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_张泓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620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_张泓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_张泓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_张泓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张泓湲,王 乐收稿日期:2022-09-23基金项目:上海市设计学 IV 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服饰文化历史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DD18004)作者简介:张泓湲(199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染织艺术史。通信作者:王乐(1975),女,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染织艺术史、丝绸之路纺织考古。引用格式:张泓湲,王乐.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41-48.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张泓湲1,2 王 乐1|1.东华大学 服装

2、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2.上海市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上海 200335摘要: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中,绝大多数为深色地白色花,唯独一件“绿色狩猎纹印花纱”花色为明艳的草绿、地色为朦胧的灰绿。该文使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以及推理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工艺及图案进行探讨,重点研究其在显花色彩上的特殊性,之后通过实验法对其制作工艺进行验证。研究推测:“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图案纹样为八世纪初期至中期流行的散点式狩猎图案。它的组织结构为生丝隔织縠纱,印花版为纸质镂空版,印花时首先进行碱剂脱胶,在此基础上再使用槐花与靛蓝染液染色。“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独特的印花

3、色彩是印花处局部脱胶后去除了杂质、上染率提高的结果。关键词:碱剂印花;传统印染工艺;植物染绿;印花纱;狩猎纹;唐代;阿斯塔那墓DOI:10.19883/j.1009-9034.2022.0452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9-9034(2023)02-0041-08A study on the craft of green hunting pattern printed silk of Tang Dynasty unearthed in AstanaZHANG Hongyuan1,2,WANG Le1(1.College of Fashion and Desi

4、gn,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2.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Labor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Shanghai 200335,China)Abstract:Most of the alkali printed silk fabrics of the Tang Dynasty unearthed in Astana,Xinjiang,are dark ground and light pattern,while the only one green hunting p

5、attern printed silk is bright grass green and the ground is hazy gray green.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asoning verification to discuss the craft and pattern of green hunting pattern printed silk,focusing on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pattern

6、color,and then verifies its craft process through experimental methods.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pattern of green hunting pattern printed silk is a scattered hunting pattern popular from the early to mid eighth century.The fabric structure of green hunting pattern printed silk is raw interwoven silk

7、,and the printing plate is hollowed out paper.When printing patterns,first use alkaline paste for degumming,and then use sophora flower and indigo dye solution for dyeing.The unique printing color of green hunting pattern printed silk is the result of removing impurities after local degumming and im

8、proving dyeing rate.Key words:alkaline paste printing;tradi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craft;plant dyed green;printing silk;hunting pattern;Tang Dynasty;tomb at Astana14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绿色狩猎纹印花纱”于 1968 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第 105 号墓,该墓与出土了唐开元九年(721 年)郧县庸调麻布的 108 号墓同为公元八世纪初盛唐时期墓葬。这件印花纱残片长 56 厘

9、米,宽40 厘米,灰绿色地上印有草绿色的狩猎纹样,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相较于新疆阿斯塔那、甘肃敦煌等地已发现的其他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在显花效果上格外不同。它的印花处不仅色彩明显比地色浓郁,而且丝纤维呈起皱状,而其他碱剂印花丝织物均为深色地浅色花,印花处的丝纤维状态也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此看来,“绿色狩猎纹印花纱”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目前针对此“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研究少而零散。其中武敏对 1959 年以来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有关印花版与印花工艺的探讨仍停留在推测阶段,仅对残片进行了染色实验13

10、4-47。此外,赵丰对印花纱的底织物进行了分析2,郑巨欣对其印花工艺进行了推断3145-146。总之,这件”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在工艺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分析与验证。一、“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图案分析 中国古代狩猎纹样早在战国铜器、汉代画像砖中就有出现。至唐代,狩猎是帝王贵族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并具有练兵习武性质,狩猎纹成为银器、铜镜以及纺织品上常见的纹样。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唐代狩猎纹也受到了西域狩猎文化的影响。“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图案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狩猎场景,包括三位骑马奔腾的狩猎者,被追逐的鹿、兔与飞鸟以及山石植物等,整体呈散点式布局。散点式狩猎纹流行于八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前

11、,在唐代银高足杯表腹部上多有出现4。这一类狩猎图案在布局上通常是狩猎者与猎物沿着银高足杯表腹部横向排列一周,加上植物、飞鸟的点缀,整体氛围活泼轻松。以唐代沙坡村狩猎纹银高足杯为例,与“绿色狩猎纹印花纱”进行对比(表 1),两者图案在造型与布局上均具有相近之处。在图案造型方面,两者狩猎图案中均有一位手持长矛的狩猎者,动作姿态上几乎完全一致,同时均有向上方手拉弓箭的狩猎者。除此之外,两者的捕猎对象均为鹿与兔子。鹿因与“禄”谐音,在古代中国有对统治地位掌控的隐喻,同时鹿在儒释道信仰中分别有德、善、寿的美好含义,猎鹿或许是对德善、长寿的期盼5。在图案布局方面,两者狩猎主体与植物点缀呈均衡的散点式布局,

