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261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黄冈市枚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

2、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要生命不息,

3、就要积极进取。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4、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摘编自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5、一项是( )A. 儒家人生哲学包含着丰富、深刻、睿智的哲理,历代学者对它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正面解读。B. 儒家倡导的人生哲学以“志”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并认为人生好多方面都是由己不由人的。C. 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是对儒家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与孔子所讲的“立志”没有本质的差别。D. 社会理想即政治理想,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以及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论证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下文阐述开掘其现代价值奠定基础。B. 文章大量引用儒家学者的语言,一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说服力。C.

6、对于理想志向这一分论点,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但重点是阐述理想志向的当代含义。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论证层次清晰,有条不紊,便于读者接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力、才气以及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志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保证,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B. 生命不息,积极进取,体现的是儒家人生哲学中人要有主观能动性,是由内而外的进取精神。C. 社会要求进步的客观性使得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成为必然要求,而儒家思想成为必然的选择。D.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做出贡献的人,与儒家思想的精华有着重要的关系。参考答案:1. B 2

7、. D 3. C【1题详解】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不是“历代学者”而是“历代儒家学者”,根据“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可见也不全是“正面解读”;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可知此项说法错误;D项,“社会理想即政治理想”偷换概念,由原文第四段可知“社会理想”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理想”。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

8、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并不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而是并列式。文章先分别论述了 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最后是论述基本看法。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三段“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一剂良药”可知,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成为必然选择”,只是说是“一剂良药”。故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

9、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7 题。(25分)木质的村庄王芸 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

10、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

11、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 。

12、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 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迚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俅保,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

13、。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癿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在上

14、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 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癿脏腑 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 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

15、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癿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癿。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癿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

16、。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癿技术,老的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叧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11.将下列词语依次

17、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警觉 隐没 B.惊觉 隐没 C. 警觉 湮没 D.惊觉 湮没12.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小心翼翼 B.面目全非 C. 不足为训 D.触目惊心13.作者对老宅的整体印象,下列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古旧 B.安详 C.妥贴 D.压抑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 ,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头村尾、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 B.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村老宅一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

18、象。 C.作者只抓住“木质”这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古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D.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这是暗示之法,耐人寻味。15.文章第段有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分) 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16.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6分)17.文末“但,这

19、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作家冯骥才也说:“近10年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村庄在崩溃,大批人往城里走。村落问题,越来越让人心疼。”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消失这种趋势?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3. 阅读下文,完成16题(22分)一株临风而立的诗歌之树聂达贵 2005年的一个七月之夜,北京保利剧院,郭新民诗作一棵树,高高站着,在中国朗诵家协会主席、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殷之光激情演绎下,令松涛般的掌声,一次次从观众的森林中诞生,将“拥抱太行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诗歌朗诵音乐会推向高潮。郭新民的诗歌,借助舞台和剧场的延伸与拓展,重现了诗歌的轰动

20、效应。一棵树,高高站着,缘何有这样的震撼力呢? 诗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产物。情感乃润泽一切艺术的春雨鲜乳。缺乏情感的艺术作品,只能像一根干瘪的麦穗,一把枯黄的秋草,然而我要说的是,艺术家在情感面前的准备与才能,应当成为作深度探讨的自觉与期待。艺术家对情感的艺术操度与掌控,往往见出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艺术功力。我愿意把情感比作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就像春天一般充满蓬勃生机的建筑材料。在出色的艺术家那里,情感之墨的研磨匀兑,情感线条的编织流动,情感色彩的挥洒泼点,总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形而上中放光辉,回风舞雪,出神入化。诗人郭新民在这棵“树”里倾注的情感,几乎就是壶口瀑布一样轰烈燃烧的浪花,就是一座太行

21、山的巍巍厚重,就是黎明的天边那一炉浓稠密集的朝霞:“一棵树,朝我走来/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它坚毅而豪迈的步伐/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与我久久地对视/目光同阳光汩汩深入/让我渴望的心田无比温馨”。 然而,这一团“目光同阳光”交织的浓烈的情感,却轻轻被动词“跪”,收拢为一个经典的细节,“跪”出一个撼人心魄、夺人泪雨的画面: 以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我命令我的灵魂和诗歌 给它虔诚地下跪 并恭敬地叩三个响头雄哉!惊天泣地;妙哉!神来之笔。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铀浓缩”一般,将一腔沸腾的激情聚凝于一“跪”之中。男儿膝下有黄金。这

