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096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永州市台凡石期市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有泪水的牲口耿翔(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

2、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

3、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

4、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白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13)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

5、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

6、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

7、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B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9“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8、。(4分) 10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8A B9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10借诗句形象凝练地表现牲口在生活中的艰辛,抒发了对牲口顽强生长的赞美。使文章内容深进一层,表明生命虽充满苦难,但也要顽强地生长。(答对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11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

9、苦痛。(2分)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2分)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并分析略。(4分)(准确理解句子含义,2分;结合文章内容合理阐述,2分;能举出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体验,2分;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分析,回扣主旨,2分。)8试题分析:A项“排比”修辞不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错;B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力的强烈谴责”错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这道题的信息区域在8

10、18自然段,8、9、10自然段写“牲口委屈的流泪”;14自然段写“牲口为了生存屈辱的流泪”;15、16、17、18自然段写“牲口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的流泪。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二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一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二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

11、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先理解19段引用诗句的含义,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结构上分析结尾句(引用诗句)的作用。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较为规范的探究题,它所提出的问题一定与考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同步。解答此题,既要联系文章内容,又要适当地进

12、行拓展,联系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进行阐述。因此,在答题时只要考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联系学习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回答此类题目时,力求调动生活的积累,敢于大胆发表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并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坚持道德长跑”。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先答出观点,再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谈及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观察、理解、认识即可。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应符合文段所写的内容。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历史上溯

13、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

14、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

15、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

16、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

17、所谓“国强必霸”之路。(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B.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C.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D.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2.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

18、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B.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C.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D.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3.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 )A.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

19、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B.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C.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D.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参考答案:1. D 2. C 3. D【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

20、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主客倒置,应为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据岂在多杀伤”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B项,“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错误,因果倒置,“使”之后为“果”,“使”之前为“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的文意应该是“两因一果”,“两因”除了“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C项,“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错误,张冠李戴,中国自古

21、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先破后立”错。而且文章虽然是按照“总-分-总”思路展开论证的,但结尾只是总结强调了以防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中国战略文化,并未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

22、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D 项,本句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 不是“和”文化。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

23、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李 娟我们祖上几乎每一辈人都会出一个嗜赌成性的败家子。到了我外婆那一代,不幸轮到了我外公。据外婆回忆,当时破草屋里的一切家私被变卖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只木箱一面铁锅和五个碗。此外就只有贴在竹

24、篾墙上的观音像及画像下一只破破烂烂的草蒲团。连全家人冬夏的衣裳都被卖得一人只剩一身单衣,老老小小全打着赤脚。但是外婆一直藏着一只手掌心大小的铜磬,那是她多年前有一次走了五十里的山路,去邻县赶一场隆重的庙会时买的。对她来说,这只小小的磬是精美的器物,质地明亮光滑,小而沉重,真是再漂亮不过了。更何况她曾亲眼见过庙子里的和尚就是敲着它来念经的(当然,那一只大了许多)。于是它又是神圣的。她时常对外公说,那是观音菩萨的东西,不可“起心”。可外公偏偏起了心,有一天输得眼红了回家对外婆拳打脚踢,逼她交出磬。后来外婆实在是被打急了,只好从怀中掏出来掷到门槛外,然后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起来。六十多年过去了,外婆至

25、今还时常唠叨起那只小磬,不时地啧啧夸赞它的精巧可爱。而那个男人曾经对她造成的伤害,似乎早已与她毫无关系了。毕竟外公都已经过世半个多世纪了,死去的人全都是已经被原谅的人。另外外婆时常会提到的还有一只大黄猫。那是继外公卖掉磬之后,第二个最不该卖的东西。第一次大黄猫被卖到了放生铺。放生铺离家门只有十几里路。清早捉去卖的,结果还没吃晌午饭,那黄猫就自己跑回来了。外婆和孩子们欢天喜地,连忙从各自的碗里滗出一些米汤倒给猫喝。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猫又被外公捉去了。这次卖到永泉铺。永泉铺更远一些,离家有三十多里。外婆想,这回猫再也回不来了。结果,那天外公还没回来,那神奇的大黄猫就又一次找回了自家门。亏得外公赶集去

