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家有“胡同”——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
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l880年,卒于l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
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l924年lo月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4.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5.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8分)
答:
参考答案:
13、B E(B.“总领作用”有误。E.文章的主旨在于如何治学和做人。)
14、实现这一“抵达”首先要由拥有藏书到腹有诗书,富有学问和学识;再次要能对所学诗书融会贯通,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与评析,将学问和学识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
15、答案示例: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
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
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
19、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侯晶晶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些?(5分)
答:
21、侯晶晶身残志坚、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试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6分)
答:
参考答案:
19、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作用:集中介绍新闻要报道的人物,为整篇新闻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0、答案:①认准人生的方向。侯晶晶虽然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仍坚持自学,渴望成为一名教师。②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年来,侯晶晶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③战胜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侯晶晶也曾低落过、绝望过,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终于找回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事业有成。
21、答案: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勇于面对人生的挫折,找准生活的目标,不断进取,终将会有所收获。(意思对即可)
高考资源网()
来源: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
19、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回答此题应紧扣新闻的文体特点,在总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相关语段在文中的作用。题干明确指出是“文章第一段”,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本段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关系。
20、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立足全文,明确文中讲了人物哪些事件,然后注意题干中所说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出发点筛选信息。
21、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在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真实感想,切忌空洞。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萨满教
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
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1.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承载了神圣的传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分割的。
B.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比较普遍,因此,它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一 些情况。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B.正因为萨满教信仰者共同认可自己所有的崇拜对象,萨满教才得以最终超越了其他宗教信仰而流传到今天。
C.虽然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D.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
参考答案:
1.D. 偷换概念。从第1自然段中“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可知,“承载了神圣传统”的是萨满教“信仰群体”的“崇拜对象”,而非“萨满教”本身。?
2.B。 信息遗漏和强加因果。注意第3自然段中“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的说法。
3.A。 B.无中生有。C.“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的说法主客颠倒。D.说法片面和绝对。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 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 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 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 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 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庠序”,是古代的乡学,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 (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 “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 “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了十首。
B. 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 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 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 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更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参考答案:
12. A 13. D 14. D
15. (1)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自己骑马带领两个随从,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
(2)对史官中议论不公正的,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兵仗”即武器,是固定词语,不可断开,所以排除C、D两项;“县官不为直”与“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形成反差,才有后文的行为结果,故“反”必须断在下句,排除B。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视事”指官员到职办公,即任职。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为使朝政更加扩大影响”是曲解文意,文中的“更张朝政”是改革朝政的意思。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官曹:官吏们;相顾:互相对视;从:使……跟从;谕,劝导。
第二句的得分点为:口舌:言辞;俟:等;援:拿;窜定:修改审定;系: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授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欧阳玄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就懂得[写]文章。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厚而深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成为天下第一,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却已不知他 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凭借学生的身份拜见使者, 部使者让他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进一步跟随宋朝遗老学习作词章,下笔[就]能写成文章,每次参加乡学考试,[总是]位居前列。二十岁时,闭门读书几年,没有人见到过他。 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
