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167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广州市神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

2、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如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惩。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

3、,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击。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何机构

4、,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上级机关的掣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该在设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年5月12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B

5、.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查,却并不局限于此,但都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C. 明代统治者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并使其保持独立,不受上级机关掣肘。D. 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只要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必定能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阐述写作意图。B. 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礼部。C. 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

6、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有趣味。D. 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强化的结果。B. 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C. 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因此明代言官“位卑权重”。D. 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制度。参考答案:1. C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

7、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解文意,“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错误,明代监官兼负谏官职责。B项,“都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可知,都察院御史也不局限于通盘性监督;D项,“只要就必定能克服”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是“这样才能有望克服”。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

8、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礼部”错误,所举事例意在论证“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这一观点。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因此是落后的制度”,推断过于武断,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着很大历史局限性,不能等同于“落后”,明代言官制度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借鉴,不能说它落后。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

9、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

10、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重视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的家风家训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随着时光推移,产生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范”、“家则”、“家箴”、“家约”。明清时期,家风家训文化最为流行。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关家训的名言警句,影响广泛。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耕读传家、自立自强、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

11、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间桥梁。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依赖家庭的教育和文化的延传。许多大的家族组织,为了家族的发展主动承担起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

12、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风,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家风”是

13、整个社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家风”建设,既能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主流的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又能通过“家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风的重要性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出现的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B. 优良的家风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后人不懈

14、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指导和规训作用。C. 文中列举当前我国婚娴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映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D.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家风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现在公共教育发达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家风的作用同样不能弱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叙述我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情况,是为了指出家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难免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批判地继承。B. 文章围绕家风立论,从家风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逐一论证,论点明确,论证过程完整。C. 文章第四段阐述家风的作用

15、,论证好的家风对人成长的影响,同时也从反面论证家风建设的重要性。D. 文章通过分析家风作用于社会的途径,论证了家风建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族成员庞大之后,家族成员之间难以发挥直接教育功能,家风发挥着指导和规范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的重要作用。B. 家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是它共同的特点。C. 好的家风,能打造儿童成长的好摇篮,能造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重视家风建设,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D. 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可以通过家风

16、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参考答案:1. D 2. A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文中前面提到我国古代一些家风家训著作,接着讲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柏,但不能推断列举的作品有封建糟粕。B项,“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指导和规训作用”错,原文是“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C项,存在问题不能得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

17、风建设”的结论。故本题选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是为了论述我国家风家训的悠久历史,为后文论述家风的重要意义张本。故本题选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

18、微的差别。B项,只有良好的家风才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故本题选B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

19、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20、,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

21、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12、选文

22、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

23、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参考答案:1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1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

24、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1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完成4-9题。(25分)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西夏人大败。俄复出间

25、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

26、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

27、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捷闻,群臣入贺 闻:使听到B厥功不细 厥:他的C第优赏之 第:只是D秉将旄,皆其部曲 部曲:部属、部下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B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C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D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

28、藉/溺死甚众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把他当做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B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韩世忠领受君命,率军渡江,巧设伏兵,大败金军。 C韩世忠英勇善战,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朝野上下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的部下也受到了嘉奖。D韩世忠为官正直不阿、知人善任,又轻财好义,即使他解甲归田了,也淡然自如。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4分)_(2)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3分)_(3)所以遣将守关者

2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_8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大王来何操?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9选出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3分)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杀人,臣活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丹不忍以己之私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蚓无爪牙之利 北蛮夷之鄙人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 B/C/ D/参考答案:4.答案:C第:按次序5.答案:B6.答案:A,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7.(1)答案: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或“出现在小路上”),韩世忠独自率领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拼死战斗,敌

30、人稍稍后撤。得分点:“俄”不久(1分)、“部”率领(1分)、” “间道”小路(1分)、“少却”稍稍退却(1分)。(2)答案: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有诏书下令转移驻守长江。得分点: “会、使”适逢、出使(1分),“炊爨”炊具(1分)“绐”欺骗(1分)。(3)答案:派遣将领守卫关卡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得分点:“所以”的原因(1分)、“出入”进入(1分)、“非常”意外变故(1分)8 答案:B 9 答案:C附: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

31、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凭借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骑士非常勇猛,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 绍兴四年,这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入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使都统制解元镇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亲自指挥骑兵抵挡敌人骑兵,他(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

32、成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有诏书下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金人马都踩死了。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

33、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我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

34、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军队,拿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7分)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幽州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立命参军事。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

35、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吾将复走契丹。”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其城,以功拜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祖崩,哀动左右。太宗朝,封鲁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

36、力吏。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九年卒,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公。 (辽史韩延徽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帅刘仁恭奇之 奇:认为不同凡响B.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 聘:聘请C.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隙:嫌隙、矛盾D.德明问所适 适:去哪里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延徽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 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 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

37、吏 诏许每岁东归省A. B. C. 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命出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不让他返回,后因述律后的知人和太祖的善任才逐渐被重用。B.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因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在老友王德明的劝说下又逃回契丹。C.韩延徽又一次来到辽朝,辽太祖给韩延徽赐名为“匣列”。随即任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足见对其非常信任。D.韩延徽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

38、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4分)(2)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4分)参考答案:13、B (3分)(聘:奉命出使)14、D (3分)(都不属军事才能)15、B(3分)(并非老友王德明的劝说下又逃回契丹,而是主动提出)16、(10分)(1)他拿着毛节出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4分)(大意对1分,“秉节”,通假字“弗挠”, “困辱”各1分)(2)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用来安置归降的汉人。(4分)(大意对2分,“树”“分”,“以居者”各1分)

39、【参考翻译】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后劝阻道:“他奉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谈话,他的话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降服各部落,韩延徽的谋划居多。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以安置归降的汉人。又为他们选定配偶,教他们农耕技术,让他们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

40、,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不久,他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怕招来祸患,于是到幽州看望亲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里。王德明问他要到哪里去,韩延徽说:“我将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道:“他们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见了我一定很高兴。”回到契丹后,太祖问他为什么跑了。韩延徽说:“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太祖非常高兴,赐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语是“又来”的意思。立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天赞四年,跟随辽太祖征讨渤海,渤海王大湮譔请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

41、叛,韩延徽与其它将领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战功被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太宗时,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担任政事令。出使后晋归来,改任南京三司使。一生都在朝廷,升迁为南府宰相,建立政事省,设立张理县,被称为尽力吏。天禄5年6月,河东使邀请行册礼,皇帝诏延徽定一个制度,韩延徽上奏一册太宗册晋帝礼,皇帝听从了他。应历年中,官至仕。他的儿子德枢镇守东平,皇帝下诏准许他每年回家省亲,第九年延徽死,年龄78岁,皇上听说非常哀痛,赠尚书令,让他葬于幽州的鲁城,世代沿袭崇文令公。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不违农时

42、,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

43、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44、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译: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 参考答案:1.C 2.D 3.C4.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1.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2.D 宾语前置A判断 B省略“以(之)” C定语后置3.C项是对整个统治者的批评,并非只指梁惠王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依次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不是动听的言语,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 ,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参考答案:8. 下面是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两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刚才老师的一番话真是金玉良言,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长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