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宣城市桃花潭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瓦王剑冰(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
2、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
3、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
4、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
5、主人?(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16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误项得0分)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B第(4)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C第(5)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D第(7)段说“风改变不了
6、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17“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8在作者笔下,瓦有哪些品性?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4分)19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8分)参考答案:16CE(C项“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我对娘的深切怀念”有误,本文主旨不在抒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赞颂的主体是“瓦”。E项,“托物言志”“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
7、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解读过度,作为状物的记叙性散文,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瓦的品性的赞美,对瓦被取代的一种伤感。)(4分)17. 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4分)18.庇护生灵为人类遮蔽风雨;坚定不移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坚硬坚强历经岁月的冲洗而坚持千年;忍耐力强耐高温,不变其色;无私奉献用舍行藏,无怨无悔。(每条一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4分)19. (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
8、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8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 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 (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
9、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还曾说: “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
10、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
11、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6)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
12、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7)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8)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 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
13、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9)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1、第二段中的“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 。2、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在于(1) ;(2) 。3、作者认为,普通话“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这种“抵消”体现在4、第七段中“活的化石”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5、第八段中“语言的生态平衡”是指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方
14、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B、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C、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7、为什么要保护方言?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参考答案: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
15、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3.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大地之语周闻道 被小鸟的啁啾叩醒,天已大亮。没有看时间,这样的大假,何必在乎时间这个概念,最好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有时,淡忘也是一种惬意。便想到该到田野里走走,去踏踏晨露,去觅觅乡下久违的静,那清晨带着晨曦清凉,带着泥土芳香的静。没想到在田野深处,在静的极点
16、,我却听见大地之语,一种可以令人陶醉,可以令人震撼,令人淡忘一切的地籁声音。当“地籁”这个词跃入我的脑海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那个庄子的发明早已被人淡忘,我是不是在生造词语?可是,在经历了瞬间的怀疑后,我仍然坚信不移地把它保留了下来。也不查什么词典,也不进行什么求证,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何况,没有地籁,哪来天籁,我认为,它们本来就是一种天撮之合。感觉是最真实而生动的存在,比如此刻。天空很高,清新而湿润,没有南去的雁阵,没有悬浮的苍鹰,甚至没有飞鸟。太阳刚冒出地平线,爬了一竹竿高,还在不停地攀升。刚收割过油菜和小麦,地面显得有点落寞与荒凉。田埂上的杂草,有的已追随小麦油菜足迹,留下一些枯瘦
17、的凋零;有的仍保持着浓郁的绿,可是那绿已被收割的脚跟踏碎。耕牛拖着弯弓似的犁,把胡子拉渣的麦桩翻开,压在地下;油菜田里那几堆灰烬,也一一被犁铧卷起的泥浪吞噬。我知道,这是大地的又一次真正涅磐,痛苦与快乐,死亡与新生,都是它的主题。一切依附于大地的作物,都在重新洗牌,只有方式,没有有无。它们似乎在遵循同一道口令,踩着相同的节拍。这口令来自哪里呢?我想,如果有,那就是大地之语了,一种生命本原的言说方式。对,是大地之语。当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悠地一个激灵,被什么触摸,咯噔了一下,一种发现大地秘密的兴奋。再静心屏气,细嚼慢咽,欲去求证。此时,便仿佛听见了一个声音,大地之音,游丝般轻曼,仙曲般缭绕,从
18、地心深处传来。我感到,这大地似乎早已洞悉我的心事,或怀揣许多心事,欲与我对话,窃窃私语。难道这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这生长万物,养育精灵的地母,究竟有什么样要问我,或向我们表达呢?在故土的这个季节,以这种特殊方式,托付于麦桩,灰烬,泥浪,碎草,还有这没有散尽,在阳光下晶莹闪烁的朝露。在这静秘而湿润的早晨,面对这苍茫嬗变中的大地,我陷入了沉思。非常鲜明地记得,这样的感觉还有多次。记得有一次,陪客人去青衣江畔的玉屏山。一夜在松涛耳语,草香氤氲,睡得很甜。早上起床,也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转悠。来到一座石拱桥上,这桥把两座独立的山峰联接在一起。这些都很平常,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这桥
19、坐落在一个垭口,背后是松海蓝天,须仰首而望;前面是万丈悬崖,以及山下绵延的村庄。站在桥上,便仿佛脚踏天地两界,怀揣天上人间。仰头看天,有一种身在凡间的实在;俯首观地,则有一种位居瑶池般的神秘。就是在这时,在不经意间俯首张望的一瞬,我聆听到了大地之语。它从山下的村庄传来,以一种清新优雅的淡静之美,吐露着大地的心声;它以梯田,稼禾,农舍,炊烟,溪涧为自己的叙述方式。从小生长在村庄,天天在大地上行走,都是一种身在此山的蹩脚。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站在一个高处,观赏大地,和大地上的村庄,聆听一种以特殊的方式,传递出来的大地之语,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惊奇与激动。溪涧蛰伏在村庄的最低处,显得低调而安静。要不是梯
20、田,它也许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把大地的关爱藏在心里。梯田要张扬得多,它像人间最壮丽的抒情曲,一直演奏着大地的交响。你看那一块块的田园,或方或长,或圆或棱,或奇形怪状,没有统一规则,却有统一的步伐。它们推推搡搡,拥挤到一起,然后从溪涧边出发,摩肩接踵,沿着一座座的浅山攀缘。直至有一方田,在拥挤中胜出,高高地盘腿端坐在那山的头上,悠然自得。条条纤细柔软的田埂,在梯田间爬来绕去。一些大一点的田埂,便十年媳妇般熬成了婆。那婆便是路。路是大地的另一种叙述方式。村庄的路很密匝,很曲折,也很复杂,小的连着大的,窄的连着宽的,短的连着长的,弯的连着直的,瓜瓜葛葛,纠缠不清,一直连到村外,消失于一片灰蒙的雾霭里
21、。高处看去,像诸葛亮摆下的迷魂阵,很难理清头绪。我不知道,村里的人,面对这样的路,是怎样走出村庄的;我也不清楚,大地向这些路托付了什么。虽然,从小我便在这样的路上行走,从乡下走进城里,似乎都是一路的懵懵懂懂。田里的庄稼,被田埂和路分割得很细碎,一垄一垄,没有统一的阵容。正置夏秋之交,按节令,我知道,那黄的当是稻谷,绿的是玉米。农舍是大地的杰作,也是村庄的灵魂。此刻,它们却正以一种远离尘嚣般的寥落,稀疏,拙朴,把醇美的人间味拉近。几缕炊烟,从农舍的头上升起,有的很快消失,有的却紧紧拧成一股绳,飘飘忽忽,不停地往上升腾,向我们靠近,似乎要向我们捎来大地和村庄的什么信息。我相信,这大地是有话要说的,
22、村庄也是有话要说的。于是,我伫立桥头,等了很久。我坚信,不仅大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言说方式的。只是,它们不为我们注意,或被我们轻易忽视。它们或用声,或用形,或用色彩与姿势,表露自己的心迹。我们须用心,才能与它们对话,沟通一种灵魂。但是,我们往往显得浮躁,缺乏一种平等的姿态,缺乏聆听物语的安静之心,缺乏真诚;我们的毛病,就在于高高在上,一切以我为中心,只在乎,只注意,只重视我们自己的表达。6写出高中课本中庄子作品的篇名: (1分)7“洗牌”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8从上下文看,“存在就是被感知”所表达的意思是 。(2分)9分析“它们推推搡搡,拥挤在一起,然后从溪涧边出发,摩肩接踵,沿着
