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九江市共青金湖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面 子孙智慧可怜天下父母心!城里的教学质量好,发了财的张生就打算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不久前,他的一个叔伯姐姐捎信来,说城里有套住房空着,让他先给看着,出租费好商量。张生高兴坏了,正打瞌睡,扔过来一个枕头,更何况,平日里都是他有事求这个姐姐,现在这个姐姐居然也求到自己的头上了,总算把丢的面子拾回来了。他姐姐的住房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二楼,100多平方米。张生搬进来后,每天除了做些小生意就是接儿子上下学。时间一长,等他了解了居住的环境后,却生出一种自卑感。原来这是
2、一个“干部楼”,住的都是干部,官衔倒是都不大,净是一些厂里的科长、局里的主任之类的。和他这个平民百姓一比,把他从他姐姐那儿拾起来的面子重又给弄得荡然无存,这明显是低人一等嘛。张生看到别人的笑脸就感到了尴尬,感到了无比的羞愧。这天,他接儿子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走不动了,胡同口围满了人,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张生驮着儿子挤进里边看热闹,仔细一听,明白了。他楼上的一个邻居正和两名警察争论不休,警察要看他的驾驶证,那位邻居死活不让看,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办理。眼下,市里正在创“三优”,对交通秩序检查得紧。围观的人越聚越多,那邻居更抹不开面子了,和两名警察吵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张生的儿子跟张生要手机,说我给我同
3、学打个电话。他儿子“滴滴”地按了一通,喂,杨志的爸爸吗?我找杨志。啊,杨志,没走远,好啊,我这儿出了点麻烦,能不能让你爸爸过来一趟。没多大工夫,一辆小面包车驶来,车身上写着“公安”俩字。从车上下来那个叫杨志的同学,来到张生的儿子面前,毕恭毕敬地问:班长,啥事?张生的儿子指了指那邻居,说我叔叔遇上了麻烦,想让你爸爸帮帮忙。那小子的爸爸径直走到那两名警察面前,低声耳语几句,两名警察放了行。一旁的张生看得呆了,行啊,臭小子,你也会来这一套了,不过,也给我长了面子。儿子不屑地撇撇嘴:我同学的爸爸是个大队长,我们班找他办事的多着呢。这下,张生住的楼上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都没想到楼里还住着个神通广大的人哩
4、。再有人看着张生笑,张生就不再感到尴尬了,他看出大家都带着一种羡慕的表情。儿子能在班上当班长,他爹能差到哪儿去?这么个小芝麻官竟然也能办到大人都办不了的事呢!张生更得意了,他不失时机地宣传他儿子,大家也都把他当成了个人物,张生感到和邻里的关系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天,他又去学校门口接儿子。刚要扭身离去,又看见两名警察拦住一个骑摩托的人。张生觉得这个人很面熟,就起了见义勇为之心,儿子在旁边,那位同学肯定还没走远,一个电话打过去,问题就解决了。他拉着儿子往跟前凑。走到近前,他儿子倏地像骡子受惊了似的向他身后撤。干什么,你给老爸露脸的时候到了。张生呵斥儿子。他儿子却使了吃奶的劲把他拽到一边,说,那是
5、我老师,我都听到她给我的那位同学他爸打电话了,谁稀罕咱帮忙?张生的脸一下子红了,继而有些怏怏不乐,嘟囔着:怪不得我看着有些面熟呢!(选自北文学,有删节)14张生这个人物形象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正打瞌睡,扔过来一个枕头。答: (2)张生觉得这人很面熟,就起了见义勇为之心。答: 16文章第四段,作者是怎样通过场面描写来烘托张生的儿子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 17文章最后写“张生的脸一下子红了,继而有些怏怏不乐”,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14张生最主要的性格特
6、点是爱面子。平时姐姐帮助他,他认为是丢了面子;姐姐有求于他,他认为是拾回了面子。看到同住一栋楼的人的地位比自己高,就感到无比羞愧,没有面子了;儿子一个电话解了邻居的围,便认为是儿子给自己挣了面子。第二次想让儿子再露露脸,却没有露成,就怏怏不乐。总之,张生是为面子而活着,不管这面子该不该挣。15(1)正好需要(或非常及时),(2)张生想借儿子露露脸给熟人看,为自己再一次挣个面子。16一是通过一邻居与警察的争吵来烘托张生的儿子,面对 警察看驾驶证的要求,邻居只能与警察由争论到吵得脸红脖子粗。二是通过围观的人来烘托张生的儿子,越聚越多的观众面对这场争执也无能为力。三是通过张生 来烘托其儿子,张生只是
7、驮着儿子挤进去看热闹,根本就没有想到有能力去帮助解决这场争执,这时只见张生的儿子给同学打了一个电话,就请来一位公安局大队长,把一场争吵化为乌有。一个“小大能人”的形象,就在这众人的烘托下凸显出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借“小大能人”的形象对社会上存在的 “为了不应有的面子却丢失了应有的面子(原则)的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17张生在老师直接给儿子的同学的父亲打电话的情况下,又一次感到失去了面子,丢了面子,心情顿时不乐,喜怒哀乐全被面子左右了。作者以此给张生这些一生就为所谓的面子活的人以辛辣的讽刺:死要面子,最终还是会失去面子。从而突出了主旨。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易的前生今世周山易传是对
8、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
9、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
10、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欠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
11、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
12、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C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
