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王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
2、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摘编自2017年1月 16日中国报告网)附图: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材料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3、%。(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材料三: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材料四: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
4、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
5、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一项是A.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B.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
6、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D. 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6.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B 5. A 6. 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
7、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中医药学院”错,原文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强调有个逐渐的过程,选项曲解文意。C项,“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错误,原文内容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夸大其意义了。故选B。【5题详解】本
8、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喜和忧”错,只是客观表达,并没识记突出“喜和忧”;C项,“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错误,“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D项,“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表达不妥,材料一报道的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内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
9、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答题前先审题,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这是三个问题,第一问要回答影响我国中医药发展最关键的问题,第二个回答原因,第三问要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读全文,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表明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为有了知识产权才有知识的归属权,才有话语权,中医药才能
10、走出国门,解决问题的建议,从出现问题的角度深思,国人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注册,保密工作不到位,导致秘方流失,针对这样的一些现状提出具体的建议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11、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
12、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
13、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
14、,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
15、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
16、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 “她”是城
17、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 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13.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14.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暮鼓”的深刻意蕴。参考答案:12. D 13. (1)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
18、果,精彩奇妙;(3)“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14. (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
19、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启示的故事,故事情节普通平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布局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根据文章第段“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
20、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可知,“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而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了,根据文章第段可知,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前后的反差使得情节起伏跌宕,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母亲的头发落满了灰尘,满脸皱纹,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的辛苦;情节的反转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14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
21、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题干探究的是“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的意蕴,“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从会所传出的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
22、步骤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3. 阅读下面这篇新闻,请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不少于50字。(5分)全球各界人士哀悼曼德拉南非前总统、95岁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12月5日因病逝世,引发全球各界人士哀悼。“我们的民众失去了父亲。尽管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来临,但没有什么能够缓解我们深远而持久的失去的痛苦。他为自由而作的不倦斗争为他赢得世
23、界的尊重。他的谦逊、热情和仁爱为他赢得世界的爱。”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他的成就超越任何人所能被期望的我是无数从纳尔逊曼德拉一生中获得启示的人之一。与全球如此多人一样,我无法完全想象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纳尔逊曼德拉树立的榜样会怎样。只要活着,我就要尽我所能向他学习。”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纳尔逊曼德拉是正义的巨人和人类实实在在的启示。纳尔逊曼德拉表明了如果我们相信正义和仁爱并为之梦想和共同奋斗,世界和我们每个人将有怎样的可能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我惊诧地看到,经过26年监禁,纳尔逊曼德拉以非凡的胸怀原谅了囚禁他的人,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救赎和仁慈的有力榜样。他是一个拥有极大道德勇气的人,改变了他
24、的国家的历史。”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妻子)梅琳达和我每次见过纳尔逊曼德拉,离开时都比以往更受鼓舞。他的仁慈和勇气改变了世界。今天是悲伤的一天。”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摘自新华网,2013.12.07,原文有删减) 参考答案:参考时评一:曼德拉是正义的化身、仁爱的使者,他的逝世,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热爱曼德拉的人,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也不分国界。(2分,主要针对材料中各国政要对曼德拉的评价、缅怀而作的评点)曼德拉是耸立在世人面前的一座伟大丰碑。他结束了世界上最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居功至伟。他笑泯恩仇,德彪千古。(2分,对曼德拉功业的简要评点)曼德拉走了,一个世纪伟人停止了呼吸,但其精
25、神不朽。(1分,总结曼德拉逝世事件)(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
26、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
27、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B.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C. 岭南诸郡
