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91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九江市三角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

2、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个体独白,会很快消失;“个体记忆”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而历史事

3、件要转化成为更永久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甘地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

4、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原载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5、)16分析作者对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所表明的态度。(4分)17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18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5分)参考答案:16(4分)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否定、肯定态度各1分;分析各1分。)17(6分)个体记忆,特点:消失快,不易传播。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获得意义。文化记忆,特点:可循环,在历史中留存,有丰富意义。(方式3分;特点3分)18(5分)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

6、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多关注灾难,倾听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

7、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

8、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功利”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1.关于“审美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B 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C 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D 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2.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A 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B 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

9、快C 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D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3.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A 采到一朵美丽的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B 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C 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D 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参考答案:1,A 2,B 3,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

10、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

11、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

12、,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

13、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却不他迁。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D. “独

14、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B.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屈原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C. 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

15、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参考答案:1. C 2. A 3. A【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形象,分析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中作者关于屈原“

16、独立不迁”人格的相关表述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然后将文中相关内容和选项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偷换概念,“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分析有误。原文第三段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选C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结合选项的内容,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结构,分析其作用。A项,“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分析有错,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这是作

17、者的观点。故选A项。【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分析。A项,“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分析错误,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故选A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

18、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

19、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

20、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甚善,名我固当 (2)勖尔植,督尔获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A. 伤害 B. 妒忌 C. 妨碍 D. 祸害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病且怠A. 生病 B. 困苦 C. 贫困 D. 怨恨1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旦暮吏来而呼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B. 故乡人号之“驼”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C. 以致其性焉尔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D.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

21、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9. 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为什么还写到了她植者和长人者?请作简析。参考答案:14. (1)取名,称呼(2)勉励,鼓励 15. C 16. B 17. C 18. 严重的,(他,指他植者)(还会)抓破树皮来验看它们是死是活,摇动树的根部来验看培的土是疏松还是密实,于是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地背离(受到损害)了。 19. 作者以郭橐驼种树的当和“他植者”的不当作对比(他植者之中,又以“疏懒”的和“爱之太股”相对比),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借传立说(或采用物传记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因事说理,更含蓄地阐述治民必须养民

22、的道理,使文章更有回味14. 试题分析: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可知(1)“甚善,名我固当”意思是“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是“取名、称呼”的意思;(2)“勖尔植,督尔获”的意思是“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勖”是“勉励,鼓励”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

23、断词义,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15.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害”是一个多义词,有“有损的”“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使受损伤”“发生疾病”“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杀死”“妒忌”等义项。本题中,“言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意思是“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害”是动词,应译为“妨碍”,故答案应为C项。16. 试题分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病”在句中的含义。文言文中,“病”也是一个多义词,有“疾病”“缺点”“错误”“损害”“祸害”“不满”“责备”“烦躁”“担忧”等义项,本题中,“故病且怠”意思是“所以既困苦又疲乏”,“

24、病”是 “困苦”的意思,故答案应为B项。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A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通“尔”,代词,你的。B项,前一个“之”,代词,他;后一个“之”,动词,到。D项,前一个“以”,表修饰,不译;后一个“以”,介词,拿、用。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25、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爪”,动词,抓破;“以”,来;“生枯”,死活;“本”,根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离”,背离。1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分别找到文中与“他植者”和“长人者”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就可以了。本文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作者写“他值者”和“长人者”都是为写郭橐驼和表达文章主旨服务的。由原文来看,“他植者”“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显然“他植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作者写“他植者”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郭橐驼做法的正确。“长人者”

26、“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作者写“长人者”又是为了与“他植者”进行对比,目的都是突出文章的主旨。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

27、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

28、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

29、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乙:

30、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22 下列各句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游必就士 游:游玩B 白沙在涅 涅:黑泥C其渐之滫 滫:脏水,臭水D是以与善人居 是以:因此23 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兰槐之根是为芷 入芝兰之室 不扶而直 久而自芳A 同,不同 B 不同,同C 不同,不同 D 同,同第卷2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

31、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3)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3分)参考答案:22 A (游,交游)23 D (中的“之”就是助词,的;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24.他与他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品行也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媚了。(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通晓断句)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决疑难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因此和好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培育芝兰的房子,时间长了自己也芳香了6. 课外文言文阅读。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

32、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世祖赐以剑马钱帛,受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

33、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注】楚兵将军:官名,掌军事。齐人忌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大将,带兵攻齐不下,被齐人用反间计,终败奔赵国。干卤:又作干橹。小盾为干,大盾为卤,泛指武器。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诏假慧龙楚兵将军假:古代官吏代理职务B.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顿:驻扎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摧:挫败D.刘义隆纵反间纵:放纵6对下列“因”和“相”意义和

34、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因拔刀斫前奏案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王慧龙领兵与刘义隆对抗,屡立战功,名声大震。B.王慧龙作为一介儒生,他的勇气却足以让敌人丧胆。C.世祖与王慧龙君臣相得,互相信赖,因此敌人用反间计,派刺客,想除掉他,都没有成功。D.王慧龙以德报怨,放了刺客一条生路,他的宽容,得到当时人们的佩服。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其

