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考知识点组合练1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
2、、睦家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3、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 颁
3、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5、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7、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
4、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的行省是( )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为了监察地方C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 D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8、晚清大臣包世臣认为“乾隆、嘉庆之末,英夷两次蓦至天津入贡,骄倨殊甚目验内地形势”,并据此提醒清廷,英国两次意图觐见清帝未果,游历内地,其有对华作战的可能。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士大夫中较为罕见,未得重视。包世臣的观点( )A.说明英国军事实力强于清朝 B.体现了大多数清朝大臣爱国忠心C.反映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意识D.凸显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心态9、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
5、的共识。这表明宋代( )A.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1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 )A保障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 D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1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6、.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出处记述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A.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
7、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成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伯利克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领主封建制”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开创了哪些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伯利克里描述的是古希腊哪一城邦的政治制度?古希腊三个人的改革,对这一制度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8、。材料一 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
9、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D2.B3.A4.A5.D6.A7.A8.C9.A 10.B11.D12.D13.(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开创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2)制度:
10、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用: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14.(1)问题: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权力大大削弱;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明朝:废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 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常考知识点
11、组合练21、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 )A.批判专制制度B.维护公共利益 C.抨击社会不公 D.主张权利平等3、在古希腊雅典的一个储藏所人们发现了200多块刻有“提
12、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提米斯托克利是一位著名人物,公元前480年,他领导雅典人战胜波斯。显然这些陶片是为分发给那些写不好字的人的。这说明了雅典民主制( )A.体现了雅典民众监督的民主状况 B.保证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参政权 C.大力维护普通公民的权利 D.是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4、十二铜表法规定:折断自由人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浓重的习惯法痕迹B.目的在于保护奴隶主利益C.保护人身安全不受到侵犯D.将奴隶排除法律的保护范围5、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
13、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C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6、公元前59年,凯撒颁布土地法案,向征战的士兵广泛分配土地,推动罗马行省的殖民化进程;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还通过了关于罗马行省官员任职期限的法律。这表明( )A.适时立法巩固了古罗马的统治B.高卢人都享有与罗马人同等的公民权C.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得以解决D.罗马行省的统治采取民主管理的模式7、162
14、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15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议会弹权。7世纪,弹劾成为议会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的一种手段。到了19世纪初,议会弹劾权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议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了英厨()A. 国王与议会对立加剧B. 权力中心逐渐转移C.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D. 政党政治最终形成9、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
15、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B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C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D让位都是无奈之举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 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1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等级制度之下各等级对立十分严重C、启蒙思想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16、影响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1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如因国防或公共交通的需要,帝国政府或私人出资兴建铁路时,均可以通过帝国境内任何一邦的领土,有权征收铺设铁路所需的土地。这一规定( )A.表明德国试图强化国家的统一B.反映出德国已成为工业化国家C.说明各邦的行政权被中央收回D.导致普鲁士对各邦铁路的控制13、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
17、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
18、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A 2.B 3.C 4.C 5.C 6.A 7.B 8.B 9.B 10.D 11.A 12.A 13.(1)特点:集团本位突出;公权优于私权;存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律秩序;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变化:家族本位影响的削弱;
19、国家本位强化,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2)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血缘宗族的影响;专制统治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 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政府政策等。西方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影响;自然法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常考知识点组合练3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
20、包括(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2、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 (李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
21、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4、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但1856年发生了天京事变。这主要是因为()A.太平天国达到了全盛B.原先的理念已不适应C.太平天国巩固政权的需要D.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
22、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6、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7、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
23、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8、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
24、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10、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
25、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1、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12、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
26、材料。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
27、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
28、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14、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29、,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3) 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答案1.C 2.D 3.B 4.D 5.C 6.B 7.C 8.D 9.D 10.
30、B 11.B 12.A 13.(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14.(1)甲午中日战争(或者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
3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常考知识点组合练41、空想主义者欧文创办了棉纺织厂,他以慈善者的身份关心工人,禁止十岁以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为了减轻工人的家庭负担,他第一次为五岁以下的孩子创办了幼儿学校,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纪律为宗旨。对欧文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空想性,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具有欺骗性
32、,讨好工人是为了更好地剥削C.具有进步性,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巴黎公社革命有一定影响2、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A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C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3、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
33、话可理解为(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D.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4、列宁曾指出,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而应利用资本主义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要学会管理,就要向资本家学习。列宁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 )A.十月革命胜利全国人民热情高涨B.苏俄政权面临内外敌对势力威胁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危机D.苏俄重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5、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羿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
34、示(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是这一制度不是历
35、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8、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新的论断是基于(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9、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0、
36、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A. 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B. 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D.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11、1997年7月1人,香港回归,7月2 人,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一千多点,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香
37、港经济重现繁荣。由此可见( )香港回归诱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墓础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时代中国成为维系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A. B C D12、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13、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材料
38、一 拥护革命护国主义的广大阶层的群众无疑是真心诚意的,他们认为只是出于不得已才进行战争,而不是为了侵略去进行战争;他们是受了资产阶级的欺骗必须特别细致地、坚持不懈地、耐心地向他们说明他们的错误,说明资本与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反复证明,要缔结真正民主的非强制的和约来结束战争,就非推翻资本不可。 列宁1917年4月17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
39、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1)材料一中,列宁为俄国革命发展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达成该方向目标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列宁为纠正错误而采取的经济对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斯大林的创造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月29日,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出规定,还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根本方针、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大政方针作出规定,因而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摘编自陶永祥等历史足迹中
40、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实 材料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探索有曲折也有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制度的恢复与重建走上了快车道。与西方代议制相比,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中,共产党不与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分享领导权。人民代表大会既由人民依法选举代表组成,也由会议集体行使权力,任何决议或决定的做出,都必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政府实行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政府双重负责制,用以保证国家的政令统一和行政效率。摘编自席文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的名称,除了制定共同纲领外,这次会议还有
41、哪些主要成果?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一直延续到哪一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的曲折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建的表现,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答案1.C 2.A 3.C 4.C 5.C 6.B 7.A 8.D 9.A 10.C 11.D 12.A 13.(1)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政权并存,苏维埃政权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可以合法展开工作,?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胜理论或四月提纲指出了正确方向。(2)特点:新经济政策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成分引入经济活动。影响: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强
42、囯;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济结构严重不合理。14.(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成果:通过国名、国旗、国歌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54年。(2)曲折:“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活动。表现: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宪法。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兼顾民主和效率。常考知识点组合练5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
43、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2、1964年1月27 日,中国人民人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A.得益于中关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C.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D.标志着关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3、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
44、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C. 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 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4、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 )A.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的分别发表B.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C.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5、“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
45、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B.联合国和美国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D.苏联和日本6、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面对材料信息正确的解读是()A推动美国做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力的增强B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C“一个时代”开始指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D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尼克松时坦率地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说明(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中美关系发展B.中国的对外政策日益务实和理性C.中国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中国为国际和平发展做出了牺牲8、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