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
品
文
档
1
【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2012年6月
II
目录
力学 3
(专业代码:080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3
力学 15
(专业代码:08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5
船舶与海洋工程 28
(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28
船舶与海洋工程 36
(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36
船舶与海洋工程 46
(专业代码:430124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46
车辆工程 53
(专业代码:080204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53
车辆工程 59
(专业代码:0802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59
车辆工程 67
(专业代码:430135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6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74
(专业代码:0825授工学硕士学位) 74
力学
(专业代码:080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理和力学基础,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力学试验技能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能够在力学及相邻学科从事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专门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力学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该专业主要从事一般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工程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是目前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学科点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动力学理论,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分析结构力学与辛数学方法
02 动力学与最优控制
03 随机振动及非线性振动
04 复杂系统与多体系统动力学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研究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变形、运动、破坏等力学行为及其规律的定量描述;研究固体介质中力学与热、电、磁、相变等物理过程的耦合效应;以及通过它的界面与流体,如血管与血液流动、土体与土孔隙中水和气流动的相互作用。固体力学更是一门技术学科,特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推动航天、土木、水利、机械、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工程领域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近年来该学科主持和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三项、面上项目二十余项、国家攀登项目的子项目两项、以及欧共体等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项。代表性的专著有“应用力学对偶体系”、“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辛弹性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光测力学”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
02 多孔多相介质力学
03 计算固体力学与耦合问题数值方法
04 破坏力学
05 工程流变学与颗粒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研究各种静止和运动条件下流体规律的科学。现代流体力学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该学科点多年来主要研究的领域有:非线性波浪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及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哈密顿体系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斯托克斯流的一般理论及解析解;污染物质在不饱和土壤中迁移的实验与数值模拟;流动过程中流体的混合以及质量、热量传递过程的强化技术;非定常管流的数值模拟;湍流的数值模拟;流体流动稳定性分析等。近年来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欧洲共同体国际科学合作基金项目。此外,承担了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流体力学中的辛技术及应用
02 磁流体中智能机器鱼机理与优化设计
03 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及湍流模拟
04 流体的混合及热质传递强化技术
05 港口海岸工程及海洋工程
06 计算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并且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材料、生命、电子等新兴学科和战略高技术产业,对工程力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入。
工程力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同相关学科结合,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技术,研究工业装备和工程结构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试验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以及实现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软件平台和实现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组建于1957年,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一级学科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条件先进,师资力量强。师资队伍包括程耿东教授和欧进萍教授两位中科院院士、18名博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及其它部省级一、二等奖3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出版和发表学术著作和高水平论文几百篇(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结构多学科优化与反问题
02 结构与多学科耦合系统仿真软件与应用
03 先进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现代设计理论
04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控制
05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健康诊断
计算力学
计算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它是根据力学中的理论,利用现代计算环境和各种数值方法,解决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横贯力学的各个分支,在航天、航空、机械、土木、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有重要应用,也是与信息、材料、生命等新兴学科交叉的有力工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上述领域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计算力学的人才都有强烈的需求。
本学科于1987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学科调整后并入工程力学专业,2003年再次自主设立,目前已经发展为国际知名的计算力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针对国民经济和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力学及相关耦合问题,以数值计算和仿真为主要手段,开展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中的科学问题、关键算法以及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的核心技术/工程应用问题等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与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理论及应用;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应用;计算力学与大规模工程和科学计算软件系统。
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计算和软件能力突出、面向工程的高层次计算力学人才。
学科点近3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等奖项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863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本学科在基础理论、软件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优化与反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2 多场与多尺度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3 现代有限元方法、计算建模与科学计算可视化
04交缘与交叉学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05计算流体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是岩土工程、岩土环境工程的基础学科。以它们为背景发展的多孔多相介质力学构成了现代岩土力学与岩土-环境力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对能模型化为多孔多相介质的混凝土、地下油层、蜂窝状功能材料、生物骨架等工程材料中力学及以力学为中心的耦合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与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海洋、石油、采矿、环境、材料、结构、生物、军事甚至航天等工程领域都密切相关,是对上述各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
本专业依托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五位博士生导师,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项目一项、国家973项目及其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余项、欧共体等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多场多相条件下岩土介质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岩土工程监测与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主要研究方向:
01多孔多相材料中非线性力学及耦合问题
02 环境土力学
03 岩土力学试验测试技术与土的本构关系
04 岩石力学、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
05 土壤渗流
动力学与控制
该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该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专业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动力学与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钟万勰院士是《动力学与控制学报》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
0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控制与优化
02 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
03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应用与实验力学
应用实验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纽带,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 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应用实验力学重点在应用和实验两个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综合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应用实验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0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总计500余万元。应用实验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机械、土木、材料、生物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材料和结构在特殊环境下的力学行为
02 岩土和环境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03 海洋工程抗振技术与实验监测技术
04 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爆破工程、爆炸加工
05 大型工业装备故障诊断、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生物与纳米力学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和微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现代力学、微纳米技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与人体健康和微纳科技领域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力学、医药、生物、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测量、微纳科技等领域。该硕士点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从微纳观到宏观的各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包括宏/微/纳米尺度的测量与观察仪器、纳米力学测试仪器、新材料和结构等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和人临床检测设备与仪器。生物与纳米力学重点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勇于创新科学精神,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等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一门富有朝气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30余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6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6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生物与纳米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生物、医学、材料、微电子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