35、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参考答案:5D6B7C8略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纵:设用。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因:趁机。因:于是。相:你。相:互相。故选B项。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根据文意,C项为强加因果,第二段中彦之忌惮王慧龙,于是刘义隆设反间计想除掉王慧龙,但是世祖识破了计策,于是反间计失败。文中并没有提是因为君臣相得才使计策失败。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及句式:(1)或咎其极;(2)所以出入非常判断句

36、式;(3)慕辄徙。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红楼梦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100字左右。王熙凤 晴雯 袭人 秦钟参考答案:王熙凤精明强干,深受贾母赏识,掌管荣府大权。为满足自己对于金钱和权势的无穷尽的欲望,她瞒上欺下,心狠手辣、肆无忌惮地干出种种坏事,如破坏了张金哥的婚事并害死两条人命、逼死尤二姐、施展“掉包儿”计拆散宝玉和黛玉等。性格决定命运,她最后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脂砚斋批语透露,在贾家败落后,她要被关押在“狱神庙”,有一番“身微运蹇”、“回首惨痛

37、”的经历,最后凄惨地死去。高鹗续书则是在锦衣卫查抄贾府之后,她罪恶败露,心劳日拙,落了个众鬼索命而亡的下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作品人物特点,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所给作品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需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突出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性格即命运”的具体观点,从作品中主要事迹来分析其性格命运,如王熙凤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心狠手辣、贪得无厌的性格引向了她悲惨的命运;如晴雯,她无疑是美丽的,是灵巧的,但这也使她自恃过高,必然会引来他人的嫉恨和统治阶级的注目,因为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38、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考生在具体的表达时候就要突出这些特点,重点把握其特殊的内涵。8. 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39、参考答案:A9.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4分)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参考答案:“寄奉”改为“寄来”,“过目”改为“奉读”,“些许”改为“极大”,“惠存”改为“珍存”,“光临”改为“定到”。(五处改对四处即可)(4分)10.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新闻的要点(不超过25个字)。(5分)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

40、处在于:与其它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参考答案:德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一句话1分,字数1分,“德国天文学家”1分,“首次”1分,“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1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

41、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6年元旦一场以“欢乐海口”为主题的跨年演唱会在万绿园举行,超过5万人观看演出,现场秩序井然,晚会过后现场没有留下一星半点垃圾。“我郑重承诺: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的海口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留下欢乐,把垃圾带走”晚会现场,全场观众宣誓。当天,演唱会现场主办方发放了5000多个环保袋,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市民。历时3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自觉将纸巾、饮料盒、荧光棒等垃圾随手带走,场内始终保持清洁。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参考答案:将垃圾带走,将文

42、明留下歌曲歌声与微笑中唱道:“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而时至今日,我只想说一句:“请把你的垃圾带入垃圾桶,请把你的文明留下。”中国素来就是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如今,一些国人的文明修养却总是停滞不前,更有倒退之意。前些日子就是国庆长假,很多人都会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去各种风景区游玩。然而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让人心寒的报道:国庆长假,各地的旅游景点人山人海,风景秀丽的峨眉山景区亦是如此。随着人群的增加,垃圾自然也就难以减少,景区中惟一的一位清洁工有时甚至要下到岩壁,只为拾起那些被游客丢弃的垃圾,让游客能饱览干净、整洁的峨眉盛景。尽管如此,当他阻拦

43、游客将垃圾扔下悬崖之时,游客却对他说了一句:“我不扔垃圾,你就没工作!”如此令人感到悲哀的话。将垃圾带走,将文明留下,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轻易就能做到,但做到它又是如此的艰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的这句话从小就在我们的耳边贯彻,但为何话语总无法落实到实际之中呢?一句“我不扔垃圾,你就没工作”寒了多少清洁工人们的心哪。这看似有理的诡辩,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成为了那些缺乏文明素质,随手乱扔垃圾的人的借口。当垃圾接触到地面的那一刻,我们的文明也就这样被你硬生生的给丢弃了。日本,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深深痛恨的国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的文明素质真是高得可怕。在94年的广岛亚运会结束退场

44、后,日本人的观众席上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全场没有一丁点儿垃圾,干干净净的,就像刚打扫过一般。但转身望望我们中国人的观众席:纸屑、包装袋、饮料瓶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日本纵然可恨,但我们自身的文明素质与他们那鲜明的对比之下,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真的就这么难吗?2016年元旦一场以“欢乐海口”为主题的跨年演唱会在万绿园举行,超过5万人观看演出,现场秩序井然,晚会过后现场没有留下一星半点垃圾。“我郑重承诺: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的海口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留下欢乐,把垃圾带走”晚会现场,全场观众宣誓。如果每个人都将自己所产生的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或是扔入一旁的垃圾桶,仅

45、仅这样一个小小的文明举动就能换来一个城市的整洁,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为什么我们还不愿意去做呢?细节决定关键,环境好了,每个人的文明素质都提高了,这国家还能不强大吗?让我们记住孔子的那句:“不学礼,无以立”,记住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人,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新闻材料作文,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2016年元旦一场以欢乐海口为主题的跨年演唱会在万绿园举行,超过5万人观看演出,现场秩序井然,晚会过后现场没有留下一星半点垃圾。”考察中心事件的构

46、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主办方“发放了5000多个环保袋,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市民”角度行文。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

47、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材料中关键句“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的海口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留下欢乐,把垃圾带走”。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可以 “演唱会现场主办方发放了5000多个环保袋,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卫生,争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