延祐元年,(仁宗)下诏设科目选取人才,欧阳玄凭借《尚 书》参加贡试。第二年,赐予他进士出身,授予他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职。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有很多疑难官司,长期不能判决,欧阳玄查明案情,都公正地进行了判决。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们的家奴,欧阳玄判决这些家奴恢复自由。征调赋税及时,百姓乐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凤化非常盛行,蝗虫唯独不进入此县境内。他改任武冈县尹。武冈县控制着溪洞,此处少数民族杂居,抚育爱护稍有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拿起武器造反。欧阳玄到任一个月后,赤水、太清两洞聚集众人相互攻杀,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自己骑马带领两个随从,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到达的时候死伤者满道,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知欧阳玄的名望,扔掉兵器,排着队拜倒在马前说: “我们不是不惧怕法律,因为向县衙投诉事情,县官判决不公正,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搜刮我们,情绪上无法忍受,就决心拼死一搏。没想到麻烦我们的清廉长官亲自前来。"欧阳玄[用] 祸福的道理开导他们,回去为他们审理官司,獠人于是安定下来。
(朝廷)征召欧阳玄任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战乱,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 凡是远近的调拨发运,(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 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事务烦琐,[阻挠]者非常多,他仍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 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任总裁官,揭示要旨,列举事例, 使撰述者有所依据,对史官中议论不公正的,欧阳玄不以言辞 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在几朝做官,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命令丞相破格授予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为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请求]辞官,由于中原道路阻塞,打算经四川回乡,皇帝又不答应。当时将要大赦天下,宣他到内府。欧阳玄长期卧病,不能行走,丞相传旨,让他乘轿子到延春阁下,这实 在是不同于常例。这年十二月戊戌日,在崇教里的寓所去世, 时年八十五岁。皇帝赏赐办理丧事的财物很丰厚,追封他为楚国公,赠谥号为文。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宙,京兆万年人,初推荫累调河南府司录参军,李珏表河阳幕府。父丹尝守江西,有大功,德被八州,既殁,老幼思之不忘。宣宗诏观察使上功状,命勒功于碑。谓宰相曰;“丹有子否?”以宙对。曰:“与好官。”乃拜侍御史,三迁度支郎中。卢钧节度太原,表宙为副。是时,回鹘已破诸部,入塞下,剽杀吏民,钧欲得信重吏视边,宙请往。自定襄、雁门、五原,绝武州塞,略云中。遍见酋豪,镌谕之;视亭障守卒,增其禀;约吏不得擅以兵侵回鹘,犯者死。于是三部六蕃诸种皆信悦款附,召拜吏部郎中。出为永州刺史,州方灾歉,乃斥卖官下什用所以供刺史者,得九十余万钱,为市粮饷。俗不知法多触罪宙为书制律并种植为生之宜户给之。州负岭,转饷艰险,每饥,人辄莩死,宙乃筑常平仓,收谷之美余以待乏。罢冗役九百四十四员。县旧置吏督赋,宙俾民自输,家十相保,常先期。湘源生零陵香,岁市上供,人苦之,宙为奏罢。民贫无牛,以力耕,宙为置社,二十家月会钱若干,探名得者先市牛,以是为准,久之,牛不乏。立学官,取仕家子弟十五人充之。初,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至淫奔者。宙条约,使略知礼,俗遂改。邑中少年,常以七月击鼓,群入民家,号“行盗”,民须迎为办具,每喧呼疻斗。宙至,一切禁之。拜江西观察使,政简易。迁岭南节度使,南诏陷交趾,抚兵积备,以干闻。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通中卒。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俗不知/法多触罪/宙为书制律/并种植为生之宜/户给之
B. 俗不知/法多触罪/宙为书制律/并种植为生之/宜户给之
C. 俗不知法/多触罪/宙书制律/并种植为生之宜/户给之
D. 俗不知法/多触罪宙/为书制律/并种植为生之宜/户给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幕府,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运筹帷幕之大将亦称“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也称“幕府”。
B. 回鹘,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由回纥改名而来,与唐朝关系十分密切。
C. 学官,古代本指学校的房舍,也指学校,后还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包括国子祭酒等。
D. 循吏,古代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而无主见的官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宙承荫父辈,为政勤勉。他的父亲韦丹镇守江西,立有大功,皇帝为表褒奖,特意加封韦宙高职;韦宙在为官从政期间,他勤心尽职,屡有功绩。
B. 韦宙以诚待人,稳定边境。巡视边境时,他对回鹘各部落的酋长好言抚慰,诚心劝导;还约束戌边兵士不能擅自侵犯,回鹘三部六蕃都诚心归附。
C. 韦宙破除陋习,清正民风。永州婚嫁常大宴宾客,铺张浪费,韦宙订立条文约束,最终改掉这一习俗;他还禁止了当地年轻人“行盗”扰民、喧闹斗殴的行为。
D. 韦宙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永州歉收,他下令卖掉州衙多余的杂器物品,用这笔钱为百姓买粮;还倡导百姓凑钱买耕牛,顺利解决了耕牛不足的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宰相曰:“丹有子否?以宙对。曰:“与好官。”
(2)县旧置吏督赋,宙俾民自输,家十相保,常先期。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D
13. (1)宣宗对宰相说:“韦丹有儿子吗?”宰相用有个儿子韦宙来回答。皇帝说:“封给他一个好的官职。”
(2)各县在过去是设置官员督促赋税,韦宙让百姓自己送交,每十家相互担保,常常能在规定的交税期限之前完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需先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分析选项中的差异点,辨析出正确的选项。“法”做“知”的宾语,不能断开,故“知/法”错,排除A、C。“宙”做后面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故“宙/为”错,排除D。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遵循上级指令而无主见”错,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下令卖掉州衙多余的杂器物品”错,原文是“出为永州刺史,州方灾歉,乃斥卖官下什用所以供刺史者,得九十余万钱,为市粮饷”,可见应是卖掉官府中用来供刺史使用的杂器物品。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需注意以下关键词:(1)“谓……曰”,对……说;“以”,用;“对”,回答;“与”,给。(2)“俾”,让;“输”,送交;“期”,期限。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劝告
B.社稷危,国家殆 殆:危险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5.对文中画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B.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C.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D.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5分)
(2)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5分)
参考答案:
4、A【劝:勉励。】
5、A
6、C【①是善掌之举;③是善罚之举;⑤野人盗马,本该罚,却施与恩义,因此也是善罚这举。②是善赏之果,非“做法”;④是善罚之果,也非“做法”。⑥与赏罚无关。】
7、(1)考察你的政绩,你辖内的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里关满了人(“子”“廪”“囹圄”“实”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圣人遵循简约的法则却能够办理好许多方面的事务,说的就是这样的事。(“约”“而”“治”“广”“此之谓”各一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