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成龙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一千年的村庄陈应松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也许,在田野上劳动求食的人,要有个睡觉的地方,于是有了村庄。也许,一些四处乞讨的人,走累了,决定停下来,于是有了村庄。舟车劳顿,千辛万苦,还要走向它。你爱它,或者疏离它,或者怨怼它,再或者,抛弃它,你不可能不走向自己的家乡。你永不回家,你的心,依然顶着漫天风雪,寻找你曾经的家门和稻草铺垫的床榻。你的心即使不能到达,你的梦,你的噩梦,会把你带向故乡的村庄。因为,你虽在富贵繁华处,你的灵魂却依然衣不蔽体,永远在那个村
2、庄寂寞无依地游荡。我很自卑,我来自草莽。可我不会掩饰和逃避。因为我喜欢草窝。夕阳下、烟雨中,它是无比美丽的。到了晚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像黑暗漫上来,星星,萤火虫,还加上有一声没一声的牛叫和狗吠。还是狗吠,村庄的歌,永远的恶调,诅咒和警告着世界,宣告它们威严的存在。当我在村庄里呆着,走着,躺着,面对星空大野时,突然感觉自己就会变成一只家禽或是一头牛、一件农具。那些在圈里嚼草反刍的牛,或是墙角那在灯火的盲处泛着汗水之光的犁,都是我们,也是他们村庄的草籽,村庄的祖宗,村庄的人。那些紧守村庄的,在田野上劳作的,我的乡亲,一个个酷肖与他们亲近与饲养的家畜、摆弄的农具。他们分明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张犁或
3、者一把锄头。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这些村庄,都很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事实上,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楞仔。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突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豆蔻年华、轻狂无知、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它嘴巴漏风
4、,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瑟瑟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
5、,都是百感交集,爱恨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不会妥协。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
6、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的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抒情,表达了“我”想要撇开自己和村庄的关系,想要脱落村庄,却
7、又怀想它、靠近它等复杂情感。B作者没有太刻意地限制文章的结构,而是追求以情感来带动文章的发展,这体现在“我”的村庄的复杂感情上。C大量的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频繁的反问和疑问语句,使文章语音瑰丽、优美而飘逸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和内涵。D第段中“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流露出“我”对村庄不美丽的抱怨。E第段中“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这一句流露出“我”对村庄的感恩和赞美。17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18第段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请结合原文谈谈这句话的含义。(4分)1
8、9作者说:“深山农村的现状对我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我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表达了我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忧虑对我们社会孤儿般的农民给予了椎心泣血的同情与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和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6、CD C项,夸张很少,比喻使用频繁。D项,不是“抱怨”,而是体现对如老人般村庄的敬仰。17、古老沉默美丽让人魂牵梦萦,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归依之地。(一点2分,答三点给满分,无分析酌情扣分)(如答“隐蔽、孤独、沉默、抗拒、坚韧”等也可给分)18、在作者看来,村庄是古老的,千百年来,产生于土地之上,扎根于土地之中,饱受风雨蹂躏,遭受贫穷苦难,一直未曾得到改变;同时村庄是
9、沉默的,在沉默之中更表现为一种麻木,越来越凋敝破败,这种现状无法得到改变。19、本文中作者用饱含情感和极富个性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这乡村世界是古老而沉默的,作者对它充满感恩和赞美。同时,作家以不同凡俗的视野和锐度,写出了乡村的麻木、凋敝,为我们呈现了乡村日益破败的严峻现实。作者在对乡村的深深眷恋中审视乡村,在批判中蕴含着浓郁的同情,表现出强烈而自觉的责任感。现实中,“村庄”逐渐被遗弃,村民忙着入城务工,留下荒废的田地、失修的房舍、无依的儿童、空巢老人,乡村变得衰老而破败不堪,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关注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孔子
10、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
11、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
12、“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13、“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
14、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B.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C.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D.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18.
