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9258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 1 期物理教学探讨Vol.41 No.1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研究王莉1,廖元锡2*1.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海南澄迈5 7 1 9 2 42.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海口5 7 1 1 0 0摘要:物理学科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劳动教育与高中物理的融合将对学生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培育劳动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立足物理教材、把握物理课堂、完善评价方法,实现以劳启智、以智益劳的目标,为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提供可资借鉴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7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将劳动

2、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是跨学科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高中物理教学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知识内容上的嵌套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可在劳动过程中应用和体现,是劳动教育的天然养料。这不仅体现出物理学科知识的价值,而且彰显了劳动教育的内核价值 2 。鉴于此,本文将从物理教材、物理课堂、评价方法三个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劳动教育教学策略,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借鉴。1立足物理教材,强化劳动认知策略与内容相互依存,再好的教学策略若没有教学内容作为基石,教育也会流于表面。因此,应立足物理教材,强化劳动认知。1.

3、1石研究物理教材,挖掘劳动素材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素材,教材中列举的实例、插图、科学漫步内容等具有育人功能,可培养学生的物理劳动素养。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将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插图、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劳动观念和劳动知识两方面构建劳动认知框架,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劳动知识 3 。收稿日期:2 0 2 3-0 7-1 9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研究(QJH202210102)。作者简介:王莉(1 9 8 9-),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通信作者:廖元锡(1 9 6 2-),男,教授,主要从事物理

4、教学论研究。-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6 1 4 8(2 0 2 3)1 1-0 0 1 2-3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练习与应用第6 题,已知肇事车辆从刹车至停止过程中的车轮与地面的磨痕长度、加速度,求解刚开始刹车时的初速度。这既可以作为劳动知识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关系解决物理问题,又可以作为劳动观念素材,了解测量工作对违规判定的作用,意识到劳动价值,转变劳动观念。1.2引入物理学史,树立劳动模范物理学史作为人类发展史的一部分,自然属于人类的劳动成果。科学家们在无数次实验探究、无数次苦思冥想中展现出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求真务实的劳动

5、态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对于物理学史内容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明白偶然背后蕴藏着必然,灵感的背后蕴藏着努力,遇到问题应该敢于面对,为远大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同时,应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视劳动价值。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物理学家们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并以课前小故事或者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认识到知识归纳过程的艰辛。学生也可以选取自己喜爱的科学家一一如伽利略、爱因斯坦等,讲述科学家生平经历与研究贡献,感受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精神。Vol.41 No.111.3借助物理知识,渗透劳动思想劳动

6、教育融入物理教学可实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双向互动。从物理走向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劳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将劳动情境进行物理建模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利用物理知识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经历劳动过程体会物理学科价值。1.3.1借助物理原理,解释劳动现象教师可在新课引入环节设置生活中的劳动现象作为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劳动现象,并有意识地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它们。例如,教材中“动量定理”开篇设置问题:码头和船悬挂旧轮胎可减轻船靠岸时与码头的撞击,引导学生分析动量变化和所受力之间的关系,借助动量定理解释这一现象。1.3.2借

7、助物理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学生可借助物理知识改进劳动工具,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必修一第三章的复习与提高第5 题,求解刀劈物体时对物体侧面推力的大小,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出F=F即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越大,推力F越sinin2大;刀越锋利,推力F越大。不仅成功解释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劳动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劳动技巧进行迁移用来处理生活问题。1.3.3借助物理观念,树立劳动观念物理观念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对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既能体现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物理观念,也可警戒学生在生活劳动中“不劳而获”思想的错误性,践

8、行“课程思政”,达到“化盐入水”的育人效果。1.3.4创设劳动情境,联系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创设真实劳动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将复杂问题或复杂过程抽象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例如,“重力与弹力”一节列举出小发明一一自动冲水装置,引导学生应用重心的知识设计装置,并画出装置草图。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了解工具,体验工具,分析工具,感受工具中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把握物理课堂,提高劳动素养物理课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成物理教学探讨为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劳动素材的记录、物理实验的训练、习题作业的设置、兴趣活动的开展也必将影响着学生物理劳动素养的发展

