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阜阳市夏桥镇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847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31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夏桥镇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阜阳市夏桥镇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夏桥镇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参考答案: C 略 2. 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参考答案: C 3. “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上述古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 A.宗法血缘关系B.尊卑等级意识C.家国同构观念D.以民为本传统 参考答案: C 【详解】从题干中“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孝、忠”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观念和以民为本的传统,故BD项排除。 【点睛】“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孝、忠”是解题的关键。 4.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 C.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可知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故答案为C项;欧洲文明曾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带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影响首先是灾难,然后才是客观进步效果。A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欧洲殖民以扩张和掠夺等为主要目标,B项排除;在16-18世纪,东方的中国和印度在当时仍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5. 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C 略 6.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考答案: D 7. 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粮食税的征收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此时农业领域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致,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之一,正确。B、D两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之一,排除。 8. 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青瓷、白瓷、青花瓷、粉彩瓷      B.白瓷、青瓷、粉彩瓷、青花瓷  C.青瓷、白瓷、粉彩瓷、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粉彩瓷 参考答案: A 9.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参考答案: C 10. 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发表“铁幕”演说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炮制杜鲁门主义 D.建立北约组织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铁幕演说是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排除A。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时间不对,排除C。北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军事组织,排除D。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一方面为了防止欧洲国家因经济危机发生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欧洲,推行的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1. 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将人民民主权利规定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文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考答案: A 12. 清朝下列中枢机构设置的顺序是(    )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参考答案: A 13.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分封制 参考答案: A 14.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参考答案: C 略 15. 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参考答案: A 16. 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 A 17.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周政”是指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材料中“霸道”是指法家思想,“王道”是指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尊儒尚法,外儒内法,即儒表法里,故选A项。B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思想的变化·儒表法里 18. 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参考答案: D 略 19. 1928~1936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394家增加到了2702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亿元上升到了7.97亿元。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参考答案: C 1928~1936年是抗战前十年,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正确;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A错;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之一,排除B;材料中公司数量“增加到了”、资本总额“上升到了”说明的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有利因素,D属于不利因素,排除D。 【名师点睛】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抗战前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期间濒临破产。 20. “19世纪40年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关税,开放市场。”材料中,□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 A.英,降低,减免,减免         B.美,提高,商定,增加 C.英,降低,增加,减免         D.美,提高,减免,增加 参考答案: A 21.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参考答案: B 【详解】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故D不正确。 【点睛】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思想融合的趋势,各家各派,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以便被统治者采纳,或多或少的都吸收了别的学派的优秀成果,为此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 22.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  ) ①这里的一个党和几个党是指共产党和在野党②提出的方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党派建设社会主义③提出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还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23. 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参考答案: D 24. “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25.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A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26.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 A.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参考答案: D 据材料“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不同,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故D项正确;外国侵华没有将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注意从两个时代的评价入手,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等方面分析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7.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十年“文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  ) A.必须打破个人崇拜 B.必须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 考点:F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最深刻的教训”,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的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的运动,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是最深刻的教训,应排除. 故选B. 28.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参考答案: C 略 29. 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国王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英国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D、英国王室外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查尔斯王储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参考答案: C 30. 对于中国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机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 参考答案: A 略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明清晋商把商与士农工同等看待,同样敬重……许多晋商原本贫寒,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守信,第二讲义,第三才是取利。明清晋商在500多年的经商实践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营道德和经营风范。这对现代商业的文化建设乃至实业界的道德建设,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启示。——摘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四: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林家成员的活动。 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光錀 308(86.7%) 22(6.2%) 5(1.41%) 20(5.63%) 355(100%) 说明:①林光錀的“外出活动”以经商为主。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茶叶为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商生意兴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中林光錀如果想经商致富,结合当时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由轻视商人,变为重视商业,推崇商人。 (2)进取、守信、讲义(“自强不息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经营道德”)。 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 (3)依据: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商人没有把过剩资本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买土地;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影响;外国经济势力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制约。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l: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1: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1:911   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6分) (2)、图1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     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4分) (3)、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4分) (4)、综合材料二中的上述图片,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参考答案: (1)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特点:①三省分立,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②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3)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 33. 材料一: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尼德兰(荷兰)或18世纪的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根本没有霸权可言……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所有这些方面,亚洲的经济比欧洲‘发达’得多”。 1500~1800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几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45%的现代工业能力。同一时期,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商业和五分之二的制成品贸易被掌握在英国手里。                     ——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1921年大英帝国的版图(深色部分)   材料四: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五:1876年,上海发昌厂开始出售自制小火轮(发动机系英国制造)。1901年,工厂被迫以四万元廉价全部卖给了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材料六:1913年,英美烟草公司曾派人到湖北均州分发美国烟草种子给农民,种植及回收情况如下(一贯相当于3.5公斤): ●收购   ●种植   ●年份   农民种植 烟草 公司收购情况 附   录 一等 二等 三等 1913 45.000贯 14两/百斤 12两/百斤 9两/百斤 全部收购 1914 120.000贯 14两/百斤 11两/百斤 8两/百斤 只收3万贯,其余拒收,农 民被迫以3两/百斤贱售                                                            ——《中国近代经济史》 问题: (1)提取材料二、三、四中的信息。(5分) (2)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认识。(15分)   参考答案: 略 34.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 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 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 ──《战国策》 材料三:“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 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相比,说明了什么?(7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7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二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后者是反映了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3分)说明了人为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繁荣,从而引起城市发展的显著变化。(4分)  (2)思想:重农抑商。(2分)影响:对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5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