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154630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澶渊之盟一、导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已达八百多年。讲述的是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抗击北方辽朝侵扰中原的事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二、新课(方法指导: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宋辽关系大事记。)(一)历史背景 1契丹建国及占据燕云十六州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36年从石敬瑭夺取了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即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唐时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对这种做法,他的亲信部下都不认可,认为:称臣可矣,但认干爹这事太过分了;给钱行,但给幽云十六州太不明智,会

2、后患无穷。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因为这位“儿皇帝”当时45岁,可他认的“父亲”耶律德光,才34岁,比他小了11岁。二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太特殊了,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十六州连绵分布在长城两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河北平原腹地。在古代战争中,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而紧挨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如今,这十六州划归契丹,就像打开了中原地区的北大门,契丹骑兵随时可以长驱直入,以此为基地南下掠夺。2宋辽初战北宋建立后,一直想改变这种状态,力求夺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于979年、980年、986年三次出师伐辽,先后败于高粱河、瓦桥关、岐沟关。

3、尤其是986年,北宋30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辽也调集各路重兵反击。此战中,民间传说中的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历史上著名北宋名将杨业战死,宋军惨败,从这以后宋朝不再主动对辽的进攻,开始被动防御。而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故事则广为流传,不仅受到中原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辽朝人民的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战死的地方建庙祭祀。大诗人苏辙也给予杨业很高的评价: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二)主要过程1澶州之战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辽国皇帝辽圣宗与萧太后等率20万契丹精兵倾巢南犯,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黄河北岸。紧急军情报进皇宫,宋真宗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询问对策。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金陵;有大臣主张

4、皇帝暂避成都。只有新上任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为今之计,只有御驾亲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缩,人心瓦解,根基一动,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闻言,精神振奋:“朕当亲征决胜!”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御驾亲征,从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迎击辽军。当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时,遥望北岸的辽军营帐连绵不断,军容盛大,心生怯意,就不想再往北走了。寇准大声道:“陛下不过河,则人心不安,这不是取胜之道啊。”并示意殿前都指挥使继续前进。当皇帝的御盖在城楼出现,大宋的黄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之时,北宋将士欢声雷动,辽兵则心生怯意。这在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和东都事略寇准传都有记载:“帝遂渡河御北门城

5、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军民欢呼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不能成列。”两军在澶州北城下激战数十日,辽军主帅被射死,士气大挫。2澶渊之盟在这种情况下,辽军提出议和。宋真宗无心恋战,终于在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达成和议,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三)评价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如宋神宗就认为“澶渊之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反而给辽国十几万岁币,加重百姓负担,深以为耻。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以下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岁币 “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

6、,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中国历史宋史“澶渊之盟”使宋辽都赢得长达116年的和平,此后,宋、辽两国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友好往来从朝廷到民间都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从公元1005年到1121年这116年之间,两国仅遣使庆贺生辰就达275次。三、小结总体来说澶渊之盟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华民族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养生,安度和平岁月,同时两国各自从事内部建设,学术、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大放异彩。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岳飞抗

7、金一、导入杭州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始建于1221年(南宋嘉定十四年) ,是历代纪念抗金将领岳飞的场所。严格地说,这里不应算是一个景点,因为到这里更为了表达一种怀念和敬仰。二、新课(一)背景1北宋灭亡(1127年)1115年,金政权建立以后,联合北宋反抗辽的统治。在金反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懦弱无能,于是大军南进,兵分两路攻打北宋。宋徽宗惶恐之下,传位给太子赵恒,即宋钦宗,改国号为建康。靖康元年正月,也就是1126年,金军围攻开封,宋钦宗求和,金军退兵。同年11月,金军再帅东西两路并攻开封城,开封失陷,第二年,1127年,金军俘获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数千人北上燕京,北宋灭亡。因为这事发生在

8、靖康年间,所以史称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北宋灭亡的同年,开封旧臣拥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史称南宋。南宋建立后即南迁扬州,在金军进攻下又南逃杭州,又下海南逃。金军在南下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朝北盟汇编有详细的记载:虏骑所至,维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掳妇人,焚毁舍屋产业。首都陷落,二帝被俘,皇室仓皇南逃,给宋朝百姓心理上造成了深重的创伤。面对北方被金军占领的大片领土和金军的恶行。南宋初期涌现了很多抗金英雄,其中以岳飞最为著名。(二)基本过程1郾城大捷(1140年)岳飞出身于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北宋末年从军,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

