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686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蠡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孙少华中国古代各族诗人,不仅对传播汉语诗歌具有重要贡献,而且很容易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含有大量互相影响、交流、融合的元素,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通道,担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中原丰富的文化与文

2、学思想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其中就孕育着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的文化元素已出现在河西走廊。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同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学”的生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

3、学”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体现出来的是多民族、多地区之间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学”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世界气象”。以上事实,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学”的本质与魅力: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华各民族与外国诗文家对“中华文学”的欣赏、喜爱、模仿和创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或者受到了“中华文学”的影响,或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学”的创作中来,形成了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从“中华文学”的视角看,“中华文学”的气象和格局是面向世界的,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无论针对哪个国家或地区,“

4、中华文学”都毫无保留地、非常自信地向其展示自己的魅力,接受并允许各种人员成为“中华文学”的学习者、接受者、模仿者与创造者;而对于外来文学、文化、文明中的优秀元素无论是来自欧洲还是亚洲“中华文学”都毫不迟疑地予以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这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学”要继续保持这种面向世界的“气象与格局”,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并使之在国家的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曾经非常发达,但随之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则成为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化为历史烟云,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化与文学因子,今天仍然存在

5、,并继续发挥着文化遗产的精神交流作用。(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各民族诗人的贡献,这些诗人会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B.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的河西走廊,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C.“中华文学”包括汉族作家使用汉语、中国古代其他民族作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D.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十分发达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消失,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学、文学因子仍发挥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2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其他民族的文学也可以影响汉族文学题材,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的改变即证明了这一点。B.河西走廊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枢纽,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中原文化与文学思想也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C.“中华文学”具有多民族、多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和谐共生的特征,是一个文学“凝聚体”,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D.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及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有世界气象和格局的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互影响、交流、融合,这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如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成为了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B.中原文化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使西域作家从欣赏中原文化和文化思想开始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C.“中华文学”既毫无保留地展示其本身的魅力,让外来者学习、接受、模仿和创作,又毫不迟疑地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外来优秀文化。D.博大、包容、面向世界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不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学”要想继续保持这种气象与格局,就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参考答

8、案:1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错误,文中说的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2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并未说其改变了“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3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欣赏中原文化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于文无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雾霾的成因与防治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

9、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

10、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

11、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

12、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改编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密度超出常规,经济和社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是导致雾霾的因素之一。B. PM 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

13、载度而浓度积聚,在静稳天气下,会出现大范围雾霾。C. 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D.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对人体有严重的影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起因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B. 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C. 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工业废气排放问题更加突出。D. 雾霾天气产生,空气中往往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

14、是(3分) A. 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处理。B.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C. 只要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D. 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参考答案:1.B 第一段中说“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

15、C 第三段中“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3.C “只要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等说法错误,过于绝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马 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

16、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

17、,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

18、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选自2019年1月30日

19、中国文化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B.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C. 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减弱。D. 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B. 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

20、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C. 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D.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能的基本条件。B. 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不乏真知灼见。C. 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D. 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

21、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历练“审美力”。参考答案:1. C 2. B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原语境“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前后为转折关系。B项,“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曲解文意,原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是“不能不说”,并

22、没有主次之分。D项,“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无中生有。第二段“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第五段“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说的是如何重建审美批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依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

23、的意义”理解错误,原文“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应是突出“审美感受力”对“思想分析”的意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可知,不是给“批评家”而是给“读者”“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故选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益州画像记苏洵至和

24、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

25、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

26、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张益州:古人往往以任职地名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繄:犹“实”。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屯军,撤守备 归:使回去B. 重足屏息之民 息:气息,出气C. 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D. 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固:长久,久远11. 下

2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 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C.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未之有也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B. 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

28、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C. 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D. 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

29、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2)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劫”,结合“以威”“民”分析,应该译为胁迫、威逼。【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30、,“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项,“其”,分别译为那,代词;代词,表自己。C项,“为”,介词,替;介词,被。D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它。【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

31、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萌”译为草木发芽(苗头),“是”译为这,“以”译

32、为因为,“弛”译为松弛。(2)“以”译为凭借,“致”译为达到,“序”译为排列次序,“朝”译为朝拜。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来,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在考虑选派将帅时,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自有主意,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

33、:“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了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

34、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

35、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平民的心意来对待蜀人,蜀人也会用齐鲁人作榜样来要求自己。像那种肆意超出法律之外,用残酷手段来挟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

36、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祖迈,为相国参军。琨少得俊朗之目,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与其间,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冠绝时辈,文咏颇为当时所许。太尉高密王泰辟为掾,频迁著作郎、太学博士。 永嘉元年,出为并州刺史。琨在路上表曰:“臣以顽

