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245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卷第2期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Vol.41 No.2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23doi: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3.02.015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李薇薇(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在儿童视角小说中,复调叙事是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揭示了儿童与成人视角之间难以 分割的联系,还指出了其中隐藏的对成人世界的反思,并最终指向对人性的关怀。儿童与成人思想 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者的

2、观察视角呈现融合与背离的特点。视角的差异使得叙事话语呈现“复调 性”特征,成人的内心世界以儿童的话语予以展现,使得成人的真我以一种近乎反叛的方式呈现。在这种复调叙事中,对个体伤痛的揭露,也引导着人们反思与关怀人性。关键词: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复调叙事;人性关怀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引言儿童视角,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儿童视角天然地内含着 成人视角的干预”,儿童视角小说文本也因此 呈现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杂糅的特点,从而取得 了“复调”的效果。在小说中,“复调”叙事是一 种崭新的叙述模式。“复调”原本是一个音乐术 语,指多个旋律相组合而又彼此独立的音

3、乐。巴 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中将“复 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中,并首次提出了“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 本艺术特质“。在复调小说中,许多价值相同 的意识和它们各自的世界,在其中不相混合地结 合在一个统一的事件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 的复调性。复调小说带有的类比性以及隐喻性,使得小说家可以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赋予作 品以别样的内在意蕴392o392o复调叙事在儿童视角这一叙述策略的实际运 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儿童视角小说 中的复调叙事,即预先地指向两种不同姿态的背 离、抗争,同时也暗含彼此世界的投射与置换。从 根源上讲,作为成人的作者,虽然可以在一定

4、程度文章编号:1673-0887(2023)02-0078-05上选择他的伪装,但是他永远不能选择消失不 见。无论怎样标榜为纯粹的儿童视角,都难以 忽视其中不仅仅是两种声音、两种语调,更是两个 社会性的语言意识6147o6147o因此,复调叙事成了儿 童视角小说的特征。纵观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叙述 策略,复调叙事“运作起来都像镶着一块块色彩 不同的玻璃的格栅或屏幕,那些玻璃把我们的视 阈割裂成可同化的细小块面,772o,772o透过这些“块 面”,儿童与成人思想之间的背离因其不同的观 察视角予以呈现。同时,难以忽视的是,“人有必 要找到某种外在的感性符号来表达那些构成其思 想的看不见的观念”7 7

5、呻,作为成人的作者正是以 儿童为其面具,表达思想观念,抒发情感,并最终 实现对人性的关怀。一、融合与背离儿童视角小说的复调叙事首先涉及在儿童视 角与成人视角的呈现下,二者思想世界的融合与 背离。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思想观念的烛照,对 世界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领悟,这种理解领悟体现 在他的行动和话语中M121oM121o因此,在儿童视角小 说内部,儿童与成人话语所构建的复调叙事缘于 儿童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模式。收稿日期:2022-07-21作者简介:李薇薇(1999-),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第2期李薇薇: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79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的差异,首先导致 二者

6、在观察世界时出现认知上的背离。学者杨义 曾谈到:“视角是语言文字的过滤网或透视 镜。”成人与儿童视角的差别,导致其“透视镜”中所反映的事物不同。在观察社会时,成年人是 理性成熟的,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透彻且全面,因此 成人视角下的叙事,往往不会出现模糊不清或者 碎片化的语言,更很少有缺乏缜密逻辑的叙事结 构。而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情绪化且幼稚的,十 分接近一种“婴儿状态”9,因此,儿童没有成人 那样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宏观把握能力,更无从谈 起构建严密的叙事结构。由此可知,无论是地位 上的悬殊,还是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都 导致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区别和对立。比如儿 童对死亡的认知是模糊的,并且对

7、死亡没有恐惧。在呼兰河传里,面对着奶奶的重病,“我”并没 有像周围的大人们一样悲伤,“我”只知道奶奶在 临终的时候,换上了一套新衣服,仿佛要出去做客 似的。看到周围的大人们为了葬礼而忙碌时,“我”不止一次地说着“因为祖母病重,家里非常 热闹,10182,“因为祖母病重,家里热闹得 很”1084,在儿童化的叙述中,洋溢着一种天真的 欢快。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死亡如同一个禁忌之 地,人们不愿触碰与死亡相关的一切。祝福中 当祥林嫂听到她死后下了阴司,那两个死去的男 人还要争她,甚至要把她锯成两半时,祥林嫂立刻 就显露出恐惧的脸色,随后她为了让自己的魂灵 得到救赎,便拿钱“捐门槛”。同时,儿童视角与成人

