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正在逐步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人封建社会3、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
2、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下。下表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
3、。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5、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C.国家统一是历史在发展主流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
4、,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的措施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8、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地方司
5、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9、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的行省是( )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为了监察地方C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 D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10、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
6、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1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12、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B.没
7、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13、阅读以下材料: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
8、有执行命令之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
9、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材料一 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
10、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A2.C3.C 4.B5.B6.B7.A8.B9.A10.A11.
11、A12.A13.(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因素:相权的牵制;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14.(1)问题: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权力大大削弱;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
12、、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明朝:废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 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0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2)1、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2、“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 )A.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变,议会发生了变化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权C.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互换位
13、置发生质变 D.革命只改变形式未变本质3、“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A.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D.议会权力至高无上4、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5、下图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一幅家喻户晓的漫画“一条断蛇”,标题是“JO
14、IN OR DIE”(“联合或者死亡”)。此漫画1754年由富兰克林创作并刊登于他经营的宾夕法尼亚报。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契合北美人民联合抗英决心B.主旨与欧洲启蒙运动有本质区别C.体现作者建立联邦制的主张 D.是研究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手史料6、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7、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
15、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C.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8、1801年,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从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手中接过政权,在总统就职演讲时说“意见的差异并不就是原则的差异。我们遵守同一原则的弟兄们,曾被加以各种不同的称号。我们都是共和派,我们都是联邦派”。以下关于美国两党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美国两党之间既竞争又妥协,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B.美国两党之间互相
16、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美国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的差异基本上消失D.党派意见并无原则差别,允许不同党派意见的存在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这说明托克维尔( )A.认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 B.从法兰西民族特性来剖析历史C.认为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 D.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角度10、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对政体安排进行了不同意见的表达。尽管出现“稳定的宪法和不稳定的政府”这种状况,但宪法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精神没有
17、改变。这反映出法国( )A.宪法体现民众政治需求 B.政府选举方式渐趋民主C.资产阶级认同共和政体 D.该宪法不利于政治稳定11、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所控制),国家预算上院(国王控制)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这一规定( ) A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使两院权力超过国王C国王仍具有否决权 D使资产阶级和容克独立掌权12、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政治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具有广泛的吸引
18、力和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 )A.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B.具有突出军国主义特点C.对德国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D.使君主权力受到实质制约13、回答下列问题的。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材料二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
19、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1)根据材料一,这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发展完善的?(2)根据材料二;“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什么?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3)根据材料二;从英美的制度演进中你可以获取怎样的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国家事件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1701年,王位继承法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
20、0年,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1861-1865年,南北战争1865年、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
21、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德国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 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1870年,对法战争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1.B2.C3.D4.D5.A6.D7.C8.C9.B10.C11.C12.C13.(1)标志事件:权利法案;发展: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两党制的形成。(2)错
22、误:实行邦联制;后果:经济困难;贸易问题;国家面临分裂;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结果: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3)启示:制度需因时而变;制度应依据国情适时调整。14.示例一: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徳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
23、。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示例二: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
24、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进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0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3)1、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法国人以一项计划作为回应,它将避免创立一支独立的德国军队,而是会将德国人纳入一支在北约总体权威之下的有共同制服、共同预算、共同军备和共同领导的超国家军队。这表明( )A
25、.法、德之间的恩怨尚未化解 B.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分歧严重C.北约的建立源自美国的推动D.北约建立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的和平2、“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他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以上一段话是丘吉尔的一段演说词。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B.欧洲联合起来,应对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C.两大阵营应该和平相处 D.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3、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
26、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4、学术界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结局的评价众说纷纭:西方学者认为:是“投降主义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在美国的压力下,是赫鲁晓夫的一次大耻辱”;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危机的结束是以美苏双方相互让步和妥协而结束。”据此可知,以上学术观点( )A.可以全面揭示危机出现的原因B.最新观点比之前观点可信度高C.能客观真实地总结当时的历史D.需要用史料进行具体论证分析5、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
27、,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6、21世纪之交,在中亚、东欧、独联体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政权变更运动一颜色革命”,如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等。下列现象中的颜色被赋予政治意义的是( )A.司汤达的“红与黑” B.莫奈的“光与色”C.毕加索的“蓝与红”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7、下图是195
28、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 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C. 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8、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9、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
29、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10、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11、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
30、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B.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C.该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D.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趋势不断加强12、20世纪70、8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以1982年为例,联大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A.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C.经济
31、全球化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
32、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
33、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以政治军事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
34、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因为在对抗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打破均衡意味着双方都不能承受的战争,是核条件下的“互相确保摧毁”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中“均衡”状态的成因及其影响。
35、(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能否实现的认识。答案1.D2.D 3.D4.D5.D6.A7.B8.A 9.A10.A11.D12.D13.(1)国内外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原因:战略位置
36、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突出;一些大国的插手。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14.(1) 成因:战争的教训;双方实力均衡;世界和平力量的牵制等。 影响: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2)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理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
37、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0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4)1、国语有载春秋时“重耳拜土”的故事:公子重耳(晋文公)曾流亡卫国,向老农乞食,老农举起土块给他,重耳大怒,随从却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听后立即叩头拜谢,领受泥土而去。这则故事可以印证()A.封邦建国观念根深蒂固 B.井田制度仍然影响深远C.统治者敬畏土地与农民 D.重农思想已经初步萌芽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
38、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4、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
39、,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无为而治”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5、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下列与“其”繁盛密切相关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 B.南诏的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都江堰的作用6、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
40、,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7、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
41、化8、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9、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D.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
42、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11、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城市格局和
43、功能发生重大演变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12、清政府规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这一规定的影响是()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
44、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
45、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答案1.A2.D 3.C 4.C5.D6.B7.A8.C9.D10.B11.C12.D 13(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0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5)1、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