12、多名狩猎者和猎物鹿、兔循环追逐,具有互动感。此阶段处于唐王朝兴盛的顶峰,丝路的畅通使得西方外来风格与中国丝绸艺术的融合度与日俱增,在狩猎纹上也有一定体现。八世纪中叶后,安史之乱使得陆上丝路堵塞与排胡思潮兴起,狩猎纹不再流行,逐渐隐退。表 1 散点式狩猎纹图案对比品名实物图片狩猎者图案猎物图案鸟类图案植物图案云图案绿色狩猎纹印花纱沙坡村狩猎纹银高足杯24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张泓湲,王 乐二、“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工艺分析 (一)组织结构工艺“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组织结构为平纹纱(图1a),每厘米经线 24 根,纬线 42 根,纬线分 2 种,即2 根或 1 根为 1

13、 枚,主要用单丝纬和多丝纬间隔交换梭子织成6。这类织物又被称为隔织纱。敦煌出土的碱剂印花幡面也采用相似的织法,区别是两组纬线一组 1 根为 1 枚,另一组 3 根为 1 枚。观察细节可见“绿色狩猎纹印花纱”花纹部分为草绿色,丝束抱合呈颗粒状,地底为灰绿色,丝线松散根根分明(图 1b),其特点为经过精练后即可起绉,即“绉纱为縠”。释名中也记载:“縠,粟也,其形戚戚,视之如粟也。”7正是用粟米来形容起绉后的颗粒状。在唐代,这些轻薄的丝织物十分流行,整个江南地区的丝绸技术体系中织物质地以轻薄见长。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中的“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正是描写了赠予元稹的“薄如云雾”的縠

14、衫和纱袴。同时,这类平纹纱也适合进行印花,在刮浆时轻薄丝织物更易渗透染糊,可达到正反两面相近的显花效果。图 1“绿色狩猎纹印花纱”(二)印花版制作工艺碱剂印花的印花版尚未发现实物,观察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的图案特点,可以发现印花版的具体样式并非固定的一种,至少存在木框筛网版、凸版以及镂空版三类。大部分印花丝织物是使用木框筛网版印制的。木框筛网版是将镂空印花版固定在有纱罗衬底的木制边框上,在操作时需要先将织物沿横幅中线折叠,再使用两块相同的印花版对齐夹在两面刮浆印花。8使用木框筛网版进行碱剂印花的特点是织物沿横幅中线对称,且图案与印花瑕疵点都明显以横幅中线为轴左右对称。最早发现的应用于纺织品印花的

15、凸版出土于西汉南越王墓,两件青铜制印花版线条细而流畅,应用于颜料印花9。甘肃博物馆所收藏的唐代“绿地十样花印花绢”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凸版印制的碱剂印花丝织物。单元图案为边长 6 厘米左右的菱形,线条纤细清丽,单个花纹之间的距离与花的方向变化不定,各花之间的经轴和纬轴也未对齐。1067-68由此可见,通常使用凸版制作碱剂印花的特点是单元图案尺寸较小、线条纤细,单元图案之间的距离方向存在不统一的情况。镂空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花。江西贵溪春秋战国之交的崖墓群中发现了印有银白色花纹的苎麻织物,花纹正是用镂空版印制的11。“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单元图案并不对称且尺寸较大,因此显然不是

16、使用木框筛网版或凸版印制的,很有可能是使用镂空版进行印花的。观察实物可知,该印花纱的单元图案为边长约 17.5 厘米的正方形,而每个单元图案之间的位置有轻微偏移,这是手工接版时的误差所致,同时也说明了镂空版的尺寸可能是一个单元图案。新唐书卷四十八中对丝织品尺度有明确规定:“锦、罗、纱、绫、绸、绢、布,皆广尺有八寸,四丈为匹。”121271其中,丝织品幅宽 1 尺 8 寸,约相当于现在的 54 厘米,“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横幅恰好可以排列 3 个单元图案(图 2)。图 2“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图案复原初唐时出现了用于印刷佛像的纸质针孔漏版,这种纸版是将多层手工纸黏合起来,经施胶、捶打等步骤加工而成

