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火车站建筑设计xxxxxxxxxx序号xxxx摘要 随着人们美学观念和使用要求的变化,火车站建筑在设计上已经逐渐形成体现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大空间为主,突出技术特点、设计概念不拘一格、空间造型丰富多彩的趋势,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武昌新改造的火车站以及新建的长沙火车站,说明目前的火车站设计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发展。关键词 火车站设计 空间 设计模式 发展趋势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eople aesthetic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use of change, the station building on the desig
2、n has gradually formed reflect local c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o large space igiven priority to, outstanding technical features design concept, not rich and colorful trend space model,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WuChangXin train stations and new changsha rai
3、lway station, explain the current railway station design a series of new trends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railway station design space design pattern development trend火车站,作为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城市的第一个大型建筑物,作为一个城市的“门厅”,在中等城市中,火车站建筑几乎是城市中最高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主导城市空间发展。因此,中型火车站的设计应受到相应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火车站建筑受到航空港等建筑类型的影响,
4、已经逐渐形成以大空间为主,突出技术特点、设计概念不拘一格、空间造型丰富多彩的趋势,但基本原则为开敞通透、造型流畅。建筑造型多为对称形式,竖向两层高;空间结构较为简单,强调开放、通透的空间效果;设计风格具有现代、高技的造型特征等。一 同城市文化相联系 图1 新改造的武昌火车站图片来源(自拍)中等城市的火车站作为城市中高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通常是引导中等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其站址通常位于距市中心较远的区域,从城市尺度、城市空间的位置、城市积聚效益的空间形态等方面来看,它不仅是体现城市形象、表达城市文化的重要节点,也能带动其周围地段的发展,与之共同形成城市结构新的中心。因此,加强火车站建筑及环境
5、特征是传承城市文脉、创造城市特色的有效途径。例如,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武昌又是武汉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区,楚文化特征愈发明显。建筑历史与城市历史的双重结合使武昌站定位于楚文化建筑风格是顺理成章。改建的武昌新火车站(见图1),整个车站造型和“楚王宫”相似,就是宛如一个巨大的编钟坐落于这个楚文化浓郁的广场。车站的基调为银灰色,外墙镶嵌着“编钟”,更有荆楚古文化特色。在候车厅内,还有巨幅荆楚特色的石雕,等等。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挖掘楚文化的内涵,将现代建筑技术、功能空间、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脉巧妙地结合一体,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品味。再如
6、,具有山水洲城的地域环境特色的长沙。新长沙火车站(见图2)这一标志性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合。“山与水的交响”这一主题思想成为建筑形式的出发点。无论在室内大厅还是室外广场,这一形象特征都得以充分体现,形成新长沙火车站区别于国内其他火车站的独特气质,凸现地域特色。图2 新长沙火车站鸟瞰图图片来源二 交通建筑的特质空间2.1便捷的功能流线流线是车站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车站内外的车流、人流及特殊流线的组织安排。中型站的流线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流线。线侧式中站房大都采用“上进下出”的客流组织模式,一层候车厅与基本站台相连,旅客直接进站,二层候车室通过进站天桥与二、三站台联系。基本站
7、台通过楼梯下至出站连廊,二、三站台通过出站地道与地下出站厅联系,旅客进出站流线简单便捷。在站前广场设置高架环形车道,旅客乘车可直接到达候车厅入口。前广场的出租车接客点和社会车辆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出口直接相连,使旅客方便快捷地乘车离开。公交车站靠近站前步行广场设置,减少了旅客步行距离,避免了乘客对车道的穿行。作为联系候车室及其他旅客服务设施的交通枢纽,广厅通常两层通高的既是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也成为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厅。广厅内设自动扶梯二部、楼梯二部与二层候车室连通,母婴候车室、软席候车室以及贵宾候车室亦分别设置了楼梯、垂直电梯与二层候车室相连,便捷高效。2.2 站房室内大空间 现代铁路客站候乘
