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68252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2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 No.22024 年 3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刘遵峰,宁建红,马新萌(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收稿日期 2023-05-06 基金项目 2023 年度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同一性”(202307078);教育部 2020 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同向同行目标下思

2、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研究”(20JDSZK064);2023 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研究”(GXDJ2023B060)作者简介 刘遵峰(1974),男,河北沧州人,博士,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建红(1997),女,甘肃临潭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新萌(1997),女,山东济宁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彼此契合,共同推动中

3、国社会的发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具备理想观念、人文情怀、实践精神的契合性,二者能够在结合中擦出灿烂的真理火花,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求,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顺利进行,能够更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文化主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性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15883/j.13-1277/c.20240209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两个结合”,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

4、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中得到充分体现,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因此,现阶段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而深入的研究,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深刻把握历史文化主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观

5、点的提出必然包含着一定的逻辑机理,两个事物的融合必然包含着一定的内在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契合性。在理想观念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大同社会理想具备相似内核,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价值情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展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注和追求,都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道德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在实践精神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观念具备认识和实践上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6、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第 2 期刘遵峰 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93 一、理想观念的契合:共产主义学说与“天下大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建立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之上的一种社会物质富裕,人的精神境界显著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2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由此,社会阶级逐渐消失,国家逐渐变迁,战争逐渐被抛弃,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

7、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带给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条件下自由时间的显著延长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们将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知识、艺术、文化和道德的提升,致力于构建公平公正,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秩序。“天下大同”社会理想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终极追求,其指的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强调的是超越国家、民族和种族的界限,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8、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并为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统一且富裕的社会共同努力。在此之后,从春秋儒家公羊传中“大同社会”的美好构想到战国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从魏晋陶潜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人间乐土到南宋钟相“等贵贱,均贫富”的朴素要求,从晚清洪秀全“四有两无”理想愿景到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中“公政府”的社会畅想,历代文人志士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与大同社会的理想观念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更加完善而理想的社会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

9、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备内在的契合性。在物质理想层面,二者都强调人类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重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提倡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与共同占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共同富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念则呼应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民共同管理生产资料和公平分配财富的目标,孔子也曾在论语中提及“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财富不均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源头。而在马克思主义并未传入中国之时,马克思就曾预言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其预判依据就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均贫富”“消灭私有制”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革

10、命口号的观察与思考。在精神理想层面,二者都反对剥削与压迫,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秩序,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描绘了一个公平、和谐、幸福的社会景象。同样,在“天下大同”理念中,人们不再以国家、民族等界限来划分和对待彼此,以共同的人类身份来认同和连接,人们摒弃争斗、战争和歧视,实现全天下的和平与发展。在社会观念层面,“大同社会”中的天下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类立场具有相通之处。张载“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意识”与文化心理,而马克思主义也始终以历史视野和

11、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发展全局命运,由此形成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历史信念。马克思主义成功激活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天下情怀,使得世界大同的古朴理想再次凝聚,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在社会观念层面的契合使得二者巧妙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与“大同社会”理想观念的契合来自于二者对发展规律性的把握。荀子天论中就已有过“天行有常”自然规律的客观论述,周易也曾通过“阴阳五行说”描绘万物相生相克、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明末清初王夫之“无其器则无其道”“气无损益”等哲学观念的提出,是中国

12、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峰。而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目标,则是建立在现实斗争需求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使二者在世界观层面实现了部分的相通,从而具备了理想观念的契合性,这9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也为二者得以结合提供了可能。但是愿景并不等同于科学,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政治改革,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都试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变成现实,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本的原因是这一理想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在当时极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景下,“天下大同”只能是东方社会的

13、“乌托邦”。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是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掌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科学基础上的信仰,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而是充实的、具象的、实实在在的,因此,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又不可否认,二者的理想观念在精神气质上有着跨越千年的契合。二、人文情怀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民惟邦本”政治理念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道义情怀的结合体,饱含着解放全人类,为全人类民生福祉不懈奋斗的崇高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情感、责任感和人文价值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职业观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

14、的考虑中谈到,职业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而是要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全面解放和自由。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他希望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和平等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马克思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观察,深刻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必要社会条件产生后,物质对人的控制消除,届时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将成为人类最后、最终、最根本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追

15、求人类的全面解放,包括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文化解放和精神解放,这一理想追求意味着人们不再受经济压迫和身份束缚,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追求个人的幸福。追求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领域的民主和社会文化的民主。这也意味着人们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联合,追求国际社会的解放和全球范围内的联结,实现共同的发展。“民惟邦本”政治思想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百姓是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根本。这一思想从政治上强调了人民的支持与参与对国家政权存在和稳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提高至国家繁荣安定的高度,其价值内涵强调人民的互助

