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865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国学大师钱穆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

2、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

3、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

4、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

5、,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B钱穆一生

6、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C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E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简要概括。(6分) (4)有人

7、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种树魏金枝屋前的小天井里,有两块泥地,本来种着好几样花木:三株冬青,一株杜鹃,两丛竹。对这几样点缀品,曾产生过一些兴趣。如在月夜,有些树木的影子,参差地映到房里,而晴和的日子,也有些小鸟,在树上啁啾。尤其大热天,孩子可躲在树下玩,晒不着太阳。久而久之,竟慢慢地产生了厌倦。尤其是我太太,她总说这房子的光线太差,老是绿暗暗的,分不出朝晚,辨不出昏晓,连缝一个纽扣,也得费尽眼劲。最主要的还是晾晒问题,孩子们是排泄专家,天天总有些尿布衣裤要晾晒,可树木

8、挡住了太阳,挡住了晾竿。一到春天,它们还要尽力将枝伸展开来,进而要拱破玻璃,大有闯入居室的样子。再过一时,又是黄梅天,整天下着牛毛雨,孩子们的小便也跟着竞争似的,越密越多,尿布衣服供不应求。唯一的办法,只好在房里搭着竹竿阴晾,便如万国旗般,飘飘荡荡。水滴固然免不了,而尿味着实难闻。至于蚊子,也是从那些树木下孕育出的,追根问底,自然得怨怪那几株花木。大概也是一个雨天,我像落汤鸡似地逃回了家,换了衣,躺在藤椅上息力。忽然,一滴尿布上的水滴,正巧滴在我的鼻梁上,我只嫌恶地抹去换了座位,第二个水滴,又滴在额上。这把肚里的陈年老火升了上来,我顺手拿了把菜刀,冲出去,对准大一点的冬青,狠命地砍了几刀。刀是

9、钝的,不能猛地砍下去,可树枝上的水滴,淋了我一身。我真恨透了,加足了劲,心想一下子砍光天井里所有的花木。但结果更坏,因为刀卷了口,从树皮上滑了去,有几下,甚至滑到脚边,擦伤了皮肤。太太出来了,看见我那副光火的呆劲,怕我会砍断自己的脚,连忙夺了刀,坚决地说一等天晴,她就借把快刀,将所有树木,砍个精光。过了黄梅,天晴了,猛烈的太阳,有时也从枝叶间溜进房内,我们的心情,也好似开朗了些所以砍伐的计划,也就没有进行。来了个秋季大霖雨,又潮湿,又闷热,然而室内,又不得不晾满了尿布,水滴也照常滴沥。哪知天遂人愿,一夜大风,竟把那最大的一株冬青连根拔起。旁边的两株冬青,两丛竹,一株杜鹃,大抵淹了水,也都枯萎下

10、去,接着都死了。当砍到最大的死冬青,我就发觉冬青的枝原来还交叉着另一株树木的枝丫,是一株法国梧桐。它,原来被冬青茂密的枝叶遮蔽着,乎无法露出真面目,而现在,它既不受风灾,也不受水灾,才侥幸地生存下来。大概由于一点怜恤吧,我就将这受害者留着,心想,它可以舒畅地生活了。虽然这样,然而它靠着墙,很难自由地伸展它的枝干。它只得像负隅的野兽般,将背脊贴住墙,它的枝叶,则如驼背的老人,向前伛偻,必须吃力地支持自己,才能免于颠扑。而同时,砍去了树木,自然多了些光明,也有晒晾的地方,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大概我们自己也是生物吧,往往多了一个生物,有时觉得多一份麻烦,但一旦少了

11、一个,又会觉得寂寞,真是人类可笑的矛盾。偶然的一天,我又习惯地窥视天井,看见那方泥地上,笔直地插着两三块劈开的柴片,我断定,是孩子们在天井里玩,把柴片当为旗杆之类插在那里。有一天晚饭的时候,我又探头看天井,忽然看见木片拔去了,换上三根鹅毛,插在原地。“鹅毛,哪里来的鹅毛?”我终于问了。“是的,鹅毛,后门对家杀了鹅,她就去要了来。”“我是问,谁把它插在地上的?”妻子终于笑了,她指指身旁的孩子。“这呆子,”她说,“她要种出许多鹅毛来。”“那么,那些柴片,也是你插的?”我问,“长些柴片给妈妈烧饭吧?”她皱起眉,认真地答道:“不,那是长出树来的。”“可是你又拔了它!”“它不长,长了也会给你砍去的。”她

