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龙岩市矿务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
2、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
3、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是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逐渐形成的,颇具特色。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树木,多数属于“春华秋实”型。这些树木春天开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浓浓的春意;秋天结果,身在院内便可得到桃李之利。夏季炎炎时还可以乘凉。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旧时以槐树、榆树为主。槐树木质坚硬而有弹性,能够做船舶、车辆和器具,槐花、槐实和槐树的根皮都是药物,花还可做黄色染料。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周代朝廷在外朝种三
4、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后来便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以表达_。榆树树龄长,木材纹理直,有多种用途。它翅果的形状很像古代的铜钱,故称榆钱,与“余钱”谐音,寓意富足。旧时北京人经常将其做成“榆钱糊饼”等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食物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海棠多栽种在正房前,或在正堂的东、西次间前对称种植。诗经小雅中的常棣篇是歌咏兄弟亲情的,“常棣”也作“棠棣”,四合院种植海棠,便有了兄弟和睦的寓意。海棠花花姿潇洒,艳而不俗;海棠果粉粉红红,酸甜可口。至今,北京的很多四合院内还种有海棠。西城区李大钊的旧居内植有海棠,
5、后海北沿宋庆龄故居内的西府海棠,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周恩来总理生前也非常喜爱海棠。紫藤是北京四合院的又一种特色绿化植物。李白曾在紫藤树中赞美道:“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历史上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也爱紫藤。紫藤大多种植在里院书房前。春季,紫花似蝶,赏花闻香;夏日,棚下乘凉,心旷神怡。海柏胡同的朱彝尊故居内原有两株紫藤垂窗,故书房名为“紫藤书屋”。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居所,因院内有一棵古藤,所以小院名为“藤花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对传统四合院的绿化认识不够,人们在新建和翻修四合院时抛弃了传统,甚至将旧有的绿化植物拔除而别栽新种。这种文化的断链令人惋惜和遗憾。(取材于李卫
6、伟北京四合院的庭院绿化和私家园林)材料三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说
7、“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
8、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章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年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
9、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1.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B. 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C. 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D. 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2. 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契合: “契”读作qi 意思是“符合”B. 皑皑白雪:“皑”读作i 意思是“洁白”C. 无限遐思:“遐
10、”读作xi 意思是“空闲”D. 隽秀: “隽”读作jun 意思是“清秀”3. 下列填人材料二横线处的语句,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礼制的坚守B. 对后代的希冀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C. 对权位的宣示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D. 对权贵的不屑和对平等生活的追求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北京四合院树木绿化特色的一项是A. 多数属于春华秋实类B. 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C. 种植位置与树种相关D. 兼有实用性和文化内涵5. 材料二中关于紫藤带给人们的感受,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A. 绿蔓裱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许浑紫藤)B. 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陆游自上灶
11、过陶山)C. 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赵师秀题方兴化茔舍)D. 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老舍赠北京晋阳饭庄)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 “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C. 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D. 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7.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B. 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C. 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
12、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D.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参考答案:1. D 2. B 3. B 4. B 5. C 6. C 7. B 8. 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顺应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社会现状;民族文化要推陈出新;用科技影响并改变生活;重视研究中国文化传统.【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本题D项,“官窑青花瓷彰显肃穆之感”表述有误,
13、据原文“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可知,这里是说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而非官窑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意思、结构、字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是选“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和辨析判断解释的正误。A项,“契合”中“契”读作“qi”有误,应读“q”;C项,“遐”解释为“空闲”有误,应解释为“远”;D项,“隽秀”中“隽”读作“jun”有误,应读为“jn”,应解释为“优异出众”。故选B。【3题详解】
14、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据材料二中“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可知槐树的种植承载的是文化渊源,而不涉及历史和传统礼制,所以排除A;“周代朝廷在外朝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举例论证槐树和权位富贵的关联性,而非“对权贵的不屑”,也没有表现对平等生活的追求,所以排除D;“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可知,是平民百姓的愿望表达,所以C项中“对权位的宣示”的说法不合语境,且“美好生活”的范围过大,应具体到对富贵生