26、的一路上还是把它蒙在布袋子里,又塞进背篼里的。外婆央求外公再也不要卖了。她说,只听说卖猪卖鸡换钱用,哪里听说卖猫的!再说谁家屋头没养只鸡、养条狗的,而自家连鸡都没有一只,就只剩这最后一条养生了,这猫也造孽,都卖了两次还在想着自家里头,就可怜可怜它吧但外公哪里能听得进去!过了不久,龙林铺逢集时他又把那只黄猫逮走了。龙林铺在邻县境内,离我们足有五十多里。虽然都晓得这回这猫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可外婆还是心存侥幸,天天把喂猫的石钵里注满清水,等它回家。 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等到。?我在新疆出生,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我所了解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

27、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这里,我们报不出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们的孩子比远离故土更加远离我们。哪怕再在这里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说自己是“新疆人”。?哪怕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离家万里,过去的生活被断然切割,我又即将与外婆断然切割。外婆终将携着一世的记忆死去,使我的“故乡”终究变成一处无凭无据的所在。在那里,外婆早已修好的坟窟依山傍水,年复一年地空着,渐渐坍塌;坟前空白的碑石花纹模糊,内部正在悄悄脆裂;老家旧屋久无人住,恐怕已经塌了一间半套而屋后曾经引来泉水的竹管残迹寂寞地横搁在杂草之中,那泉眼四面围栏的石板早已经塌坏,泉水四处乱淌,荒早丛生。村中旧人过世,年

28、轻人纷纷离家出走。通向家门口的路盖满竹叶,这路通向的木门上,铁锁锈死,屋檐断裂。在这扇门背后,在黑暗的房间里,外婆早年间备下的,漆得乌黑明亮的寿棺早已寂静地朽坏。泥墙上悬挂的纺车挂满蛛丝再也回不去了!?那个地方,与我唯一的关联似乎只是:我的外婆和我母亲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我不认识任何一条能够通向它的道路,我不认识村中的任何一家邻居。但那仍是我的故乡,那条被外婆无数次提及的大黄猫,如被我从小养大一般,深深怜惜着它。当我得知它在远方迷失,难过得连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应该往它的石钵里注上清水了!?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

29、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永远地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熟悉。?我不是虚弱的人,不是短暂的人哪怕此时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暂的人。?还有那只猫,它的故事更为漫长。哪怕到了今天,它仍然在回家的路上继续走着。有时被乡间的顽童追赶过一条条陌生的沟渠;有时迷路了,在高高的坡崖上如婴孩一样凄厉厉地惨叫;有时走着走着突然浑身的毛乍起,看到前面路中央盘起的一条花蛇圆月当空,它找到一处隐蔽的草丛卧下。有时是冬月间的霜风露

30、气,有时是盛夏的瓢泼大雨。?总有一天,它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台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吃食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也不管这水是谁为它注入的,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从不曾忘记过它。9. 第段画直线句是细节描写,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分析这样写的用意。10.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三处画浪线句所涉及的“注入清水”这一行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1. 文章最后两段,句式长短整散各有侧重,对此语言特点加以赏析。12. 紧扣文章标题,对本文的象征手法进行评析。参考答案:9. 答案示例:观音像和草

31、蒲团毫无变卖价值,突出当时家中一贫如洗的境况;这两件物品又暗示了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既为下文铜磬被变卖作铺垫,也使祖母日后忘记外公带给她伤害及苦苦守候猫归来的情节提供了依据。 10. 答案示例:第一处实写外婆对猫的守候,表现她的善良;后两处是虚写,第二处表现的是家乡对游子的守候;第三处守候对游子的意义;情感的表达由实到虚,逐层深入,扣人心弦。 11. 答案示例:倒数第二段多用长句和整句,具体细致地想象猫不顾一切跋山涉水返回家乡的艰辛与执着,这样的句式富有气势,强调了游子归乡的急迫;最后一段长短结合,短句加强节奏感,想象猫回家的欣喜,最后一个散句点明了游子与家乡密不可分的联系,句式参差灵活,与

32、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一致。 12. 答案示例:猫与故乡彻底割断了联系,但仍不知疲倦地走在回家路上,猫与故乡相互守候,彼此牵挂;以此象征远离家乡又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故乡强大的感召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使跨越六十年的“过去年代”的猫也具有历史的沧桑感,更暗示今天的作者一如过去的猫,远离故土,有着磨灭不了的异乡感,这一手法含蓄深刻而意蕴丰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画线句子,概括句子大意,抓住关键词语,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本题中画线句子是“就只有贴在竹篾墙上的观音像及画像下一只破破烂烂的草蒲

