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下坡或者上坡侯德云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象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返顾地下去
2、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种美德,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的焦头烂额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指和笔
3、,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
4、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
5、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
6、得如此兴奋呢?23(6分)小说中的老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24(6分)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25(6分)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 26. (6分)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答案:23(1)重情义,热心助人。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理智冷静,善
7、于保护自己。24含义:揭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作用:(1)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锋芒所指。(2)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25(1)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2)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做铺垫。(3)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与老周旧人受到不同的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26赞同老周的做法:(1)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
8、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理性。(2)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反对老周的做法:(1)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试题解析:2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本题可以抓住文中的“老周不忘
9、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等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24.分析文中语句的含义,可以就具体语境作答,老周的兴奋是心理表现,是在证明了自己不是肇事司机之后,因此可以概括为: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分析作用可以就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作答时还要联系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运用手法等方面,因此答出与“皮夹克”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深思、深化主题等内容,意思对即可。25.分析路的议论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入手,考虑其与小说三要素以及标题的关系等,答出照应标
10、题、引出下文、展现主旨等内容,意思对即可。26.这是一道开放题,属于探究性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观点,可以就题目中的两种任选一种,然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果赞同老周的做法,可以从当前社会环境、学会保护自己等角度分析;如果反对老周的做法,可以从救人为第一要务、不可附加条件等角度分析。主要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据此酌情给分。2. 现代文 (共9分,每小题3分)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
11、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
12、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就达到
13、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
14、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B、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
15、挑战,它数量庞大,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注视记录身边大小事情。B、微博为普通的公众提供了便捷的话语平台,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被动处置信息,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C、微博是媒介结点,联结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它改变了中国媒介生态,同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D、微博信息简短,能在用户间一对一地飞速传播,还能与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显著。3、综观全文,对微博的“微力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使媒介传播方式改变,使新闻传播主体移位,任何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用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对事件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和诠释。B、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
16、实况,用户可以迅速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C、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用户用微博结交朋友、讨论话题、关注感兴趣的名人等。它取代了传统社交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D、微博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人们利用微博进行社会救助,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比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这说明微博可以直接改变社会。参考答案:1、D 解析:“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错误。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引领其走向。2、C 解析:A “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错误,
