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广东省清远市连顺民族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
2、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
3、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4、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 下列
5、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
6、法实现。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7、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参考答案:1. A 2. C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
8、力。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的最后一段,原文为“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由此可知,“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这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
9、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表述不当,本选项信息对应原文第四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再联系原文“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屈原的原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相约雨巷 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10、 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
11、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
12、回味16. 第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5分)答: 17. 本文的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审视雨巷的?(4分)答: 18. 本文体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试举两种为例。(6分)答: 19. 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答: 参考答案:16. (5分)答:雨巷这首诗和诗中所描绘的凄清、迷茫的意境,丁香姑娘等意象已经让“我”痴迷了半个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17. (4分)答: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寥的,惆怅的,凄清的,凄婉的,
13、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18. (6分)答:婉约、委婉细腻、抒情晦涩的语言风格。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拟人等。如排比: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比喻: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19. (6分)答:表面看来,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了自己等待的苦难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但和戴望舒一样,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事物,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走出
14、“姑娘”的表象,选择上面的一个角度自圆其说即可)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徐霞客游记:搬到纸上的大风景徐霞客旅行路线图生于晚明的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中国历史上地理学、文学的伟人,更是长篇游记拓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生在江阴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但在晚明糜烂的社会风气里,他自青少年时代就厌憎科举之学,而对史地、游历之类的书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到了22岁的时候,乃束装就道,开始出游,自此30多年间,其足迹遍及我国华东、华北、中南、华南、西南十六个省。他大半生的旅游笔记这些不可多得的奇妙文字本来有二百余万字,可惜经过明清之交的战乱兵燹,损毁大部,尚
15、有60万字的精品,经后人整理,就是今天流行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他对河流性质的考略,对其源流的辨析,对石灰岩地貌的总结,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的描述,有不少成为今天地理学所遵循的规律性结论。徐霞客游记是科学之书,更是文学之书、生命之书、心灵之书。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他的记载和见解,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地理、水文、农业、文化历史研究方面极其珍贵的资料,更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上佳之书。搬到纸上的大地风景魏晋以后,山水诗文滋润发达,近古以降,山水画为艺术正宗,自然界风景才成为真正的所谓山水