22、是“灵魂和诗歌”对皇天厚土的跪拜,是和平的今天对烽火历史的朝圣。综观全诗,内敛蕴藉,张弛有致,均衡适度,谐和匀称。因而举重若轻,收发自如。端的是放得开,收得住。放开来如长空万里潇洒怒卷的云朵,如凡高笔风吹动中色彩奔放的向日葵 ;收回来像朦胧月色下行将引爆的蓓蕾,像一粒压缩了千卡能量的银质的子弹。 你看大写意的一句“一棵树,亲切凝视着我/一棵树,深情凝视着远方”,叫人如同临照秋日平缓的河流,触摸沉静含蓄的果实。“草色遥看近却无”。但闻水流声,不见流水影。这令我想到一段历史情节:北魏文成帝欲在武州山(今大同云冈)开窟造像,恰有来自今斯里兰卡的几个僧侣,携带三幅浮屠画像,“远视炳然,转近转微”。这便

23、是所谓的艺术,所谓的艺术效果。诗画同理,艺术一脉。新民为诗运情,可谓深得其味,卓然超然,风流尽得。它醒着,是一部红色的经典 它笑着,是一篇英雄赞歌 它活着,是一面精神的旗帜 是的,情感不是串缀而是粘连着这里的每一个语词,像蜜那样。不,这还不够,这些多姿多彩的意象,谁能说不是感情的物化与晶体?甚至,情感与意象相互借助,彼此拥抱,就是思想本身。诗人的一项艺术使与职责,就是翻译,将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可感可触的意象。(这好像是康德的话外音。)再比如影视画面的切换与叠印:“一棵树,站在那里/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一远景:自然村;中景:人化树;近景:树化人。句句深化,层层

24、推进,一步一景新气象。文学是幻想的产物。马尔克斯就认为,小说是用密码写成的现实,是对界的揣度;那么诗歌干脆就是心灵的录照与折光,耀动着强烈的主观色泽。事实上所有艺术品都该是心灵世界的产物,因为只有心灵才可以感动心灵。而我的意思在于,诗歌是最难的艺术,属于艺术的艺术,是艺术的精灵,就像蓝色的“焰”之于红色的“火”。诗人郭新民笔下的“树”,是诗人“心象”与自然界里的“物象”相交融的审美艺术品。事物的可能性秘密有意思地在于,诗人心中早已孕怀躁动着某种渴望表达的欲望(心象),当这一欲望发现外界某一对应物(物象)时,就会像蝶恋花一般,不顾一切地飞舞过去,并与之忘情相拥,胶也漆也。而自然界的景物,这时便幸

25、运和幸福地成为某种象征与载体。 适合倾听,舞台阅读的诗歌,必须具备更高的音乐品质,音乐美感。不仅文字要养眼润心,而且韵律要悦耳动听。这也便是郭新民的诗歌征服听众、造成强烈剧场效果的宝器之一:“一棵对,站在那里/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仿佛一流清泉在我们耳畔叮咚叮咚地响着,跳着。行云流水,在这里找到亲切而具象的范例。“一查树,朝我走来/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他坚毅而豪迈的步伐/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与我久久地对视”这是灵魂的音乐在流唱?这是情感的音乐在弹奏?这是名词动词的生命在抒情?这是

26、意象的光芒在闪耀?这样的诗歌音乐,音乐的诗歌,怎能不摇撼律动我们的心灵,就像穿着红舞鞋的风吹过春草池塘的水面 从一棵树,高高站着,我们不仅读出一段发烫的历史,读出一种精神和力量,读出一群永远的道路上行进着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也读出一个“豁达开朗、包容万物”的诗人形象。而这首诗,也便像一棵瑰美辉煌的“树”,高高地站在那里,站在郭新民诗的春色旷野上。原载大地(有删节)1紧缩处划线的句子(不超过25字)(2分)2作者从哪几方面回答了“缘何有这样的震撼力呢”的问题?(请标序号1,2)(3分) 3请简析文中“情感之墨的研磨匀兑,情感线条的编织流动,情感色彩的挥洒泼点”这组博喻在诗的表情达意中的层次特