13、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D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B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C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D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
14、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决定性。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参考答案:1.CA周易,即“周朝的易经”,所以周易属于易经。B.易传是对周易一
15、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不是。D.无中生有,易经首卦到周易定为“乾”后,直到现在首卦是否改变,文中无此信息。2.D连山定首卦为“艮”和归藏定首卦为“坤”,三个原因都包括;周易定首卦为“乾”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基本未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发生了转变。3.AB“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错,根据原文“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可知。C.无中生有,从原文中看不出“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D.原文中为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3.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我负丹青 丹青负我”徐璐明“我负丹青”是吴冠中80高龄时写就的自传的题目,这短短四个字
16、是大师为自己交付给丹青水墨的一生所下的注解,一个“负”字更是道出了这位艺术家艺术修行至深处的自省与不满足。事实上,吴冠中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贡献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说林风眠把中国艺术追求的韵味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形式结合在一起,那么吴冠中则是在继承前辈衣钵的同时,将中西画风的融合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巴黎塞纽奇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德莱士波波小姐曾这样评价吴冠中:“(他)若非最伟大的,也是今天唯一成功地融会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画坛大师。翻看吴冠中的求学历程,就不难读懂为何他会穷尽一生探索东西方绘画艺术语言。吴冠中出生农家,1935年,已经考入浙江大学附属工业学校的吴冠中来到好友朱德群就读的国立
17、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玩,见到了油画、水墨画和雕塑。“就像初生的婴儿刚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了世界”,艺术的美深深感染了17岁的吴冠中。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吴冠中考入杭州艺专。在那里,他学到了东方的艺术思想,也接受了西方绘画的基础素描和油画都是当时艺专的主体课程之一。而真正带领他进入西方绘画世界的,则是他之后留学法国的经历。在法国,他师从巴黎画派的重要成员苏弗尔皮教授。“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苏弗尔皮教授的艺术理念,深深影响了吴冠中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 尽管沉浸西方绘画艺术多年,吴冠中并没有对西方的美学法则照单全收。江梅告诉记者,在吴冠中的作品中,油画厚重的材质和丰富的色彩特性与中国画的淡雅
18、轻盈自由结合,西方油画强调块面结构与传统中国画在点线上的韵律交相并融。吴冠中继承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又借鉴了西方抽象的风格,笔下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既富中国气质,又具现代感,东西画风浑然一体。在色彩的运用上,吴冠中习惯用减法。他借鉴中国水墨的色彩并融合西方光色,追求黑、白、灰的构成,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了自己钟爱的颜色银灰。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色,其油画中的村庄、小镇、黑瓦白墙,无不透露着中国水墨“墨分五彩”的淡雅。在点、线、面的运用上,吴冠中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次陈列在中华艺术宫“名家馆”的油画鲁迅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幅创作于1977年的油画,吴冠中在近景中用线条勾勒出绍兴中
19、学的树丛,后面用他擅长的墨点法将水乡的白墙黑瓦一层层展开,直至消失在天际线之中。画面中零星散落着一些红点,在大面积的灰、黑、白中显得醒目却不夺目。而穿绕其间的一条河流就像整幅画的脉络,把近处的实景与远处的幻境巧妙地统一起来,处处透露着江南水乡安静祥和的人文意境。 (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见到了油画、水墨画和雕塑,“就像初生的婴儿刚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了世界”,这说明艺术美对吴冠中的震撼。B、吴冠中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穷尽一生探索东西方绘画艺术,做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贡献。C、吴冠中留学法国,师从巴黎画派的重要成员苏弗尔皮教授并深受其艺术理念的影响