9、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其中以1140年的是郾城大捷最为著名。1140年,金军废除对宋和议,再次南下,威胁临安。岳飞调兵遣将,不但解救了危机局势,还挥师北上,对金军主将完颜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六面包围。当金将完颜兀术听说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时,用精锐骑兵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七月初八日,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术用“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以“拐子马”,发起了强大攻势。岳飞令其子岳云率骑兵迎战,往来冲杀,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与之进行肉搏战,从下午直战到天黑,终于将金军打败。岳家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直达朱仙镇,距东京开封仅22.5公里。

10、面对如此战绩,岳飞兴奋地与众将领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金军在与岳家军的战斗中多次失利,失去了优势。以致金军统帅兀术自叹曰: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屡见挫衄。并发出“文字呈现: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哀叹。为什么岳飞能在抗金过程中取得如此的胜利呢?阅读以下材料:康王(赵构)即位,飞上书数千言, “臣愿陛下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兀术(金军将领)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金人闻飞至,又遁(逃跑)。军号(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掳)掠。”卒(士兵)有疾,躬(亲自)为调药;凡有颁犒(赏赐),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整理自宋史这些材料说明岳飞抗金意志坚定,带兵纪律严明,军队作

11、战勇敢,这才有战场上的超强战斗力。2风波冤案(1142年)岳飞抗金斗争,遭到了宋高宗、秦桧等投降派严重阻挠。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并诬陷岳飞谋反,将岳飞父子投入狱中。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3绍兴议和(1142年)在岳飞被解职的同一年,南宋与金在绍兴议和。主要内容包括: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议和,对北宋来说虽然带有屈辱投降的含义,但给两国都换来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广大百姓能够安心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交融。比如说,北方人口获得了较快

12、的增长,女真人仿照汉人政治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汉族的女子也仿效女真女子穿起了窄袖合体的服饰。三、小结岳王庙不止杭州有,还有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人们感念岳飞尽忠报国民族气节,也是对秦桧之流屈辱投降的痛恨。虽然今天看来,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但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他的救国的功绩将永驻。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无论胜负,最终的结果都以议和告终,宋政权被迫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一个软弱的政府怎么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呢?两宋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今天就来解决这一疑问。二、新课(一)江南的

13、开发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早期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北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把当时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分为9等,其中1-6等都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时期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史记中对于当时南北方有这样的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说明这一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南方。但这种状态从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改变了,北方经济不断衰退,南方经济也就是长江中下游经济不断发展,且于两宋时期最终超过了北方。(二)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1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肯定和自然条件有关。南方

14、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丰富的水、热资源利于农作物生长。在相同人力和技术条件下,南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但由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人口集中,因此这里也成为经济中心。但随着人口的南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北方人口南迁中国历史上由北方向南方曾出现三次人口大迁徙,如下表所示: 时期西晋唐朝宋朝原因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数量100万100万500万从表格内容可知,为了躲避战乱,人口大量迁徙,主要的方向是由北向南,迁徙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南方人口最终超过了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生产经验、多样的作物种子和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些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比如西晋永嘉之乱,再加上北方

15、少数民族入侵黄河流域,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加。东晋政府的妥善安置,加上百姓的辛勤劳作,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南方一年的粮食丰收了,则几个郡县的老百姓都不会挨饿了。这说明此时南方的经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还有了很大的富裕。这和秦汉时期相比南方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北宋时期,由于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最终超过了南方。3政府的支持那么,面对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南方的政府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阅读以下材料: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

16、郡给之。宋史 从中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态度,非常重视农业,不但对农民减免租税,还免费发给农民各种谷物种子。耕织图是宋朝统治者为了帮助农民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所画。耕图描述了水稻种植21个步骤,织图描述了纺织行业24个步骤。每个步骤为一幅画,旁边配以五言诗一首,向农户宣传农耕和丝织的基本知识。政府的鼓励政策再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三)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人口迅速增加最多时人口达到上亿;这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详细记载: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三个世纪中,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

17、1100年,人口达到一亿。人口的增加得益于粮食产量的增加。2粮食产量增加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长时间的日照,人们开始种植双季稻和三季稻,同时还引进了抗旱高产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这充分地说明了占城稻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高产、便宜,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的需要。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粮食产量的提升,这使得南方成为国家的粮仓。很多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苏湖熟,天下足” 。这说明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3手工业有很大发展以下表格反映了两宋时期南北方丝织业情况,它说明了宋代的纺织业从产量上南方超

