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274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人与树刘国芳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柿子树像一个老人。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驳,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

2、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

3、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

4、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老人说着,走了。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也许是嫌我老了。”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说着,柿子树流泪了。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5、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C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人,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分条概

6、括。(6分)(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有哪些对比之处。(6分)(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有人认为是“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C.“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项除了选项中的原因,还有老人对自己的感伤。E项“直抒胸臆,避免含蓄”不正确。)(2)柿子树斑驳的皮肤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树干的沧桑像老人历经岁月的磨难。都很善良,柿子树帮小孩摇柿子;老人为柿子树被砍而流泪。都很无奈,老人为了生计被迫奔波,柿子树被根拉住被迫

7、站立在原处。(以上任意三点都可以。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3)树的淡泊和人类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树的善良与人类的残忍形成对比。小说开头柿子树的笑声与结尾柿子树和老人的流泪形成对比。(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例如答老人与树的结局形成对比,给1分。)(4)同意观点一: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柿子树善良、慈爱,尽力帮助人类,竭尽全力为人类奉献果实。柿子树淡泊名利,不图回报,人类却不顾及此,将它砍掉。小说正是借柿子树来表现人间的美好事物,当它被毁灭时,让人感到惋惜。同意观点二: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老人和柿子树一样

8、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辛苦一生。老人走不动了,但还得为了生计奔波。柿子树被砍,很有可能是人们觉得它没有多大用处了。小说就是借柿子树写老人,结尾处柿子树和老人都哭了,意味深长,折射出老年人被社会冷落甚至遗弃的失落与感伤。(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理由每点2分,共8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9、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

10、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

11、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

12、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

13、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汇聚成母亲的心海4. 试分析文章结尾第?两段的作用。5. 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4. 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

14、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5. 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作品结构安排的的作用。?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作用。“烛台”在全文起线索

15、的作用,同时也是具有象征义的物象,要找出烛台与母亲和先辈们的共同点,从表层义到深层义角度思考作答。“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从深化主题角度分析看,“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最后还要观照主题思想或作者的情感分析。点睛:物象一般是寄托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在作品中出现,也可以没有出现,只有指代。物象一般具有象征意义。物象的内涵指的是物象的深层含义:

16、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或主题义。带着物象这四层含义的意识,进行物象内涵四考虑:考虑相关人物特征,考虑主题表达,考虑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虑有无揭示涵义的提示语。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碗馄饨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女人摇摇头说:“我就是要吃馄饨!只要一碗!”服务员冲女人撇了撇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馄饨。”女人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呢?”酒楼老板觉得很奇怪,小声吩咐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回来多收一倍的钱。” 说完开始观察

17、这对奇怪的夫妻。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轻轻搅拌着,好象舍不得吃,半天也不见送到嘴里。男人一把拿起菜单:“你爱吃就吃吧,我饿了一天了。”女人不急不慢,等男人点完了菜。才对服务员说:“你最好先问问他有没有钱。”男人气红了脸:“老子会没钱?”边说边往怀里摸去,突然“咦”的一声:“我的钱包呢?”女人不慌不忙地说道:“钱包和手机我昨晚都扔到河里了。这次带出来所有值钱的东西,我都扔河里了。你身上还有五块钱,只够买这碗馄饨了!”男人瞪着女人:“你真是疯了!身上没有钱,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去?”女人却一脸平静:“急什么?我们还有两条腿,走着走着就到家了。”女人继续说:“二十年前,咱们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照

18、样回到家了吗?那时侯的天,比现在还冷呢!”男人不由地瞪直了眼:“你,你说什么?”女人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有了几个钱,就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二十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经过这的时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给我,我知道,那时候你身上就剩五毛钱了”男人一震,打量了四周:“这,这里”女人说:“对,就是这里,那时它还是一间又小又破的馄饨店。”男人默默低下头,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拨了一大半到另一只空碗里,轻轻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们一块走回家!”男人很久才说了句:“我不饿。”女人眼里闪动着泪光,喃喃自语:“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说的!”男人说:“你怎么还不吃?”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

19、你也是这么问我的。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你,要吃就一块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现在,还是这句话!”男人默默无语,拿起了汤匙。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饨都掉下来。他终于将一个馄饨送到了嘴里,使劲一吞,整个都吞到了肚子里。当他舀第二个的时候,眼泪突然“叭嗒”往下掉。女人见他吃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汤匙。馄饨一进嘴,眼泪同时滴进了碗里。这对夫妻就这样和着眼泪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放下汤匙,男人抬头轻声问女人:“饱了么?”女人摇了摇头。男人很着急,突然好象想起了什么,弯腰脱下一只皮鞋,手往里面摸,没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块钱。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着手里的钱。女人微笑地说道:“二十年前,你骗

20、我说只有五毛钱了,只能买一碗馄饨,其实呢,你还有五毛钱,就藏在鞋底里。我知道,你是想藏着那五毛钱,等我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后来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饱,就把钱拿出来再买了一碗!”顿了顿,她又说道,“还好你记得自己做过的事,这五块钱,我没白藏!”女人说:“你可别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饿一回,苦一回!”男人居然号啕大哭,“我真被好日子冲昏了脑袋啊!回去我就把那张离婚协议书烧了。”在旁观看的老板摸出了两张百元大钞递过去:“既然回去就把离婚协议书烧了,为什么还要走路回家呢? 当年那碗馄饨,就是我妻子做的。”老板回到办公室,取出那张早已拟好的离婚协议书,怔怔地看了半晌(1)下列对小说

