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13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大连市铁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一12题。“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

2、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

3、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

4、于,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 (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出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

5、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11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 )(3分)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的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

6、到一起来。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12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参考答案:10A(不是背景,而是“碎片化”的结果,从“影响力”一词可看出。背景是社会的“碎片化”,即:“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1D(“分众”之后的重新归聚,不是实现社会的“整一性”,也不是扭转传统媒介传播

7、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而是“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因而不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 12新兴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使过去传统媒体的单一受众也具有了话语权,人的个性与价值得到凸显和关注。新兴媒介通过“分众”后的“聚众”,将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聚合到一起,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8分)听 雨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

8、,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

9、,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

10、“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

11、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

12、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17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8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19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20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参考答案:17(4分)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2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2分)评分标准:每问2分,意思

13、对即可。18(4分)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2分)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得分。19(4分)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得分。20(6分)参考示例: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评分标

14、准:每点3分,答2点即可得满分。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我国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拥有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当前,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中华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科学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主要是指反映各方面生活的有形文化,包括旅游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汉字文化等。“软文化”主要是指反映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包括心态文

15、化、思维文化、艺术文化等。“硬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通过其固定性、形态性来吸引其他国家民众了解、认识、欣赏中华文化。比如,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功夫很感兴趣,加强中国功夫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够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软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希望增进其他国家民众对我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当前,“硬文化”的海外传播渠道比较多,可以依靠政府或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如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文化博览会、开展文化互访演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沟通协调,在其他国家国民教育中设置中文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各个国家的汉学家、中文翻译人员将中华文化推荐给其本国民众。那

16、么,“软文化”的传播渠道应该如何拓展呢?实践证明,“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善于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例如,在开展汉语教学时,可以适当融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内容。把“软文化”传播寓于“硬文化”传播之中,不仅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的海外传播,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需求。这包括其他国家发展的需求、其他国家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等。如果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

17、收借鉴。二是文化本身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等人的文学作品,意大利的达芬奇、荷兰的梵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作品,德国的贝多芬、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传遍世界各国,靠的就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三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形象。常言道:“自尊者人尊,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要想让中华文化更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必须深入思考文化传播者的形象问题。外派外访的国家工作人员、汉语教师以及自费出访的中国公民包括旅游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都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其言谈举止直接

18、关系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四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心态。文化很难强加于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传播者要有良好好心态,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决不能贬损其他文化。要通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世界各国民众体会到中国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愿意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从而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摘编自 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类。B. 为了传播“硬文化”,应适当融入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软文化”,以“软”促“硬”。

19、C. 除了文化本身,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和心态也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D. 良好心态是指文化传播者既要尊重他国文化,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的进步性与优越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各国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为立论的前提。B. 本文首段总述,提出观点,后文分别从文化分类、传播渠道、需考虑的因素展开论述。C. 文章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作了闸释,为后文论述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理清了思路。D. 文章第四段提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并分别提供了例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加大中华文

20、化海外传播力度,提升其世界影响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B. “硬文化”的传播渠道很多,但“软文化”只有借助“硬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C. 世界各国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符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需求。D. 如果缺少对文中提到的四个因素的考量,就难以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取得实际效果。参考答案:1. C 2. D 3. B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

21、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原文说的是,“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B项,“融入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软文化”是为了传播“软文化” ,以“硬”促“软”。D项,“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的进步性与优越性”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传播者必须“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22、上下文体会。D项,选项中的“分别提供了例证”不正确,原文中没有分别提供例证。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硬文化”的传播“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但并不是“只有借助硬文化,软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

23、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

24、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

25、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6、”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B戴震读书

27、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参考答案:4D(就:靠近,跟随)5C(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

28、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6D (“强调义理的重要”错)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文学”“受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二”“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参考译文: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

29、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 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能获得其全部。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与他交往。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

30、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明了圣贤

31、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

32、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

33、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投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北面捍蔽,又为熟户所依。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

34、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牢酒以赐。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久之,迁西上阁门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赠镇国军节度,

35、遣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B.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C.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人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D.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人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学任官的