16、知己,受到文化人先天般的重视。到了宋代以后,山水画已完全独立,蔚为大观,同时山水诗的数量也远超乎他类诗歌。当山水成为人的精神自由的依托之际,鉴赏不但变得专业而且相当技术化,但像徐霞客那样和山水融化成一体的,并非特别多见。徐霞客曾写道:“涉涧而南,透峡西出,则其内平洼一围下坠如城,四山回合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世界也。”“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遍绿;峡中所种,俱红花成畦,已可采矣。”(滇游日记第九卷)为道所亲历,他是不避文词繁丽的,更不失质实详密之体。他的形容物态,摹绘情景,都做到雅丽自赏,足以移动人己之情。徐霞客的地
17、理考察记录,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历经餐风露宿的千难万险,而不稍衰,也因其背景是不可救药的山水之好。但他加入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通常审美的高逸之致也有了区分。他游览到云南的时候,来到大江深崖边,“有一二家频江而居,山为夙雾所笼,水势正湍而急。延吐烟云,实为胜地。恨不留被氆于此,依崖而卧明月也。”何等深远的感慨和留恋啊。徐霞客对大自然,既非征服,也非臣服,而是多位一体全身心的、冥契道妙的体悟。晚明文学巨子钱谦益将徐霞客游记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以强大绵长的构撰能力,精确生动的描绘手腕,深切高超的眼光,探山河之究竟,理岁月之头绪,他的旅行笔记议论周匝,文字雅俊,缩龙成
18、寸,点缀疏密,不啻一部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早已是一部享有盛誉的文学名著,成为文学史上独在的璀璨明珠。山河岁月 鞠躬尽瘁徐霞客的身体素质本来也不错,具有逃生、避盗、潜水等本领,但他却只活了56岁。他所经行的地段和路途,常有断粮的危险,野兽的威胁,山川的阻碍等等,都要靠一己的体能去支撑克服。他的交通工具偶有车、舟、轿,更多的时候是徒步。他不迷信书本,遇有生疑之处,他必要亲自踏访,徒步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许多人迹罕到的地方,多次命悬一线。贯穿他的整个行程,可谓九死一生。当他走到丽江,无力再作壮丽的长旅。当地的地方官被其行状所感动,特意派遣精干僚属一路轿子、舟车护送,终于安然回到江阴。数十年的游历
19、,实际的终点站就是丽江;壮美的长旅,也在丽江画上休止符。回乡几个月后,终于驾鹤西去。(摘选自海南日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徐霞客生于晚明,在地理学和文学上成就巨大,开我国长篇游记之先河,其代表作就是徐霞客游记。B.徐霞客游记本有200余万字,后经战乱兵火,只剩下60万字,但令人稍加欣慰的是都是精品。C. 魏晋以后,渐渐成为人们的山水知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鉴赏山水诗或山水画,对人们提出更高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要求。D.徐霞客在自己的游记中把自己的情感与山水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E.徐霞客游记是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是徐霞客毕其一
20、生之力进行了壮丽的长旅才能创作出来的艺术杰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简明的叙述,作者赞美之情跃然纸上。(2)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徐霞客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结合文章简要回答。(6分)(3)文章作者认为徐霞客游记还是“文学之书、生命之书、心灵之书”,结合文章分别概括这样说的理由。(6分)(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徐霞客对大自然,既非征服,也非臣服”这句话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2)(6分)第一问:系统描述描述了自然;描述当时的生产交通情况;有不少规律性结论现在仍在遵循。第二问:自小就有极强的山水游历之好;有严谨的科学精神;重视实地
21、考察;不迷信书本;不畏艰难险阻;奋斗数十年,矢志不渝。(3)(6分)文学之书:著作文词繁丽,质实详密,雅丽自赏,动人情怀。(2分)生命之书:著作是作者靠一己之体能,毕一生之时光,历尽千难万险写成的。(2分)心灵之书:著作是作者凭借强烈的热爱之情写成的,其中融入了自己人生情感或体悟。(2分)(4)(8分)这句话表明了徐霞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认知。(2分)“既非征服”表明徐霞客并是为了战胜自然现实自身强大为游历之目的,“也非臣服”表明徐霞客在大自然面前不屈服不畏惧的精神状态,(2分)徐霞客追求的是互相的感知、理解、融合,是精神境界中的相互尊重、平等。(4分)(不必拘泥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二、
22、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日:“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
23、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
24、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项羽本纪)4下列用“”给项羽本纪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B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C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D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尹: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B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C籍吏民:登记官吏、百姓,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 D季父:指叔父。季是兄弟排行
25、次序较小的,古人以伯、仲、季、叔做长幼之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4分)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文:参考答案:4A(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
