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职)4.3 贞观之治电子教案
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贞观之治的原因,理解唐朝强盛的原因。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年五月,眼见天下大乱,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和他的几个儿子在晋阳起兵。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唐高祖李渊在起兵的过程中,次子李世民在战争中功勋卓越,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唐高祖李渊甚至创造出了“天策上将”这一职务来封赏李世民。李世民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随着双方斗争日趋激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国家发展要走正道。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唐朝继承隋三省六部制,而且进一步发展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仙剑的政治制度。唐的三省职权划分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体制分工明确,各部门互相监督和制衡,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制度,进一步说明了唐朝的文明程度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
由于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不少少数民族甚至是外国人都在唐朝政府里任职。以当唐朝人为荣。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先后平定东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唐朝声威远播。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朝进贡。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