17、文中没有相应信息;B “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错误,有违事实;D “一对一地飞速传播”错误,应是裂变式传播。3、B 解析:A “任何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错误,应是“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的人;C “取代了传统社交网络”错误,原文是“延展了社交的网络”;D “微博可以直接改变社会”错误,应是“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略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陈忠实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冒雨
18、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花草
19、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
20、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
21、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
22、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17. 作者在第段中说,“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18.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1)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2)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19.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 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7. 托尔斯泰属于贵族,是久负盛名的作家,却愿热情而慷慨地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竟然有那么多穷人带着内
23、心的酸楚和温暖的希望来找托尔斯泰倾诉,这棵树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联系在一起。(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 (1)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的背离(1分),向平民阶层的转向(1分)。(2)托尔斯泰亲手制作的靴子像他其它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表现出他的精神追求。(说出“第十三卷作品”的含义1分,体现的价值追求1分) 19. 与文章开头的下雨相照应,使结构完整;与题目呼应,暗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力量,升华主题。以景物的明媚烘托作者心情,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0. 是全文的情感脉络(结构线索)(2分)。“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翁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
24、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2分)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2分)【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筛选加概括题,题干中的“随后”暗示答案筛选区域从第六段开始。从第六段中来看,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从第七段来看,很多穷苦人都喜欢找托尔斯泰诉说痛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归纳出答案。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第一个句子结合上文
25、来看,托翁晚年执意亲自做皮靴,表明他想做一个平民,因此,这里的“背离”是对贵族生活的背离,“转向”指的是向平民的转化。第二个句子结合上文来看,评论家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和托翁的作品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评论家眼中这双皮靴和托翁的其他作品一样都表现出了托翁的理想和追求。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9题详解】试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本题考查的景物描写在文章的结尾处,除了考虑到景物描写对托翁形象的烘托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到照应上文,呼应题目,升华主题的作用。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
26、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题详解】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三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四,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第五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重温国学的经典(19分)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季氏将伐颛臾。冉
27、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28、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指用兵。B.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C. 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D. 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编纂。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斧斤以时入山林D.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19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29、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B. 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D. 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无乃尔是过与?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30、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4分) 参考答案:17.D(整治)18.B(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19.B(是第一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二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20.(1)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ks5u(2)施展才能,担任职位;如果不能,就该辞职。21.其中“疾”字集中地表明了孔子的态度。话说到这里,孔子已经在批评冉有的个人道德了。在孔子看来,君子做事应该内仁外义,应该克己复礼,应该承担责任,而冉有恰恰相反。孔子的爆发,跟冉有突破了孔子的政治人格底线有关。略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重进,其先沧州人。周太祖之甥,福庆长公主之