12、抗议着,“现在我种鹅毛了,让它笔直地长上去,长上去,长得天那般高,你就砍不着它了。”自然,鹅毛不会在泥里生长起来。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想,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树”展开,由砍树到种树,又交织着“我”由爱树到厌树,继而恨树,最终回复到爱树,情节浑然一体,且跌宕起伏,曲折有致。B. 在砍伐“大有闯入居室”的冬青时,那株以为会强壮起来,没想到依旧是柔弱的梧桐,勾起了“我”的怜悯之心,同情弱者

13、,是“我”想种树的一个感情因素。C. 没有了树木,也就没有了鸟鸣月影,与开篇庭院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让“我”认识到砍树行为的错误,呼吁人们要爱树植树,保护自然。D. 激发起“我”种树想法的是孩子的愿望:插下几块柴片,期待长出一片绿荫;种上几根鹅毛,以为能长得天一样高,孩子的言谈举止虽然可笑,但引人深思。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一家人的形象性格特征。6. 文章题为“种树”,可通篇重在写“砍树”,只有在篇末才写到“我”想种几株树,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 5. “我”的迂拙、善于自省:砍树时的窘态砍树后的反思;妻子的贤惠、体贴:防止“我”受伤,妻子抢夺“我”手里

14、的钝刀;孩子的执着、天真:插了柴片,又插鹅毛,希望鹅毛长得天一样高。 6. 砍树即无树,种树即有树,文章将无树与有树的情景、感受,形成强烈的对照.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互为依存的。文章实写“砍树”以及“砍树”之后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种树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种树的情节.行文自然,文章在篇末再写种树,并虚写了种树后的图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想象,比具体描写种树的艰辛与乐趣更具有艺术魅力。【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

15、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错在“呼吁人们要爱树植树,保护自然”,过分拔高,文中无此意。结合文本后面内容“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想。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分析可知,文章实写“砍树”以及“砍树”之后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种树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种树的情节。揭示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互为依存的道理。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

16、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一家人的形象性格特征,文中“我”一家人包括“我”、妻子、孩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鉴赏人物性格特征。结合“我顺手拿了把菜刀,冲出去,对准大一点的冬青,狠命地砍了几刀。刀是钝的,不能猛地砍下去,可树枝上的水滴,淋了我一身。我真很透了,加足了劲,心想一下子砍光天井里所有的花木。但结果更坏,因为刀卷了口,从树皮上滑了去,有几下,甚至滑到脚边,擦伤了皮肤”“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分析可知,

17、“我”的迂拙、善于自省;结合“太太出来了,看见我那副光火的呆劲,怕我会砍断自己的脚,连忙夺了刀,坚决地说,一等天晴,她就借把快刀,将所有树木,砍个精光”分析可知,妻子的贤惠、体贴;结合“那么,那些柴片,也是你插的让它笔直地长上去,长上去,长得天那般高,你就砍不着它了”分析可知,孩子执着、天真。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

18、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题为种树,可通篇重在写砍树,只有在篇末才写到我想种几株树,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砍树”“种树”的原因,然后结合文本主旨等分析。结合“本来种着好几样花木:三株冬青,一株杜鹃,两丛竹。对这几样点缀品,曾产生过一些兴趣。如在月夜,有些树水的影子,参差地映到房里。而晴和的日子,也有些小鸟,在树上啁啾。尤其大热天,孩子可躲在树下玩,晒不着太阳”“砍去了树后,自然多了些光明,

19、也有晒晾的地方,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大概我们自己也是生物吧,往往多了一个生物。有时觉得多一份麻烦,但一旦少了一个,又会觉得寂寞,真是人类可笑的矛盾”分析可知,文章将无树与有树的情景、感受做了对照,揭示道理,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的。结合文末内容“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分析可知,虚写了种树后的图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砍树”后情景的变化及与孩子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

20、想”分析,自然引出下文“种树”的内容,行文自然。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清香楼主聂鑫森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

