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158119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儿童都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必须处在发展计划的最中心位置,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和精力都将会决定世界上的农村、城市和国家的将来。 我国卫生部在《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出:“要开展重点人群的干预,……应高度重视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使学生心理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的处理。目前,从我院心理门诊量看,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数量逐年上升,并来就诊时已经到很重的程度。近几年来,特别是儿童自闭症病人数每年剧增,在这些患儿中,有55.2%自闭症儿童存在发育性共济失调,并伴有多动、抽动、品行、焦虑、情感障碍、抑郁等共患病。下面就儿童常见的主要心理障碍,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儿童心理常见病的主要分类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主要特征:冲动、多动和维持注意的能力减低 (学龄前期儿童) l 过分的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 l 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 l 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6—12岁儿童) * 不安静/好动 * 注意力难于集中 * 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力差 * 和同学搞不好关系 * 学习成绩不佳 * 品行问题 (青少年) l 主观感到自己注意力集中困难 l 学子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 l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和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 易发人群 (按着严重性主次顺序) * 婴幼儿和学龄前出现活动水平增加 l 幼儿时期家长的批评/强制性行为 l ADHD家族史 l 母孕期吸烟、饮酒、体质差 l 母孕期并发症多(尤其是早产和/或与颅内出血有关的低体重) l 单亲家庭,同时文化水平低(提示家长可能存在ADHD症状) l 婴儿期身体素质差,运动、言语发育迟缓。 治疗:药物联合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盐酸哌甲酯缓释片 专注达 托莫西丁 择思达 行为治疗 * 环境策略——结构化教学 —安静 —秩序 —个性化 * 方法 —唱、逗、藏、抢 —模仿 —积累——泛化 婴幼儿注意力的训练 *乳儿期 —慢动作 —近距离 —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讲诉正确的名称 *学步儿期 —拼图、下棋 —听故事提前提问 —传口信 —听和看配音图片 —尝试一些专门的训练游戏:带帽/合作画 *幼儿期(2—3岁) —传悄悄话 —接数游戏 儿童注意力训练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多米诺骨牌 —数字条 —找数字 —数衣架(形象辨别训练) —让儿童在多种动物的画片中找出与动物数量相应的的数字 —名称—拍手(快速反应训练法) —指五官 —抛球数数 —捡火柴(延时训练法) —搭积木 —记卡片 —回忆衣服颜色 —记电话号码、生日 —记忆游戏 —宝宝画册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找不同训练法 —找相同训练法 —合成训练法 —模仿记忆 第三阶段:记忆力增强训练 —信息减少训练 —信息增加训练 —信息増失训练法 —动作训练法 —连续命令训练法 —广度训练法 —数字记忆 —实物记忆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阶段 —对偶训练法 —顺序训练法 —插入训练法 —数字训练法 —频度训练法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法 —找规律训练法 —找关系训练法 —找同类训练法 —创造能力训练法 —逻辑推理训练法 2、儿童孤独症 主要行为特征: * 极端的孤独,缺乏和别人情感上的交流 * 对环境和事物有要求统一性的强烈愿望 * 对某些物品有特殊的偏好,且以极好的精细动作操作 * 没有语言,或者虽有语言似乎不是用来人际沟通 * 孤独的才能,呈沉思外貌,并有良好的认知潜能,有语言者常表现极佳的背诵记忆力,而未具语言者则以良好的操作测验表现其才能 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症状: * 社会互动障碍 * 语言沟通障碍 * 反复同一性行为和局限的兴趣 孤独症临床症状: 1、 社会互动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 非语言沟通障碍 * 语言发育迟缓或不发育 * 语言内容、形式的异常 * 游戏功能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 3、 兴趣狭窄 * 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性和仪式性强迫性行为 * 日常生活习惯不愿改变 * 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 4、感觉和动作障碍 * 对一些特殊声音和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对汽笛声、吸尘器声、狗犬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敏感,常会引起惊恐何烦燥不安。 * 感觉麻木和敏感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 * 常常坐不住,动个不停 5、智能和认知障碍 有的患儿处于中度和重度智能不足 6、 其他症状 * 情感平淡,或与环境不相称的过分或不恰当的情感。