形象。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
24、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 深化文章的主旨。结尾处小康的自言自语,让读者感受到流浪汉不惧险恶、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对小康心灵的感化作用,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 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小康对大叔的呼唤,是他人性的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准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
25、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中“正面描写”错误,应为“侧面描写”,从文中来看,小康的父亲没有出场,小说是通过面包店老板的话和小康的回忆来写小康的父亲的。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要阅读小说找到有关流浪汉的情节,抓住他的言谈举止、细节等正面描写,还要关注小说中对他的侧面描写
26、,最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流浪汉的形象特点。从流浪汉的外貌来看,“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由这些内容可知,流浪汉衣着很邋遢,生活是很落魄的;从流浪汉为小康守护店铺的原因来看,“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这说明流浪汉的知恩图报;从流浪汉面对小康时的表现来看,“这个流浪汉
27、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这表现出流浪汉的宽容和大度。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要找到结尾小康自言自语的内容,“大叔,您在哪儿呢”,这是小康得知事情真相后,内心的愧疚,是对流浪汉的呼唤,也是小康人性回归的表现,故这些的结尾在凸显小康这一人
28、物形象上有鲜明的作用,显示出人物的转变,上文小康对待流浪汉非常粗暴,而且误解流浪汉,结尾的呼唤与上文对待流浪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上文的猜疑误解到最后的思念呼唤,彰显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之觉醒,这就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这是形象上的作用;小说开头说“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这仅仅是接管了店铺这一具体的东西,而文章最后的呼唤凸显出小康身上的善,此时的小康继承的不仅仅是店铺,还有父亲身上的善良,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主旨上来看,小康人性的回归是在流浪汉知恩图报精神的感召下复苏的,小康的呼唤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对读者的效果来看,结尾的呼唤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让小说的主
29、题意蕴更为深沉,现实意义更强。回答有关“艺术效果”的题目,要从艺术手法和手法的效果两方面思考。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具体作答时可以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和深化、结构的照应等角度回答。【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
30、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
31、分析理由。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
32、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去探究。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
33、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
34、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
35、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赐钱百万,彩千匹。(节选自晋书?谢玄传)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长,有经国才略 经:治理B自率兵次于项城 次:次序C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 距:同“拒”,抵抗D遂麾使却阵 却:退却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虽履屐间亦得其任 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 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
36、,朝廷几次任用它都被拒绝,后来与王珣同被桓温重用。B中书郎郗超素来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谢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C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施计,最后不辱使命。D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渡肥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前秦军队溃败逃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参考答案:4B(次:驻扎)5A(是谢玄受到举荐前的事。是东晋朝廷的部署,与谢玄无关。表现谢玄谦虚谨慎的性格,不足体现报对
37、敌的军事才能。其他三项都可以表现谢玄的文武才略。)6D(谢玄并非先率军渡过淝水到达南岸,而是利用谋略使苻坚放自己的军队渡过淝水。)7谢安违背多数人的做法而举荐自己的亲侄子,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判断句式分,举分,负分,整个句意分)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能够过河,而我们用数十万铁骑冲向水边,把他们赶进河里消灭。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
38、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
39、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
40、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嘉 :嘉奖、赏识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 叛逃者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用事: 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彰 : 表彰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B.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C.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D.
41、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7把原文
42、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4分)译文:_(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4分)译文:_参考答案:4D(彰:明显) 5A 6C (“欣然”改“不得以”)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1分)(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
43、闻名。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
44、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斛律光认为兵士大多立有大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立即便散归,不施恩泽(不利军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回京将到紫陌(还没等到宣抚使),斛律光只好扎营等待。皇帝听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心里很憎恶他,急忙令舍人催促斛律光入朝拜见,然后宣抚犒劳使兵散归乡里。授予斛律光左丞相官职,又另外封他作清河郡公。斛律光入朝,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道,骑马从他面前经过。斛律光大怒,对人说:“这人竟然敢这样!”后来祖珽在内省言语自高傲慢,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祖珽
45、知斛律光忿恨,贿赂斛律光的随从奴仆且问他说:“相王很恼怒我吧?”答:“自从您掌权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求娶斛律光庶女,斛律光不同意。皇帝将晋阳田地赏赐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堂上进言说:“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由于这些事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结了怨仇。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斛律光造反的谣言。适逢皇帝之前对斛律光有所怀疑,便对何洪珍说:“我以前怀疑他想要造反,果然是这样。”后来,斛律光来了,被引入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拉住他并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于是皇帝下诏说
46、他谋反,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他的罪行不明显,突然被屠戮,朝野都痛惜他。北周武帝听闻斛律光死了,非常高兴,在全境大赦。后来周武帝灭齐入邺,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指着诏书说:“这个人如果在,我又怎么能到邺地来呢?”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
47、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