37、蔽,志望有限,因缘际会,遂忝过任。臣伏思此州虽去边朔,实迩皇畿,南通河内,东连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强虏,是劲弓良马勇士精锐之所出也。当须委输,乃全其命。今上尚书,请此州谷五百万斛,绢五百万匹,绵五百万斤。愿陛下时出臣表,速见听处。”朝廷许之。 在官末期,流人稍复,鸡犬之音复相接矣,人士奔迸者多归于琨。晋阳时,尝为胡骑所我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夜演奏胡笳,贼又流涕嘘唏,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建武元年,段匹磾除幽州刺史,琨与匹磾期讨石勒,匹磾推琨为大都督,喢血载书,檄诸方守,俱集襄国。琨、匹磾进屯固安,以俟众军。匹磾从弟末波纳勒厚赂,独不进,乃

38、沮其计。琨、匹磾以势弱而退。是岁,匹磾奔其兄丧,琨遣世子群送之,而末波率众要击匹磾而败走之,群为末波所得。末波厚礼之,许以琨为幽州刺史,共结盟而袭匹磾,密遣使赍群书请琨为内应,而为匹磾逻骑所得。时琨别屯故征北府小城,不之知也。因来见匹磾,匹磾以群书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琨曰:与公同盟,志奖王室,仰凭威力,庶雪国家之耻。若儿书密达,亦终不以一子之故负公忘义也。为匹磾所拘经月,匹磾竟缢之,时年四十八,子侄四人俱被害。帝乃下诏,赠侍中、太尉,谥曰愍。(选自晋书刘琨传有删改)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绝时辈 绝:超过B太尉高密王泰辟为掾 辟:征召C遂忝过任 忝:突出D琨

39、与匹磾期讨石勒 期:约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指门客或客人的总称,春秋、战国时也用称他国派来的使者。还可以指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唐代始置,明代以后废。B“著作郎”为官名。东汉末始置,为编修国史之任。至唐代,主管秘书省管辖下的著作局,其下设置著作佐郎、校书郎等官。C“出”“转”“除”都有授予官职之意。“出”有正常调动官职之意,还可能是降低官职;“转”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除”一般是免去旧职而授予新职。D“河内”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即今河南省一带,古义的“河”指黄河。如寡人之于国中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4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琨善写诗文,得到大家推举。年少时便得到时议好评,征虏将军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中的别墅,常常招致四方文人雅士,他当时就参与其中,吟诗作赋。B刘琨敢于上谏,提出治理策略。在赴并州刺史途中,向皇帝表明,朝廷应当给予并州多一些资助,拨发谷米、帛绢和棉花,最终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C刘琨善于音律,解除顾国家危难。在被胡人骑兵包围时,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舒声长啸,敌人长叹。半夜和天亮时又奏胡笳,敌人流泪,最终撤军而去。D刘琨忠义报国,勇于舍身取义。建武元年,末波派人带着刘群的书信来找刘琨,于是刘琨同意作为内应,最终匹磾拘禁并缢杀了刘琨。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1、1) 在官末期,流人稍复,鸡犬之音复相接矣,人士奔迸者多归于琨。(2)匹磾推琨为大都督,喢血载书,檄诸方守,俱集襄国。参考答案:10C11C12D 13(1)(刘琨)任并州刺史后期,流亡的人逐渐地返回增多,鸡犬的声音又可以连接了,一些奔逃的人大多来投奔刘琨。(“流人”译为“流亡的人”;“稍复”是“逐渐地、渐渐的”;“人士奔迸者”是定语后置,译为“奔逃的人”。)(2)段匹磾推举刘琨担任大都督,歃血为誓,订立盟约,写檄文给各地的郡守,一起在襄阳聚集。(“推”译为“推举”;“载”为“写”,引申为“订立”;“檄”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写檄文”。)10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文言实词的熟记能力。C项,“忝”常见

42、字义为 “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B项,“出”指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程昱,宇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

43、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44、。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勒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于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

45、“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B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C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

46、观之/布何如人哉/夫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D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兖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古代有所谓的“九州”之说,常见的说法中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凉、雍。B太祖,文中指曹操,这是作者有感于曹操生前的功业和地位,对他的尊称,不敢称名而称呼其谥号。C别驾,这里是官职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又称别驾从事。D表,“表”本来是臣子给予君王的一种文书,这里是表奏的意思。臣子给君王的上书还有章

47、、奏、疏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昱善于识人。兖州刺使刘岱征召他,但他并不接受,可是当太祖到兖州时征召他,他却欣然前往。B程昱非常有智谋。当刘岱有事情连日不能决断的时候,有人推荐程昱,程昱说公孙瓒将来一定会被袁绍击败,后来果然像程昱预测的那样。C程昱有勇有谋。当张邈叛迎吕布时,郡县都响应,只有鄄城、范、东阿不为所动,程昱主动请缨去劝说范县县令,从而稳住了局势。D程昱功劳很大。他游说范县,派兵断绝仓亭津,联系东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池,太祖夸奖他说,如果没有他,自己真不知道要回到哪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5分)(2)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5分)参考答案:4C5B6C 7(1)另外命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送袁绍的家属回去,你就带领骑兵返回。我平定了袁绍以后,将向刘岱发动进攻。”(2)如今天下大乱,英雄共同起兵,一定会有闻名于世、能够平定天下大乱的人,这是智者所要谨慎选择的。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