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8034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俄罗斯之狼余杰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

2、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经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

3、是被胁裹者。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

4、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领导人,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

5、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大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地死去,年仅49岁。一匹离群索居的狼闭上了冷观世界的眼睛。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

6、,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他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誉。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

7、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E本文通过对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以及其为人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一个伟大作家不屈的人格,批判了时下一些中国作家的媚骨及追名逐利的思想。(2)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尔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3)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有什么作用?(6分)(4)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8分)参考答案:(1)AC(答对两项得5分,答对一项得2分)(2)自小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

8、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他受到漫长地批判和封杀,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住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遭受严厉的批判时,始终有清醒的头脑,蔑视和反抗独裁者的迫害,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每点2分,共6分)(3)以“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来反衬布尔加科夫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的“狼性”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对时下一些中国作家没有坚定立场和创作原则的批判。作者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布尔加科夫和鲁迅的相同的人生境遇,突出表现了布尔加科夫的精神境界。(每点2分,共6分)(4)作

9、者认为,布尔加科夫是在两极中挣扎,一方面要获得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放弃自己的“狼性”,不想写纯粹的献媚之作。在这二者之间他找不到立足点。(2分)观点一:认同。作家也是普通人,面对困境,也想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布尔加科夫的选择未可厚非。(2分)理由:作家当然有作家的使命,但作家也是人,应该享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鲁迅与封建专制统治者、反动派的斗争是残酷的,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躲进小楼成一统”,使反动派无可奈何。在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蒙蔽敌人的眼睛。可见,无论是生活还是斗争,作家首先还是要保护自我生存的权利。(4分)观点二:不认同。作家

10、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一个作家应该有所坚守。(2分)理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作原则,不屈从于政治,也不屈从于暴行和迫害,要有超越性,对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作深刻的反思。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如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尽管被奸人所害,仍然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当自己的理想追求无法和现实调和之时,他毅然投身汨罗,以死明志。正是这样的作家,这样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4分)种抗争。”所以选AC。【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11、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选项A属于时间先后方面的错误;C项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错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俄罗斯之狼”的布尔加科夫的“狼性”特点的相关语段,然后结合本文所写的布尔加科夫与狼的特点的相似之处,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

12、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

13、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读题干,明要求。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如试题要求分析手法作用的,就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如试题要求把握传主形象的,就应该从事件、人物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同时也可从作者的议论性描述、从引用他人对其评价、从过渡转折句等方面概括。传记类文本常见的表现手法:人物之间的对比烘托、人物的细节描写,传记还常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结合、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虚实相间、情景相融等手法,对此要熟悉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14、,考试时才能有的放矢,结合文本细心鉴赏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鉴赏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平时要注意训练更要注意总结归纳,积淀解题经验,方可有备无患。(4)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根据对传记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旨,从文本中找到写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语段,然后根据其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可以从文章第段中找到答案。“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第二问具有开放性,关于是否认同这一创作选择,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

15、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

16、、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

17、,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

18、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

19、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

20、,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

21、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

22、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

23、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D】(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2)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勤奋的诗歌创作。青

24、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等,特别能打动人。(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用幽默化解误会和

25、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写作自如,母语熟练,一气呵成。写作时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则修改很少。(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共8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三1961年,宁波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经千年的沧桑,古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损。维护工作有些效果比较好,但有些并不如专家们预期。令人庆幸的是,从2007年4月起,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便安装了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工作站、数据查询与展示触摸屏及配套的不

26、间断电源、照明和视频播放设备等。这套系统能够采集到丰富的文物建筑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地基沉降与位移、振动以及木材种类、霉变、虫蛀、糟朽等情况,采集结构静力,进行建模、计算等,为古刹保国寺提供了一份精确的“病历”。为今后全面研究、科学决策、谨慎处理文物建筑,全力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降低破坏文物原状所携带历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效条件。故宫博物院则更是挂牌成立了文物医院,那里分为科技保护区、分析检测区、书画修护区、综合工艺修护区、综合艺术品修护区、金属钟表修护区等6大区域。同时配备了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堪称文物界的“三甲”医院。