8、视角又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承担着叙事的任务。在儿童视角所呈现的生 活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和稚趣的现 实世界,而成人对童年的回忆总夹杂着成人的思 考和情感。在成人的叙述中,任何儿童视角,都不 能完全排除成年人的“经验性思维”的浸染。于 是,成人巧妙地隐匿在儿童视角背后,并不失时机 地显现于文本当中,而在孩子们单纯而天真的 目光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夹杂着大人的忧伤,它们 互相影响、互相叠合、互相补充。在萧乾的篱 下中,故事表层的环哥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他的语调轻松且欢快,而当面对父亲对母亲施加 暴力时,成年的作者又采用十分冷静的语调描述 那个场景,儿童与成人语调,一个活泼欢快,一个 沉郁忧

9、愁,相互交错,回环往复,构建了独特的明 暗相间的复调境域0 0。作者冷静地展现“我”内 心痛苦的方式,反而使得其叙述带有强烈的反讽 效果,使作品呈现出深深的悲伤。在雨夕中,作为成人的“我”回想起小时候躲雨的情景,“我”和少妇都进入长工的磨棚中躲雨,但是少妇却被 赶走了,“我”虽同情,却无可奈何。少妇虽然不 幸,但是如同康德所言,“一切利害感都败坏着鉴 赏判断,并且剥夺了它的无偏颇性”问,对于身处 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其内心对遭受糟蹋的弃 妇的厌恶,衍生出了难以磨灭的偏见,因此,这位 少妇并不会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这种平静的对 儿时回忆的叙说,潜藏着感情的洪流。纯真烂漫的儿童视角、冷静缜密的成

10、人视角 的不断更迭,展现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巨大 差异,增强了小说的复调性。在鲁迅的故乡 中,在“我”和闰土都是孩童的时候,闰土的心中 仿佛有无穷无尽的、令人惊奇的东西,“我”和闰 土一起去刺整,那时候的闰土活泼快乐,而当“我”再次遇到闰土的时候,他口中的一声“老 爷”,顿时让“我”寒意四起,头皮发麻,那时候的“我”知道,“我”和闰土之间,难以避免地隔了一 层令人心酸的壁垒了。成年的“我”描述逝去的 童年时,其背后暗藏着无尽的悲悯与哀伤,见证了“我”童年世界的崩塌,更展现了成人世界的 冷酷。二、面具与真我在儿童视角小说的复调叙事中,儿童与成人 思想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其话语模式的差异,而 在

11、这种差异背后,却又暗含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儿童这一群体,在作者的笔下,像是成人掩藏其自 身的一副面具,这些面具给了人们权利,可以不理 解,可以糊涂,能够耍弄人,能够夸张生活能 够撕去别人的假面,能够以严厉的诅咒骂人,最后 可以有权公开个人生活及其一切最秘密的隐 私6358 O6358 O在这种面具的护佑之下,成年人难以启 齿的话语、难以做出的行为得以表露。成人模仿 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说,在“摹仿一宣泄”的创作 中,实现对社会现实深刻有力的揭示帥,让深埋 80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于心的真我以一种近乎反叛的方式得以浮现。将面具之下的真我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不难 发现这种面具是作者对自我主

12、体身份的重塑,其 中的真我则是作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特里伊 格尔顿指出,“自我只是主体的一种功能或效果,而主体总是扩散开去,从不与自己认同,而永远沿 着其言语链伸展开去,15:528 o,15:528 o而雅克拉康则认 为“主体是一个分裂的主体,一个被抹除了的主 体”少网。在我为什么研究权利:追问主体中,福柯认为“主体”一词有双重含义:“借助控制与 依赖而受制于某人,以及通过意识和自我认识与 它的自我同一性联系在一起。”16:由此可知,面具 在成人有意识的构建下,将作为真我的具象物与 外界相互融合,彼此交融。成人通过意识与自我 的同一性相联系,将作为主体的真我以一种构建 性的主体一面具,呈现给

13、外界,由此,便完成了 成人的主体性与其主体身份重建的再协调。作为主体的成人隐于面具之下,依靠儿童视 角,将作为成人难以叙说的话语以一种隐晦的方 式展现出来。小说中的话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 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因为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在小说中,它才能成为描绘的对象6119o6119o而在作 品中,儿童话语,也总是希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具有社会的广泛性,6119o,6119o因此,这种儿童的 话语成了成人的宣泄口,成人在儿童身份的庇佑 下,诉说着最为深刻的现实。在呼兰河传中,小孩儿面对大人们都矢口否认的瘟猪肉,说:“姥 姥,你吃的不是瘟猪肉吗?,1012儿童大多根据物 体的外观进行判断,而没