8、空间的发展方向是以人为本,创造开放灵活的室内布局、高大通透的视觉大空间、舒适怡人 图3 大门内部侧面(自拍) 的候车环境,并以此充分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空间特质。在空间处理上通常将候车部分与院落结合,创造丰富、灵活的空间,给旅客亲切、放松的空间感受。例如,武昌站候车厅内(见图3、4)南通站的整个空间序列以广厅及候车厅为中心,两侧依次对称布置其余功能空间。其内部的广大的空间给旅客很大的视觉冲击,让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建筑带给人们的震撼 图4 武昌火车站内部(自拍)2.3 无站台柱雨棚空间 中型站的站台数量较少,采用无站台柱雨棚后可以通过两侧采光,形成纯净简单的空间感。站台上除了上下天桥地道的楼梯外
9、没有一根柱子,可以最大限度给站台上的旅客留下活动空间,给站台带来宽敞、通透的视觉美感。由于近年来铁路客站强调“通过性”与“等候性”相结合,使站台空间的重要性得到提高,雨棚造型一般与站房屋顶形态统一或协调,从建筑材料到建筑结构,都具有统一的构成逻辑。 图5 武昌火车站雨棚 (自拍) 从站房高大宽敞的候车空间到雨棚通透开阔的站台空间,旅客能够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例如,新改造的武昌火车站(见图5),旅客从候车厅到站台登车途中,没有丝毫遮挡,现在,站台无柱风雨棚已全部建成,旅客上下车可避免风吹雨淋之苦。据了解,无柱风雨棚长486米、宽123米,外形为波浪形,以体现武汉的“江城”特色。
10、三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火车站作为大跨度建筑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它与科技紧密结合,并以此反映时代性。现代中型火车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和大型、特大型站一样,逐渐出现了以新技术新材料表现其现代性和高技特征的倾向。在新建的长沙火车站的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中,采用了CFD模拟技术,CFD模拟技术是一种分析高大空间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有效技术,可以用来辅助室内气流组织的设计,了解建筑空间的温度、风速分布情况,有效解决了车站空调气流组织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优化措施。这种先进的技术对于建造这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提供了很好的设计依据。再如其站台钢雨篷采用了树状结构的刚架体系,不仅满足了建筑造型的需要,而且
11、通过对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的分析设计,结果表明: 树状柱和其上支承的钢梁共同组成整体受力体系,有着更大的承载能力和较强的刚度。这些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不仅改良了火车站的空间感受,让人们在这种公共建筑中能够体会到新的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四 站前广场新特点及发展趋势交通功能应该是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第一位功能。我国的火车站站前广场除了在承担交通集散功能以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和对外窗口,对形象的要求较高。在功能定位复杂的前提下,广场自然空间就要有所增大。大多旧模式的火车站站前广场并不是一个亲和力很强的场所。传统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往往只注重交通集散的要求,对广场的环境设计及空间景观序列关注不
12、够。广场与周边建筑缺乏相互的对话关系,广场空间的硬质地面显得太大,环境效益低。近年来,国内不少中小城市建设的发展从扩容逐步走向重视提高城市品质、文化及特色,这些变化使旧站前广场在生态环境、形象和文化特色上都不能满足当今城市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向现代化、多功能的交通枢纽发展。营造良好的站前环境是一个新的趋势,大力改善周边环境是新一轮车站建设最为注重的亮点。上海南站(见图6)作为21世纪该市陆上交通枢纽,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环境优美”的指导思想,凸显了“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的设计理念,在流线组织、建筑形象、环境设计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上做了积
13、极的尝试。集一流交通、一流生态、一流购物、一流休闲旅游、一流居住、一流海派文化为一体,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多品味的人文环境。整体开发轨道、车站、广场和周边地区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图6 上海南站 图片来源 南京南站(见图7)站前广场设计成地下、地面、高架多层面结合的立体广场。地面广场中部为步行区,两侧为车行区。采用高架车道和广场,减轻地面交通压力。设置地下空间,用于与城市动态交通的衔接与转换,及与停车设施的联系。站前广场与玄武湖环湖路连为一体,使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走到湖旁观赏、休憩。站前广场作为交通节点的角色在此非常自然地过渡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旅客在出站后即可感受到南京浓郁的山水古城风貌。 图7 南京南站 图片来源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火车站交通建筑在设计上更强调其地域性特征以及生态节能要求,而设计中的一体化空间组合、特质大空间等模式具有灵活的应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范式,从而得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网站:http:/www.china-2 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华中建筑,2004(1):32-35.3 盛晖铁路旅客车站现代化的设计探讨浅谈两个建筑实例的创作构思建筑学报,2002(4):4 刘志军等铁路建筑设计指南北京:铁道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