18、过了北方。北宋政府赋税收入的绢帛已超过盛唐的三倍。地区绢紬(绸)丝棉(南方)两浙路67万匹10万多匹200万两(南方)江南东路38万匹6万多匹120万两(北方)京东东路28万匹3万多匹无记载(北方)京东西路20万匹2万多匹47万两宋代手工业的另一个佳品是瓷器。南宋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镇,这里出产的青白瓷驰名海外。4商业繁荣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很多农民开始大量种植商品性农产品,出现了如茶农、菜农、果农、蔗农等。同时两宋打破了唐朝以来的市坊制度,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商河图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图中不仅是店铺沿街而开,还出现

19、了只有晚间才发挥作用的灯箱。南宋时,杭州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也极为发达,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之称,南方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港口,广州、泉州、明州。所得税收用宋朝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动辄百万计”。三、小结两宋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南方经济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这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正所谓:国家经济,仰给江南。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宋朝手工业的繁盛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百工的说法,涉及金、木、石、竹、漆等各个行业。比如采矿业、冶炼业、铸钱业、制盐业、制茶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等等。到

20、了宋代,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兴盛的态势,以下就丛丝织业和制瓷业两方面初步了解。二、新课(一)高超的丝织技术1“丝国”的由来丝是是天然纤维中最长的一种,一根丝可达到1000米。丝织品柔软、光滑,深受大家喜爱。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人把我国丝绸看作无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那么我国丝织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关于养蚕缫丝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是伏羲氏发现了养蚕缫丝的秘密,一个是皇帝的元妃嫘祖教老百姓养蚕缫丝。2探秘蚕织图上一讲我们提到宋代楼璹的耕织

21、图,这是政府为了帮助老百姓掌握种植技术和丝织技术所画的。蚕织图是其织图的宋代摹本,一共有24个画面,描述了从养蚕到织帛的整个过程。第13幅,题目为燲茧。蚕吐丝做茧的时候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下旬, 大概是5、6月份,江南已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为了促进蚕加快吐丝,缩短做茧时间,同时保证蚕茧的干爽,就用火盆人工加温, 但又不能过于干燥,所以放水盆调节湿度。高脚灯台, 则表明这一时期是成茧的关键时期需要日夜精心管理。这种加温技术,在一些地区至今仍在使用。 第16幅画“盐茧瓮藏”则描述了保存蚕茧的科学方法。对于这一画面,楼璹有这样解释:盘中水晶盐,井上梧桐叶。陶器固封泥,窖茧过旬浃。意思是把蚕茧放在陶罐里,

22、撒上盐,然后敷上梧桐叶,用泥封住罐口。这一蓄茧技术, 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 “用盐杀茧,易缴而丝韧。”这样可使蚕丝明亮柔韧。称重的意义在于要保证蚕茧和盐的比例合适,一般是10斤蚕茧加入2两盐。 后边的8幅主要描绘了纺织过程, 包括纺织工具和技术,其中绝大部分后世虽有改进,但其原理是没有改变的。比如第22幅挽花中的提花机,各个部件至今都能标出名称。据史学家考证,这幅图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提花机图,反映了宋代时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工艺完善,设备先进,说明我国丝织技术至此已经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并没有大变化。3精细的行业分工宋代时丝织业的发展还表现为行业的分工。农村妇女养蚕缫丝,然后把蚕丝出

23、卖给专门的“织帛之家”,同时行业内部的也出现了分工,如挽综工、提花工、织工、染工、纺绎工等。这些又大大推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宋代丝织业规模巨大,尤其是官营丝织业,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 1083年仅成都锦院就有117间场房,154台织机,共用工人449人,每年用丝115000两,染料211000斤,生产锦1500匹。)同时民间的丝绸生产也空前发达,这两句诗“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 ” “竹窗轧轧,寒丝手拨,春风一夜,百花尽发。”就是民间纺织业繁荣的真实写照。4不断创新的丝织品种宋代丝织业的发达还表现为丝织品种不断创新。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其中锦和缂丝在宋代最

24、为突出。宋锦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两种经纱、三种颜色用三种斜纹方法织成,图案多采用小朵花、规矩纹。,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生动活泼。宋锦除用作服饰外,还作为书画的专用材料,深受书画家欢迎。 缂丝,又名刻丝,宋代时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是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的,一般有16道工序。日本人把它叫作“缀锦”。这种织法能织出无比精细的花纹,但相当费时。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一整天的工作,只能织出2厘米的长度,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北宋的缂丝织物“紫天鹿”,纹理细腻,颜色鲜艳。南宋时,著名的艺人专门仿织