27、点。(3分) 4以下对“经典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 B因为这是“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C因为“跪出一个撼人心魄、夺人泪雨的画面”。 D因为“这是灵魂和诗歌对皇天厚土的跪拜”。5文中“诗画同理,艺术一脉”的“理”和“脉”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答)(3分) 6请结合本文中的语句举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例子,简单说明“将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可感可触的意象”的意思。(4分)参考答案:1一棵树,高高站着令掌声诞生,(将诗歌朗诵音乐会)推向高潮。(括号中的文字可有可无2分)2倾注的情感可感可触的意象;诗人充满狂烈的跳跃和飞扬,展现锦缎般的华美绚烂与流光溢彩的幻想;音乐品质,

28、音乐美感等(答对其中3点得3分)3情感的孕育与准备,情感和积累与梳理,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意思对即可)(3分)4B5“内敛蕴藉,张驰有致,均衡适度,谐和匀称”(3分)6举例略,文中内容:“诗人心中早已孕怀躁动着某种渴望表达的欲望(心象),当这一欲望发现外界某一对应物(物象)时,就会像蝶恋花一般,不顾一切地飞舞过去,并与之忘情相拥,胶也漆也。而自然界的景物,这时便幸运和幸福地成为某种象征与载体。”(4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也。绪少知名,清简寡欲,叔父镜谓人曰:“此儿,今之乐广也。”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都令史谘郡县米事,绪萧

29、然直视,不以经怀。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吏部尚书袁粲言于帝曰:“臣观张绪有正始遗风,宜为宫职。”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尝与客闲言,一生不解作诺。时袁粲、褚渊秉政,有人以绪言告粲、渊者,即出绪为吴郡太守,绪初不知也。绪善言,素望甚重,太祖深加敬异。仆射王俭谓人曰:“北士中觅张绪,过江未有人,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不耳?”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寻加骁骑将军。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渊在座,启上曰:“俭年少,或不尽忆。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

30、曰:“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上乃止。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绪既迁官,上以王延之代绪为中书令,时人以此选为得人,比晋朝之用王子敬、王季琰也。绪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世祖即位,转吏部尚书,祭酒如故。绪每朝见,世祖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长沙王晃属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绪以资籍不当,执不许。晃遣书佐固请之,绪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七年,竟陵王子良领国子祭酒,世祖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张绪,物议以为云何?”子良竟不拜。绪口不言利,有财辄散之。清言端坐,或竟日无

31、食。门生见绪饥,为之辨餐,然未尝求也。卒时年六十八。(选自南齐传卷三十三,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B.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C.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D.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事:汉代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泛指一般属官。B. 尚书: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时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

32、的总长官,统管六部。C. 东宫:是我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来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即太子。D. 祭酒:汉魏以后的官职名。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绪德行高尚,深受敬重。朝廷官员一致推崇他的风度,王俭认为他的德行可以和东汉名臣陈仲弓、黄叔度媲美。B. 张绪不阿附顺从权贵。他曾经跟人说过自己一生都不懂得阿谀顺从人,后来长沙王萧晃想用闻人邕为州议曹,张绪坚决不同意。C. 张绪对周易很有见解。他经常讲何平叔所不明白的易中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卦的规律所决定的卦义。D. 张绪看淡利禄钱财。他平时很少谈及财物,常常

33、一有钱财就分发给他人,有时自己一整天都不吃东西,就算饿了也不要门生弄吃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人以此选为得人,比晋朝之用王子敬、王季琰也。(2)绪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A 13. 当时人认为这次选人得当,和晋朝任用王子敬、王季琰相当。张绪表情严肃地对萧晃的信使说:“这里是我的家乡州郡,殿下怎么可以这样逼迫我!”【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34、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意思是“元徽初年,取消东宫官员编制,负责铨选官员的人打算让舍人王俭任格外记室,张绪考虑到王俭人品和家庭门第都很出色,建议应当让他做秘书丞,皇上听从了他”。“元徽初”,时间状语,后边断开,“选曹”官职,作主语,前边断开,排除AC,“格外记室”官职,不能断开,排除D;“绪”名词,作主语,前边断开, 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35、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尚书: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时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的总长官,统管六部。”“尚书是总长官,统管六部”错。 隋唐时尚书相当于六部各部的长官,不是总长官,不能统管六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和东汉名臣陈仲弓、黄叔度媲美”错。陈黄二人比不上他。故选A。【13题详解】本