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B.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C. 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D.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
16、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C.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D.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参考答案:17. A 18. D 19. C【17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
17、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侯兆川的客人赵春亮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
18、的人物。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
19、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堙没了。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五毛。”“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交给二小儿。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接着便给算卦的人讲卦:
20、“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收礼了吗?”“没有!”“粜粮食了吗?”“也没有!”“鸡下蛋了吧?”“鸡下蛋也算啊?”“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二张卦牌。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有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
21、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身敲着棍子,“哒哒哒”地回去。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倒是
22、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的泪水。“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我还得问大伙一句,”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这么多年,我虽然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待众人回答。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23、二小儿走得很安详。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完整地背出来。且明知是骗钱,但人们还会抽卦牌、算卦,说明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C. 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甚至有人泣不成声,因为乡亲们已经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二小儿的离去二伤心。D. 小说结尾说“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
24、然寡味了好长时间。”说明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5. 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B 5. 从二小儿的角度:二小儿才华出众。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二小儿乐观开朗,
25、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从侯兆川的乡亲们的角度: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能将他的卦辞背出来,且“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6. 这一情节呼应了文章开头二小儿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的内容,使得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情节结构)文章开头二小儿说他叫崔光活时,“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到他临终前,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接纳二小儿,而最后已经从心
26、底里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亲人。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情节结构)二小儿反复强调自己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临死不忘请乡亲们把他的大名刻到墓碑上,突出表现了二小儿这样一个自幼眼瞎,几乎全盲的乞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成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因为“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错。文中说“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
27、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B项,“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错误,侯兆川的人对二小儿有深厚的感情。D项,“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错,因为二小儿给乡亲们带来过许多快乐,乡亲们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二小儿不在了,乡亲们思念他。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从二小儿的角度,找出文中二小儿的表现,概括出他的特点,这应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二是从侯兆川乡亲们的角度,圈出他们
28、对待二小儿的表现,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作答。先从内容上来看,“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二小儿让乡亲们刻上大名“崔光活”,这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是他乐观开朗的原因;再看这一内容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文章开头“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这两者之间形成呼应;另文章一开头人们对于二小儿的提议反应是“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而现在人们的反应是“你
29、放心吧,你叫崔光活”,从开始的不接纳到现在的接纳,文章层次感分明。点睛: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本题就属于这一种。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本题属于文章的最后,故应从结尾段的作用角度考虑。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二、 古代诗文阅读(
30、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节选自五人墓碑记)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
31、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B. 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心疼C. 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D. 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16. 下列语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A. 夫晋,何厌之有?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 然五人之当刑也D.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1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用饱含情感笔触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B. 选文叙议结合,“叙”突出五人的英勇,“议”强调五人之死的意义。C. 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D. 作者逐一写出五人姓名
32、,紧扣题目,表达了对“死于义”的崇敬。18. 翻译上文中画线语句。(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参考答案:15. B 16. C 17. D 18. (1)我们社里那些品行成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2)(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殓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
33、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痛心”,结合“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等分析,“心疼”错误。这里指“痛恨”。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与C项中的“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为代词,这;D项,为结构助词,的。故选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34、。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选文叙议结合”错误,选文没有议论。选文主要写“五人”怎样“激于义而死”。和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江苏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正面写市民暴动只有四个字:“噪而相逐”。“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单写“五人”,而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噪而相逐”,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
35、,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接着又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了“五人”受刑之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的英雄气概和“贤士大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然后又回顾首段的“墓而葬”,解释说:“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很明显,这里既歌颂了“五人”,又肯定了“贤士大夫”。而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人”的歌颂。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
36、略。(1)“之”,代词,那些;“行为”,品行作为;“先”,先导、表率;“为”,介词,替、给;“之”,代词,他;“声义”,伸张正义;“赀”,通“资”,钱财;“以”,连词,表目的,来;“其”,代词,他。(2)“发”,拿出;“金”,银子、钱财;“之”,助词,的;“函”,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之”,代词,指五个人的头;“卒”,最终,终于。【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
37、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
38、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5.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回答811题。(12分)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
39、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学习,求师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B蚓无爪牙之利 动物的尖爪和牙齿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清楚用心一也 用的心思D而绝江河 横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书的著作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B善假于物也 不拘于时 C其皆出于此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于其身
41、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10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A而耻学于师 B蚓无爪牙之利 C句读之不知 D学于余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分)译: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译: 参考答案:8C(用心:因为心思)9D(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引进对象,可不译/被;C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们;D“焉”都是句末语气词,无义。)10C(都是宾语前置句。A状语后置句,B定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11(1)君子的天
42、赋并非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2)(人们)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却把向老师学习当做不光彩的事,真是糊涂啊!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略6. 、文言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22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43、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44、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注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兴之暴也! 暴:暴虐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购:悬赏C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一点点凭借或资本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引:援引,说。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因人之力而敝之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顷之未发
45、,太子迟之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12.对文章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C这段文字对项羽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公正态度。D这段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适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的偏爱和敬重。13.文言文句子翻译 (13分)(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5分)参考答案:10A /暴:迅速11B: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副词,竟,竟然 /副词,才;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起凑足音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