21、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

22、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拔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

23、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

24、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

25、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6下

26、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B. 雷默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他精通多门艺术,所画松树每平方尺能卖万元以上,却不肯轻易出手,求画人口碑不好,即使出高价他也不答应。C. 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D. 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E. 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

27、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7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8聂鑫森的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参考答案:6BD7使情节波澜起伏。为甄仁母亲贺寿的松谷云根图竟出现在领导之母的寿宴上,情节陡转,但又与前文雷默回绝房地产老板的高价购画相照应,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人物形象。为谋取利益,甄仁竟把为母亲贺寿的松画从“百松多寿图”册中挖截下来,转卖他人,凸显了他见利忘义的形象。深化主题。结尾批评了一些看似讲道德、有品位的商人见钱眼开、不顾道义的行

28、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义。8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是具有极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的儒商,一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讲述画家与“儒商”之间的故事,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故事发生的场景“清香楼”,名称雅致,门口的楹联趣味高雅,书法雅逸,刻工精妙,店铺内的摆设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小说语言典雅,人物对话多用文言词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6试题分析:A“其言行粗鄙”概括不准确;C“书面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理解不当;E“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分析错误。考点:分析作品结构与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9、。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艺术安排的题目,本题要求分析结尾这样安排的妙处,答题时要先分析上文之间的关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加以分析其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分析时注意分析结尾的艺术,同时关注其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8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探究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

30、要抓住题眼“文化味”,那么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看,一是具有极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的儒商,一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从故事情节看,小说讲述画家与“儒商”之间的故事,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小说语言典雅,人物对话多用文言词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傅友德,其先宿州人,从陈友谅,无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帝与语,奇之,用为将。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被数创,战益力,复与诸将邀击于泾江口,友谅败死。从征武昌,城东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

31、,不为沮。武昌平,授雄武卫指挥使。同陆聚守徐州,扩廓遣将李二来攻,次陵子村。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不战。诇其众方散掠,以二千人溯河至吕梁,登陆击之,单骑奋槊刺其将韩乙。敌败去。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卧戈以待,约闻鼓即起。李二果至,鸣鼓,士腾跃搏战,破擒二。明年北征,攻山西,克太原。扩廓自保安来援,万骑突至。友德以五十骑冲却之,因夜袭其营。扩廓仓卒遁去,移兵伐蜀,分兵自连云栈合攻汉中,克之。以馈饷不继,还军西安。蜀将吴友仁寇汉中,友德以三千骑救之,敌据山峻险,挂木于藤,垒石其上。友德军至,辄断藤下木石,无敢近者。友德夜半束火牛羊角,以金鼓随其后,驱向敌,敌谓官军至,亟断藤。比明,木石殆

32、尽,众噪而登,遂尽破之。与征西将军汤和分道伐蜀。太祖谕友德曰:“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驰至陕,集诸军声言出金牛,而潜引兵趋陈仓,攀援岩谷,昼夜行。渡白水江,趋绵州。时汉江水涨,不得渡,伐木造战舰。欲以军声通瞿塘,乃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文、绵日月,投汉水,顺流下。蜀守者见之,皆解体。初,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谓将士曰:“援师远来,闻大亨破,己胆落,无能为也。”迎击,大败之。遂拔汉州,进围成都。寿

33、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躏藉死者甚众。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帝屡敕奖劳。子忠,尚寿春公主,女为晋世子济熺妃。(节选自明史傅友德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与语,奇之,用为将。 奇:认为奇特B而潜引兵趋陈仓 引:引导C友德以五十骑冲却之 却:使退却D子忠,尚寿春公主 尚:娶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因夜袭其营 因宾客之蔺相如门谢罪B以馈饷不继 去以六月息者也C挂木于藤 当其欣于所遇D顺流而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表现

34、付友德作战有智谋的一组是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 友德夜半束火牛羊角,以金鼓随其后,驱向敌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 若出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集诸军声言出金牛,而潜引兵趋陈仓,攀援岩谷,昼夜行 乃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文、绵日月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付友德早年跟随陈友谅,没有什么名声。等到带领军队投降了太祖,在和太祖一席交谈之后,得到太祖赏识,被任用为将领。B傅友德跟随常遇春攻打庐州、武昌,均在受伤后坚持作战,成功夺城。后守卫徐州,智勇兼备,以少胜多,最终擒获敌将李二。C征讨蜀地时,太祖料定敌军将重兵把守瞿塘,招来傅友德面授破敌妙策

