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47086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2、“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 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孟子战国

3、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 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政治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提

4、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 价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 价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

5、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4

6、、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三、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

7、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8、。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4.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

9、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第三讲 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内 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

10、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内容: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3、

11、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2)相同之处: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三、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第四讲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

12、学)因循守旧。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 期:明后期 主 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3)王夫之 思想:唯

13、物主义 主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2、三人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3、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第五讲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4、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

15、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

16、技与文化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 描述。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三、概况(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17、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 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14 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13 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意义: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18、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2、16 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其它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天文学 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两汉:

19、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 1700 多年。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 300 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 300 多年。(三)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表。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 年。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 年。(四)农学 农业技术 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

20、书。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 4/5,附有 306 幅插图。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五)医学 中医学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中药学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

21、颁布的药典 孙思邈著有 千金方 明朝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六)建筑学 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书画 一、汉字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成熟商代甲骨文 西周“金文”、“籀文”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二、书法 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 隶。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 件士

22、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代 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三、篆刻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

23、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四、绘画 起 源新石器时代 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隋 唐:代 表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从宋代到明清:宋 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 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特 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明 清:特 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民俗画的发展 宋 代: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题 材市井生活 特 点写实 代 表 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五、中国书画的特征 特征:一

24、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 一、诗经 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 500 多年的诗歌。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

25、、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原因:国家统一、强盛 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科举制度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白 诗仙)盛唐 迈奔放、想象丰富、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漫主义 甫 诗圣)唐由盛转衰时风浑厚深沉,语言凝精练 三吏”“三别”其称为“诗史”实主义 居易 晚唐 喻诗:平实浅近、针时弊 事诗:韵味绵长 长恨歌 琵琶行 五、宋词 原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26、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代表: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六、元曲 含 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社会背景: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七、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宋代话本:反映

27、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明清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成 就:“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第四讲 古代中国的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1、萌 芽古代傩戏 2、开始形成宋代南戏 3、真正成熟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

28、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高 峰清代京剧 二、京剧 1、京剧的形成 乾 隆 末 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道 光 年 间:“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著 名 艺 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2、京剧特点 题 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乐 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角 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旦女扮演者;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

29、些地方剧种?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概述: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三大特征”: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 年到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9 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30、作用。20 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5-1919 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1)广泛性。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3)探索具有层次性。(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第一讲 西学东渐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派别:地主阶

31、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背 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口 号:“自强”、“求富”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

32、治)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 景:19 世纪 60 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派 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 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作 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局 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 别:资产

33、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 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

34、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严 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第二讲 新文化运动 背 景: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35、(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历史意义: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 新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局 限 性:脱离广大群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在

36、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 开始传入:1918 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19 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中共成立:1920 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二、传播的特点: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三、重大意

37、义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专题四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一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背景:19 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

38、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心:民权主义 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二、新三民主义 背景:孙中山的多次挫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9、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用: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三、三民主义的特点 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 同:背 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影 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异: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于民主思想的建设。方 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

40、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效 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 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讲 毛泽东思想 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国际基础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1、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概况:萌 芽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成 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

42、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新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

43、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三讲 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基础:1978 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44、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1992 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发展概况:产生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熟1992 年“南方谈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 年“十五大”精 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45、。第四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 年“十六大”精 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指导意义: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46、要思想的区别 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大作用 泽东思想 命任务是什么 样进行革命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小平理论 么是社会主义,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思想 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1、“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什么?三个伟人是谁?(2)三位伟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答:(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

47、是改革开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3)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一览表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意义 1964.10 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1965 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界首次 1966.10 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方红一)发射成功 1975 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先进国家行列 1973 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 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3 银河

48、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1997 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功 1999 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返回 99 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划 2003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两弹一星 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三、“东方魔稻”评价:“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第五大发明”;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国的“水稻之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49、,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四、“神舟”号飞船 评价: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 1870 年前后 中国滞

50、后的原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滞后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第二讲 “双百”方针(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经济: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方针的制定 1956 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