14、有经过理性思考,这种判 断带有强烈的直观性。因此,儿童所反映的东西,也最接近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在花瓣饭中,还是小孩子的黑印度不称父亲“爸爸”,而是称为“他”。在黑印度眼中,作为父亲的“他”不过是个“臭老九”,这样的称呼反映了特殊时期成人言行 对孩童思想的影响。这种埋藏在社会现实外表之 下的“一种尚未进入大众意识的真实”旳,被作者 以儿童的话语予以揭露。在复调叙事中,儿童叙事者的话语始终承载 着成人的理性思考和剖析评判的意味。在莫言的 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说:“卖肉的是鬼,吃肉的 是人。或者卖肉的是人,吃肉的是鬼。或者卖肉 的是人吃肉的也是人,或者卖肉的是鬼吃肉的也 是鬼。”声不断交织的“人”和

15、“鬼”在叙述之中显 得迷离,人的异化在逻辑缺失的叙述间呈现别样 的姿态。在作品中,当儿童叙说过去和日常生活 时,成人经常隐藏在儿童的情感背后,以一种见证 了世事沧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且或明或暗地 渗透自己的价值选择。面对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 悲惨时,成人对儿童视角展现的人物、事件、情感 进行理性的注释,然后用儿童的叙述语气进行叙 述。因此,儿童天真无邪的话语中潜藏着成人的 忧郁和沉重。在儿童视角小说中,儿童叙述语言和其背后 的成人话语融合,形成了两种话语模式的复调叙 事。儿童的话语以叙述的主要结构形式,飘浮在 文本的表面,其背后却带有成人叙述者的声 音3131。一方面,这种复调叙事可以还原童年

16、生 活,重现儿童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另一方面,成年 叙述者也在不断地用成人的思想介入儿童的叙 述。这种叙述话语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状态,也使过去和现在这两种不同的时间范畴在相互融 合和交错中产生反差。在这种双重的话语体系的 交织中,成人隐于面具之下,以儿童的话语来呈现 现实。三、批判与关怀这种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错的复调叙事,最终指向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关怀。当作家选取了 孩童这个打量世界的叙述视角,借用儿童的思维 进入话语体系时,他们运用儿童的纯真眼光观察 社会,凝视社会中个体的苦痛。虽然这种观察往 往只浮于表面,但是作为读者的成年人可以通过 这种表面的描述,窥见其中并不寻常的本质,看到 平静的

17、湖水下暗藏的涌动。“人在心灵中对于真 理都藏着一个谎,那是任何人都最厌恶的 事。”妙0 0因此,以纯真的眼光对弱势群体的艰难 生存状况进行描述,不仅展现了文明社会背后的 丑恶,揭示了社会中潜藏的罪恶,还揭露了人们对 习以为常的世俗习惯和伦理纲常的不合理,并最 终指向人性关怀。儿童视角小说以回忆的形式,重新审视人的 形态、价值、情感,将儿童与成人置于现实的生活 第2期李薇薇: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81状态、命运、情感、意志等层面,从而思考人的存 在,实现对人性的最深层次的表达,而这一点,正 是艺术作品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在儿童视角小说中,不仅仅体现在对成人罪恶的 批判和反思,还体现

18、在对经历了伤痛的儿童的 悲悯。儿童的认知是纯粹的,“快感和痛感是儿童 的最初的知觉”口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 教会了孩子许多“经验”,甚至带给孩子很多可悲 的经历,孩子渐渐被世俗束缚,甚至人性也趋于异 化。人的本性,作为其生理性和社会性相互融合 的产物,在社会属性的支配下表现出维护社会的 善性,而在生物属性的支配下,便会呈现一种近乎 邪恶的“自私”,因此,人的善恶不仅受到个体的 生物属性的支配,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德国学者比梅尔指出:“不能仅仅把人理解 为理性的动物,而恰恰要理解为这个动物可 能为荒谬所摆布,为荒谬所控制,他身处于意义和 荒谬之间。”在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

