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丽水市西溪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非虚构:面对真实还是面对文学?李德南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的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的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我看来,提倡非虚构写作,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却也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相反,我们应该理性而审慎地对待非虚构,仔细辨析非虚构写作中所隐藏的理论与现实的问题。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在理论层面一直存在问题。到底什
2、么是非虚构?着眼点通常在于,非虚构对“非”的强调,即所写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由于非虚构的所指含糊,许多作品就只能笼统地归于名下。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是开放的,包容的。这就使得,非虚构和虚构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无法给出相对清晰的界定只是非虚构的困境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糊感觉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比如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真实性,强调直接经验的呈现,强调对现实的直面,这就使得真实、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从而构成对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受非虚构强调真实性的驱使,很多作家在讲述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往往采用实录
3、的手法,以为只要把所见的一切记录下来就足矣。问题是,单是再现,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不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虚构作品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也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更因为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许多作家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甚至比新闻作品还要单调。王鼎钧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久慕狭义的文学,那就是透过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除了修辞技巧,还具有形式美和象征意义。这是文学的本门和独门。倘若作品只炫示
4、自己的思想,怎么样对哲学也逊一筹,倘若只以记述事实取胜,怎么样也输给历史,文学自有它不可企及取代的特性。”他的这一番话,虽然不是针对非虚构而言,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非虚构的局限,不失为好的提醒。对于非虚构的意义与局限,李敬泽其实在论非虚构我们太知道什么是“好小说”了等文章中有清晰的认知。他曾坦然指出:“我认为梁鸿和慕容雪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能充分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能做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记者、一个社会调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当代精神的见证者,是一个文学家?我一直期待着类似于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刽子手之歌那样的作品,依靠文学的叙述和洞察发现世界,在社会景象中、在哪怕最普通的一个人身上
5、,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状态,看到史诗般的宏伟壮阔。”李敬泽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非虚构写作的瓶颈所在。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仅靠某一味药来解决”。我所能想到的其中“一味药”,是不妨拆除非虚构和虚构的分野,形成一种更为整全的文学观。很多人在提倡非虚构写作时,已有意无意地把虚构排斥在外了,而虚构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无疑是有意义的。虚构的能力,或者说想象力,往往是诗性得以产生的根源,是与洞察力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从现实出发,从现实中发现各种不同的可能,那未必是对现实的悖离,而是发现了更为深层的真实。当卡夫卡让格雷戈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他并不是为了将现实引向怪诞,而是因为发现了骇人
6、的现实:异化将会变得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想象力的飞跃,也是洞察力的显现,一种黑色的、残酷的诗意由此产生。借用木心的话语方式,也可以说:非虚构与虚构,其实都是莫须有的,哪种文学与虚构无关?哪种文学又不跟非虚构有关?真实不能成为拯救文学的救命稻草,非虚构也不能把文学从当下的危机中真正拯救出来。这种拯救是暂时性的,就好比在右手受伤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左手来完成某些工作;然而,要想真正进入上手的、自如的状态,还是得靠左右手的互相协调。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更为整全的文学观,即意识到好的文学作品是综合性的,就像傅雷所说的:“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巧,活泼丰富的想
7、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节选自2015年1月23日文学报)1.下列与“非虚构”有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它打破了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成了一种新的文学。B.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的虚构的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一定帮助的。C. 非虚构在理论层面存在问题,写作者与提倡者认为所写的要真实存在,但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有大胆的虚构。D. 非虚构与虚构是一对矛盾,非虚构写作强调真实性、直接经验、直面现实,这就使得真实、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造成作品因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
8、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对于非虚构,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相反,应该仔细辨析其所隐藏的理论与现实的问题。B. 因为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这使得非虚构一方面强调“非”,另一方面又强调大胆虚构,从而体现开放性、包容性。C. 许多作家采用实录法、再现法来讲述现实故事,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甚至比新闻作品还要单调。D. 要解开非虚构写作的瓶颈,不妨拆除非虚构和虚构的分野,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作品既要有再现,也要有表现,可以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
9、叠叠的表象,可以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B.文学应该运用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除了修辞技巧之外,还具有形式美和象征意义。这是文学不可企及取代的特性。C. 真正好的文学要依靠文学的叙述和洞察发现世界,在社会景象中、在哪怕最普通的一个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状态,看到史诗般的宏伟壮阔。D. 好的文学作品是综合性的,一个作家要综合具备人生观、生活体验、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就能写出像样的作品。参考答案:A C D1.A项是有的批评家的观点;“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2.A项应为“非虚构写作”;B项原文是“是开放的,包容的”,因果关系不当;D项,作者认为“不妨拆除非虚构和虚构的分野,形成
10、一种更为整全的文学观”“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更为整全的文学观,即意识到好的文学作品是综合性的”。3.原文是“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巧,活泼丰富的想象”。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唐、盛唐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
11、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12、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
13、,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
14、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6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以及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7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诗三百首中,盛唐重要作家的全部作品都网罗在内,
15、盛唐诗是其最突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B李商隐的“无题诗”虽不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但具有浪漫绮艳、雄浑苍劲的独特风格。 C李白的长相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于初学的唐诗人来说,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D唐诗三百首中,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选入很多,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鹳雀楼等作品因具有概括性和示范性而入选。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依赖于最优秀、最突出的盛唐诗歌,盛唐诗又影响着其后的诗歌发展。B雄健奔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使得诗歌题材更加丰富,风