20、。D、吴冠中在色彩的运用上习惯用自己钟爱的银灰色,他的油画也透露着中国画的淡雅轻盈。E、文章通过对吴冠中画风和作品的介绍,体现了他融会东西方文化的艺术追求及所获得的成就。14、“我负丹青 丹青负我”这两个“负”字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15、结合文本,举例说明你对吴冠中是“融会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画坛大师”这个评价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3 B(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是指其考取杭州艺专的事 。) D(色彩的运用上是习惯用减法。)(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4“我负丹青 丹青负我” 这两个“负”字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两个
21、“负”字的含义不相同。(1分)“我负丹青”的“负”是辜负、懈怠的意思,“丹青负我”的“负”是舍弃、远离的意思。(1分)前者表现了吴冠中的自省和不满足,以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还未竭尽全力,深感愧疚;(1分)后者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艺术的极致的遗憾。(1分)15(6分)答案要点:油画厚重的材质和丰富的色彩特性与中国画的淡雅轻盈相结合。继承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又借鉴了西方抽象的风格。借鉴中国水墨的色彩并融合西方光色。(以上要点取一点并举例分析即可,例略)(要点2分,举例分析3分,语言通顺1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10D(此句中的“计”应解释为“盘算”或“考虑”。)11
22、A(B项上句表现的是封建士人的寡廉鲜耻,而下旬则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清高气节。c项上句表现的是封建士人的寡廉鲜耻,下旬表现的是封建士人的奴颜婢膝相,但不是表现奴才的敲诈勒索。D项上句表现的是封建士人巴结上司的急切心情,属于寡廉鲜耻的行为;下旬虽然表现的是奴才的言行,但从原文语境来看则不属于敲诈勒索行为。只有A项的上下旬分别表现的是封建士人的寡廉鲜耻和奴才的敲诈勒索。)12C(此项的分析和概括除了在观点上不够稳妥外,也与文中所述的事实有很大出入。如原文中写的是“主者故不受”、“主者故固不受”,这其中的两个“故”显然是故意装样子,而不是“坚决不接受”;再如“当他遇到真正的人才时常常高兴地对别人说某人
23、是贤才,某人是贤才也不是原文所说的情况。)13参考译文:(1)我的才学水平与自己的道德观念不相称(或:“我的才德跟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本来我是知道自己这点的;至于不能讨得上司信任的毛病,那我就更严重。(每句1分,共4分)(2)有时偶尔路过他家门口,就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策马急跑过去,就像霜逸有什么在追我似的。(每句1分,共4分)(3)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说,该不会讨厌这是迂腐吧!(每句1分,共2分)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
24、表请基为别驾,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
25、。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昊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驶入攻扬州。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来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景元二年,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10.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
26、稷之忧也B.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竟社稷之忧也C.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D.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琅邪: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等。B. 别驾:官名,汉代设置,州刺使的佐吏。刺史出巡边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称。C. 辟: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征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D. 起家:就是“
27、起于家”。“白手起家”指“创立事业”,文中“起家”指“布衣出身,接受官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基为官耿介,深受他人赏识。司徒王朗多次征召他不去,但他因辅佐王凌有功得到了青州士人的称赞。B. 王基体恤百姓,敢于谏言。魏明帝大兴土木使百姓劳苦,对此,他深感担忧,上书引用贾谊的话加以规劝。C. 王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气败坏,他不畏强权,撰时要论加以讥讽。D. 王基有远见,擅长军事分析。东吴声称要攻打扬州,他认为孙权必定不会出兵。最后孙权果然没有出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