02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03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
04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
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
航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空航天科技对于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复杂而困难的力学问题,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需要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并解决一批关键力学问题。例如:飞行器结构和材料新构型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可变体结构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与热防护等问题。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航空航天力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突出。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力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学院,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7位博士生导师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72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总计740余万元。
该专业培养既有深厚基础理论,又能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有很强综合能力的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01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
02 先进材料与结构
03 气动与热防护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05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
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需阅读1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和组织考核。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次数≥23次,本人主讲次数≥5次),即获得4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在研究工作基础上,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3篇以上学术论文,但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并且须至少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之一:(1)在SCI收录的境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一篇;(2)在EI收录的境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并在其它中文或英文(国内或国外)的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
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3
1、主要参考书目
n 钟万勰, 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n 程耿东,工程优化设计基础.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n 姚伟岸、钟万勰,辛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n 黄筑平,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n 胡海昌,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1;
n 王勖成,邵敏,有限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n 林家浩, 张亚辉, 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 科学出版社, 2004;
n 王仁,熊祝华,黄文彬,塑性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98;
n 土的工程性质,黄文熙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n 土工原理与计算,殷宗泽,钱家欢,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n 雷志栋,土壤水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n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土工试验技术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n Fredlund,D.G., Rahardjo,H.,非饱和土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n Thomas H Courtney,材料的力学行为;
n 吴凤林等,力学实验 基础和流体力学部分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苏先基等,力学实验 固体力学部分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陶祖莱主编,生物力学导论,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
n 云大真 于万明著,结构分析光测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n 张兆顺,崔桂香 著,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n 王英,谢晓晴,李海英 著,流体力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n 张廷芳 著,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n 陆金甫,关治 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n 张亚辉,林家浩,结构动力学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n 洪嘉振,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n J.C.Simo and T.Hughes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Springer-Verlag, NY, 1998;
n E.W.Billingto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Adam and Boston Ltd., 1986;
n K.L Johnson, Contact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n J. B. Burl, Linear Optimal Control - and Methods, Addison-Wesley Longman, 1998;
n A.E. Bryson, Dynamic Optimization. Addison Wesley, 1999;
n J.L. Junkins, Kim Y., Introduction to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Structures, AIAA, 1993
n M. Green, D.J.N. Limebeer, Linear Robust Control,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n L.E. Malver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a Continuum medium, Prentice-Hall Inc., 1969;
n M.A. 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1: Essentials, Joun Wiley & Sons, 1991
n M.A.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2: Advanced topics, Wiley, 1997
n C. Zienkiewicz, R.L. Taylor,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dition, Volume 1,2,3、,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2、重要学术期刊
n AIAA Journal
n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n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n Coastal Engineering
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n 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ience
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 Computers and Fluids
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n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n Geotechnique
n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 Application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 in Fluid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n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Journal of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Research
n Journal of Fluids of Structures
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Nanotechnology
n Nature
n Optical Engineering
n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n Ocean Engineering
n Physics of Fluid
n Physical Review B
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 Science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Soil and Foundation
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n Strain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固体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光学技术
n 光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
n 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力学与实践
n 应用数学与力学
n 应用力学学报
n 水动力学进展
n 中国科学
n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n 岩土工程学报
n 岩土力学
n 实验力学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14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学分
要求
必
修
课
公共
必修课
3070310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36
2
秋、春
考试
≥4学分
3100010010
口语交流II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I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16
1
秋、春
考试
3100010020
口语交流IV(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V
16
1
秋、春
考试
3100010030
阅读与写作II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I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16
1
秋、春
考试
3100010040
阅读与写作IV(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V
16
1
秋、春
考试
2070110059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硕士已修博士免修)
16
1
秋
考查
大类及专业基础课
3120020010
高等数值分析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32
2
秋
考试
≥4学分
3120020020
应用泛函分析
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32
2
秋
考试
3120020030
非线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32
2
秋
考试
选
修
课
专业
选修课
2040120023
连续介质力学
Continuum Mechanics
48
2.5
秋
考试
≥6学分
2040120033
高等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48
2.5
秋
考试
2040130019
力学中的泛函分析与变分原理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Mechanics
32
2
秋
考试
2040130029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48
2.5
秋
考试
2040130039
计算动力学(一)
Computational Dynamics(1)
32
2
春
考试
2040130049
计算动力学(二)
Computational Dynamics(2)
32
2
秋
考试
2040130059
有限元及数值方法
Finite Element and Numerical Methods
48
2.5
春
考试
2040130069
弹塑性力学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48
2.5
春
考试
2040130079
现代实验力学
Moder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48
2.5
秋
考试
2040130089
固体力学(一)
Solid Mechanics
32
2
春
考试
2040130099
固体力学(二)-破坏力学基础
Solid Mechanics
32
2
秋
考试
2040130109
非线性动力学
Nonlinear Dynamics
48
2.5
春
考试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学分
要求
选
修
课
专业
选修课
2040130119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48
2.5
春
考试
≥6学分
2030230103
高等土力学
48
2.5
秋
考试
公共
选修课
307035002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18
1
春
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