27、如同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文物修复不仅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进行经验性的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类分析检测的仪器来诊断。专家甚至还曾表示,采取科技手段进行检测,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文物修复。与此同时,在为文物看病过程中,一些失传的老技艺也有望获得重生。29. 根据材料三,分条概括现今科学保护文物的意义,每条不超过15字。参考答案:能弥补传统文物保护的不足;能使文物修复工作更有预见性;能使文物修复工作更有针对性;对文物破坏性小|更谨慎|更尊重原貌;能重新带动失传老技艺的发展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首先 审题,明确“分条概括”表明要标序号,有条理,清晰;“现今科学保护文物”“意义”明确筛选

28、方向;“ 每条不超过15字”字数有限制,要求简明扼要。回到原文进行筛选概括,从第一段开头和传统文物保护相比较,现今科技保护的功用,可以得出第一点答案:能弥补传统文物保护的不足;从第一段末文字“为今后全面研究、科学决策、谨慎处理文物建筑,全力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降低破坏文物原状所携带历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效条件”可以得出第二点:能使文物修复工作更有预见性;从第三段“专家甚至还曾表示,采取科技手段进行检测,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文物修复”可以得出第三点:能使文物修复工作更有针对性;从第二段对文物进行诊断,“同时配备了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可以得出

29、无损伤设备的使用是为了减少对文物的破坏,从而得出第四点答案:对文物破坏性小|更谨慎|更尊重原貌;从第三段末“与此同时,在为文物看病过程中,一些失传的老技艺也有望获得重生”可以得出第五点:能重新带动失传老技艺的发展。点睛:做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根据要求到原文寻找答题区域,然后进行提取概括,整合成符合要求的句子,最好分条有序呈现答案,这样调理清晰,阅卷容易发现答案,少失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7-10题。(共12分)论语选读乐在其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贤哉,回也!

3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就有道而正焉 正:改正,修正B. 人不堪其忧 堪:忍受C. 饭疏食饮水 饭:吃,动词。D. 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枕头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31、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君子食无求饱9.下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贤哉,回也!A.二虫又何知!B.渺渺兮予怀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说,做事要脚踏实地,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开口,免得出错。B. 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说明他欣赏古乐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的音乐造诣高深C. 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可以看出孔子把精神上的追求看得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

32、,认为坦然处世,真实做人,讲求仁义,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甘之如饴,怡然自得。D. 这篇课文共从论语中选了七则,谈的都是追求善、追求道等精神生活的道理。达观的生活态度是:乐山乐水,安贫乐道,追求善和义,即使贫穷,也很快乐。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参考答案:7D8C9B10A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诗自名,代宗时,位左拾遗。群兄弟皆擢进士第,独群以处士客隐毗陵。母卒,啮一指置棺中,庐墓次终丧。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著书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之朝,报闻,不召。后夏卿入为京兆尹,复言之,德宗擢为左拾遗。时张荐持节使吐蕃,乃迁群侍御史,为荐判

33、官,入见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何其难也?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壮其言,不遣。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群往见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奈何?”曰:“去年李实伐恩恃权,震赫中外,君此时逡巡路傍,江南一吏耳。今君又处实之势,岂不思路傍复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其名,与语,奇之,表以自副。武元衡、李吉甫皆所厚善,故召拜吏部郎中。元衡辅政,荐群代为中丞。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二人躁险,持不下。群忮很(狠),反怨吉甫。吉甫节度淮南,群谓

34、失恩,因挤之。陈登者,善术,夜过吉甫家,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宪宗面覆登;得其情,大怒,将诛群,吉甫为救解,乃免,出为湖南观察使。改黔中。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稍迁容管经略使。召还,卒于行,年五十五,赠左散骑常侍。群很(狠)自用,果于复怨。始召,将大任之,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 易:草率B去年李实伐恩恃权 恃:依仗C君此时逡巡路傍 逡巡:后退的样子D群谓失恩,因挤之

35、 挤:陷害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窦群“果于复怨”的一组是(3分) ( )1 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2 吉甫节度淮南,群谓失恩,因挤之3 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4 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5 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窦群孝顺。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头,把它放到棺材里面,并在母亲的墓旁搭了个丧棚一直住到丧期服满。B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窦群,皇帝知道后,并没有召见窦群。后来,韦夏卿升迁为京兆尹,又向皇帝推荐窦群,德宗任命窦群为左拾遗。C窦群利用陈登诬谄李吉甫,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后,