26、为王,而 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5D(古人以伯、仲、叔、季做长幼之称。)6C(“不知如何是好”错,张良给刘邦出了关键的一计。)7(1)项伯连夜赶到刘邦驻军地,秘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完整地告诉了 他。(关键词:之,到;私,秘密;具,详细完整;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的变 故。(关键词:所以,的原因;遣,派遣;备,防备;非常,意外的变故)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卢从愿,相州临漳人,后魏度支尚书昶六代孙也。自范阳徙家焉,世为山东著姓。弱冠明经举,授绛州夏县尉,又应制举,拜右拾遗。俄迁右肃政监察御史,充山南道黜
27、陟巡抚使,奉使称旨,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睿宗践祚,拜吏部侍郎。中宗之后,选司颇失纲纪,从愿精心条理,大称平允。其有冒名伪选及虚增功状之类,皆能擿发其事。典选六年,前后无及之者。上嘉之,特与一子太子通事舍人。从愿上疏乞回恩赠父,乃赠其父吉阳丞敬一为郑州长史。初,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为吏部,最为称职。及是,从愿与李朝隐同时典选,亦有美誉。时人称曰: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开元四年,上尽召新授县令,一时于殿庭策试,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十一年,拜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获田户之功,本司校考为上下,从
28、愿抑不与之。融颇以为恨,密奏从愿广占良田,至有百余顷。其后,上尝择堪为宰相者,或荐从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遂止不用。从愿又因早朝,途中为人所射,中其从者,捕贼竟不获。时议从愿久在选司,为被抑者所仇。十六年,东都留守。时坐子起居郎论粜米入官有剩利,为宪司所纠,出为绛州刺史,再迁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谷贵,敕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以救饥馁。使回,以年老抗表乞骸骨,乃拜吏部尚书,听致仕,给全禄。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余,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文。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B. 从愿
29、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C.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D.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 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C. 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D. 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
30、。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卢从愿出身名门,才干出众。卢从愿是范阳卢姓名门望族的裔孙,任山南道黜陟巡抚使时,处理政务符合皇上心意,屡受皇上提拔。B. 卢从愿整顿朝纲,成绩斐然。中宗时朝中选拔官员的纲纪失常,乱象丛生,不一而足,卢从愿大刀阔斧地加以整顿,使之有条有理。C. 卢从愿不畏权贵,受人敌视。卢从愿长期在吏部任职,坚持原则,为此受人忌恨,宇文融就秘奏从愿广占良田,更有甚者冷箭暗算。D. 卢从愿治政有功,却不廉洁。卢从愿广占良田,被皇上否决了任职宰相;后私自给官府卖米获利被宪司揭发获罪,被贬为绛州刺史。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尝择堪
31、为宰相者,或荐从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2)从愿又因早朝,途中为人所射,中其从者,捕贼竟不获。参考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皇上曾经选择胜任宰相的人,有人推荐卢从愿,皇上说:“卢从愿广占田园,这是不廉洁的。” (2)卢从愿有一次去早朝时,途中有人用箭射他,但射中了他的随从,贼人最终没有捕获。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左迁”是降职,“豫州刺史”表示官职,排除B项、D项。“奏课”的内容是“天下第一等”,“劳问”“赐绢”是并列关系,
32、排除C项。句意:卢从愿因拟授官职不当,被贬为豫州刺史。他为政严肃简明,按察使上奏考核成绩为天下第一,皇上降玺书慰劳,赐绢百匹。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33、,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
34、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时坐子起居郎论粜米入官有剩利,为宪司所纠,出为绛州刺史,再迁太子宾客”分析可知,私自给官府卖米获利的不是卢从愿,而是他儿子。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尝”译为曾经,“或”译为有的人,“廉”译为廉洁。(2)“为所”译为被,“从”译为随从,“获”译为捕获。参考译文:卢从愿,相州临漳人,是后魏度支尚书昶六代孙。从范阳迁到这里定居,世代为山东望族。卢从愿二十岁时考
35、中明经科,授任绛州夏县尉,又考中制科,授任右拾遗。不久升任右肃政监察御史,充任山南道黜陟巡抚使,奉命出使符合旨意,授任殿中侍御史。经过几次升任至中书舍人。睿宗即位,授任吏部侍郎。中宗之后,选官没有法度,卢从愿精心整顿使之有条有理,人们称其公平。其中有冒名伪选及虚增功状之类的,他都能揭发其事。主持选拔官吏六年,前后无人比得上他。皇上称赞他,特别授予他一个儿子太子通事舍人的职位。卢从愿上疏请将此恩回赠给父亲,于是追赠他父亲吉阳丞卢敬一为郑州长史。起初,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任吏部长官,最为称职。至此,卢从愿与李朝隐同时主持选拔官吏,也有美誉。当时人称道: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开元四年,皇上将新任