19、 蝇王中,流落荒岛的儿童失去了成人的干预和 引导,听从本性生存。他们要面对善良和罪恶,文 明秩序和野蛮势力,面对“怪兽”和“蝇王”的精神 支配,面对着杰克对他们的压榨,在饥饿、绝望和 恐惧中,他们逐渐被内心深处的罪恶支配,从一群 天真无邪的孩童,变成了一群脸上画着五颜六色 图案的“怪物”。他们疯狂地追杀着动物,杀死自 己的同类,在这个成人角色缺失的荒岛上,其内心 的“恶”野蛮生长。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或现或隐 地流露在儿童视角小说中。儿童未经世事,成人的引导对其成长有着不 容忽视的作用。阿拉伯有一句谚语:“一棵无花 果树看到另一棵丰收的无花果树,就同样变得硕 果累累。”血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举止会

20、给孩子 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成人不当的引导将 影响孩童的成长乃至一生。在徐则臣的作品苍 声中,“大米”想要从“木鱼”那里得到一条新生 的幼犬,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大米”把狗的所有 幼崽都杀了,甚至还和别的坏孩子串通好,侮辱了“韭菜”,这就像他的父亲吴天野一样,因为嫉妒,为了报复,诬陷校长玷污了他的养女。儿童在不 知不觉中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而余华的在细 雨中呼喊则反映了两代人的疏远,即“父与子之 间的冲突”,“我”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之 下,对于“我”来说,家庭比未知的世界更加阴暗 和无情。面对垂死的父亲,“我”却在咒骂他,最 终,家庭分崩离析。在儿童视角的作品中,成人施加于孩童的苦

21、 痛成为反思成人罪恶的关注点。在迟子建的长篇 小说树下中,少女七斗不仅遭受姨妈的痛苦折 磨,还受到姨夫禽兽般的摧残,此时的七斗已是个“破碎的完整体”。在陈染的小说另一只耳朵的 敲击声中,女孩儿黛二的妈妈一直在窥视、跟踪 她,黛二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抗拒母亲的控制。“我的母亲就在隔壁的房间,目光盯住我火一样 的灼热忧虑。我四周的墙壁永远警醒着站立,被 她的某种担心和提防,焦虑得无法睡去。”血在黛 二心中,妈妈尽管站在另一间屋子里,但是那令人 恐惧的目光依旧紧紧地跟着她,甚至周围的墙也 仿佛是站立的,内心的不安和戒备使她彻夜难眠。更深一层看,儿童视角小说的关注点,始终是 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和驳杂的现

22、实争端,观照的 是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成人伤痛,而这种伤痛背后,最终指向的是对人性最为深切的关怀。对成年人 而言,书写逝去的纯真和对过去美好的眷恋蕴含 着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不仅包含着叙述 视角的复调、思想空间的复调,还有情感空间的复 调。其中,前者属于形式范畴,是显性层次的复 调,后两者属于内容范畴,是隐性层次的复调。这 种隐与显的交织融合,构成表里统一、互动互促的“复调”景观,从而完成对小说“主题核”的阐 释少,并最终呈现巨大的文学张力。四、结语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复调叙事,虽然基于儿童 的回忆,但仍旧指向成人的现实世界。读者可以 感觉到成人的情感流溢在作品的叙述中,表

23、现着 叙述者的思想与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当下的思 考。在作品中,以儿童视角呈现的世界,往往是作 为成人世界的对立和参照物,从而在儿童与成人 世界的复调性融合中,构建了成人对现实进行批 判的基础,也在对立中将这种批判引向了深 82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刻3。儿童的世界简单却又暗藏深意,作者通过 审视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其成长过程,完成了对成 人世界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心理病痛。这种借助儿童视角进行叙说的方式,不仅为复杂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叙述、观察视角,而且拓宽了叙事空间。而这种叙写,在 本质上,体现的仍是对个体生命的最深切的关怀。参考文献1 沈婵娟.海盐地域文

24、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S1):318-323.2 张思承.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研究D.太原:山 西大学,2021.3 李凤亮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 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2003(1):92-97.4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 国文学评论,1987(1):30-40.5 W-C 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7:23.6 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8.7 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 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杨义

25、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1.9 曹文轩.面对微妙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252.10 萧红呼兰河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1 沈杏培,姜瑜童心的透视: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70-74.12 李武华.试论儿童视角下萧乾小说的复调审美J.山西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95-97.1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4:60.14 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J.浙江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9-22.15 王先需文学理论批

26、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528.16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6:877.17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18 莫言.四十一炮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169.19 江红英.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 范大学,2006:140.20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21 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孙周兴,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9:29.22 李婷婷.苏童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D.芜湖:安徽师范 大学,2011:16.23 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 北京:作家文艺出版社,2001:39.24 李凤亮.复调小说:历史、现状与未来: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 体系及其构建动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6(3):168-176,25 王黎君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J-甘肃社会科学,2007(3):62-64.责任编辑:赵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