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 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立于1978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环境工程学科之一,同年招收了国内首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1981年首批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首批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0年作为依托学科之一,建立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作为依托学科之一,建立了“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首批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04年作为依托学科之一,筹建“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
2、于2006年通过验收。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工程教育认证的试点单位,在2007年首批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正积极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以来,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形成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工程学科高级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工程特色,师资力量雄厚,工程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图书资料齐全,产学研结合紧密,已成为国家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二、 学制四年制本科。三
3、、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理论基础,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胜任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规划编制和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能在政府部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等)、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具有持续学习提升能力,“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环境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4、四、 专业培养标准表1 专业标准方面内容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知识1、自然科学知识2、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3、工具性知识、4、专业核心知识、5、经济管理知识6、社会发展知识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包括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水资源、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通识知识。工具性知识:掌握英语基本知识与应用技巧,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良好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语言,具备计算机编程和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过程模拟
5、及科学演算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熟悉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内容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工程基础、电工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保设备基础等专业知识;以及选择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仪表及自动控制、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知识课程;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能力培
6、养。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了解环境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力1、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2、环境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以及系统思维的能力3、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4、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5、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6、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直面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会独立分析并提出工程解决方法。包括认识和全面理解问题的实质,确定及
7、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和定性分析,建立模型或系统,采用分析、实验等手段验证假设或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法和系统建议。环境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以及系统思维的能力:结合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具有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工程实践中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系统,确定系统内的优先级和焦点,决议时的权衡、判断和平衡;对任务、项目、计划进行组织与管理,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实现。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大胆设想,仔细求证,勇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依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文献资料和科学方法,进行
8、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面对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具有宽泛知识背景,能采用口头、文字、图表和多媒体等方式进行专业和非专业交流;进行环境学科,以及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以及跨文化背景的合作;勇于挑战和接受挑战,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了解环境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制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提高个人和机构工作效率的能力。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较
9、强的应变能力;具有危机意识,冷静思维,反应敏捷;具备良好的协调关系能力、善于运用相关资源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划、决断和指导管理能力;具有“引领”意识,并为之储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人格1、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素质3、专业素质4、身心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文化素质: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和传统美德,以及强烈的
10、生态文明意识和使命感。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革新开拓、求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具有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对新技术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具有包容心与团队精神,注重协作,确立共赢的竞争意识。身心素养:具备自尊自强、自制自控的能力、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环境责任感。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方面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知识1、自然科学知识2、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3、工具性知识、4、专业核心知识、5、经济
11、管理知识6、社会发展知识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系统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优势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学校及学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优势进行总结、巩固和提高,保持培养具有同济特色人才的基础。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针对培养卓越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逐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解决“满堂灌输”现象。依托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教学改革及国际交流,发挥工程教学团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形成以启发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力1、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2、环境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以及系统思维的能力3、开拓创
12、新的意识和能力4、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5、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6、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构建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在满足国家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下构建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计满足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批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优质课程及国家级教材。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注册工程师考试和设计院轮训等措施,强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试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试验操
13、作能力。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多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引导、鼓励本科生进行科研探索: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等科研平台,形成一套完善的运作模式、一批优秀的一线教师、一批精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和一支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强化双语课程教学建设: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扩充为双语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与应用能力。加强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以同济大学的环境学科优势、国际交流平台和国家级研究机构为依托,通