23、一座座的浅山攀缘。直至有一方田,在拥挤中胜出,高高地盘腿端坐在那山的头上,悠然自得”的表达效果。(3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是托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B本文运用了插叙手法,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C本文通过倾听、观察、感知,将对大地之声的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整散错落,富有韵味。 E作者之所以在乡村的小路上走得“懵懵懂懂”,是因为年幼无知。 F作者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对自然的漠视。11综观全文,“大地”有哪些叙述方式,作者从中听出了怎样的“大地之语”?(4分) 12根据文末划线句的含义,描写“自然之声”的一个片段。(80字左右)(
24、5分)参考答案:6(1分)秋水7(2分)大地上作物被全部翻倒后重新整理重新开始。8(2分)大地的存在就体现在被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认识到。9(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梯田从山涧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壮观景象,也蕴含了作者的惊奇激动之情。10(6分)A E11(4分)(1)托付于麦桩,灰烬,泥浪,碎草,朝露,一种生命本原的叙述方式。作者感受到大地的涅磐。(2)托付于梯田,稼禾,农舍,炊烟,溪涧,路为自己的叙述方式。作者感受到大地的清新优雅、雄伟壮丽、神秘拙朴。(每点2分,大意相近即可。)12(5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5、。 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 , 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26、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 , 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吃B.未成而废 废:停止C.游京师 游:游学D.建大旆 建:树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27、同的一项是( ) A.又以亲戚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为韩王送沛公C.安知其至此? 则或咎其欲出者D.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
28、/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
29、感。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建大旆,从骑数百。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参考答案:(1)A(2)A(3)B(4)C(5)B(6)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1)A项,“昌言从旁取枣栗
30、啖我”中“啖”如解释为“吃”,“啖我”就变成“吃我”,在语意上讲不通,故此处的“啖”应为使动用法,让吃,给吃。故选A。(2)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其”是远指代词,那。D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从。故选A。(3)B项,“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错误,“先”是尊称死去的人。故选B。(4)本题中,“出”是动词,宾语是“境”,即“出了国境”,动宾之间不能拆开,排除A项;“终夜”意思是“整夜”,是“有声”的时间状语,修饰“有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怛然失色”意思是“惊慌失色”,主语应
31、是“从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5)B项,“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错误,“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是描写石昌言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场面,场面的浩大中寄寓了作者对石昌言的赞赏、鼓励和肯定。故选B。(6)第一句中,“闻”,听说;“废”,废弃;“虽”,虽然;“言”,说;“察”,细察;“其”,代词,他的;“恨”,遗憾,“甚”,很。第二句中,“建”,树立;“旆”,旗帜,旌旗;“从”,跟随,随从;“骑”,骑兵;“数”,几。第三句,“凡”,大凡;“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夸耀中国”省略介词“于”,应为“夸耀于中国”,“夸耀”,炫耀武力;“者”,的手段;“此类”,
32、这类事情。 故答案为:A;A;B;C;B;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
33、的含义。(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
34、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附参考译文】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我
35、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
36、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
37、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刘辅,河间宗室人也。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祇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
38、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怒,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秘狱,群臣莫知其故。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