28、(2)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王肃)修改(改变)郑玄的旧观点,王基则依据郑玄之说,经常与王肃争论(对抗)。(2)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祸乱突爆发,像痈疽溃烂一样崩溃;想派将领率兵老将却已经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若”,如果,表假设,在它前面断开,排除A项、B项;“检之则无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属于结构上的对举,故选C。【11题详解
29、】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起家”在文中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并非“布衣起家”,也没有“接受官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A项人物错误,原文为“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应是“王凌得到青州士人的称赞”。故选A。【1
30、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改易”,修改,改变;“据持”,依据;“常与抗衡”,省略“之”字,常与之抗衡,“抗衡”,争论,对抗;(2)“衅”,祸患;“卒”,同“猝”,突然,“未信”,不信任。【译文】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少年时父亲去世,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抚养(他),王基也非常孝顺。十七岁这年,郡里征召他为府吏,没多
31、久觉得不太合意,便辞职,进入琅邪界内游学。黄初年间,各地荐举孝廉,他被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凌特意上奏章,请(朝廷)任命王基出任别驾。王凌再次请求让他回青州任职。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凌不放。王朗上书弹劾王凌说:“凡是地方官吏有优秀的,应把他们提升到郡府;郡府有优秀官吏,应举荐到朝廷,古代有向天子荐举人才的礼制。而今州郡获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真没听说过。”王凌还是不放。王凌得到青州士人的称赞,主要还是由于王基的辅佐协作。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上疏说:“我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从前汉代打天下,到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因此,贾
32、谊深感忧虑地说:下边是堆积着的柴禾,点着火,而在上面睡觉,还自以为很安全。而今敌人并未消灭,猛将拥兵,集聚起来难以应敌,长久下去帝位难以传给后代。在此盛明之世,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一定会更加忧虑。”王肃撰著诸经传解,又论述、制定朝廷礼仪,(王肃)修改(改变)郑玄的旧观点,王基则依据郑玄之说,经常与王肃争论。大将军曹爽请他出任从事中郎,后出洛阳为安丰太守。郡界临接吴国,王基治理州郡,十分清正严明,加之防备森严,敌人不敢进犯。(故)被加封讨寇将军封号。东吴曾在建业集中大军,声称要攻打扬州。王基说:“以前孙权屡次进犯合肥,到了江夏,这之后全琮出击庐江
33、,朱然进犯襄阳,但都未得逞,只得退回。而今陆逊等老将已死,孙权也年老,内部没有能臣贤嗣,军中又缺乏英明军师。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祸乱突然爆发,像痈疽溃烂一样崩溃;若派将领率兵老将已经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好亲信,以攻为守而已。”孙权最终没有领兵出击。当时国内由曹爽专权,风气大坏。王基撰时要论来讥讽时事。因病离任回到都城,被征召为河南尹,还没有赴任,曹爽被杀。因为王基曾经是曹爽的下属,也照例罢免。景元二年,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景侯。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
34、善。仕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高祖为丞相,加位
35、开府、民部中大夫。及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
36、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殒涕,于今思之。岩卒之后,蜀王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于天子。又共妃出猎,以弹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僚佐无能谏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儿岂有是乎!”子弘嗣。仕历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B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
37、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C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D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威将军是我国古官职名,武贲给事、中外记室、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等都是。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追尊祖宗,如高祖、世宗等。D天子指国王或皇帝,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将政权说成
