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70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勇气培根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值得博学之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问德摩斯梯尼演说家最主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说,表情。该人又问:其次呢?也是表情。又问:再其次呢?还是表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最了解所说的事情,同时他在自己所推崇的才能上又没有天生的优势。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表情在一位演说家所有的才能中不过是最表面的东西,并且更适合作秀者,却被抬得这样高,甚至超出其他如独创、口齿清晰等更高一筹的本领。不仅如此,这种表面的才能简直好像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切的一切。然而其理由是显然易见的,人

2、性中通常是愚蠢多于明智,因此那些能引起人心中的愚蠢的才能是最有说服力的。 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就是在处理事务中表现出的气概:首先是什么?勇气!其次呢?勇气!再其次呢?还是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卑鄙无知的产物,远远次于其他美德。然而它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量最多的,甚至这种盲目狂妄的伪勇者能趁智者脆弱时大获全胜。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主政体国家中才会创造奇迹,而在参议院或君主的国家中,效应就小多了。而且勇气总在大胆的人们首次活动的时候功效更大,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了。因为勇气不善于坚守诚信。 当然,在人的肉体方面,有游医郎中;在政治团体方面,也有江湖术士,这些人担任着

3、治愈疾病的伟大使命,也许在最初的两三次试验中会建立奇功,但因为缺乏科学基础,所以这种效果不会持久。而且,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家伙居然屡次创造出穆罕默德式的奇迹。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后可以坐在那座山的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的人祈祷。人们聚集在了一起,穆罕默德反复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但那座山依然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 “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到山那儿去好了。”同样,当那些江湖术士们预先答应了很重大的事,结果却很不体面地失败了。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挫折(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的话),并且掉过头去,再不会为此劳心费力。 无疑的,在有远见的

4、人看来,所谓勇者不过是可笑的莽汉而已。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眼中,勇气也是有点可笑的。因为,如果“荒谬”是引人发笑的东西,那么毋庸置疑,伟大的勇气很少是没有一点荒唐之处的。尤其可笑的是,当一个大胆的家伙遭人反对的时候,他的面貌变得极其猥琐,或者呆若木鸡,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在退让之中,人的精神是彷徨不定的;但是在上述情形中,那些勇夫们给人的感觉精神呆滞,好像下棋下成和局一样,虽然算不上输,然而那一局棋无法走下去了。但是,这最后所说的事,或许更适合讽刺的说法,而不是很严肃。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因此,大胆在策划中是不好的,在执行中却能派上用场。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

5、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而应当让他们当副手,听从别人的指挥。因为在策划时必须能预见艰险,而在执行中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除非那艰险非常之大。(选自沦人生,刘慧译,有改动)注:德摩斯梯尼(前384前322),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12.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两项是( )A.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最需要的气概绝对不是勇气。B.只有见识浅薄、愚昧无知的人才会去相信勇气。C.要建立民主政体国家,就必须让勇气创造奇迹。D.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E.勇气即使能取得成功,其成功也是十分短暂的。F.勇气对决策者是不适合的,因为勇气无视艰险。13.从“穆罕默

6、德式的奇迹”这一例可推出的观点是( )A.勇气远远次于其他的美德。B.勇气是不善于坚守诚信的。C.勇夫无足够勇气面对失败。D.勇者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14.“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相似之处”指的是什么?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3分) 15.为什么说勇气“能迷惑人”?为什么又说“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3分)参考答案:12.CD 解析:C项,文中并无这样的表述;D项,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A项,文本中确实提出“在处理事务时最需要勇气”,但作者对这种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B项,文本中说,勇气“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E项,文本中说, “这种效果不会持久”;F项,见原文最后一

7、段:“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 13.B 解析: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而那座山却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到山那儿去好了。”这说的就是“不善于坚守诚信”;A项,本例并无将“勇气”与“美德”作比较;C项,如果是穆罕默德式的勇夫就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失败;D项,本例虽然也有“视而不见”的意思,但例子并不能推出“勇者最好”。 14.都将最表面、最浅薄的东西(表情、勇气)当作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些最表面、最浅薄的东西(表情、勇气)都能迷惑愚

8、昧无知、见识短浅的人。 15为社会上为数不少的人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所以勇气开始时可以迷惑一些人。由于勇气不善于坚守诚信,且缺乏科学基础,所以其后就未必奏效。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

9、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

10、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11、”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

12、编自“南方网”落实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8.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7. A 8. 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

13、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分析不当,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

14、献精神”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8题详解】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自己的看法,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从“政府”“人员培养”“社会”和“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话说诗

16、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

17、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

18、“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

19、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

20、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延伸到人类社会,正常的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B. 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时所用到的“风行草偃”形象地解释了“风”的含义,即风俗、风情、风致等,很大程度上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C.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 周文王

21、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这些情状在周易十五个卦象中得到反映,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风俗习惯等相印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现实生活中,亲友们的看法往往成为人们每做一件事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根源在于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因此法律法规被闲置。B.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引导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阐明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强调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D. 重读诗经有助于挖掘风俗流变的价值:除了要了解古人

22、生活习惯以外,还可以借鉴发扬一些好习俗,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新风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句紧扣七月到十月的农事展开,按农事的顺序写出了先秦豳地的农事习俗。B. 诗经卫风氓记载:“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句叙述了氓婚前占卦和女子出嫁时的情形,反映出先秦卫国的婚恋习俗。C.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重在强调两个国家的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D. 诗经秦风无衣描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句透

23、露了士卒无衣可穿还要作战的痛苦,折射出秦地的征战风俗。参考答案:1. B 2. A 3. D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混淆范围,“很大程度上”不对,原文第四段写的是“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无一不是”表示完全肯定,全部都是的意思