39、触忌讳,不足深过。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昔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终于家。(选自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注】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40、一项是A.以飨鱼乌之瑞 飨:享受B.塞天下望 塞:满足C.崇谏争之官 崇:崇拜D.元首无失道之愆 愆:过失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畏于天 而君幸于赵王B.惑莫大焉 置杯焉则胶C.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 君知其难也D.上乃徙系辅共工狱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辅谏言皇帝不该册封赵婕妤为皇后,情意恳切,说理清楚,但终因言辞激烈触怒了皇帝,被侍御史抓了起来。B.辛庆忌等大臣都上书劝谏皇帝做一个明君,宽恕刘辅;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释放了刘辅,使其得以终老于家。C.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选例典型,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敢于
41、直谏、不畏死亡的诤臣形象。D.本文文风淳朴,构思巧妙,以语言描写为主,从正面侧面着笔刻画主要人物刘辅,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语言功底。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4分)(2)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3分)参考答案:16.C(崇:重视)17.D(连词,于是。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被;B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C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18.B(没有释放,而是减死罪一等,给宗庙服
42、劳役。)19.(3分)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断句两处得1分,但断错一处需扣1分,扣完为止。)20.(1)(4分)(刘辅)上奏章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被皇上召见,皇上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谏大夫。(补出主语1分。召见,被召见,1分。美,赏识,意动用法,1分。擢,提拔,1分。)(2)(3分)公卿大臣不敢再尽忠职守坚持正论,这不是发扬虞舜倾听臣下的意见,弘扬品德美好风气的做法。(“公卿莫敢尽节正言”1分。“所以”1分。“昭”“广”1分。)参考译文:刘辅,是河间国的皇族人士。被举为孝廉,担任了襄贲的县令。上奏章议论国家政
43、事的得失,被皇上召见,皇上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谏大夫。正赶上成帝想要立赵婕妤作皇后,先下诏书赐封婕妤的父亲赵临为列侯。刘辅上书说:“我听说上天如果赞同就一定会赐与吉祥的征兆,上天如果反对就一定会降下灾异和变故,这是神明的应兆,自然的预测。从前武王、周公顺承天地的旨意,因而享受了白鱼赤乌的祥瑞,然而君臣仍然忧惧,震惊警惕互相劝诫,何况处于当今末世,没有蒙受子孙繁衍的福祉,却屡次遭到上天发威震怒而降下的灾异呢?即使每天自责,改正过错纠正行为,敬畏天命,想到祖宗的功业,好好地选择一个有德的家族,卜求一个美丽贤能的女子,以继承宗庙,顺应天神的心意,满足天下民众的愿望,繁衍子孙的吉祥尚且担心来得晚,
44、如今却触发情意放纵欲望,倾心于这个卑贱的女子,想要把她作为天下人之母,对上天不感到敬畏,对百姓不感到惭愧,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俗话说:腐朽的木材不能用来作柱子,卑贱的人不能让他作主人。上天和百姓都不赞成的,一定有祸害而没有益处,这是街市上和道路上的人都知晓的道理,朝廷中却没有人肯说一句真话,我私下里感到伤心。我想到因为与皇上同姓才得到提拔,光享受俸禄而不尽忠,污辱了谏诤的官职,不敢不冒死进言,希望陛下您深切地审察。”奏章上奏以后,皇上震怒了,派侍御史逮捕了刘辅,把他囚禁在后宫的秘密监狱里,大臣们都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当时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都上奏说:“我们听说英
45、明的君王广泛地听取意见,重视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士的言路,对狂妄和偏急的言论也不加罪,然后群臣各守自己的职位,尽量献出自己的忠诚和智谋,朝廷无后顾之忧,朝中没有阿谀奉承的官员,君主没有背离正道的过失。我们私下看到谏大夫刘辅,以前凭县令的身份求见皇上,被提拔为谏大夫,这表明他的议论必定有卓越异常和切实确当,符合圣意的内容,所以才能够被提拔到这样的职位。可是十天之间,却被收捕囚禁在秘密监狱里,我们愚昧无知,认为刘辅有幸得以托身为皇族的亲属,处于谏官的行列,他从下面的职位上来,不知道朝廷的体制,独自触犯忌讳,不值得深究。小罪应当隐忍一些,如果有重大的罪恶,应该交给司法官员公开审理,让大家都知道他的罪状,共同惩罚他。从前赵简子杀害他的大夫鸣犊,孔子走到黄河边又回去了。现在上天的心意不快,灾害变异屡次降临,水灾旱灾接连不断,正是应当宽厚为怀,广泛征询意见,褒扬正直以尽量发挥百姓力量的时候。但是却对敢于谏争的大臣施行悲惨突然的诛杀,使大家感到震惊,使忠诚正直之士寒心。如果刘辅不是因为直言敢谏而犯罪,那么对他所犯的罪恶不公开宣布,天下人就都不能知道。与皇上同姓以及亲近皇上的大臣,本来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获得显贵,从管理亲属保护忠直之士的意义上说实在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