17、,最后涂刷油类或漆类,使得纸版坚韧厚实且防水13。使用纸质镂空版进行纺织品印花,或许受到了这种纸质针孔漏版的影响。曾有学者推测唐代镂空印花版是使用木皮34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制作的14,但薄木皮又脆又薄且自带纹理,在雕刻时很容易顺着纹理断裂,厚木皮又难以完成精细镂空雕刻,相比之下还是纸版更加适合。镂空版印花操作简便,所印制的印花图案也更加自由较少受限,这也是工匠们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创新提升的结果。(三)碱剂印花工艺与碱性浆碱性浆的调配与印花步骤是碱剂印花工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收集到的唐代碱剂印花实物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发现当时至少存在碱剂脱胶印

18、花、碱剂防染印花以及碱剂拔染印花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表 2)。表 2 三种类型的碱剂印花工艺印花工艺工艺步骤代表文物名称图片显花色彩丝纤维状态碱剂脱胶印花 印浆脱胶去浆染色 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灰绿地草绿花印花处丝纤维颗粒状起皱碱剂防染印花印浆染色去浆绿色团花纹小绢裙草绿地白色花印花处丝纤维无明显变化碱剂拔染印花 染色印浆水洗去浆 烟色狩猎纹印花绢棕色地浅黄花印花处丝纤维无明显变化 碱剂脱胶印花是指印花后通过高温煮练进行局部脱胶,之后再进行染色,“绿色狩猎纹印花纱”正是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碱剂脱胶工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生丝练帛技术,生丝练帛具体分为灰练、水练、煮练与捣练等多种方法。早在考工记中便有相

19、关记载:“以楝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15即指通过将生丝放在灰水中多次浸泡清洗去除丝胶的过程。至汉代,又出现通过提高精练温度来加速丝胶溶解的煮练法。碱剂脱胶印花则综合了灰练与煮练,使印花处局部快速脱胶,以达到手感柔软、光泽明亮的效果。通过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细节图片进行观察,发现印花处呈明艳的草绿色,丝纤维颗粒状起皱,这正是绉纱局部脱胶后染色的效果。在碱性浆的配置方面,中国古代的碱性物质主要来自石灰与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石灰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钙,两者在水溶液中生成碳酸钙沉淀与碱性极强的氢氧化钾16。因为印有碱性浆的织物需要高温煮练,所以配置的碱性浆需要

20、有很强的黏附性与防水性,为增强黏附度,一般碱剂需要搭配淀粉类制作。参考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碱性浆的制作方法,民间艺人经过探索选择使用成本低、黏性高的黄豆粉,并按照黄豆粉与熟石灰粉 37的比例加水调成糊状,经搅拌与静置发酵,制成的碱性浆黏附性与防水性恰到好处。17根据季节变化,碱性浆的成分配比也有所调整,夏季一般为了避免黄豆糊变质,熟石灰粉的比例略有提高。碱剂防染印花是在染色前使用碱性浆进行防染遮盖,染色后去浆,从而得到深地白花的效果,最早或许是作为蜡缬的替代品出现。因为蜂蜡的产量较低且采蜡不易,所以人们以淀粉糊替代蜂蜡,并加入了石灰粉等碱性物质防止淀粉水解,由此碱剂防染印花又被称为“灰缬”。314

21、1-142碱剂防染印花原理简单、操作简便,仅发挥了碱剂的物理防染功能,如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绿色团花纹小绢裙”,经过碱性浆印花后套染染制出草绿色地,去浆后呈现草绿地白色花的效果。通过对实物近距离观察,发现印花处边缘清晰,丝纤维无明显变化。碱剂拔染印花则主要针对遇碱褪色的染料。因为大部分植物染料对碱有亲和力,所以目前应用于碱剂拔染印花的植物染料只有红花。天工开物记44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张泓湲,王 乐载:“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18在操作中先将织物染红,再印上碱性浆,经水洗后,印浆局部

22、的红花色素会快速消失,形成红地白花的效果。除此之外,新疆阿斯塔那还出土有以红花与黄色染料套染制作的“烟色狩猎纹印花绢”,印制碱性浆并水洗后,印浆局部仅保留黄色素,从而得到棕色地浅黄色印花。19通过近距离观察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烟色狩猎纹印花绢”残片,发现印花处边缘清晰,丝纤维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三种碱剂印花工艺在原理与操作步骤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导致了所制作的碱剂印花丝织物在显花色彩与丝纤维状态上有所不同。其中“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经过局部脱胶后,生丝与熟丝部分同时染色,因为熟丝上染率与光泽度优于生丝,所以印花部分色彩明艳,未印花处色彩灰暗。(四)植物染绿工艺在唐代,植物染料是最重要的染