24、。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写的是“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可知“法律法规并非被闲

25、置”,且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曲解文意,“岂曰无衣”并非“没有衣服穿”带来的“作战痛苦”,而是以反问形式暗示军中生活条件尽管不好,但是将士们仍舞戈挥戟、共赴国难,透露出英雄主义气概。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阿旁宫赋文段,完成57小题(9分)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

26、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27、秦族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

28、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参考答案:5C(A项“一”:统一;数词 。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6D(A 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7C (没有同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

29、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30、”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成功11.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

31、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避仇隐于屠者之间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成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外逃,是因为他杀人后要躲避仇敌的报复。 B严仲子仇恨韩相侠累,虽然侠累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C聂政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往返几次后,又备下酒席,亲自款待聂政母亲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感动

32、,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参考答案:10.B(枉:屈尊。)11.A(是说聂政为了避仇隐于屠者之间,说的是严仲子,说的是聂政的聪明、机智。)12.D(“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参考译文】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

33、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

34、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

35、,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中行,字子道,武进人。父性,兄可行,皆进士。中行甫冠,举乡试,性诫无躁进,遂不赴会试。隆庆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学士张居正,中行座主也。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误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乃首上疏曰:“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居正每自言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祖宗之制何如也?”疏既上,以副封白居正。居正愕然曰:“疏进耶?”中行曰:“未进不敢白也。”明日,赵用贤疏入。又明日,艾穆、沈思

36、孝疏入。居正怒,谋于冯保,欲廷杖之。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俱具疏救,格不入。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与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居正死,士楚当按苏、松,怃然曰:“吾何面目见吴、赵二公!”遂引疾去。三谟已擢太常少卿,寻与士楚俱被劾削籍。廷臣交荐中行,召复故官,进右中允,直经筵。大学士许国攻李植、江东之,诋中行、用贤为其党。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

37、上。诏赐白金、文绮,驰传归。言者屡荐,执政抑不召。久之,起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佥事徐常吉尝讼中行,事已解,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亭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后赠礼部右侍郎。(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B. 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C. 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D. 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11. 下列对文

38、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甫冠”指刚成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B. 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C. 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D. 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中行敢于直谏。张居正父丧却不回家守孝,吴中行第一个上谏,指出张居正不守祖宗之制,搅乱万古纲常。B. 吴中行名震天下。吴中行触怒了张居正

39、,和另外四人被施廷杖之刑,但他们正直的名声传遍天下。C. 吴中行气绝复苏。吴中行遭受施杖刑,被赶出京城,气息已绝,在中书舍人秦柱的亲手救治下,才醒过来。D. 吴中行后得起用。张居正死后,以大臣们的举荐,吴中行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后进升为右中允,在御前讲席当值。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2)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事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学士王锡爵于是会同几十位词臣,找张居正求和解,张居正不接受。(2)给事中王嘉谟又重提旧事弹劾他,朝廷命令他呆在家中等待征召,不久就去世了。

40、【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这段话是说“中行上奏辩白,因而乞求罢职回乡皇上没有答应,两次升为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弹劾李植,又提到中行,中行请求免职,上了四道奏章”,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中行”“右谕德”“御史”“蔡系周”“植”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因乞罢”的主语是“中行”,“乞”的内容是“罢职回乡”,

41、而“不许”的主语是 “皇上”,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该从“罢”和“不许”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中行求去”意为“中行请求免职”,“去”是“求”的内容,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其中乡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错误,乡试在省府举行,考中者称“举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42、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在中书舍人秦柱的亲手救治下”错误,文中说的是“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由“挟医至”可知,中书舍人秦柱带着医生来救治吴中行,并非秦柱亲手救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乃”,副词,于是;“会”,动词,会同;“词臣数十人”

43、定语后置,应为“数十词臣”;“解”,和解,“求解于居正”,状语后置,“于”,向,应为“于居正求解”;“纳”,接受,“弗纳”省略主语“张居正”。第二句中,“复”,又;“摭”,拾取,提起;“劾”,弹劾;“命”前省略主语“朝廷”,后省略代词“之”,应为“命之”;“俟”,等待,等候;“召”,征召;“寻”,不久;“卒”,去世。【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

44、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45、、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

46、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译文:中行,字子道,江苏武进人。父亲吴性,哥哥吴可行,都是进士。吴中行刚刚二十岁时就中了乡试,吴性告诫他不要急于求进士,于是他没有参加会试。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职编修。大学士张居正是吴中行考进士时的主考官。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死了,没有解职回乡奔丧,仍就执掌朝政。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首先上疏奏请让他留下,满朝大臣都随声附和,唯独吴中行很气愤。吴中行于是首先上疏说:“张居正父子分处两地,双方已有十九年未见面。张居正每每自言他谨守圣贤的义理和祖宗法度,(这样做)把祖宗的规矩置于何地呢?”奏疏已经呈上了,他拿着副本告诉张居正。张居正惊讶地说:“疏送进去了吗?”吴中行说:“没有送上不敢告诉你。”第二天,赵用贤的奏疏呈上。第三天,艾穆、沈思孝的奏疏也呈上。张居正发了火,与冯保商量,欲廷杖他们。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全都上奏救他们,但奏疏都被阻止没有上报。学士王锡爵于是会同几十位词臣,找张居正求和解,张居正不接受。于是廷杖吴中行等四人。第二天,进士邹元标上疏争辩,也被廷杖。这五个人正直的名声震动天下。吴中行等受了廷杖后,校尉用布将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