38、是受天命建立,故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岩在北周初为平民,起步就任宣威将军、武贲给事的高官,宇文护见到他后很器重他,就让他担任了中外记室的职务。B面对宣帝的责难,元岩说自己不是袒护乌丸轨,只是担心皇帝滥杀会使天下人失望才劝谏的,宣帝发怒,让宦官抽打元岩的脸。C元岩与王韶都以耿直出名,人们议论说两人才干都与高熲相等,因此拜任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D蜀中的官司案件,凡是元岩所判决的,没有谁不心悦诚服。那些得罪过元岩的人互相说:“平昌公判了我的罪,我又有什么不服气的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
39、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2)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参考答案:1B2A3D4(1)乐运知道上书面奏一定得死,他不顾及自己的性命的原因,是想取得后世的名声。陛下如果杀了他,就成就了他的名声,落入他的圈套中了。不如安慰一下他,把他打发走,以此来显示陛下的大度。(2)每次元岩都不听从命令,径直到蜀王宫中极力进谏,蜀王每次在认错之后,不再做这样的事,他畏惧元岩的为人,做事时每每遵循法度。益州的各种案子,凡是经元岩审理过的,没有人不心悦诚服。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
40、句子中的标志性词语来划分。本句大意:当时高祖刚刚即位,时常对后周诸侯势力衰弱感到痛心,因此招致灭亡,因为这把各位皇子分封为王,权势等于王室,(想)用这种分封王子的办法建立磐石一样的稳固统治,于是派遣晋王杨广镇守并州,蜀王杨秀镇守益州。标志性词语:即位、以致、由是、以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这两句形成对称。2“昌国县伯”不是古官职名,而是封的爵号。3“得罪过元岩的人”错,“得罪者”的意思是“被判罪的人”。4翻译文言文,要抓关键词和句式特点:(1)“所以”:表原因;“乃”:是;“术内”:圈套中;不如“劳”:安慰;“圣度”:陛下的大度。(2)“奉教”:听从命令;“排阁”:径直到蜀王宫中;“
41、谢”:认错; “循”:遵循;“裁断”:审理。参考译文: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元岩喜欢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他刚正耿直有度量,注意培养自己的名节,年轻时与渤海的高颎、太原的王韶志同道合,交情很好。入后周为官,一做官就做到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他后很器重他,让他担任中外记室。多次升迁至内史中大夫,封为昌国县伯。(周)宣帝继位,施政昏庸残暴,京兆郡丞乐运就抬着棺材到朝堂,陈说宣帝八方面的过失,语言厉害情辞非常恳切。宣帝非常生气,将要杀他。朝中大臣都惊恐畏惧,没有人敢出面救乐运。元岩到朝堂中请求见宣帝,元岩对宣帝说:“乐运知道上书面奏一定得死,他之所以不顾及自己的性命,是想取得后世的名
42、声。陛下如果杀了他,就成就了他的名声,落入他的圈套中了。不如安慰一下他,把他打发走,以此来显示陛下的大度。”乐运因此得以免死。后来宣帝要诛杀乌丸轨,元岩不肯书写诏书。御正颜之仪恳切进谏,宣帝不听,元岩进去接着进谏,他脱下头巾叩头,三次跪拜三次进谏。宣帝说:“你想要与乌丸轨结党吗?”元岩说:“臣不是想与他结党,只是担心滥杀大臣让天下人失望。”宣帝非常生气,让太监打元岩的脸,于是被罢职,回到了家里。高祖做丞相时,元岩被加位开府,做了民部中大夫。等到高祖登上帝位,元岩担任了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食邑有二千户。元岩为人威严稳重,通晓世事,每当上奏表,议朝政,他都能侃侃而谈,一脸庄重之色,在朝庭上进谏
43、,当面驳斥,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皇帝和三公九卿都尊敬他畏惧他。当时高祖刚刚即位,时常对后周诸侯势力衰弱感到痛心,因此招致灭亡,因为这把各位皇子分封为王,权势等于王室,(想)用这种分封王子的办法建立磐石一样的稳固统治,于是派遣晋王杨广镇守并州,蜀王杨秀镇守益州。当时二位王子年纪都小,于是就广泛地选择忠贞优秀,有极高威望的人作他们的辅佐。当时元岩与王韶都因以耿直而闻名,人们说他们二人才华等于高颎,因此让元岩担任益州的总管长史,王韶担任河北道的行台右仆射。高祖对元岩说:“您是作宰相的大材,现在受点委屈辅佐我的儿子,这就如同曹参辅助齐王一样。”等到元岩到任,法令明白严肃,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蜀王本性喜
44、好奢侈,曾经想用蛮人作太监,又想将活着的死刑犯剖腹,取出死囚的苦胆作药。每次元岩都不听从命令,径直到蜀王宫中极力进谏,蜀王每次在认错之后,不再作这样的事,他畏惧元岩的为人,做事时每每遵循法度。益州的各种案子,凡是经元岩审理过的,没有人不高兴心服。那些被判罪的人,互相说:“平昌公治我们的罪,我们还有什么怨恨的呢。”高祖很欣赏他,赏赐很优厚。开皇十三年,死在官任上,皇上悼念惋惜了好长时间。益州百姓,没有不落泪的,到现在还在思念他。元岩死后,蜀王就能随便做他想做的事了,渐渐地到了违背法令的地步。和妃子一起出外打猎,以弹射人,捕了许多山里的蛮人,用他们充当宦官。手下的辅佐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等到杨秀获
45、罪,皇上说:“元岩如果还在,我儿子怎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元岩有儿子弘嗣。任给事郎、司朝谒者、以及北平通守。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请根据下列成语,概括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要求:一不少于两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4分) 成语: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龙飞凤舞 龙潭虎穴参考答案:汉语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寓言、神话;中华传统(龙)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成语中得到了生动呈现。(一点2分)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水缔造了人类, ,也影响着人们的品德和情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态。现在,世界正濒临一场对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