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150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

2、亡。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饥民流将无法控制。13.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

3、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14.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15.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国家将出现水荒。B.森林会沦为引火的干柴,直至全部烧毁。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参考答案:13、C 14、A 15、B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烟雨中的古镇庄红蕾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

4、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

5、动人。 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

6、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乌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

7、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画家、大文豪的吗? 回来以后,似乎仍受

8、着那烟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心头湿湿漉漉的。1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4分) 19文章写的是江南古镇,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本段结尾处,作者连续发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作者描写烟雨中的江南古镇,运用第三人称写法,请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的“他”与第六自然段中“她”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21本文语言很富有特色,多处运用比喻修辞,请选择两个句子,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18因为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更显得个性闪烁、古风淳朴,令人心醉神迷。烟雨迷蒙中,古镇更具有古典之美、朦胧之美

9、、婉约之美,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19这样写,用家乡古镇旧景的消失反衬了乌镇保留下来的古朴风貌弥足珍贵。连续三问,表达了对故乡的古镇旧景因经济飞速发展而消失的遗憾,对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的反思,也暗含着作者对古老文明遭到破坏的担忧。20相同之处:运用拟人修辞,拉近了作者、读者与古镇三者间的距离,似乎是作者在面向读者介绍一位朋友。(2分)不同之处:用“他”突出古镇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沧桑感,像一位潇洒超脱而又从容淡泊的古典书生;(2分)用“她”,突出古镇幽雅、宁静,富有内蕴和底气,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像一位温婉含蓄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子。(2分)21参考示例:文中多处运

10、用比喻,真正捕捉到了古镇的神韵。比如,雨天的古镇“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形象表现出古镇恬淡古朴让人回味悠远的特点。雨天的古镇 “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显示出古镇在烟雨中迷茫朦胧的神韵。3. 阅读荷塘月色的三个片段 ,完成1418小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11、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他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

12、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4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3分)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1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一句是从第二段中拿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应该放

13、在A、B、C中的哪一处?( )(3分)16对梁元帝采莲赋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表现江南采莲的少男少女们的爱情诗,它通过摇小船而默默地传情,讴歌了江南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 B诗中的“荡舟”、“徐回”、“迁延顾步”表现出少男少女们在采莲时的那种感情的缠绵。 C“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是表现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既嬉闹而又担心的神情。 D“兼传羽杯”,这是说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传递长长的羽毛,并用酒杯喝酒。 17“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句话中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答:18“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更显出月夜的幽静,这是一种 (1分)的描写手法,再举一句有这种写法的

14、古诗: 。(2分)参考答案:14、C15、C16、D17、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2分)ks5u18、以动衬静(1分 ) 蝉噪林愈静或鸟鸣山更幽等 (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15、。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

16、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17、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3分)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18、,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4分)参考答案:10. B。(诣:到,去。)11. A。(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是直接表现,是说苏轼的品行的,是王安石的话,是苏轼守城的决心。)12. C。(王安石没有生气,他们二人谈得融洽。)13.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犹”1分,“吾侪”1分,句意1分)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用兵”1分,“数”1分,“大狱” 1分,句意1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3题。老人幼女试幻术广州沈又村家,中秋日,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自云琼州人,携眷返里,遇

19、海风覆舟,妻子俱殁,仅与幼女免,今飘泊难归,乞少助川资,俾老弱得归故里。阍者斥之,老人不服,遂争辩,喧声达内室。又村出而问故,老人前自陈白,且云善种种新奇戏术。又村乃命於厅事试演之,且曰:“果佳,当重犒也。”老人乃张布囊,出红巾二,石块二,又出小锄,掘地深尺许,将石块分埋其中,取一红巾覆其上,旋以清水灌溉之,俄见土起,石芽生焉。老人灌溉愈勤,芽亦猛长,渐分枝节,穿巾而出。已而益高,枝叶并茂,庭中竟生双玉树矣。所覆红巾,自发芽时已裂为碎锦,絓石枝而上,变为红花。俄花落,片片皆红玉,老人拾之,徧送沈之家人。家人各给以钱,老人称谢。视树上,已结实矣,碧圆莹滑,非李非柰,不知何果。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

20、,命女猱升其上,摘果盛其中,赠众人,众又各给以钱。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出花果视之,还成布屑石子矣。 老人至是而言曰:“尚有薄技,敢尽献之。”乃出一朱漆盤,上书聚宝盆三字,令家人投物其中,云一可得百。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老人持向西,三摇之,果然金簪满矣。送至夫人前,视之,皆与真者无少异,竟不辨何者为己物,乃尽藏之,给钱五千。老人叩谢,荷囊而去。逾时,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而真者亦乌有矣。使人追之,已不知所往。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俾老弱得归故里B当重犒也C荷囊而去D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村

21、乃命於厅事试演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挂石枝而上 登高而招C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 徘徊于斗牛之间D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 洎牧以谗诛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老人“戏术高超”的一组是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 俄见土起,石芽生焉俄花落,片片皆红玉 视树上,已结实矣,碧圆莹滑老人持向西,三摇之,果然金簪满矣 使人追之,已不知所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秋节这天,广州沈又村中来了一个老人,他自称是琼州人,举家返回故乡途中遇到大风翻了船,妻子和儿子都溺死了。B老人在沈家厅堂上打开布囊,拿出两条红巾,两块石块,掘地一尺多深,将石块种下,用清水灌溉,石块竟然

