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开元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是一个城市在历尽岁月沧桑后收获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表征和代名词。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分为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后来,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又增加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等概念。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是建设美
2、好城市特色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愈显关键的指标。在城镇化浪潮中,我国出现千城一面怪相,城市特色的灭失是主因。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镇化速度迅猛。在城镇化的初期,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被忽略,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城市再发展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于是,城镇化就需要借助城市更新来进行。 “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最早由欧美学界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内容包括城市客观物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拆迁、改造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视觉环境的改造与延续。但城市更新活动在欧洲各国重建二战毁坏区域时就开始了。
3、 而快速的城镇化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则是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特点之一,或者说城镇化要借助于城市更新来完成。这也意味着在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之下,城市更新多表现为大拆大建。对于棚户区等的推倒重建无可厚非,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文化遗产也在拆建潮中遭到破坏,谨小慎微的被动式保护固然有待商榷,建设性破坏也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更新的初期,无论是政府要创造政绩,还是社会公众要改善生活条件,可能都希望除旧布新。但是,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显现。没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成了没有特色的城市、没有魅力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在城市更新浪潮中魅力的集体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20世纪9 0年代
4、,在以人为本观念指引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房地产的开发和物质环境的更新,社区历史建筑的保护,邻里社会肌理的保持,与消除衰退、破败现象同样重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最好、开发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例如伦敦、巴黎、维也纳。因此,城市更新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间不是矛盾的,城市更新可以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契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助力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加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凸显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5、遗产可以助推城市更新,共同实现建设美好城市的目标。 8下列有关“城市更新”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有过几年消除毁坏区域的衰退、破败现象的实践活动,欧美学界率先于20世纪50 年代提出“城市更新”概念。 B在以人为本观念的指引下,20世纪90年代“城市更新”开始涵盖社区历史建筑的 保护和邻里社会肌理的保持。 C生态环境、空问环境、文化视觉环境,虽不是城市客观物质实体,却仍是“城市更 新”概念中的“物质环境”。 D由于忽略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导致城市没有空间,在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之下中国 的城市更新不得不大拆大建。 9对照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等是历史
6、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 见证和这个城市的重要表征与代名词的条件。 B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出现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这些没被我国现行 的法律和政策列入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C从世界范围来看,伦敦、巴黎、维也纳的发展可以被视为城市越高度现代化,就越 能保存和开发城市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实例。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描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通过增强市民城市认同 感来吸引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上的价值。 10.概括文中提到的我国当前城镇化的特点。(3分)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是高贵、飘逸、奔放、昂扬、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
7、中国文化异彩纷呈,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形成了华夏独特的马文化。华夏自古就有马文化的民间风俗。史载周代就盛行马祖崇拜,周礼记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马之祖神,与马生殖崇拜有关,与马在天上的星宿房星相联系,又为天驷;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与马厩中的土地神一起受祭祀;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祭祀它以保佑马匹免受灾疫。汉族岁时风俗中有马日,在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民间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马业的兴衰,晴主育,阴主灾。该日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得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这一风俗主要流传于湖北、湖南河北、浙江等地。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马王爷系司
8、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从困邪王归汉,任马监。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是羊。陕西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亲事说成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匹小金马或银马,如果经济窘迫,也可以送一匹黄布制作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为死者送纸钱纸马,是中国许多民间广为存在的丧葬习俗。纸钱纸马都是真钱真马的象征,人们认为死界和生界一样,生前需要的东西死后也会需要,死者会需要马作为骑乘之物,所以在祭奠死者时要焚烧纸马。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马紧密相连。蒙古族传统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该日清晨,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马奶酒到制定地点,杀羊宰牛,筹备奶食,燃起牛粪火
