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5.3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学习目标
1、梳理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识别神经元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简述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并能够进行比较。
3、知道高等动物反射的现象;识别反射弧的结构。
4、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5、脑的结构;知道大脑皮质上的各个功能区。
6、能够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说出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7、通过观察脊髓反射实验,经历探索反射活动的过程。
8、感悟各种生命活动以及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
二、知识框架
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组成(关系图)
反射弧的结构
神经冲动传导 冲动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
比较
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冲动传导的形式和特点
突触的结构
突触传递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方向和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脊髓反射现象的观察)
脑的结构(大脑皮层上的功能区)
比较
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比较
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三、知识清单
1、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 ,由 树突 、 细胞体 、 轴突 组成。
其功能是 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导冲动 。
(请在图中①标出这三部分的结构名称、
②写出相应的功能
③标出神经元中冲动传导的方向。)
地方太窄,详见课件
(2)神经系统的组成(关系图)
神经
(脑神经、脊神经)
+(髓鞘 )
(轴突)
(脑和脊髓中)
神经系统
长
(神经纤维)
(树突)
(白质)
脑、脊髓
神经元
(密集地分布于脑和脊髓)
(灰质)
细胞体
2、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元内)
▲ 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
① 静息电位:是 静息 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 两侧 之间的电位差。
其电位特征是 内负外正 。
②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受到 刺激 时, 大量Na+内流 ,引起的局部、快速、短暂的电位反转 。其电位特征是 内正外负 。
③ 兴奋后的恢复:兴奋后,为能反复发生动作电位,需要膜电位恢复为 静息(内负外正) 状态。
▲说明:ⅰ冲动在神经元上是以 生物电(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ⅱ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特点:
a.方向: 双向 (体外或测试)。
而在活体内,一般是沿 树突 到 轴突 传导。
b.神经纤维之间互不干扰。因为神经纤维一般都有 髓鞘 ,起绝缘作用。
(2)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
▲神经元之间冲动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突触 。
①突触结构(填写右图)
突触数量远多于神经元数量。 通过突触,一个神经元可
影响多个神经元(因为轴突末梢有很多分枝),一个神经
元也可接受多个神经元的信息。以此形成网络。
②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① 突触前神经元冲动→突触前膜
② 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
③ 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④ 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冲动传至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被酶催化降解而失活,作用终止。
▲说明:ⅰ突触传递中,冲动的传递是由 电 信号转变为 化学 信号,继而再形成 电 信号的过程。
ⅱ突触传递的特点:
a.方向: 单向 。
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 前膜 释放并与 后膜 上的受体结合。
b.突触延搁。因为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因此,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完成反射时间越 长 。
神经冲动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冲动传导
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传导形式
生物电
(局部电流)
神经递质
信号变化
电信号
(电位反转)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性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较快
较慢
3、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①概念: 动物体 通过 神经系统 对 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 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③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4、脊髓的调节功能
(1)实验5.1 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
■实验对象:研究脊髓的功能应排除 脑对脊髓 的控制,使用 脊蛙 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观察
a.操作1:右后肢中趾尖浸入蒸馏水中,现象是 无反应 。
操作2:右后肢中趾尖浸入0.5%HCl,现象是 出现屈腿反射 。
操作3:将沾有0.5%HCl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现象是 出现搔扒反射 。
现象与分析:
其中曲腿反射的大致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处理信息后将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控制肌肉收缩,完成反射。
b.操作4:环切、剥净右后肢中趾的皮肤。
①酸刺激去皮的长趾,现象是 无反应 。
②酸刺激伤口以上的皮肤,现象是出现曲腿反射。
操作5:①将左后肢中趾尖浸入0.5%HCl,重复曲腿反射实验。
②破坏脊髓,重复①,现象是 无反应 。
操作6:破坏脊髓,重复操作3,现象是 无反应。
现象与分析:
在b部分的实验中,反射弧破坏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
先破坏感受器,再破坏神经中枢。因为前面的操作不能影响后面的步骤。
■思考和讨论:
①验证脊蛙具有反射功能的步骤是哪些?(步骤编号)1,2,3
②证明感受器对屈腿反射不可或缺的主要步骤。(步骤编号)2,4
③证明脊髓是神经中枢的主要步骤。(步骤编号) 5,3,6
④课本P10“分析和讨论”1、2。
⑤本实验的结论?
1.脊髓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不需要脑的协助。
2.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是反射弧不可缺少的部分。
(2)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外周是_白质_,由_神经纤维__组成,功能是_在脊髓内以及脊髓和脑之间传导冲动。
脊髓
中央是灰质,是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含许多低级的中枢,功能是完成基本的反射。
5、脑的调节功能
(1)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__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__组成。
其中_大脑最发达,大脑半球覆盖着一层灰质,称为_大脑皮质_。
(2)辨认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
(3)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
非条件 反射:动物生来就有,即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ⅰ动物出生后,在 生活过程 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ⅱ其建立的基本条件是 无关 刺激与 非条件 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一过程也称之为 强化 。
ⅲ条件反射建立后无关刺激转化为 条件 刺激。
ⅳ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给予相关的非条件刺激,则条件反射会
逐渐减弱至消退 。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先天性
后天性
反射中枢
大脑皮质以下
大脑皮质
级别
低级
高级
神经联系
不会消退
会消退
联系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实例
婴儿吮奶、眨眼反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说明:与其它高等动物相比,人类特有的是对 语言、文字 建立条件反射,试分析其意义?略
6、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概念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是指人体内,支配 内脏和腺体 活动的神经,受 脑 控制,
但不受 意志 支配,包括两 交感神经 和 副交感神经 两部分。
(2)作用及作用特点
①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共同 的内脏器官,但作用是互相 拮抗 的。
② 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 占优势,使心跳呼吸 减慢 、
代谢 降低 、胃肠 蠕动加快 等;
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 交感神经 占优势,引起心跳 加快 、
血压 升高 、血糖 上升 、胃肠蠕动
减慢 等变化——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
③ 长期精神紧张、精神抑郁、生活无规律、过度疲劳等,会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 失调 ,影响 内脏的生理活动 。
四、学习反馈
基础练习:练习册第2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