15、活的向往,据此排除C。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据材料二中“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可知,B项,“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找到答题范围,把文本内容和诗词意象以及表达的情感结合作答。据材料二,例举李白的紫藤树,表达的是对紫藤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历史上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也爱紫藤。春季,紫花似蝶,赏花闻香
16、;夏日,棚下乘凉,心旷神怡”可知,紫藤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美好,原文表达出人们对紫藤的赞美和热爱。C项,从诗题题方兴化茔舍可知,诗句是写在“茔舍”的,诗句“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通过“紫藤”“苍柏”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对逝去之人的怀念,表达了内心的悲凉之情。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重要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常识, 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广泛涉猎,重点突破; 、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处处留心,善于归纳。C项,“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庄子主张“无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17、,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A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有误,据原文“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可知,“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的说法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曲解;C项表述有误,据原文“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其中“大异其趣”指差异很大;D项表述过于绝对,据原文“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
18、临的文明危机”可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不能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只有不断进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选B。【8题详解】题目有问题【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答题技巧: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
19、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李叔同的出家之路(刘仰东)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
20、宿。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他家。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名片递进去后,李叔同却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罢便关窗而去。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时,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叩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到第二天早上才开房门取看电报。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
21、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的友人韩亮侯曾忆及两人相识的经过。韩亮侯当时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李叔同的一个学生
22、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好像也不很走动的,教员休息室也不常去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他此时的生活状况,与“苦行僧”已经相去不远了。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沈鸿烈读
23、罢,表情颇有些难堪;朱子桥将军看了纸条,则欣喜若狂,说:“今天得到一张极珍贵的墨宝,收获可不小啊!”这就是弘一法师。他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摘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后来皈依了佛门,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和他的许多观念不入流俗。B.文章列举李叔同的种种往事,意在说明他不把世俗准则放在心上,始终
24、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C.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还告诫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从中可看出 他懂世俗而不用世俗。D.李叔同穿着破衣烂衫去听西洋音乐会,反映出他摈弃物质享受又难舍艺术追求,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E.在文末,作者引用他人评价,肯定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指出其局限,强调对其评价不能忽视时代和个人的因素。14、“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叙了李叔同的这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答: 15、李叔同出家后,市长和将军请他吃饭,李叔同为什么“爽约”?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 参考答案:13、C E(A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是指
25、他出家前后的变化。B根据文章中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只能说他的行为与佛教超然尘外的处世态度有相通之处,并非“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D“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有误,在摈弃物质享受与追求高雅艺术之间并没有“矛盾与冲突”。)(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14、人际交往方面淡泊人情世故;物质生活方面与世俗追求相异。(言之成理即可)15、李叔同认为,身为僧徒不宜参加俗世筵宴。目的在于表明:李叔同出家后不愿结交权贵,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与他出家前漠视世俗观念的思维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出家“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言之成理即可)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6、下面小题。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
27、,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在上古时
28、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
29、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
30、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摘编自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B.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C. 多元文化时代