23、料类别,正如唐六典卷二十二所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20其中植物染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植物单独染绿,如冻绿。晋时冻绿已被用于染色,但使用冻绿染色操作难度很大,要特别注意时间与季节,且需使用皂矾做媒染剂多次浸染才能染出较为鲜艳的绿色。21二是部分染材可通过媒染剂染绿,如黄檗、槐花等。在唐代,常用来媒染得绿的媒染剂是胆矾。胆矾又名绿矾,即五水硫酸铜,黄檗通过胆矾媒染可得浅黄绿色,槐花通过胆矾媒染可得深灰绿色,但在色彩纯度上都较低。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染绿最重要的方法是以黄蓝两色染液进行套染。新唐书卷二十四中对百官常服色彩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六品

24、袍深绿,七品袍浅绿。12529染色时均使用黄蓝两色染液进行套染,仅需控制黄色与蓝色染液的浓度与上染时间,即可染出各种明度的绿色。武敏等曾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试样进行剥色实验,实验推测印花纱的色彩是由黄、蓝两色染液套染而成,其中剥下的黄色染液与槐花试样高度相似,蓝色染液则是由蓝草制靛染色 139。在唐代,有文字记载的应用于染黄的植物有槐花、栀子、黄檗等。其中唐代本草拾遗有关于使用槐花与槐子染色的记载:“花堪染黄;子上房,七月收之,染皂。”22蓝草早在夏朝已经开始种植,至唐代,用于染蓝的蓝草有蓼蓝、木蓝与菘蓝三种,除蓼蓝在唐代还“不堪为靛,惟作碧色”之外,木蓝与菘蓝都可制靛染蓝23。靛蓝本身不

25、溶于酸、碱溶液,因此在染色前首先需还原成靛白,在碱性介质中上染于纤维后,再在空气中氧化成靛蓝固着于纤维。由此可见,唐代植物染料种类多样、植物染色工艺发展成熟,这直接提升了纺织品的色彩丰富程度。三、“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复原实验 (一)复原过程在印花版的制作上,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选择使用激光镂刻胶片印花版(图 3)替代手工雕刻纸板。印花版为长宽各 17 厘米的正方形,包含一个完整的图案单元,图案尺寸与实物相同。在本复原实验中选择对两个单元图案进行局部复原。首先,裁剪长18 厘米、宽 36 厘米的生丝平纹纱并进行熨烫,保证表面平整。制作碱性浆时按照 1 1 1 的比例称取生黄豆粉、熟石灰粉与细草木

26、灰粉,将 3 种细粉倒入塑料容器中,加适量常温水,均匀搅拌至不易流淌的厚浆状(图 4a)。印浆时注意先将生丝平纹纱平铺在台面上,再将印花版对齐边缘置于生丝平纹纱上方,用刮板取适量碱性浆来回刮浆(图 4b),从而保证印浆充分。印浆完成后(图 4c)悬挂阴干。图 3 激光镂刻胶片印花版在电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待烧开后把印浆完成的生丝纱浸入其中继续小火加热(图5a),当丝胶与杂质54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脱落、锅中的水变浑浊时脱胶完成。将脱胶完成的生丝纱在常温水中充分冲洗去浆后晾干(图 5b)。图 4 印浆步骤图 5 脱胶步骤 提取槐花染液时按 1 1

27、5 的比例称取干槐花20 克(图 6a),常温水 300 毫升倒入电锅中加热,待煮开后转小火继续加热 10 分钟,提取温度为100(图 6b)。之后将槐花染液倒入容器,冷却至常温备用,经称重局部脱胶后的生丝纱质量为4 克,为控制染色浴比为 1 60,取染液 240 毫升。将生丝纱投入染液中,轻轻揉搓使其均匀上色,染色时间 20 分钟,染色温度 25(图 6c)。染色完成后将浸染过槐花染液的生丝纱取出,用冲洗的方法洗去浮色,此时生丝纱地色为黄灰色,印花部分为明黄色(图 6d)。图 6 染黄色过程提取靛蓝染液时按 1 20 的比例称取靛蓝泥与常温水倒入直身染桶中,之后加入少量还原剂,使用搅拌棒不停