35、。傅友德依计而行,大获成功。D进攻戴寿等守卫的成都时,傅友德借鉴之前凭借牛、羊之力击败吴友仁的做法,用大象来冲击敌阵,收到奇兵之效。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4分)(2)比明,木石殆尽,众噪而登,遂尽破之。(4分)参考答案:9.B 引:率领10.D 连词,表修饰(A 趁机;经由,通过 B因为;凭借 C在;对)11B 12. D13.(1)傅友德料到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打开城门,在野外列阵以待。(注意“度”“亟”“阵”的翻译,错一处扣1分)(2)等到天亮,反贼的木头和石头差不多消耗完了,官兵们大喊着登上了山,于是全部打败反贼。(注意“

36、比、殆、而、破”的翻译,错一处扣1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范仲淹),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

37、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

38、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B彰君之赐乎 彰:使显著C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助 D亲亲而仁民 仁:仁义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我腾跃而上B是隐君之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贤于平仲 覆杯水于

39、坳堂之上D其规模远举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 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范仲淹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养济之法很是明细,从中可窥范公的仁心。B.补写范仲淹参政而“位充禄厚”,才实现义田壮举,意在说明范公用俸禄购田的无私。C.将范仲淹救济亲族士人的行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见范公“后乐”的美德。D.作者用

40、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4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3)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3分)参考答案:9D (仁:爱护) 10B(两句中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 B 表并列/表修饰 C比/向D 代词,他/表希望或婉商语气。) 11C (写晏子之仁有等级;写卿、大夫和士所为;写作者不记录范仲淹其他事迹的缘由)12D(原文的意思是,晏子自己“敝车羸马”,却不吝君赐供养亲族士人的行为与孟子的理想

41、接近,范仲淹克己好仁的义田之举,超过了晏子。故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意在凸显范仲淹的贤德,说范仲淹的义举与晏子接近,不合文意。)13.(1)范文正公只是把施舍(救济)贫寒之人、养活亲族(使亲族活下去)的道义,留传给儿子罢了。(惟,只;以,把;施贫活族,施舍/救济贫寒之人、养活亲族)(2)认真(小心谨慎)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老人、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东西(行走)了。(瑾,认真,小心谨慎;庠序之教,学校教育,教育;孝悌,孝敬老人、尊重兄长;负戴,背着、顶着)(3)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无以为,没有,没有谁

42、;质,对手,搭档)【译文参考】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好用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却贫困、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那账册,并时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十贯,再嫁的给钱三十贯;娶妻的给钱三十贯,再娶的给钱十五贯;丧葬的比照再嫁的钱数,葬小孩的给钱十贯。族人聚居的九十多人,(义田)每年收入提供稻谷八百斛,用田中的收入,供给聚居在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尽。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

43、供资助;出仕为官的人,就免去供给。这就是义田大概的情形。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从前晏婴坐破车驾瘦马,桓子说:“你这样做是隐藏国君的赐予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富贵之后,父亲一族,没有不乘车的;母亲一族,没有不在衣食上丰足的;妻子一族,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

44、有三百多的士人,等我来救助才能升火做饭。像这样,是隐藏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赏赐呢?”我曾喜爱晏子的好行仁德,以及桓子的诚服大义;又喜爱晏子的仁爱有亲疏,而且言谈有先后。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推及到那些疏远的贤士。孟子说;“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天下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孟子的理想。现在我观察范文正公的义田之举,比晏婴更贤能,他的义田格局可长久推行,又似乎胜过了晏子。唉!世上身居三公高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的府第如此雄伟,车马如此装饰,声色如此繁盛,妻儿如此富裕,都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但亲族中不能踏入他家大门的人,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于施救

45、贤人呢!其次那些任卿、大夫,任士的人,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但他的族人手持壶瓢乞食,最终抛尸沟壑,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待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愧对文正公的罪人啊!范文正公忠义充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世必定有史官加以书写,我可以省略不记。只是推崇他的义行,借此将他的义行流传后世。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

46、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