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2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教学要求
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熟悉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和用药监护。
学习重点
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
2.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和用药护理。
3.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
教学难点
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2.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和用药护理。
重点、难点解析
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1)根据对增殖周期细胞的作用分类。
①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作用于S期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等;主要作用于M期的药物:如长春碱、长春新碱等。
②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该类药物对增殖细胞群中各期细胞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烷化剂和抗肿瘤抗生素。有的还可杀灭非增殖细胞群。
(2)根据抗肿瘤药的作用环节分类。
①影响核酸合成药 如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等。
②影响DNA结构与功能药 如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等。
③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药物 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等。
④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药 如长春碱、长春新碱等。
⑤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 如雄激素、雌激素等。
2.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包括胃肠道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脱发、肝损害、肾毒性和膀胱毒性、心肌毒性、抑制免疫功能、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肺损害、神经毒性和耳毒性等。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1课时。
教学大纲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概述
一、细胞增殖周期及药物作用环节
1.增殖期细胞
2.非增殖期细胞
3.无增殖力细胞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1.根据对增殖周期细胞的作用分类
2.根据抗肿瘤药的作用环节分类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
1.胃肠道反应
2.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3.脱发
4.肝损害
5.肾毒性和膀胱毒性
6.心肌毒性
7.抑制免疫功能
8.致癌、致畸、致突变
9.肺损害
10.神经毒性和耳毒性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影响核酸合成药
1.甲氨蝶呤
2.巯嘌呤
3.氟尿嘧啶
4.羟基脲
5.阿糖胞苷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药
1.环磷酰胺
2.噻替派
3.白消安
4.丝裂霉素
5.博莱霉素
6.柔红霉素
7.顺铂
8.卡铂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药物
1.放线菌素D
2.多柔比星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药
1.长春碱类
2.紫杉醇
3.高三尖衫酯碱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
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2.雌激素类
3.雄激素类
4.他莫昔芬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
1.序贯给药法
2.大剂量间歇疗法
3.联合用药
4.降低药物毒性
主要概念
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