36、县令全部召回京,同时在殿庭策试,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回家学习。卢从愿因拟授官职不当,被贬为豫州刺史。他为政严肃简明,按察使上奏考核成绩为天下第一,皇上降玺书慰劳,赐绢百匹。十一年,任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宇文融受宠当权,因搜求获得田户之功,本部门考核为上下等,卢从愿压制他没有给予。宇文融因此十分怨恨他,秘奏卢从愿广占良田,达到一百多顷。此后,皇上曾经选择胜任宰相的人,有人推荐卢从愿,皇上说:“卢从愿广占田园,这是不廉洁的。”便不加任用。卢从愿有一次去早朝时,途中有人用箭射他,但射中了他的随从,贼人最终没有捕获。当时舆论认为卢从愿长期在吏部,受到被压抑者的仇恨。十六年,卢从愿任东都留守。此时他因儿子起
37、居郎给官府卖米盈利而受牵连获罪,被宪司举发,出京任绛州刺史,再升任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谷贵,诏令卢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救济饥民。完成使命回京,他因年老上书请求退休,于是授任吏部尚书,允许他退休,给全部俸禄。二十五年去世,终年七十多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文。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9题 (一)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38、,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吾得兄事之 (2)籍吏民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
39、,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B晋军函陵,秦军氾
40、南 驻军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行事务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外交使节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将以有为也 B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C不阙秦,将焉取之 吴之民方痛心焉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5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3分) (三)张氏者,沂之贫民。途中遇一道士,善风鉴,相之曰:“子当以术业富。”张曰:“宜何从?”又顾之,曰:“医可也。”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
41、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既归,贫无业,乃摭拾海上方,即市廛中除地作肆,设鱼牙蜂房,谋升斗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会青州太守病嗽,牒檄所属征医。沂故山僻少医工,而令惧无以塞责,又责里中使自报。于是共举张,令立召之。张方痰喘不能自疗,闻命大惧,固辞。令弗听,卒邮送之去。路经深山,渴极,咳愈甚。入村求水,而山中水价与玉液等,遍乞之无与者。见一妇漉野菜,菜多水寡,盎中浓浊如涎。张燥急难堪,便乞余饮之。少间渴解,嗽亦顿止。阴念:殆良方也。比至郡,诸邑医工已先施治,并未痊减。张入求密所,伪作药目,传示内外;复遣人于民间索诸藜藿,如法淘汰讫,以汁进太守。一服病良已,太守大悦,赐赉甚厚,旌以金匾。由
42、此名大噪,门常如市,应手无不悉效。有病伤寒者,言症求方。张适醉,误以疟剂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此类甚多。张由此称素封,益以声价自重,聘者非重资安舆不至焉。益都韩翁,名医也。其未著时,货药于四方。暮无所宿,投止一家,则其子伤寒将死,因请施治。韩思不治则去此莫适,而治之诚无术。往复趾踱,以手搓体,而汗垢成片,捻之如丸。顿思以此绐之,当亦无所害。晓而不愈,已赚得寝食安饱矣。遂付之。中夜主人挝门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惊起逾垣疾遁。主人追之数里,韩无所逃始止,乃知病者汗出而愈矣。挽回,款宴丰隆,临行厚赠之。 聊斋志异卷九 注:海上方:犹言偏方。
43、素封:古代指称无爵位封邑而富有资财的人。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市廛中除地作肆 除:修整ks5uB赐赉甚厚,旌以金匾 旌:表扬C韩思不治则去此莫适 适:适合D顿思以此绐之 绐:欺骗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谋升斗于口舌之间 而君幸于赵王B而人亦未之奇也 夫晋,何厌之有C以汁进太守 以资政殿学士行D醒而悟,不敢以告人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18用“”给文中下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中 夜 主 人 挝 门 甚 急 意 其 子 死 恐 被 侵 辱 惊 起 逾 垣 疾 遁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益以声价自重,聘者非重资安舆不至焉参
44、考答案:10.(1)兄:像对待兄弟一样 (2)籍:登记11.派遣将领镇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之事。12.C(执事:执行事务的人)13.D(A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B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副词,表揣测,大概。C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他。D副词,于是。)14.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ks5u15.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晋贪得无厌,下一步将会侵损秦国的土地。16.C(到)17.D(连词,表承接。A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介词,用/介词,凭身份。)18.中夜主人挝门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惊起逾垣疾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