25、画家的书画,织出的成品和原作一模一样。 (二)“瓷的时代”1四大名窑宋代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制瓷业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似雪、似银、造型生动。汝窑的青瓷似玉、类冰,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官窑的粉青胎薄釉厚、端庄大方、哥窑的开片、景德镇窑的影青。钧窑的窑变,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有的天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以上四大名窑为北宋的著名官窑,所产瓷器主要供应官府和宫廷。2哥窑的传说 兴起于龙泉的哥窑瓷器釉色表面形成自然的裂纹,被称作开片或冰裂纹。这是瓷器冷却过程中,釉面收缩不均匀的结果。这种纹路似裂不裂,大小不一,绝无一模一样,

26、整件瓷器光彩照人,古扑高雅。关于哥窑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浙江龙泉有姓章的哥俩儿,哥哥章生一要用人工的方法烧出“窑变”瓷器。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他的弟弟则从颜色入手,用梅树的叶子调成浆,给瓷坯上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哥两儿轰动朝野,他们的瓷窑列为官窑,被皇帝分别命名为哥窑和弟窑。3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里的烧瓷始于五代。到了宋代,昌南镇高超的制瓷技艺受到皇室青睐,宋真宗下旨将这里的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作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久而久之,便有了

27、“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 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乱,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为景德镇赢得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能工巧匠之精华的美誉,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人们形容青白瓷很容易想到玉,它既有玉的优雅之美,又有瓷的艺术特征。瓷器表面的浅浮雕,施以透明清幽的影青釉时,如玉的效果达到极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指用青白瓷制成的瓷枕。可见青白瓷自烧制之初就是仿玉器而做的。三、小结宋代值得一提的手工业成就还有很多,但每一类工艺的成就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专研,同学们今后都要走上不同的工

28、作岗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业精于勤的道理和精神。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四大发明一、导入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诠释和弘扬了大国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有之,今天就从大国工匠精神的角度回顾和反思四大发明。 二、新课(一)造纸术1. 世界上最早的纸在纸未发明之前,我国的书写工具主要为竹木简,笨重,不方便,据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奏折需要两个人抬进宫去,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但纸的发明改变这种状况。最早的纸出现于

29、西汉,这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要早170年左右。但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直到蔡伦造出质地优良的“蔡候纸”之后,纸真正用于书写。2蔡伦改进造纸术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15岁入宫为太监,曾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观察、接触生产实践。每有空闲,他就亲自到作坊进行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促进了冶铁、机械制造等方面工艺发展。这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在这个过程中,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这是比较丰富易得原料,

30、大幅度提高纸的产量。但树皮中所含的果胶、蛋白质很高,因此脱胶、制浆难度大。蔡伦等人尝试用草木灰取代水石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其实造纸技术环节复杂,绝非一人之功,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3造纸术的发展到了宋代,造纸术又有了新的进步。主要表现为造纸的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国;纸张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安徽宣城的“宣纸”、浙江嘉兴的田拳纸和成都的蜀笺等。纸张原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进步。宋朝开始以竹造纸,比西方早约1000年。制作技术上,造纸作坊普遍利用一种被称水碓的设备,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

31、纸的用途也更为广泛,北宋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中有纸谱卷,书中记载了宋人以纸张造衣服的方式,并说山中居民“常以纸为衣”。(二)印刷术1雕版印刷印刷术开始于隋唐的雕版印刷。这是中国最早的印刷形式,有2000余年的历史,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其工艺流程,从写样上板、刻版到刷印、装订等共有20余道工序。事实上,雕版印刷技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从雕版的选材到最后成书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发展才逐渐成熟。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概括了雕版印刷发展的漫长过程。就拿雕版的选材来说,要选择是纹理细密、质地均匀、加工容易

32、的木材最好。为了使印版不变形,还要想办法进行干燥处理,最初就是存放多年,使木材干透。后来开始采用水浸和蒸煮的方法来处理木材。水浸的时间大约一个月,凉干后再用,蒸煮则要在水中煮3-4个小时,凉干后再用。木板干燥后,还有进行两面刨光、刨平,再用植物油涂拭板面,最后进行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这些都严格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史料记载:公元971年宋太祖命宦官张从信前往益州开雕大藏经,一直到公元983年宋太宗时期才完成,历时12年,雕经板十三万块。因此雕版印刷多用于印刷使用量比较大佛经、史书、纸币和广告等。2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印刷术在北宋时期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发展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一伟大的发明者就

