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678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省景德镇市瑶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哲学的“终极关怀” 陈伯海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

2、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入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

3、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

4、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竞,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借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但思

5、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世界的本然。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已、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新的思考能否适

6、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 (摘自光明日报)6关于“终极关怀”与“哲学”的叙述,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其所生存的意义原委的关注,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就有了哲学,而哲学历史的发展最终还是回到了追问存在的“本原”这一问题上。B哲学思考要穷原竟委,它以求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由于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在源源不断地发动着,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提出问题具有最重要的价值。C哲学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它不断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把哲学问题彻底解决。D人们为解决本原问题

7、所做作各种努力,都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们必须转换思路,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7下列对“哲学发展史”“认识论转向”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转换思路,解答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交相更替并形成一种运动轨迹,这已被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B对世界本原的直接追问是古希腊哲学发端的标志,许多哲学家对此给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最终都被证实为个人主观的判断。C近代对实际经验的重视,说明人们意识到哲学思辨需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使人们的认识论转向,这样人们就肯定会揭示存在的本原。 D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得哲学思想体系变得庞杂并相互争鸣,但最

8、终仍然不能揭示人的本原的问题。8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而人类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的转变,最终还是回到人的终极关怀角度。B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促成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这二者为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C将某个实体作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根,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等角度来把握等,这都是中外哲学家认识世界的形式。D新时代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就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这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发的。参考答案:6.B 7.C 8.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

9、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究。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枝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

10、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辉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11、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可见,对

12、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为此,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组成部分,因存在诸

13、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B. 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升级。C. 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有智无慧”的问题与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有关。D.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是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A. 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彰显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B. 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智慧城市建没存在风险的观点。C. 文章指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要坚持两个原则,并没有去分析二者关系。D. 文章围绕智慧城市,明特点,谈作用,摆问题,讲办法,层

14、次分明,结构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一定不会有智慧城市乃至数字中国的建设。B. 即使我们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理想预期。C. 城市居民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D. 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负面效应,就应该了解城市的真正需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参考答案:1. B 2. B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

15、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 强加因果,“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错误,原文“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只是客观叙述,没有因果关系。C选项曲解文意,“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错,由原文“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 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可知是“局限在城市智能管控领域”而不是“存在局限性”。选项D“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错,根据文章可知是针对“有慧无惠”提出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16、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错误,是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选项“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

17、实惠”错,由“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可知“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和“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没有条件关系。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

18、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3.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哲学家的文化心态王锟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

19、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

20、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

21、,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

22、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

23、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C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D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融为一体,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E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13

24、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 )(3分)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14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4分)15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12CD A选项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第二行。选项“吴森指出”错,原文说“借其名词引申之”可见是作者延伸的观点。原文借其名词

25、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B选项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二段第二三行。选项“不能区分”太绝对,原文中是“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有时”。原文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E选项E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三段末尾。选项中“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错,原文中“唯心论、唯物论”均对应探究哲学。原文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13DD选项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解说:D项有探究哲学

26、倾向,其它三项有关怀哲学倾向。原文本题属推理判断题,要对文中重要概念“关怀哲学”“探究哲学”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14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回答“情: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给2分。)15这是关怀的文化心态(哲学心态)。(1分)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1分)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浑然一体(融为一体)。(2分)。(表态回答1分,结合例子分析3分,共4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

27、文,完成各题。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园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

28、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园言不欺。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园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园,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

29、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赠圜太傅。(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B.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C.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D.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宗”是李存勖的

30、庙号。庙号指的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B. “户部”是官署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饷等,长官为户部尚书。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者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所赠官职一般为虚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B. 任圜临危受命,重诺守信。在李嗣昭战亡时,任圜代理其职;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赦免张

31、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C. 任圜任人唯贤,刚直不阿。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D. 任圜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2)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如果我自愿服罪归降,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2)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

32、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圜”“推官张彭”“人”“事”“彭”“崇韬”“隙”,虚词“为”“以”“与”,“不杀的”应该是张彭,而不是崇韬,如果“不杀”前不断开,主客颠倒,所以“不杀”前后断开;“倾险贪黩”是说张彭的为人,不能分开;“倾险贪黩”“后事觉”应该断开,前面讲张彭的为人,后面讲事情败露,构成因果关系。再结合本句意思:

33、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句子可以断开为: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故答案为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说法错误,“

34、赠”只能给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并赦免张处球”分析有误。通过“以此计之,子亦难免”可以看出并没有赦免张处球。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35、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若”,如果;“自归”,指自愿服罪归降;“无以”,没有办法;“塞责”,弥补罪责;“见哀”,哀怜我,可怜我;“其”,我,第一人称。(2)中的“以”:因为;“子”,对人尊称,翻译成“您,您的”;“固”,本来;“贷”,宽恕;“然”,表转折,然而,但是;“嗣”,后代;“罚不及嗣”,处罚不牵连后代。【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