28、搅缸 15 分钟(图 7a),缸水要控制在25左右。静置 1 小时后,当缸水表面出现铜色表皮膜并浮有深蓝色泡沫、液体呈黄绿色时,建缸完成(图 7b)。控制染色浴比为 1120,取染液 480 毫升,将染好黄色的生丝纱投入染液中,轻轻揉搓使其均匀上色(图 7c),染色时间 5 分钟,染色温度 25。之后将浸染过靛蓝染液的生丝纱取出,悬挂接触空气待其完全氧化,之后用清水洗去浮色即制作完成。将其放置在浅色背景上进行观察,此时生丝纱地色为浅灰绿色,印花部分为草绿色(图 7d)。图 7 套染蓝色过程(二)复原结果及分析 本复原实验的重点是对前文工艺方法的理论性研究进行验证,最终所得复原品与“绿色狩猎纹印

29、花纱”实物在外观上较为相似。对复原品进行初步观察,可以发现印花边缘清晰、色彩均匀。未脱胶部分呈半透明状,其色彩受背景色影响较大,当放置在深色背景上时,地色为深灰绿(图 8),当放置在浅色背64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张泓湲,王 乐景上时,地色为浅灰绿(图 7d),印花部分始终呈草绿色。复原品通过槐花与靛蓝染液的套染所得的绿色比实物更加浓郁,推测是由于实物存在年久褪色等问题,可能复原品色彩更加接近实物原本的色彩。其中部分印花由于经过碱剂脱胶导致丝束松散(图9),这可能是由于脱胶时间过长,丝纤维受到了一定损伤,“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实物也存在类似情况。触摸复原品可以明显感受

30、到印花部分手感细腻而柔软,未印花部分手感粗糙而干涩,符合熟丝与生丝的不同状态。图 8 放置在深色背景上的复原品图 9 印花部分细节由于条件有限,复原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实物的组织结构为隔织强捻纱,经精练脱胶的印花部分会出现捻度松散的颗粒状起皱状态。在实验中,印花面料以现代工业织造的 1/1 平纹纱作为替代,因为未经过加捻,所以不会呈现出颗粒状起皱效果。除此之外,复原的印花版使用了激光镂刻工艺。由于机器精度有限,线条之间需要有 1.2 毫米以上的间隔,而对实物图案进行测量,发现多处线条之间间隔小于 1 毫米,因此,印花版图案相对于实物略显粗糙。这也再一次说明了盛唐时期

31、工匠技艺之高超,即使是现代工业手段也难以复制。四、结论 本文以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狩猎纹印花纱”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图案纹样与工艺展开研究,并通过复原实验进行验证。其中,“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图案纹样是流行于八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前的散点式狩猎纹,是中西方狩猎文化交融下的产物,描绘了一幅完整生动的狩猎场景。根据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的理论研究与复原实验,推测该印花纱的组织结构为生丝隔织縠纱,印花版为纸质镂空版,印花时先印碱性浆,再高温煮练脱胶,最后使用槐花与靛蓝染液套染染色。其在显花上的特殊性来自唐代碱剂脱胶印花工艺。唐代碱剂印花工艺包括碱剂脱胶印花、碱剂防染印花以及碱剂拔染

32、印花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碱剂脱胶印花工艺的原理是印花部分被煮练去除了丝胶杂质,因此上染率高、显色明艳,而未脱胶的部分上染率低,显色灰暗。另外两种工艺中碱剂仅发挥了防染或拔染的作用,印花处丝纤维未发生变化,因此只能制作出深地浅花的效果。总之,虽然同样是使用碱性浆进行印花,但由于三种印花工艺原理的不同,印花丝织物在色彩表现上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碱剂印花是唐代丝绸生产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多种多样,并非一成不变。工匠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碱剂印花工艺,致力于寻求操作更简便、表现更丰富的操作方法。参考文献:1 武敏.吐鲁番出土丝织物中的唐代印染J.文物,1973(10).2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

33、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26-227.3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74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社,1999:415.5 王丽.唐代狩猎图案及狩猎俑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2:12.6 竺敏.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J.考古,1972(2):28-31;73-78.7 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65.8 武敏.唐代的夹版印花 夹缬 吐鲁番出土印花丝织物的再研究J.文物,1979(8):40-49.9 吕烈丹.南越王墓出土

34、的青铜印花凸版J.考古,1989(2):178-179.10 林健,赵丰,薛雁.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的鉴定研究J.文物,2005(12):60-68.11 程应林,刘诗中.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0(11):1-25;97-98.1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 方晓阳,吴丹彤.唐代敦煌千佛洞纸制针孔漏版的制作与印刷技艺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6):1-5.14 赵丰.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50.15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6.16 钱小萍.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

35、05:189.17 张雷.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8:100-103.18 宋应星,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9-90.19 武敏.织绣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143-144.20 李林甫.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567.21 赵丰.冻绿中国绿 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二J.中国农史,1988(3):77-82.22 陈藏器,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0.23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编委会.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 17 集M.北京: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4:69-77.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