9、,煮手扒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全是两岁的小马,象征着繁荣兴旺。赛马完毕,人们入宴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高兴地朗诵节日的颂歌,歌手们尽情歌唱,直到夜色弥漫,人们才会余兴未尽地陆续离开。马文化也影响到了游艺。田猎、骑射曾是古代贵族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历代盛行不衰。射箭、赛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娱乐竞技活动。在蒙古族,赛马与射箭、摔跤合称为“男子汉三艺”,通常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藏族在新年和七月都举行赛马活动,有跑马捡哈达比赛。民间还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俗称马戏。马戏在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今天的马戏属于杂技之类,而马术属于体育类,马术是指
10、人骑乘马匹的运动,最常见的是赛马。自“胡服骑射”以来,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如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也由此而来。历代文艺都把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千百年来,直至今天,甚至于将来,人们都可以通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马的赞美、喜爱之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一匹良马拉盐车痛苦不堪时,伯乐为之流泪并脱衣盖在它的身上,马因知遇之恩而长鸣,后来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演绎着历代文人希冀君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千古佳话。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抒发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抒发了其老当益壮的志士
11、情怀;徐悲鸿抓住马的风骨、神韵,画出了千姿百态的奔马。马对人们的语言的影响广泛而丰富。“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马不停蹄”指前进,“路遥知马力”为时间长久可以考验人1下列关于华夏马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马文化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方面,诸如风俗、信仰、节日、游艺、技艺、服饰、文艺、语言等等。B 华夏马文化,有的是少数民族具有的文化特点,如蒙古族传统的马奶节;有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如有关马的文学艺术。C 马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是高贵、飘逸、充满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这几个象征成为华夏马文化的精髓。D 马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丰富着华夏
12、独特文化的类型马文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华夏祭马风俗在春夏秋冬分别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汉族马日风俗则在农历正月初六,以养马业兴旺发达。B 汉族民间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王爷,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丧葬习俗为死者送纸钱纸马表示祭奠。C 蒙古、藏族有赛马游艺活动,民间还有马戏,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含有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D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曹操“老骥伏枥”的诗句、徐悲鸿画奔马、“路遥知马力”都是历代著名文艺作品以马作为表现对象的实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马祖是马之祖神
13、,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马步是马灾害的神灵,百姓祭祀崇拜它们既表明人们迷信落后,也表达出他们的美好愿望。B 蒙古族在传统的马奶节那天,牧民们带上马奶酒,用象征着兴旺的小马进行比赛,然后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颂歌,这天一切围绕马而欢度。C 民间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它相当于今天体育类的马术,马术最常见的是赛马,说明我国是较早开展马术体育运动的国家。D 古代文学家对马有赞美、喜爱之情,可能是因为马所具有的象征性,如屈原离骚就选择骐骥意象来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秋 天 的 心林清玄 我
14、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
15、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
16、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
17、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
18、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作家出版社)16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1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18文章结尾说“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6、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一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
19、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一分)(意思相近即可)17、 “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5分,每点一分。答对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18、随着现代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在现代大潮中忙碌追逐,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很难静下心来审视自己。(4分,句意阐释,前后部分各2分。)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 (自己的深入理解,意对即可)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
20、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吴顺恪六奇别传清 王士祯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注释:樗蒲:古代赌博。10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遽起,捉其臂
21、曰 遽: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 执:捉拿,拘捕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谢:感谢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 稔:熟悉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何以丐?”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询其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C厚资遣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B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C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
22、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D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4分)译:_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4分)译: _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译:_参考答案:10-12 AAC13.(1)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了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注意倒装句式,“明年”,4分) (2)查继佐认为他的话语奇特,给他准备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注意“奇”意动用法,“衣履”名词做动词,“