33、是毕升。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为布衣,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据推测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沈括记活字印刷术详细记录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

34、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从此,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活字版印刷的时代。(三)指南针1沈括和指南针指南针在宋代的大发展是开始利用地磁感应来制作指南针。将薄铁片剪裁成鱼形,以炭火、烧红。然后取出铁片,让鱼尾对准子位,浮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铁片便会被磁化,成为指南针。 北宋科学家沈括对指南针的改良和研究有很大贡献。他发现磁针并个是指向正南正北,而是“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磁偏角的现象。另外,他又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安置磁针的方法:将磁针平放在指甲上;将磁针平放在瓷碗的口沿上;漂浮式指南针;缕悬式指南。沈括指出第一、二种方法的稳定性较差,并不实用。所以

35、当时较多使用漂浮式和缕悬式指南针,它们后来分别演变成“水罗盘”和“旱罗盘”。2指南针的应用我国不仅发明了指南针,也将他最好应用于航海。北宋著作萍洲可谈记载:“舟师(水手)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水罗盘已经是标配了。(四)火药何为火药?容易着火的药,硫磺、硝石都属于这一类。关于火药武器的应用要追溯到唐代,而广泛用于军事,则开始用宋代。北宋兵书武经总要记载了毒药烟球、羡黎火球和火炮火药三种火药配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这些配方和后世黑火药中硝石的含量相似,但仍以燃烧为主。南宋时,木炭的

36、含量增加,爆炸性更强,杀伤力更大。蒺藜火球一种炸药包,外绑铁刃,内包火药和铁刺,由抛石机投射后,铁刃将炸药包固定在城楼上,爆炸后散出铁刺兼有杀伤作用。元代,火药武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型管状武器铜火铳。史书记载了一次火药爆炸的事件,可见其威力巨大。(五)四大发明的外传四大发明问世后,相继向外传播。基本路线是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乃至英国近代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是我国对世界发展

37、的贡献,也是我国古代一代又一代工匠智慧的体现。三、小结为什么我国古代会出现如此瞩目的发明呢?有社会的因素,更多的则是科学家和劳动者们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结果。先辈们立足实践,锲而不舍,最终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最好的表现。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元曲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犹如3克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就来了解元朝著名文学成就元曲。二、新课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使市民社会异常活跃。因此,继唐诗宋词之后,元曲蔚为一代文学之盛,散发着独特的芬芳。(一)何谓“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38、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一是杂剧。(二)散曲1散曲的由来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由词发展而来。明朝王世贞说过 “曲者,词之变也。”清朝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也写道: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而变为曲。这些都说明散曲和词的深厚渊源。2散曲流行的背景散曲的产生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明朝王世贞认为“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南宋、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频繁战争,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方言传入中原地区,原先的长短句词调已不能与之配合,只能另创新词,这就是散曲。散曲之所以称之为散,是和杂剧的整套剧目相

39、对而言的。它包括单曲和组曲,既有一定的格律,又保留了口语通俗易懂、自由灵活的特点。比如说散曲“塞鸿秋”按照格律应是7句,最后一句为7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最后一句就变成了14个字。(三)杂剧1杂剧的兴起元曲的另一个方面是杂剧,就是元代的戏剧。元杂剧是在前代歌舞剧、滑稽剧和讲唱文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真正、纯粹的戏剧。为什么叫杂剧呢?有材料记载: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所谓杂是因为它可以描述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的任何事情,没有贵贱尊卑之说。2杂剧兴起的原因杂剧兴起于元

40、朝入主中原之后。概括来说,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家的统一为戏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这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这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和普及。第二,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为戏剧的发展奠定广泛群众基础,有人演,即有人看。第三,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以后,为了有效地统治,他们一度中断了科举考试制度。一些读书人既不甘心才能的埋没,又为了谋一条生活的出路,于是和社会上的讲唱文艺团体书会结合起来,替他们编写文艺脚本。第四,统治

41、者的爱好。蒙古族一向爱好歌舞音乐,加上当时大多数蒙古人的汉语水平不足以欣赏中原文化中的诗词,因此他们更喜欢以歌、舞、表演相结合的杂剧艺术。3“元曲四大家”元曲的作者很多,已知剧作家200多人,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因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四人中关汉卿的成就最为突出。关汉卿是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当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也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的悲剧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曾悲剧的典范。王国维认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至今窦娥冤故事依然在以各种表现形式在民间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