31、子也。晋天福中,仕为殿直。重进年长于世宗,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世宗嗣位,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世宗亲征淮南,命重进将兵先赴正阳。俄闻李谷攻寿春不克,退保正阳,促重进兵助之。吴人以谷退为惧,乃发兵三万余,旌旗辎重亘数百里;时周师未朝食,吴师奄至,周师望其阵皆笑之。宣祖领前军与重进、韩令坤合势击之,一鼓而败,斩首万余级,追奔二十余里,杀大将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数十人。世宗大悦,诏书褒谕,即以重进代谷为行营招讨使。张永德屯下蔡,与重进不协。永德每宴将吏,多暴重进短,后乘醉谓重进有奸谋,将吏无不惊骇。永德密遣亲信乘驿上言,世宗不之信,亦不介意。二将俱握重兵,人情益忧恐。
32、重进遂自寿阳单骑直诣永德帐中,命酒饮,亲酌谓永德曰:“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永德意解,二军皆安。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诏重进夹淮城正阳、下蔡,既成,上其图。俄又败淮兵二千余于塌山北。时围寿经年未下,吴遣将许文緽、边镐舟师数万,溯淮来援。文緽维舟淮南,据紫金山,山距寿数里,设十余砦,连亘相望,与城中烽火相应;又南筑夹道,将抵寿为馈路。重进伺其城北展砦,出兵击之,败五千余众,夺二砦,获器甲甚众。世宗幸寿,宴从官,召重进赐戎服、玉带、金银器、缯彩、鞍勒马。(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三,有删节)注辎重:
33、装载于车运输的军用物资。砦:同“寨”。8.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B. 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C. 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D. 李景知之密/令人赍蜡书诱重进/啖以厚利/重进表其事/时行濠州刺史齐藏珍亦说重进/世宗知之假/他事诛藏珍/9.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位
34、,继承君王之位。文中的“嗣位”是指后周世宗继承后周太祖的皇位。B. 马步,古代军队中的骑兵和步兵,即在陆地作战的军队。舟师,古代军队中的水军。C. 裨将,又称牙将、偏将,古代军队中的副将,在该将职位之上的是主将,又称元帅。D. 烽火,古代战争中,用火作为主要武器来进攻对方,以期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手段。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重进作战英勇立下战功。在正阳之战中,面对大兵压境的吴军,李重进挺身而出,率领部下一举把吴军打得大败,斩杀一万多人。B. 李重进积极化解内部矛盾。面对张永德的攻击与陷害,他只身到张永德的军中诚意相劝,终使张永德释去敌视之意,两军协和
35、安好。C. 李重进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在围攻淮城正阳、下蔡中,面对吴军庞大而复杂的阵势,他抓住吴军扩营寨之机,发兵攻打,缴获甚多。D. 李重进因功受到提拔奖励。李重进立了战功,周世宗任命他代替李谷担任行营招讨使。后赏赐给战衣、玉带、金银器、绸缎、鞍马等。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周师未朝食,吴师奄至,周师望其阵皆笑之。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参考答案:8. B 9. D 10. A 11. 当时周军还没有吃早饭,吴军就大兵压境,周军远远看到吴军的阵势都讥笑他们。我与您都是国家的心腹,一起同心协力,共同辅助周朝,您怎么怀疑我这么深啊?【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36、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知”“密令”的主语是“李景”,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假”是假借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排除C项。句意:李景知道这件事后、暗中让人送上蜡书诱惑李重进,拿丰厚的利益引选李重进写奏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濠州刺史齐藏珍也功说李重进,周世宗知道这事后,假借别的事情责罚了齐藏珍。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
37、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用火作为主要武器来进攻对方”分析错误。“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而不是武器。故选D。【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38、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挺身而出,率领部下一举把吴军打得大败”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周宣祖率领前军与李重进、韩令坤合兵攻打吴军,一鼓作气,把吴军打得大败。故选A。【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未”译为没有;“奄”译为忽然、突然;“至”译为到达;“皆”译为都;“之”,代词,他们。(2)“戮力”译为协力、通力合作、合力;“奖”译为辅助、扶掖;“疑”译为怀疑;“公何疑我之深也
39、”(反问句)。【点睛】参考译文:李重进,祖先是沧州人。是周太祖的外甥,福庆长公主的儿子。晋天福年间,出仕为殿直。李重进比周世宗年长,等到周太祖卧病不起,召来李重进接受临终遣命,让他叩拜周世宗,用来确定君臣之间的职分。周世宗继承君位,李重进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周世宗亲自统兵征伐淮南,命令李重进带兵先去正阳。不多时听说李谷攻打寿春不能取胜,退兵到正阳固守,督促李重进率兵为他助战。吴国人认为李谷退却是害怕吴军,于是派发三万多人的军队,旗帜物资绵延几百里。当时周军还没有吃早饭,吴军就大兵压境,周军远远看到吴军的阵势都讥笑他们。周宣祖率领前军与李重进、韩令坤合兵攻打吴军,一鼓作气,把吴军打得大败,
40、斩杀一万多人,追击他们奔跑二十多里,击杀大将刘彦贞,擒捉偏将盛师朗等几十人。周世宗非常高兴,下诏书进行表彰,就任命李重进代替李谷担任行营招讨使。张永德在下蔡驻扎,与李重进不融洽。张永德每逢宴请将吏,暴露李重进的缺点很多,后来借着酒醉说李重进存有奸谋,将吏们都很惊慌害怕。张永德暗中派遣亲近的人乘坐驿马向周世宗报告,周世宗不相信会有这事,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这两位大将都握有兵权,人们心中更加担忧恐惧。李重进于是从寿阳单身独骑到张永德的军帐中,吩咐摆上酒席,亲自给张永德斟酒说:“我与您都是国家的心腹,一起同心协力,共同辅助周朝,您怎么怀疑我这么深啊。”张永德敌视之意化解、两支军队都协调安好。李景知道
41、这件事后、暗中让人送上蜡书诱惑李重进,拿丰厚的利益引选李重进写奏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濠州刺史齐藏珍也功说李重进,周世宗知道这事后,假借别的事情责罚了齐藏珍。皇帝下诏命李重进包围淮城正阳和下蔡,包围完毕,画图呈上。不久,又在塌山北打败两千多个淮兵。当时周军包围寿州一年也没有攻下,吴将许文縝、边镐带领水军几万,逆着淮水前来支援。许文縝系船停泊在淮水以南,占据金山,此山距离寿州好几里,设立营寨十余座,接连不断递相望到,与寿州城中的烽火台相互照应;又向南修筑夹道,要抵达寿州城作为运粮饷财物的通道,李重进看到他们城北扩展营寨,发出军兵攻打他们。打败多千多人,夺回两座营寨,缴获器械铠甲很多。周世宗幸临寿
42、州,宴请从属众官,召见李重进赏赐给战衣、玉带、金银器具、绸缎、鞍勒马。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
43、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
44、,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常平:官仓名。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甫冠,名闻四方 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 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易8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3分)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自是外户不闭 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巩先期区处猝集A B 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