14、过选送优秀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去国外优秀环境工程高等院校进行短期交流和暑期研讨班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全球战略眼光和知识视野,起到拓展大学生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作用。人格1、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素质3、专业素质4、身心素养依托学校通识教育平台:依托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以及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校级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素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精心打造院系平台,积极筹划活动,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
15、养。在课外科技活动方面,依托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在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方面,由分团委、团学联组织系列文体活动,包括环境之声文艺汇演、年度迎新晚会、院运动会、环境杯系列比赛等成为提升大学生文体才华的舞台。在社会实践方面,秉承早动员、勤指导的优良传统,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暑期实践活动。表3 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内容评价方法知识1、自然科学知识2、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3、工具性知识、4、专业核心知识、5、经济管理知识6、社会发展知识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主要采用书面考试及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社会发展知识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主要采用书面考
16、试、课堂讨论及实践成果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主要通过书面考试,并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书面考试,并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工程技术知识除书面考试外,逐步更多地采用小论文、实践成果等进行成绩评价。能力1、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2、环境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以及系统思维的能力3、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4、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5、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6、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考察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能力,以书面报告
17、等方式评价,并结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以及系统思维等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通过对设计成果、实验研究成果的书面及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创新研究项目的过程评价、研究报告的评价及成果发表(获奖)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主要通过英文文献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国际交流参与度等方式进行评价。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主要通过社会活动参与度、实验室安全知识测评、突发事件预警知识测评等方式进行评价。人格1、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素质3、专业素质4、身心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18、、身心素养等通过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及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素质主要结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课成绩、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五、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六、 专业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电工学、化学工程基础、环境工程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环境监测、工程设计ACAD、给水处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噪声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保设备基础等。七、 主要实践环节军训、测量实习、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技术
19、、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设计、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 相近专业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九、 毕业与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184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十、 教学安排一览表见表一。十一、 实践环节安排表见表二。十二、 学时、学分汇总表见表三。十三、 课外安排一览表见表四。十四、 有关说明附表一环境工程专业四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查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20、 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公共基础课(必修70.5学分)002016-9形势与政策查2.0681111320001-4体育查4.01362222大学英语试12204442207037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2.0342100096大学计算机基础查2.5342122004高等数学(B)上试5.0855030003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二)查3.0513123001普通化学试3.0513123002普化实验查0.5171124006物理实验(上)查1.0342124003普通物理(B)上试3.0513124007物理实验(下)查0.5171122005高等数学(B)下试5.0855100216C/C+
21、程序设计查2.5342070374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试3.0342360011军事理论查1.0171124004普通物理(B)下试3.051307805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试6.0513100116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查2.5342122010线性代数B试3.05131220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查3.051307037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3.0342续前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查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专业基础课(必修36.5学分)050268工程设计ACAD查2.0342123003分析化学查2.0342123004分
22、析化学实验查0.5171125001工程力学试3.0513035001测量学查2.0342100292电工学(电工技术)查3.0513050287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3.0513050264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查2.0342123140物理化学试2.0342123122有机化学试2.0342050134环境监测查2.0342030129结构力学试3.0513050005化学工程基础试2.0342031167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试3.0513125132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1试3513125133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2试2342续前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查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各 学 期 周 学 时
23、分 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三、专业课必修课(必修21学分)050064环境评价与规划查2.0342050131给水处理查2.0342050288水污染控制工程(上)试2.0342050289水污染控制工程(下)试3.0513050290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3.0513050247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试3.0513050291工业废水污染防治试2.0342350018噪声污染控制查2.0342050067环保设备基础试2.0342选修课(至少选修10学分)050065水的物化处理试2.0342050292环境管理与法规(双语)查2.0342050275环境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查2.034205029
24、3城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查2.0342050309环境生态工程试2.0342050068建筑给水排水查2.0342050071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查2.0342050072固体废物管理查2.0342050308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查2.0342050066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试2.0342050310环境工程模拟仿真查2.0342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至少选修8学分)表二实践环节安排表课程编号名 称学分学期周 数上机时数备 注360002军训222暑假035045测量实习1.541.5暑假050036认识实习2.042暑假050282环境微生物学实验1.541.5050280环境监测实验1.5
25、41.5050283中国环境问题调研及对策1.051选修,暑(寒)假050074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1.05150031134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561.5暑假050075排水管网课程设计1.561.550暑假050076给水处理课程设计1.06150暑假050295污水处理课程设计1.561.550暑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262允许跨学期完成050306水处理实验技术(1)1.06118学时050307水处理实验技术(2)1.07122学时05029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07150050297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设计1.07150050298毕业设计(论文)(环境工程)16.08
26、16050299毕业实习1.081必修38.0学分注:1、普化实验、物理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安排在教学周,共计2.5学分。 2、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内各含实验8学时。表三学时、学分汇总表类 别课程性质总学时总学分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公共基础课122470.570.50专业基础课62936.536.50专业课527312110素质与能力拓展课136808合 计2516146.0128.018表四课外安排一览表序 号课程名称或内容周学时学 期要 求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3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5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124军事理论12文献阅读5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11上机6计算机程序设计上机12上机7专业科技动态讲座0.56-78社会实践0.54-7调研9课外参观学习0.56-7结合课程设计进行10科技活动0.55-8实验、论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