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语文教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
2、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
3、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
4、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
5、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
6、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7、?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8、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
9、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
10、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古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1、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 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
12、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
13、)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
14、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
15、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
16、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搭船的鸟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17、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
18、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
19、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