16、与团结,关注整体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礼记礼运也曾提及圣人之所为当“知情”“辟义”“明利”“达患”,从知民、亲民、爱民、惠民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情怀。随着历史发展,民本思想也不断被后世加以补充、发展、完善并系统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备内在契合性。从社会政治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推进社会变革,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尚书“民惟邦本”的论述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民本思想理念,诸如先秦儒学中“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政治思想,后

17、世延伸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为君之道,在执政理念上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值得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理念作为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其无法超脱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的框架。在此条件下,人民成为手段而非目的,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本质不同。从情感价值看,传统民本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和丰富的情感态度,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内容的发展,人本思想与人文情怀始终贯穿其中,亦有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礼教的同时,并未抛弃儒家文化中

18、的民本思想内核,弘扬“天下为主,君为客”,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文化基因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仰,迅速融入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队伍。二者内在的共鸣和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实第 2 期刘遵峰 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95 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和磅礴力量。二者在人文情怀上的契合推动了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强”等立场观点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华传统“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在人文情怀上的契合性,

19、也反映了二者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尊严,主张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解放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作用,注重治理的公正,追求社会的和谐。虽然二者在制度背景、思想体系、实现方式、具体实践上都有所不同,但二者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理念精神却彼此相通,这使得二者在人文情怀层面得以契合。三、实践精神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知行合一”思想观念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从认识论视角来看,实践具备基础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最终又将归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将实践

20、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方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从社会科学视角提供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通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斗争,开辟人类自由解放的发展道路,推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知行合一”思想观念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而在此之前,先秦儒家就已有过有关实践即“行”的论述,如论语曾提及君子需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将实际行动作为人品评判的重要尺度;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强调实践之“行”是治学的最佳途径和归宿;到后期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推至新的高度,提出“格物致知”的思想论断,将实

21、践纳入为学范畴;后又有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论断,皆是对“知行合一”思想观念的阐释、延续、补充及演变,使“知行合一”得以贯穿中国古典哲学体系,成为中国古典哲学实践论和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实践精神上的内在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对“行”即实践的作用加以重视,并将其提升至精神范畴。在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规律中,马克思将实践视为基础性、决定性的力量,而王阳明“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等思想观念的提出,将知行范畴中的“知”解释为“良知”,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目标,直接否认了程朱理

22、学中“先知后行”的理念,从“先知后行”到“知行合一”,反映的是“行”这一思想地位的提升。相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并未超越儒家传统道德约束框架,且并未明确划分“行”与“知”的界限,但二者在实践层面存在精神气质的契合,使得“第二个结合”得以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知、信、行统一”的成功经验,在传承“知行合一”思想观念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同时,增加了“信”的内容,不仅是对认识与实践过程的丰富,也是在“第二个结合”下的理论创新,成功贯彻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等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实现实践精神层面的契合,

23、源于二者“立足实际”出发点的一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和抽象意识形态的局限,作为一种全面的世界观,真正植根于具体实际,其原理与思想也在具体实际中不断得到核验与完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抽象思想的关键,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适应和发展,从而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发展事业。对实践的重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经济领域历代农书的编撰补充还是军事领域各种兵书的方法论阐释,无论是科技领域四大发明的诞生还是药用领域医法医用的发展传承,都立足现实情况,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契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极具实用性,实践检验与淬炼下的中国文化得以绵延至今

24、。“立足实际”出发点的一致性使得实践精神得以进一步在中国大地弘扬,新时代“第二个结合”将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促进伟大复兴宏伟梦想的进一步实现。四、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思想营养和生存土壤,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来,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自古以来历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9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相吻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具有社会政治与情感价值方面的内在契合性;而在实践层面,

2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有着精神气质上的契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历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努力实现人民幸福、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宏伟目标。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2 江泽 民.江 泽 民 文 选:第 三 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6:293.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

26、版社,2007.4 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5 墨子兼爱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张家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2.9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0 姚瑞.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20(4):31-33.11 马克 思,恩 格 斯.共 产 党 宣 言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14:51.12 高华平,王

27、齐洲,张三夕.韩非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7.1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87.14 陈戍国.四书五经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15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6 张伟成.马克思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17 刘德厚.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7-14.18 李庚香.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J.领导科学,2021(19):5-22.19 郭彦森,王旭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28、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J.中州学刊,2023(7):23-30.20 唐海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伦理共性论析J.齐鲁学刊,2023(5):72-81.21 樊志辉,马文惠.“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融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向度J.理论探讨,2023(5):96-104.22 郑林,章荣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23(3):43-49.Intrinsic Compatibility of Combining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 the Excell

29、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U Zunfeng,NING Jianhong,MA Xinmeng(School of Marxism,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again emphasized“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

30、lity and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repeatedly proved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an integrate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 reason why the two can fit each other and jointl

31、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ir internal compatibility.Ideal concepts,humanistic sentiments,and the spirit of practice are able to rub out a brilliant flower of truth,can better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can more accurately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can help us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build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Key words: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ner compatibility责任编辑 董兴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