33、团”,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只有”“观音像”“草蒲团”,结合整个第一段可知,外公已经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剩下的都是不值钱没人要的东西,从内容上突出当时家中一贫如洗的境况;这两件物品又暗示了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结构上既为下文铜磬被变卖作铺垫,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祖母日后忘记外公带给她伤害及苦苦守候猫归来的情节提供了依据。【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考生应对应语境结合文本分析。第一处是在第段,这是外公第三次把猫卖掉,卖到离我们足有五十多里的邻县境内龙林铺。虽然都晓得这回这猫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可外婆还是心存侥幸,天天把喂猫的石钵里注满清水,等它回家”,此处实写外婆对猫的守候,

34、表现她的善良;后两处是虚写,第二处在文本第?段,这段主要是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当我得知它在远方迷失,难过得连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应该往它的石钵里注上清水了!”,此处为虚写,借对猫的守候表现的是家乡对游子的守候;第三处在文本第?段,“总有一天”,表明这段为虚写,这是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和情感的段落,“它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台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吃食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也不管这水是谁为它注入的,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从不曾忘记过它”,这段文字强调了守候对游子的意义;

35、情感的表达由实到虚,逐层深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1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考生应先具体指出句式特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效果或情感。后两段整散句句式参差灵活,与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一致。在倒数第二段中“有时被乡间的顽童追赶过一条条陌生的沟渠;有时迷路了,在高高的坡崖上如婴孩一样凄厉厉地惨叫;有时走着走着突然浑身的毛乍起”,“有时是冬月间的霜风露气,有时是盛夏的瓢泼大雨”为整句,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内容丰富,具体细致地想象猫不顾一切跋山涉水返回家乡的艰辛与执着,强调了游子归乡的急迫;最后一段“总有一天,它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台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

36、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吃食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这里长短句结合,短句加强节奏感,想象猫回家的欣喜;最后一个散句“也不管这水是谁为它注入的,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从不曾忘记过它”点明了游子与家乡密不可分的联系。【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

37、地。解答本题时先指出用什么象征什么,再写出其效果。本文标题为“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全文写猫的故事,“猫”和“我”有相似性,文中的“猫”即为“我” 的象征,第六段至第十段,写猫被带离故乡,以及第十六段“哪怕到了今天,它仍然在回家的路上继续走着”写猫与故乡彻底割断了联系,但仍不知疲倦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猫与故乡相互守候,彼此牵挂;以此象征远离家乡又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我”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故乡强大的感召力。猫对家的思念象征着“我”对故乡的怀念。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使跨越六十年的“过去年代”的猫也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使“我”的故乡的思念之情化抽象为具体,更直观,结尾处更暗示

38、今天的作者一如过去的猫,远离故土,有着磨灭不了的异乡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到极致。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

39、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

40、。”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选自元史良吏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B.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C.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D.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至

41、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 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C. 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十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前后杀人

42、很多。B. 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C. 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为道州路总管。D.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参考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 第二天兴祖刚一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借到五千锭钱钞。(2)不久又

43、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乃”,连词,就,省略主语“兴祖”,“之”代词,代指前面的两个人,排除B项。“友文”是“至官”的主语,排除C项。“兴祖”作为“命”的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伪造钱币的两个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教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故选A。【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

44、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乞骸骨”与“致仕”不同。故选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

45、”分析可知,“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最终答应不退兵”理解错误。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撒兵,兴祖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故选D。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

46、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明日”译为第二天(古今异义词);“甫”译为刚刚;“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以”,动词,用;“贷”译为借到;“贷钞五千锭”(定语后置句)。(2)“罢”译为停止;“贫乏”译为贫穷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徭薄敛”(互文);“治”译为太平。【点睛】参考译文: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

47、,考取进士,被授于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 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因为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别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有关部门去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先役使人杀掉他,前后杀人很多,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这些祸害不铲除,何以治理百 姓!”立即 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征求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衙门),(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

48、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伪造钱币的两个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 自到官府来,营教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案卷立刻写出。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 多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剪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借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 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特别降旨升官为道州路总管,(他)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撒兵,兴祖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喇帖木儿说:“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兴祖答应了他。第二天兴祖一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