36、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任圜是京兆三原人。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言谈辩论,有美好的仪容举止。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梁兵包围了潞州,过了一年,晋王去世,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李嗣昭非常危险,他向任圜询问去留之计,任园劝他坚守潞州等待援兵,不可有不忠之心。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产生了矛盾,任圜多次带着使命往来,为李嗣昭解释所受到的诬陷,李嗣昭最后免于招致灾祸,这都是任圜之力。张文礼杀了王镕,庄

37、宗派李嗣昭去讨伐张文礼。李嗣昭战死,任圜代理掌管他的军队,号令非常严明。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城攻不下来,任圜多次把祸福告诉镇州人,镇州百姓相信任圜的话。任园来到城下,张处球登上城墙对任圜呼喊:“城中的兵员和粮食都没有了,但是这么长时间抗拒君王的军队,如果我自愿服罪,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任圜告诉他:“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处球流着

38、眼泪说:“您说的对啊!”于是派人送出求降信,人们都说任圜的话没有骗人。第二年,郭崇韬兼成德军节度使,改任任圜为行军司马。任园与郭崇韬一向关系很好,又是郭崇韬的司马,崇韬于是把镇州的事务委托给他,可是任圜行事多与崇韬相违背。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明帝赞许他平叛康延孝的功劳,授任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代理三司,(任圜)选拔征召才俊,遏制杜绝侥幸之人,公私给养充足,天下因他得利。旧时使臣出使四方,都是户部提供配给券,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任园凭借旧例与他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

39、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然而使臣配给券最终从内库出,任圜更加愤懑沮丧。安重诲曾经拜访任圜,任圜让歌妓出演,(歌妓)擅长唱歌且有姿色,安重诲想占有她,任圜不给,因此二人更加彼此憎恨。任圜感到不安,于是请求退休,退居在磁州。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诲污蔑任园与朱守殷合谋,派人假传君命杀他。任圜安然接受君命,与同族人欢饮而死。愍帝即位,追赠任园为太傅。5. 参考答案:2C(交错)(3分)3D(“抒发了一种超然物外四大皆空清静无为的理想”错误。)4(1)译文: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4分)(“或”、“可以、“名”各1分,通顺1分)(2)译文

40、:现在我生活在太平盛世,自己却做了违背事理的事情,所以凡是称为愚人的,没有谁象我这样愚昧的。(5分)(“遭有道”、“违于理,悖于事”、“凡”、“莫我若”各1分,通顺1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匆知同。凡智之贵也,责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是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

41、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是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

42、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人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选自吕氏春秋知化) 【注】猏,野猪。幎,覆盖物体的巾或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有可以过者 过:做错B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属:归属C徙其兵以临晋

43、 临:逼近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夷:铲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我得其地能处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夫差身为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子胥“知化”的一组是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吴朝必生荆棘矣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但在勇士没有死的时

44、候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B贤明的君主重视那些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而糊涂的君主因轻视这些而遭致国危身困。C伍子胥认为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而越国对于是国是心腹大患,所以反对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倒,说明了如果没有事先能察知事物变化的贤臣,国家就会遭受灭亡的命运。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4分)(2)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4分)(3)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2分)参考答案: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仿照下面开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组排比句

45、。(4分) 拥有诚信,就像划船人拥有一支船浆;拥有诚信, ;拥有诚信, 。参考答案:就像伐木工人拥有一把利斧 就像雄鹰拥有一双翅膀 略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山海经一名何时出现,今已不可考。毕沅、何观洲等人认为先有山经,后有海经,_,这种看法很具有普遍性。人们往往因山海经的名字,将“山海”理解为山与海。实际上,_,它包含了天下之山川河海。山海经之“经”,并非经典之谓,学者们认为有经历之义,毕竟山海经所记载的山川河流无法杜撰,_。很多人相信山海经是大禹治水遍历九州后之所作。江绍原先生甚至认为山海经是古代旅行家之指

46、南。参考答案:最后合称山海经 “山海”是泛指(“山海”不是实指) 必须发亲身经历的见闻为依据。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前文“先有山经,后有海经”和后文“将山海理解为山与海”可知应该填写“最后合称山海经”,第空根据后面的“它包含了天下之山川河海”可知应该填写“山海是泛指”;第空根据前文“无法杜撰”和后文的“很多人相信”可知应该填写“必须发亲身经历的见闻为依据”。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2019年起,农村将全面实施“二清三改”政策,这涉及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的好日

47、子要来了。B. 这些年来,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民歌素材。C. 本周西南地区大多以晴热天气为主,无明显降雨,局地午后风速较大D. 该站日客运量仅七八千人,由于“五一”长假,旅游人数増多,假日期间每日客运量超过两万人,比平日多两倍。参考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赘余,“这涉及到”应改为“这涉及”,“涉及”中的“及”就是“到”的意思,B项,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等于说“时时刻刻都”,后面又说“忘”,显然与“积累了大量的民歌素材”矛盾,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大多以为主”不当,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