16、格更加多样。C任何公允的审慎的唐诗选本也只能基本上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窥豹于一斑,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D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所有的唐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导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风格的多样化。参考答案:6B(是选本的客观事实,但不是肯定选本的原因)7C(A项,文说“盛唐的重要作家都已网罗在内”而非“作家的作品”;B项,“雄浑苍劲”是李商隐韩碑的风格,不是“无题诗”的风格;D项,“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选入很多”,原文无此信息)8D(“所有的”不当,“在此基础上”也不当)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
17、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
18、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
19、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
20、,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C.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
21、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D.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
22、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C.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D.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参考答案:1. B 2. A 3. C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23、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理解分析文中信息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故选B。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24、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说法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故选A。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
25、“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
26、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27、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
28、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
29、。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B. 汴将李灵耀反帝/
30、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C.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D.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B. 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C. 节度使:唐代
31、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 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B. 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C. 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D.
32、 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21.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参考答案:18. D 19. D 20. D 21. (1)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
33、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
34、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本句“反”当从上句,“帝”当从下句,不能误为“反帝”排除A、B两项;“灵耀”当从下句,为“灵耀不拜”,意思“灵耀不接受任命”,排除C两项各有一处;D项无误。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D项,“文中意为国君”分析错误,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故选D。【20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
35、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D项,“敌将自愧不如”不正确。从原文“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可知原文中说和他一起讨伐李怀光的浑瑊觉得自己远远不及,而非敌将。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翻译
36、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以,认为;披,打开;示,表明;第二句重点字词:窘,动词使动用法,使困窘;固,本来;逮,及,赶得上,比得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37、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参考译文马燧,字洵美。原籍右扶风,迁居汝州郏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撒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
38、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高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
39、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常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
40、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朔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15分)修 身 墨子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
41、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
42、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注】陈:同“阵”,阵法。外交:与亲戚以外的人交往。谮慝:恶意的诽谤。批扞:批驳。孩:念头。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辩:
43、同“辨”,明白。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彼:同“非”。情:同“惰”。 戴:同“载”。1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本:根本。B.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暗:不明白。C.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原:原来。 D.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简:轻易。1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渔父见而问之B.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C.其唯圣人乎 吾其还也D.据财不能以分人者 仆以口语遭此祸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本为先务末次之是墨家“修身”的原则,即如能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
44、方面,则事半功倍;修身不可舍本而逐末。B.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要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C.墨子认为人的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所以不可取巧而立,只有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地踏实修为,才能名扬天下。D.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分)(2)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3分)参考答案:14.C(“原”通“源”,河流的源头)15.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
45、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C.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D.介词,拿/介词,因为)16.B(“守道不笃”并非君子行为)17. (1)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会通达;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3分。重点词:达、信、果)(2)所以那些缺乏明察事理的智慧,加上自身又懒惰的人,言行就会背离正道。(3分。重点词:故、察、身、反)参考译文:君子作战虽用阵法,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
46、始无终,就不必谈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所以君子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
47、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通达;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污浊的水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致力于说而行动迟缓,虽然善辩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那智力不能做到言说明白,加上自身又懒惰的,那么他的言说必背离正道。善不从本心出发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轻易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