23、为”给,4分) (3)园里有一块美如玉的石头,查继佐深为赞赏,认为这石头非常奇特。第二次去后花园,这块石头却不见了。(注意“异”意动用法,“再”,“失”,4分)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
24、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十四年
25、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
26、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克:完成。C子兴喜,署为镇抚 署:委任。D比视事,剖决如流 视事:治事,任职。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得毋当举大事乎?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太祖故后至,就左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
27、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4分)(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6分)参考答案:4B(“克”在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28、;另“克”也有“完成,成功”义,当是另一义项“战胜,攻破”的引申义)5D(是写太祖的身世写太祖能急人之困写太祖的机敏、有心机)6B(原文中“子兴礼大而易均用”的“易”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容易”;“呼兵以行”的主语是彭大而非高祖)7(1)(高祖)只要打仗就会取胜,(郭子兴)就把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他,这就是高皇后。(“妻”、省略句、判断句各1分,意思通顺1分)(2)(高祖)派乡亲们备办酒菜向元将请罪说:“(我们)守城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罢了,您为什么放弃大的敌人而屠杀良民呢?”(“具”“谢”“备”“奈何”各1分,意思通顺2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孙长卿,
29、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
30、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
31、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1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岁漕米至八百万 凿百井,皆及泉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A B C 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32、的一项是(3分)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
33、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参考答案:16A17D18C19(1)(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译出大意给2分;“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辞以母疾”(介宾短语后置结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断水了。译出大意给2分;“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三处,译对
34、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_。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_ ,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
35、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因此,可以这样问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_。参考答案: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段的中心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前面是因此,由此看出是一个表结果的总结句,后面有分别解释了省市和北京的“权限”,因此此处填写的应是强调“地震预报的权限”的句子;后面是“既然有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应该是“地震的规律”; 前面
36、的句子强调有规律,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后面的总结句应进一步强调“地震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0个字。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参考答案:有责任心、守得
37、住寂寞、能把握自己的内心的人容易成为作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可知,语段主要讲“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并点明了成为作家的三个条件:要有责任心,成名前要守得住寂寞,要能把握自己的内心。考生将这三个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插人到“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的句子中即可。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个字。( 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不管是为了进化的需要还是单纯追求美,大家要以平常心对待这种正常现象。另外,漂亮的人不要恃宠而骄, ,毕竟仅仅基
38、于面孔的好感是不会长久的;,保持微笑,积极的情绪同样会让自己魅力无比。请深信,长久的吸引力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参考答案:喜爱美丽容颜都是无可厚非的 忘记提高内在美 不漂亮的人也不要因此沮丧(每空2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10月罕见的台风“菲特”虽未登陆浙江,但这朵可怕的“花”隔空打牛,使浙江遭到重创,带来的强降雨更是让多地城市沦为“水城”。 在余姚一段未被水淹的区域里,“小城大厨”老板俞熠华,从10月9日开始,从宁海采购了大量食材,为城内被困的余姚市民免费提供了上万份热饭热菜。“小城大厨”饭店位于余姚南滨江路上,饭店是今年5月才开业的。俞熠华
39、说,这条路唯独自己这里没受灾,他总得做点什么,于是安排人从宁海买来6000斤蔬菜、2000斤大米和十几头猪,还扛来几瓶煤气。饭店有四五十号员工,他们的家几乎全被淹了,俞熠华为他们提供食宿,让饭店继续开张。从9日中饭开始,俞熠华在自己饭店、余姚宾馆、名仕花园三个点为路人发放盒饭,员工有的负责装饭,有的负责装菜,有的发筷子,分工协作。杭州日报记者见到了一次晚餐的发放。领饭的队伍约有50米长,秩序很好,领到饭的人很多就在边上就地吃了,吃得很开心。一位大叔说,政府只能发放干粮,他已经三天没吃上一口热饭了,现在遇到这样的好事,真的很感激。俞熠华说,他已经发了上万份盒饭,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继续,但如果
40、饭店停水,或者煤气用尽就没办法了。但这两天,他会尽力保证让大家吃上一口热饭,能做点什么,他已经很开心了。患难见真情,灾难中人人都伸出了援手。像这样的故事,像俞熠华这样的人,在余姚,在整个浙江还有很多。参考答案:示例一:草根救灾热情高 天灾面前显大爱;示例二:台风天“微爱心”凝聚大爱 民间涌现最美浙江人(天灾或台风1分,草根或民间1分,爱心或最美1分)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
41、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011年全世界最权威的拉斯克医学大奖颁给了81岁的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工作者屠呦呦,奖励她将一种草药变成了世界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并将在今后抗击这种致命疾病的斗争中继续造福人类。”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三不是中国两院院士。她在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了艰难的中药研究工作,取得了青蒿素抗疟疾药的研制成功,但目前在网上搜不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在百般磨难中的坚持,往往使平凡走向伟大,你说呢?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略。请参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