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供应链概述,1供应链管理的产生背景2供应链的概念3供应链的结构4供应链的特征5供应链的类型6供应链流程分析,1供应链管理的产生背景,1.1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1.2经济全球化下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1.3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1.4管理模式的转变1.5供应链管理的产生1.6供应链管理的发展,1.1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要求提高——信息时代产品研发提升到企业竞争的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全球化市场的建立和无国界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现——消费观念变革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下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压力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的压力平衡售前、售后服务和运作成本的压力企业内部变革面临更多压力挑战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降低库存水平——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缩短交货期——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定制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1.3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1.3.1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市场环境特征:以规模化需求和区域性的卖方市场为主生产方式特征: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刚性、专用流水线管理组织特征:多级递阶控制的组织结构,管理跨度小、层次多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特征:集权式,以追求稳定和控制为主竞争模式:以规模求效益资本的高投入和教育、科技的低投入: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土地和设备。劳动的特点是简单重复劳动。信息特征和系统特征:静态、开环、相对封闭的刚性系统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以企业为中心,企业间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市场份额,必然要牢牢控制用于生产和经营的各种资源。在企业的运作模式上,采用了“高度自制”的策略,一个企业囊括了几乎所有零部件的加工、装配活动。不仅如此,还把分销、甚至零售环节的业务也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内,最后形成了无所不包的超级组织。,“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VerticalIntegration),,1.3.2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增加企业投资负担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管理思想与组织模式的转变,1.4管理模式的转变,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成组技术(GroupTechnology,GT)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Cell,FMC)减少零件变化(VarietyReductionProgram,V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VE),管理模式的转变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化从“大而全、小而全”向“分散网络化制造”转化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设计、开发与生产转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形成了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热潮。许多企业将原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和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占据竞争中的主动地位。,1.5供应链管理的产生,1.5.1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内容1.5.2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启示1.5.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1.5.1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内容,每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以独特方式联结在一起的九种基本的活动类别构成。如图价值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企业的基础设施虽并不与每种基本活动直接相关但也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本价值链,,1.5.2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启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难认清其竞争优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集成程度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价值链的一个特点是企业的价值链是体现在一个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1.5.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有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思想兴起。“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供应链(SupplyChain)。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1.6供应链管理的发展,1.6.1供应链管理的效益1.6.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模式1.6.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向,1.6.1供应链管理的效益,供应链管理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关数据显示,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提高10%以上。*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6.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模式,(1)工业采购者的采购与供应观(2)商业采购者的运输与物流观(3)供应链管理的集成观,1.6.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向,(1)供应链建模技术(2)供应链管理技术(3)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2供应链的概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有些学者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GB/T18354—2001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GB/T18354—2006*注:国内有人将SupplyChain翻译为“供需链”,国外也有人使用Supply/DemandChain,,3供应链的结构,核心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4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动态性: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5供应链的类型,5.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5.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5.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5.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稳定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5.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平衡的供应链: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倾斜的供应链: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5.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6供应链流程分析,6.1供应链流程的环节法分析6.2供应链流程的推/拉法分析,6.1供应链流程的环节法分析,环节法:将供应链流程分解为一系列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用来连接供应链中两个相继出现的阶段。供应链流程的环节法分析对提高决策的可操作性很有帮助,因为它清楚地界定了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供应链流程的4个环节,,,,,,,(1)顾客订购环节,(2)补充库存环节,,,,,(3)生产环节,,,,(4)原料获取环节,,,,,6.2供应链流程的推/拉法分析,推/拉法:根据其运营是响应一个顾客订购还是预期多个顾客订购,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两个大类: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对顾客订单的反应启动拉动流程;对顾客订购预期的反应启动推动流程。在拉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在推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未知的,因此必须进行预测。,戴尔供应链的推动/拉动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