36、非常生气,想要杀了窦群,是李吉甫劝谏解释,才免了窦群的死罪。D窦群引荐吕温、羊士谔担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于是怨恨李吉甫,因此而陷害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 (2)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 参考答案:4.答案: C 解析: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5.答案:D解析:不是窦群的行为;未体现窦群“果于复怨”的精神。6.答案:D 解析:窦群排斥李吉甫,不是因为窦群推荐的吕温、羊士谔没有被任用,而是因为吉甫担任淮南节度使,窦群认为李吉甫已经失

37、去皇帝的恩宠,因此而排斥他。7.答案:(1)王叔文集团(党徒)气焰盛大时,一向不喜欢窦群,窦群也忿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要驱逐他,韦执谊不同意,于是作罢。(2)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来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解析:(1)“雅”,1分;“悻悻”,1分;附,1分;句意2分。(2)“会”,1分;“调”,1分;“因”,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窦群,字丹列,京兆府金城县人。他的父亲窦叔向,因诗写得好而闻名于世,代宗时,担任左拾遗。窦群的哥哥弟弟们都考中了进士,只有他以处士的身份隐居在毗陵。他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一根指头放到棺材里,在墓

38、边搭了个丧棚住到守丧期满。他跟随卢庇注释阐述啖助的春秋学说,所写的文章有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他,上报皇帝知闻,皇帝却没召见他。后来韦夏卿入京担任京兆尹,又推荐了窦群,德宗让他担任左拾遗。当时张荐被派出使吐蕃,于是就升他为侍御史,任张荐的判官。窦群进宫去见皇帝时说:“皇上您登基二十年了,才把我从民间提拔出来当拾遗官,是多么艰难哪!用二十年难以提拔的臣子当和蕃判官,太轻率了吧?”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没派他去。 王叔文集团得势时,一向不喜欢窦群,他也愤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把他赶出朝廷,韦执宜不同意,于是作罢。他去见王叔文说:“事情有难以预料的。”王叔文说:“为什么呢?”他说:

39、“过去李实夸耀自己的恩宠,倚仗着权势,威风震动朝廷内外,您那时在路边徘徊,只是江南一名小官罢了。现您也处于李实这样的权势,难道不想想路边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吗?”王叔文虽感到震惊,但也最终没任用他。宪宗即位,调他当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后又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上表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武元衡、李吉甫都和他很要好,因此招请他任吏部郎中。武元衡当权,推荐他代替自己任中丞。窦群推荐吕温、羊士谔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怀恨在心,反而怨恨李吉甫。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时,窦群以为李吉甫失宠,于是就陷害李吉甫。陈登擅长星象,夜晚

40、拜访李吉甫,窦群就把陈登抓来拷打拷问,上书诬告李吉甫有密谋。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很生气,要杀窦群,李吉甫替窦群劝谏解释,皇帝才免去了窦群的死罪,调他出任湖南观察使。后又调到黔中,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来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后升官任容管经略使。召他回京,在路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赠官为左散骑常侍。窦群心狠刚愎自用,喜欢报复别人。当初召他回京,皇上想重用他,大家都很害怕,等到听说他死了,才安心。窦群哥哥窦常、窦牟,弟弟窦庠、窦巩,都任郎官,擅长写诗歌文章,所著联珠集流行于当时,意思是他们五兄弟像五颗星那样闪耀。6. 阅读下文,完成

41、29-33题(共13分)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过金陵,见王

42、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磨勘:唐宋定

43、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卒全其城 全:使全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C.轼诣武卫营。 诣:参观D.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顾:反而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后以书见欧阳修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臣死且不避C.得天下弗为,乃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而卒不得大用 朝济而夕设版焉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

44、,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3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4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 参考答案:29.C(诣:造访。)30.D(D而:表转折、却;A以:介词,凭借;连词,表承接,才。B且:暂且;尚且。C乃:副词,才;副词,就。)31.B(B并非发动富人修筑城墙,而是让他们回

45、城,稳定民心。)32.(1)富裕的百姓出城,民心都会动摇,我与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毁城。(“出”“败”,宾语前置各1分)(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所以”“非常”“岂”各1分)【参考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