22、发芽长成两棵玉树。C 老人命令女儿爬上玉树,摘下果实赠给大家,大家给了他许多金钱;老人又捡起落花变成的红玉送给沈府家人,家人们也给了他金钱。D 老人和少女用种树和聚宝盆的戏法骗走了沈家许多钱物,等沈家人明白过来追赶时,她们早已不知去向了。1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3分)(2)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忘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3分)(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参考答案:9 D(悉,全,都)10 B(B 连词,表顺承关系。A 连词,于是¥副词

23、,竟然。C 介词,从¥介词,在。D介词,把¥介词,因为。)11 C(交代了人物与其携带物品。交代了老人行骗成功后逃走的事实。)12 C(应该是先捡红玉送人,后上树摘果实赠人。)13 (1)老人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没有。(“遂”“以”“暴”各一分)(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故事”和定语后置句式各一分)(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或”“而”“明”和宾语前置句式各一分)参考译文广州沈又村家

24、中,中秋节这天,忽然有一个老人来到,他领着一个年幼的女孩,带着一个布囊,自称是琼州人,带着家眷返回故里,途中遇到海风刮翻了坐船,妻子和儿子都溺死了,仅有自己和小女儿幸免于难,现在漂泊在外难归故里,请求稍微资助点路费,使老人弱女得以回归故里。看门人呵斥他,老人不服,于是发生了争吵,喧闹声直达内室。沈又村出来问争吵的缘故,老人上前自行陈述告知,并且说自己擅长种种新奇的戏术。沈又村就命令他在厅堂上试着表演,并且说:“如果精彩,我一定重重奖赏。”老人就打开布囊,拿出两块红巾,两块石头,又拿出一把小锄,掘地一尺多深,然后将石块分别埋入坑中,取出一块红巾覆盖在上面,接着用清水灌溉它,一会儿只见土地耸起,石

25、头芽苗生长出来了。老人灌溉更加勤奋,石芽也迅速长大,逐渐分出枝节,穿过红巾长出来,一会儿更高了。枝叶都很茂盛,厅堂上竟然长出两棵玉树。所覆盖的红巾从玉树发芽时就已经裂成碎锦,挂在玉树枝上不断向上,最终变成红花。一会儿花落了,一片片都是红玉,老人捡起来,送给沈又村的家人每人一片。沈家人都拿出钱来送给老人,老人道谢。再看树上,已经结了果实。果实碧绿溜圆晶莹光滑,不是李子不是子,不知道是什么水果。老人就从布囊中取出一个竹筐,命令女儿像猴子一样攀升到树上,摘下果实盛在筐中,赠送给众人,众人又都拿钱送给他。老人就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没有。大家拿出花果一看,

26、还是当初的布屑和石子。老人到这个时候又说道:“还有一点浅陋的技艺,冒昧地全献出来吧。”就拿出一个朱漆盘子,上面写着“聚宝盆”三个字,让沈家人投放物品到里面,声称放入一件可得到百件。沈又村的夫人开玩笑地把金簪投放到里面,老人端着盘子向西,摇了三摇,果然金簪堆满了盘子。老人送到沈夫人面前,夫人看了看,都与真的金簪没有任何差异,最终也分辨不出哪一支是自己的簪子,就全都收了起来,给了老人五千钱。老人叩拜道谢,背着布囊走了。过了些时候,沈夫人拿出金簪来看,金簪全都变成了芦梗,并且真金簪也化为乌有了。连忙派人追赶,老人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

27、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

28、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29、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注释】尚食:精美的食物。 揽辔褰帏: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 衅孽外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 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B.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C. 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D. 相国遽惊谢

30、曰 谢:道谢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致郁郁而死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以污贿不饬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 或传闻之过实耶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B. 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C. 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

31、到个人处世,强调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最大。D. 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耻相师 B. 而此独以钟名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1. 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蚓无爪牙之利 D. 余是以记之12. 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彼童子之师郯子之

32、徒 悲夫古书之不存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A. / B. /C. / D.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参考答案:7. D 8. C 9. C 10. A 11. C 12. B 13. (1)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33、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3)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相国遽惊谢曰”中“谢”如解释为“道谢”则与上文的语境和句中的“惊”不合,这句话是说“宰相赶紧向芋老人谢罪”,句中的“谢”解释为“谢罪”。故选D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

34、,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中“于”是介词,意为“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是介词,意为“对于”。B项,“致郁郁而死”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中“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两个“以”都解释为“因为”。D项,“或传闻之过实耶”的“或”是副词,“或许”的意思;“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中“或”意思是“有的人”。故选C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

35、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由家庭、朋友到个人处世,强调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最大”错误,文章中芋老人说完“芋视乃妇”、“芋视乃友”和“芋视乃学”后,还说了一句话“是犹可言也”,意思是“这些还说的过去”,这说明比之“芋视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来说,前者危害的范围是比较小的。故选C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的本来词性,然后根

36、据其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A项,“不耻相师”中“耻”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即“以为耻”。B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此独以钟名”的“名”应解释为“命名”;“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水”解释为“游泳”;“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舍”应解释为“建舍定居”。故选A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辨析选项。本题中,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37、”,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起到提宾的作用;“余是以记之”中“是以”是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是”。C项,“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故选C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之”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中“之”都放在动词后,都是代词;中的“之”都放在修饰词和中心词之间,都是结构助词,的;中“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中

38、的“之”都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B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犹”,仍然,还;“向”,从前;“甘”,甜;“异”,不同;“移”,改变;“是也”“非,也”,判断句。第二句中,“故”,所以;“受绳”,经过墨线量过;“金”,刀剑等金属武器;“砺”,磨刀石;“则”,就;“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39、参省”,检查反省;“知”同“智”,“过”,过错。第三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而”,表转折;“以”,用;“名”,名词做动词,命名。【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

40、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41、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

42、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

43、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记旧情。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于是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