出现无理由的哭闹、难过,通过安慰才能平息,也有的无故咯咯笑 * 对汽车、高楼和有毛的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 * 常常出现旋转却不头晕现象,自伤行为多见 * 各种共患病也会出现 孤独症的共患病 * 90%孤独症患儿至少有一种精神共患病 * 76.6的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患病 * 76.6的患儿至少存在一种焦虑障碍 * 75%的患儿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 63%的患儿至少有一种破坏性行为障碍 * 常见的精神共患病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60%0,sp(53.3%), 对立违抗性障碍(30%),强迫障碍(20%) 孤独症的治疗: * 孤独症不患有共病的要根据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等作出准确的评估,作出可行性计划,进行康复治疗 * 对患有共病的患儿,药物和康复治疗 3、 抽动障碍 主要特点: 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的神经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生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抽动障碍病程不一,可呈短暂性和慢性的,甚至持续终身。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运动为首发症状,而后向颈、肩、肢体、躯干发展,上由单一发展到复杂。 抽动障碍按临床特征和病程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短暂性抽动障碍; 2、 慢性运动或发声障碍; 3、 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三种类型,不是绝对地划分,一般认为三种类型可有连续性。短暂性抽动障碍可能随着病程的发展成为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这种综合症中约半数病儿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性抽动或简单发声性抽动。 *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暂时性性抽动障碍,是儿童早期一种最常见的抽动障碍类型。临床表现:突出的、重复的、刻板的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大多数表现为简单性运动,少数表现为单纯的发声抽动。病程持续不超过一年。 病因:本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集聚性,病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 起始往往由于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的眨眼;或因上呼吸感染而出现吸鼻、面部抽动;当局不病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 3、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因家庭生活事件如父母不和、父母离婚、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4、器质性因素 围生期损害,如产伤、窒息等因素可能于本症有关。 5、药物性因素 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 临床表现 短暂性抽动障碍首发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较为局限。简单性运动抽动都局限某一组肌肉,一般以眼、面肌抽动为多见,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波动或部位转移,可项经部或上下肢发展,常见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皱额、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动作。少数可出现简单发生性抽动,如发生类似呼噜声、犬吠声、吸气声、清嗓声或咳嗽等声音。抽动的频率和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常常表现为此起彼伏。大多数病儿日常学习和适应环境无明显的影响,甚至有些病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抽动症状或者已经将症状合理化。 治疗和预后 本症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自行好转。可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提示我们什么样的短暂性抽动障碍将来会缓解,什么样的短暂性抽动障碍会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一般来说,对于抽动症状程度比较轻、干扰损害少者无需治疗。重视寻找可能相关的躯体因素或心理因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 对病儿,一方面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和其它过重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帮助病儿理解和接受症状,减轻由于疾病而带来的的羞怯和不安; * 对于家长,同样要理解和接受症状,同时,要避免过度关注而强化症状的现象。 * 抽动症状十分频繁或抽动形式越来越复杂多变者可给与药物治疗。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慢性运动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和发声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以运动抽动为多见。慢性运动和发声抽动障碍以病程长,症状往往持久,刻板不变为特点。病程至少持续一年以上,有的病人甚至可持续终身。这种类型多见于成人,但常发生于儿童少年期。 发声与多种运动障碍 特点: 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或骂人的话。这样的病儿还常伴有模仿动作、模仿语言、重复语言、强迫、攻击、情绪障碍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或猥 行为,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认知功能,甚至迁延致残。 临床表现 1、 运动 * 简单性运动抽动 表现为迅速、突然、反复、无意义的运动抽动 * 复杂性运动抽动 发作缓慢,可表现为似有什么目的。包括猥 行为和模仿行为 2、 发声 * 简单发声抽动 快而无意义的声音,反复发声。 * 复杂发声抽动 言语似有意义,发生如词句,如重复言语、猥 言语、模仿言语。 3、 行为和发育 ADHD 、 OCD、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各种学习能力障碍。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的药物治疗。一般有两大类药物控制抽动症状治疗。一类是 典型的和非典型的精神抑制类药物用于轻度抽动的治疗,另一类是典型的或非典型的精神抑制类药物用于严重抽动障碍的治疗。第一类药物包括可乐定、胍法辛、巴绿芬?、和抗痫药;第二类药物中典型的精神抑制类药物有佛哌啶醇、匹莫齐特、佛奋乃近、舒必利、泰必利等;非典型非典型精神抑制药物有:利培酮、奥 平、阿立哌唑、奎的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