31、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D. 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B. 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C.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D. 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民族内部政
32、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B. 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不会消亡。C.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D.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参考答案:1. C 2. D 3. B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理解不当,从原文“似是而非”来看,是完全不正确。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33、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文中没有对比论证。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
34、“就不会消亡”这一判断从原文中推不出来,消亡的原因并不能当作不会消亡的充分必要条件。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9. C.(发:启发,阐明)10. C.都为介词,按照。(A.都为连词表承接,表假设。B. 都为连词,表并列;表转折。D.动词,成为;介词,给。)11. D. (表现他对母亲感情深;表现他的博学;他重视习武。)12. 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说法不合文意:一则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二则“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因为亲人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13.(10分)基本一句1分,注意得分点:每句的重点实虚词、句式、特殊用法等。(
35、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4分)(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4分)(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2分)5. 文言文阅读(19分)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
36、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原涉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
37、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赙(f):送财物助人办丧事。昳():太阳偏西。劳俫:劝勉。
38、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
39、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
40、。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7、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分付诸客。(5分)(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5分)参考答案:4、D (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
41、,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宾语是“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5、A ( 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6、C (导致其死亡错,是家奴逃跑;另外,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7、(1)宾客都争着问应该怎样做才行,原涉于是侧着身子坐着,削竹片子作为记事牌,详细地记下所需的衣服寿被棺材,一一吩咐(或分配托付)宾客准备。(“所当得”“具”“分付”各1分,大意2分)(2)申屠建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恨耻”“阳”“易”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原涉字巨先。武帝
42、时,祖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送丧的礼物都有一千万以上,妻子儿女一起接受,借此来营造一份家产。当时又很少有人守丧三年。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推辞并归还了南阳郡送的丧礼,并在父亲的坟墓旁造房子守了三年丧。因此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守丧完毕,许多地方的人都请他去担任属官,追慕他的官宦子弟络绎不绝。大司徒史丹推举他能治理混乱的地方,让他担任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听到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专门拿赈济施舍穷人和解救别人的急难作为自己的要务。有人设宴请原涉,原涉刚到里弄的门,客
43、人中有一个人说原涉所认识的一个朋友因为母亲病逝而呆在家里。原涉立即前往探候。家里人都在哭,原涉进去慰问,询问丧事的准备情况。这个人家里一无所有,原涉说:只管打扫和沐浴更衣,等着我。回到宴会的主人那里,对宾客叹息说:母亲死了不能埋葬,我怎么忍心享受这顿酒席。希望撤去酒席。宾客都争着问应该怎样做才行,原涉于是侧着身子坐着,削竹片子作为记事牌,详细地记下所需的衣服寿被棺材,一一吩咐宾客准备。这些宾客分头购买,到日落时分全部准备齐了。原涉亲自检查完毕,对宴请的主人说:希望能接受您的赏赐。已经一起喝完了酒吃完了饭,只有原涉一人没有吃饱,就载着棺材等物件,率领宾客前去办丧事的人家,替丧主把尸体装棺入殓劝慰
44、家人,把丧事全部办完了。原涉急人之困,对待别人都像这样。原涉派仆人到街上买肉,仆人仗着原涉的气势和屠户争吵,用刀砍伤了屠户,然后逃跑。当时,茂陵的太守是刚上任的尹公,原涉没有去拜访过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知道原涉是有名望的豪强,想当众惩罚原涉来整顿风俗,派了两个官吏紧紧地看守着原涉。到了中午,仆人还没有出来,看守原涉的官吏便想杀原涉再离开。原涉非常困窘不知该怎样做。恰好原涉约好一起扫墓的朋友的几十辆车到了,都是豪强,一起去劝说尹公。尹公不听,这些豪强就说:原巨先的仆人犯法,让原涉打赤膊自己捆着,用箭射穿耳朵,到衙门前谢罪,这对你的威望也很够了。尹公答应了。原涉谢罪完毕,又穿好衣服走了。更
45、始帝的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求原涉与他相见,对原涉大为器重。曾经捣毁原涉坟墓房舍的那个原茂陵县令尹公,现在做了申屠建的主簿。原涉本已不再仇视尹公。当他从申屠建的官府出来时,尹公故意迎上去拦住拜见原涉,对原涉说:“改朝换代啦,不应当再怀着怨恨了!”原涉说:“尹君,你为何专把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啊!”原涉因此而被激怒,便派宾客去刺杀了主簿尹公。原涉打算逃走,申屠建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宾客把此话传告给原涉,并让他去自首投狱,向申屠建谢罪。申屠建同意这样办。于是,宾客们便乘着几十辆车一同送原涉去监狱。申屠建派兵途中拦截
46、,在车上将原涉拘捕,护送的车辆一时分头疾驰逃散,于是当即就将原涉问斩,头颅被悬挂到了长安市上。6.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10分) 加试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用斜线()为文中没有断句的地方断句。 (6分)颜 渊 曰 请 问 其 目子 曰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颜 渊 曰 回 虽 不 敏 请 事 斯 语 矣2结合所学,回答问题。(4分)(1)论语的主要内容是 (2分)(2) 这段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2分)参考答案:1.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