21、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问题,对读者来说教益匪浅。B、从全文看,酒店老板叫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馄饨,回来多收一倍的钱,充分反映了这个老板唯利是图的本质。C、小说中的妻子为了报复提出离婚的丈夫,背着丈夫把这次带出来的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扔进水里。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小说利用特殊的地点来解决矛盾,二十年前二人在这里吃过馄饨,如今仍在老地方吃。不过性质不同,意义不一样。E、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词藻,人物语言生活化,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2)小说中“女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22、。(6分)(3)小说中间部分写二十年前这对夫妻曾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馄饨,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并分析。(6分)(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妻二人,设计酒店老板这个人物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1)B、C(B项是为了与后文对比,深化主题。C项是为了教育丈夫)(2)机敏聪慧。为了使丈夫回心转意,想出了再回馄饨馆忆苦的主意。钟情重义。十分珍惜与丈夫20年的婚姻感情。宽厚隐忍。对丈夫的背叛给予原谅。吃苦耐劳。二十年前与丈夫做生意被骗后与丈夫共同创业。(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答对1点得2分,没有分析得一半分) (4)不多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3、,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夫妻二人进的是酒馆,喝来的馄饨,但是在老板的提示下,服务员去外面买了一碗,才有后面的情节。深化主题,妻子通过忆苦教育,使丈夫悬崖勒马,挽回了妻离子散的悲惨局面,回时还教育了老板,使老板深受感动,回到办公室,打开抽屉时离婚证书斯掉。解决矛盾冲突。老板慷慨解囊,妥善地解决夫妻二人无钱回家的矛盾,使小说的结构富有波澜,结局更有戏剧色彩。使人物形象丰满,老板的行为不仅深刻地反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也说明了人应具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给4分,论述合理给4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

24、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

25、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26、矣。”操曰:“善!”乃许谭。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注:辛毗(P),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衅:征兆。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莫大于河北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明公不取而伐荆州gkstk.ComC绍以宽厚

27、得众心 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6、 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使谭、尚自相敝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学优高考网gkstkA. 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B. 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C. 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D. 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

28、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5分) 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5分)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5分)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

29、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不久,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大败袁谭。袁谭逃到平原,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心意。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平定他,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目前,天下正争斗激烈,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没有占有四方兼并天下的大志。袁氏家族占据四州土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因为品性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结怨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谋取

30、就困难了。应该趁他们内斗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过了几天,曹操又打算先平定荆州,让袁谭、袁尚互相削弱。辛毗观察曹操脸色,知道他又改变主意,就去告诉郭嘉。郭嘉报告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是否一定可信?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说:“您不要问是可信还是有诈,只应直接来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今,袁谭忽然向您求救,其情形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袁谭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袁谭,说明袁尚也已智穷力竭。那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国分为二,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里都长出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同时发生,上有天灾相应,下有人祸困

31、扰,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百姓,都已知道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上天把消灭袁尚的机会赏赐给您,您不去进攻,反而要讨伐荆州。荆州年丰民乐,没有灭亡的征兆(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现在,利用袁谭的求救而去援助,没有比这更有利了。况且四方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后,就军威大盛,震动天下了。”曹操说:“好!”于是,答应出兵救援袁谭。冬季,十月,曹操进军到达黎阳。袁尚听到曹军渡过黄河的消息,就解除了对平原的包围,撤回邺城。袁尚部将吕旷、高翔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袁谭

32、又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吕旷、高翔。曹操知道袁谭并非真心归降,便给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此来安抚袁谭,然后率军回去。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33、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客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祧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34、。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注】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

35、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帷盖:受恩乞恩之典。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祧(tio):迁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C.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D.亦寝不行寝:废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

36、偕同官具疏谏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7把

3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5分)参考答案:、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

38、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

39、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1分)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

40、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

41、,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4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B亦时相赡赡:赡养老人C未尝有所造诣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D而畜素琴一张畜:蓄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非谢家之宝树C.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乃瞻衡宇,载欣载奔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0.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

43、参军、县令等职位。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11. 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分)(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参考答案:8.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9.C(于是,就。A介词,为了/语气词,呢。B动词,到/助词,的。D连词,来/因为,)10.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11.(1)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

44、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何许、以为,各1分,大意1分)(2)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3)年老时志气应更加旺盛,怎么能在白发苍苍是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应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远大的志向。(益、移、穷、坠,各1分)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法德两国,曾兵戎相见百余年,然后又在欧洲需要统合的情况下,理智地选择合作,从此百年恩怨一笔抹杀,半个多世纪再无冲突。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

45、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侨胞的金钱不是容易得到的,那是他们终年胼手胝足,省吃俭用积蓄起来的。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命,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A. B. C. D. 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着重排列组合辨析成语。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此处应为“一笔勾销”,使用错误;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不刊之论: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此处正确;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