28、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D.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11. 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B. “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D. 夏,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杞聪敏有才
29、,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B. 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C. 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D. 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
30、听其自新。(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参考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 (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注意“岭南诸郡”是主语,“横”
31、是横州,“为”表判断,“为咽喉”,“内”“外”对应,结合句意断句。11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项,“最终让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他们杀害”错,蒙赶是被诱降的,但区希范是被抓获的。【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
32、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文臣者”,定语后置;“练达”,熟悉;“以为”,让他们担任;“经制”,管理、管束。第二句得分点:“以”,因、因为;“穷蹙”,窘迫、困厄、走投无路;“制”,制服;“怀”,使之降顺或者使他们被感化;“数”,屡次;“尽”,全部。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33、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杜杞,字伟长。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聪敏有才能。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杜杞上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
34、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恰逢广西区希范引诱白崖山蛮蒙赶反叛,有数千人,攻进环州、带溪普义镇宁三寨,岭外骚动。提升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旅到达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入驻宜州,蛮没有一个前来投诚的。杜杞找到州中军官,放出狱中囚犯,去掉他们身上的刑具,派他们到洞中去劝说贼人,贼人仍不肯听从。于是率兵攻进白崖、黄坭、九居山寨及五峒,焚毁了囤积的物资,斩首一百多级,收复环州。贼人四散逃走,区希范逃往荔波洞,杜杞派人诱降,蒙赶前来投降。杜杞对将佐说:“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
35、也不能使之降顺,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于是杀牛马,酿曼陀罗酒,在环州大聚会,伏兵发动,诛杀七十多人。三日后,又捕获区希范,乱刀剁死后送给诸部蛮人,因年老有病而被释放的,才一百多人。御史梅挚弹劾杜杞杀害降兵不守信用,朝廷诏令他引以为戒,担任两浙转运使。第二年,调任河北,担任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州知州。杞上奏说:“杀掉降兵的是我,犯了过错不敢推诿。将吏们有功劳却没有登录,我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因此而进行赏赐。蕃人首领率领一千多人投奔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夺取牛马,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说:“他们违背盟约发动战争,酋长不能交给他们。”就用文书通知夏人,不交回抢
36、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不久夏兵也就撤走。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不久去世。5. 课外古文阅读 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
37、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
38、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
39、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BC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
40、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参考答案:6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根据文意,A项中“鄙”应解释为:鄙陋,见识短浅。7 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旨筛选相关事实和细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句是说国家长久没有战事,士兵衣食无忧,将导致骄纵怠惰。句是说遇到灾荒年,州郡官吏挑选健壮者当兵。这两句均与题旨无关,运用排除法,因此选A。8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文意,背军粮的任务请他人来做并非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健壮的士卒骄纵怠惰造成的。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古代
41、治国者不敢忽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说谈论农业方面的事,就互相取笑说:真是见识短浅,只知道征收赋税是紧要公务,不懂得把务农之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处理政事的本末轻重啊。懂得务农之道却不了解通过节俭来爱惜农力,这也是没能完全懂得务农的方略啊。古代施政,上上下下讲求互相帮扶互相补充。下面的民众劳作得非常勤苦,上面的统治者使用财物非常节俭。民众不遗余力,国家也不过度浪费。上面爱惜下面的民力,下面的民众供给上面的统治者,双方都不使对方陷于困境。一个农夫的力量,加以督责必定都能竭尽;一天的用度,必定量入而出地节俭安排。一年的耕作,交公或自用,都可从田地中产出并
42、常有结余。因此三年里经常有一年的结余来备用。如今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够充公,可农民自己够吃的粮食不超过几个月。更有甚者,庄稼刚打完场,用簸箕去除糠皮麦麸,吃不饱满的秕谷稗子,有的还采集橡子果、贮存菜根来准备度过冬春两季。一旦不幸赶上水灾旱灾,就会有许多饿死的人,尸体横七竖八地枕藉在一起,这真是令人哀叹啊!国家休战以来,有三十三年了。那些历经战阵的精兵已老死殆尽,可后来的兵士不曾听到过战鼓声不识战阵。生在太平无事之时而且衣食无忧,就势必养成骄纵怠惰的习惯。如今派卫兵入内拱守,自己不拿兵器却让别人拿;给禁军分派粮草,自己不运送却让别人来背
43、负。骄纵到了这种地步,他们能冒着艰辛来战斗吗?假使士兵吃苦耐劳而且能征惯战,即使耗费一些民力,也不是不可以的。没法办的是他们有当兵的虚名,却都是些骄纵怠惰的无用之人。过去凡是身体强健的农夫都在南亩耕种,农闲时就进行军事训练,如今却完全不同,一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衡量百姓的身高,找出其中高大健壮者,招集起来让他们去做禁军;身高不够稍微体弱胆怯者,就登记下把他们偏为厢军。朝廷对招人多的官吏有赏赐,而民众此时正陷入穷困之境,争着当军。所以留在南亩种地的只有老弱病残之人。可官吏还说:“不把他们收为士兵,恐怕会沦为盗贼。”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过去身强
44、力壮的人负责耕作,可老弱之人闲游怠惰;现在身强力壮的人闲散怠惰,老弱之人却留下来耕作。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然而努力在南亩中耕种的民众,有时还免不了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去当和尚、士兵,却终身安逸并享有丰足的财食,因此在南亩耕作的农民就必然一天天地减少了。所以说有诱民怠惰的流弊,就是指以上所述的情况啊!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
45、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
46、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硃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
47、十三。注:许、郭:许劭,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曾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有劝燕王“筑台而师之”以招徕贤士之美谈 。温峤:字泰真,亦作太真。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四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人方之许、郭 方:比拟,比方B雅为周顗所重 雅:交情,交往C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 属:通“嘱”,叮嘱D以纾交至之祸 纾:解除,排除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B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C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D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夫见无礼于其君者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