36、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以”,认为;“得”,得当。第二句中,“正色”,表情严肃;“谓”,对说;“此”,这;“见”,第一人称“我”。【点睛】参考译文:张绪字思曼,是吴郡吴县人。张绪少年时就很知名了。他生性清雅简朴,没有贪欲,他的叔父张镜对人说:“这孩子,便是当今的乐广哩。”州里聘请张绪为议曹从事,后推举他为秀才。都令史来询问郡县米事,张绪萧然直视,不曾放在心上。宋明帝每次看到张绪,都要称叹他的性情清高淡泊

37、。吏部尚书袁粲对皇上说:“我看张绪为人有正始之风,适合担任宫廷职务。”元徽初年,取消东宫官员编制,负责铨选官员的人打算让舍人王俭任格外记室,张绪考虑到王俭人品和家庭门第都很出色,建议应当让他做秘书丞,皇上听从了他。张绪对荣耀利禄从不放在心上,朝野人士一致推重他的风度。他曾和客人闲聊,说到一生不懂得应承顺从别人。当时正是袁粲、褚渊把持朝政,有人把张绪的话报告给了他们,于是张绪很快就被派出去做吴郡太守,当时张绪还不知道是这个原因。张绪善于谈吐,向来声望很高,备受尊重。太祖对他特别敬重。仆射王俭对人说:“在北方士人中寻觅张绪这样的人,过了江是找不着的。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否和他相比美?”皇上到庄严寺

38、听僧达道人讲经,由于张绪的座位较远,皇上听不到张绪说话,又不便移动张绪,便把僧达换地方使自己接近张绪。不久,加张绪为骁骑将军。皇上打算让张绪任右仆射,征求王俭的意见,王俭说:“南方士人很少有任此职的。”当时褚渊在座,便启禀皇上说:“王俭还年轻,有些先例恐怕一下子还想不起来。东晋时的陆玩、顾和,都是南方士人。”王俭说:“东晋是衰亡朝政,不能用作准则。”皇上便作罢。建元四年,国子学校刚刚建立,便任命张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张绪升官之后,皇上便让王延之来代替张绪做中书令,当时人认为这次选人得当,和晋朝任用王子敬、王季琰相当。张绪对周易很有研究,讲解时总是言语精妙,说理深奥,被当时人所尊崇。他经常讲

39、解何平叔所不明白的易中的七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卦的规律所决定的卦义。世祖做皇帝后,张绪转任吏部尚书,祭酒之职仍旧。张绪每次上朝觐见,(离开朝堂时),世祖都要目送他老远。(世祖)对王俭说:“张绪因我的身份地位高贵而尊重我,我因他的德操高尚而看重他。”长沙王萧晃示意张绪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张绪认为他资历不合适,坚持不同意。萧晃派书佐到张绪那里坚持要用闻人邕,张绪便表情严肃地对萧晃的信使说:“这里是我的家乡州郡,殿下怎么可以这样逼迫我!”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领任国子祭酒,世祖敕告王晏说:“我打算让司徒辞去祭酒,把这一官职授予张绪,外面有什么议论?”萧子良到底没有接受此职。张绪从来不谈利禄问题

40、,一有钱财就散给他人。往往是清言端坐,有时一整天都不吃饭。门生看张绪饿了,就给他准备膳食,但他从来不要求。去世时六十八岁。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

41、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

42、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回声、 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 ,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演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

43、/故天下治也。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答: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译文:.(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译文:参考答案:5C弘:宽宏6D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A介词,用/连词,导致 B于是/竟然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7B(3)(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得分点:“东”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句1分,“先闻此声者国削”被动句1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 王安石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