36、待遇,文中指龜和因上辈功劳任供奉官。B. 城隍指城墙或护城河,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护城河。C. 牢酒即牢牲和酒,古代用作赏赐慰劳的物品,其中牢作祭祀用时,有太牢少牢之分。D. 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表示悲痛的心情和对死者的悼念。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和深谋远虑,见识不同一般。有人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反对保留镇戎军,继和表示反对,认为镇戎军是北部边境的屏障,军事意义重大。B. 继和精忠报国,很受朝廷重视。敌人夜里翻越长城进攻,形势危急,继和英勇迎战,得到朝廷嘉奖;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诸王去吊唁。C. 继

37、和治军严厉,得到皇帝理解。继和对待部下缺少恩德,因敌寇经常到来,他命令士兵终日穿着铠甲,士兵对此不满,真宗却勉励他并替他掩盖不足。D. 继和熟悉边务,敢于上书进言。当时朝廷下诏令严禁发生边境冲突,官吏没有准确理解诏令,随意执行死刑,继和上书反映,使朝廷下诏纠正官吏错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2)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平凉旧地,侧面控制夷人部落,是中华的险要地理形势,在那里筑城有很大好处。(2)皇上说:“如果有紧急情况,不为他增加兵力,旧可能导致失

38、去救援了。”【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继隆”“继和”为人名,可做主语;根据上下文“边任”为“任边疆职务”的意思,“兵柄”为固定词组,为“兵权、军权”的意思,两处都不能分开;故本题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B项,“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

39、流作护城河”,表述错误,“河”在文中指“人工挖掘的围绕城墙的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逐项对比分析。本题C项,“因敌寇经常到来”不合文意,原文为“常如寇至”,而非“因敌寇经常到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扼,控制;襟带,险要地理形势;为中华襟带,判断句

40、;城(于)之,为省略句。(2)苟,如果;缓急,偏义复词,(情况)紧急;济,救济,增援;师,军队;或,或许。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报刘一丈书【明】宗臣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

41、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42、“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不孚之病 信任B. 即门者持刺入 名帖C. 闻鸡鸣,即起盥栉 梳头D. 间道经其门 操小

43、路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置杯焉则胶B. 则起而入之 抶而仆之C. 长者谓仆能之乎 及其所之既倦D. 得无厌其为迂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相公”,可以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可以指审相、贵族青年,或泛指官吏。“南面召见”中的“南面”,是面朝南方的意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B. 作者在文中具体而微地描绘了一个小官僚两次向掌权者干谒拍马的过程,揭示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虽没有从正面议论。但是批判的力度更猛烈。C. 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以讽刺的

44、笔法,描绘出小官僚在肮脏的环境里等待的屈辱和进谒之后得意洋洋的姿态,通过对比,揭示了其卑鄙丑恶的灵魂。D. 宗臣作为“后七子”的突出代表,其文笔简洁流畅,犀利生动。本文通过自画像,展现了自己耻于干谒、刚正不阿的骨气,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免也有听天由命、过于迂腐的缺陷。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乡 园 多 故 不 能 不 动 客 子 之 愁 至 于 长 者 之 抱 才 而 困 则 又 令 我 怆 然 有 感 天 之 与 先 生 者 甚 厚 亡 论 长 者 不 欲 轻 弃 之 即 天 意 亦 不 欲 长 者 之 轻 弃 之 也 幸 宁 心 哉1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5、1)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2)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参考答案:14. D 15. B 16. D 17.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18. (1)守门的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说一些甜言蜜语,装作妇人的姿态,用衣袖藏着金钱偷偷地送给守门人。(2)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

46、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项,“间”解释为“操小路”和文中的“即经年不往也”“则亦掩耳闭目”没有联系,应解释为“有时”。故选。【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A项,语气词;兼词,于此;C项,指示代词,这样;动词,得到;D项,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三人称代词,代指书。故选。【1

47、6题详解】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D项,“不免也有听天由命、过于迂腐的缺陷”错误,文章的最后一段应为作者的愤懑之语。故选。【17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乡园多故”是“不能不动客子之愁”原因,中间断开;“至于”转化话题,前面断开;“则”表转折,前面断开;“天”新的陈述对象,前面断开;“亡论”是“不要说”的意思,“即”是“即使”,表假设或让步前面断开;“幸”是“希望”的意思,话题内容变化,前面断开。【1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门:动词,守门;故:故意;袖:动词,用衣袖藏着;私:动词,偷偷地送给。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