9、。2.1记录劳动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以图片、视频、课内小实验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将这些劳动素材巧妙设计成教学素材嵌人课堂教学之中,可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用手机分别拍摄一个学生独自提水桶、两个学生共同提水桶的照片,将其作为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的教学素材。由于是学生自身劳动过程做成的课堂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和劳动实践间极强的关联性。又如,海南空气潮湿,静电实验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失败,为此可请学生在课前干燥的天气完成实验录制,在课中予以呈现。相较虚拟实验和下载的实验视频,学生演示的实验过程、获得的实验现象更加真实可靠,具有说

10、服力。2.2禾利用物理实验,融入劳动教育实验是人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或活动,因此实验是一种劳动途径 4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验条件,提供实验机会,借助物理实验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融入不同类型的实验课堂可以培养不同的劳动素养。例如,演示实验重点规范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的劳动行为和渗透科学家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劳动精神。分组实验可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现象提高劳动认知,实验操作增加劳动体验,合作探究凝聚团队意识。2.3设计习题作业,体现劳动教育在习题的题干中穿插劳动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了解更多劳动知识,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并降低对做题的抗拒心理。以习题作业为媒介,应用物理

11、知识解决生活化劳动情境,不仅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农民喷洒农药前可根据玻意耳定律预测打气次数,合理配置所需农药剂量。一个容积为3 L的农药喷壶,现装有农药2 L,每次能打人0.1 L的空气,需要打多少次气才能使喷雾器内的药液全部喷完?(整个过程温度不变)2.4运用物理知识,开展劳动活动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内部条件自主开设与劳动活动相关的校本课-13-2023年第1 1 期2023 年第 1 1 期程,着重培育学生的物理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进行简单电器的拆装与维修,让物理知识迁移到劳动中。介绍前沿科技,激发报国

12、热情,组织未来太空车、自制水火箭评比等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红”起来。3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方法高中物理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包括可直接观测和难以直观评估的内容,评价过程比较复杂,无法用具体分数进行量化考核,因此需要转变原有的教育评价方法,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例如,评价主体应由单一的教师扩展为教师、同伴、学生本人和家长等共同进行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从多角度、多空间考查劳动教育成果,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评价方式应在教师课堂、课业评价的基础上,增添小组同伴互评、自主劳动反思、生活劳动反馈等评价方式,形成连续动态的劳动教育实际情况记录,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综合。评价

13、内容应由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能力,扩展为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与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物理劳动素养水平的评估 2 。既可以呈现出学生真实的物(上接第1 1 页)某一小组提出的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考量是否具备标志其科学思想的“弱方法”,就可以评价其跨学科实践的实际情况了。3实践能力养成的达成度的评价“跨学科实践”的提出从课程标准的高度体现物理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即“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本文认为,“跨学科实践”评价体系最根本的评价目标,即为实践能力养成的达成度,可分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以“设计一个节能环保小屋”为例,过程评价可针对实践过程中资料收集、资源的利用、团

14、队成员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设计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和责任;结果评价采取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小组之间对实践成果的评价;评价目标主要从模型成品、功能演示和能量转化效率方面考量,考查学生对物理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科学思想的领悟程度;过程与结果评价按一定权重综合评价。4教学反思关于教学反思,学生方面,通过师生评价后自我作出修改、提炼和总结。教师方面,通过观察-14-物理教学探讨理劳动素养水平,又为教师改进物理学科劳动教育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劳动教育融人高中物理教学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的取材可以是物理原理、教材插图、生活情境、实验现象、前沿科技等

15、。劳动教育的渗透可通过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活动课等方式。这避免了物理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单一性,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体验。路径不同,着重培养的物理劳动素养亦不相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物理劳动素养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2020-07-09.http:/ 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 0 2 1.3薛欢.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 0 2 3.4潘振东,邵志豪.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维度与策略 J.中国教

16、育学刊,2 0 2 2(8):8 6-9 0.(栏目编辑赵保钢)学生的实践过程掌握他们跨学科实践能力、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科学思想的达成度,把握“跨”与“源”的相互作用,及时调整跨学科实践教学策略,为教师专业发展积累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 0 2 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2赖功欧.科学思想是什么 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3谢名春.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史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6.4陈刚.物理学习与教学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7 2-7 5.5杨端方.高中物理科学思想的教学一一基于学习心理学的问题解决视角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2 2.6娄建楼,陆恒,胥佳,等.基于贝兹曲线的风机运行状态监测模型的研究 J.科技创新与应用,2 0 1 6(8):1 0,1 1.7龚浩岳.利用跟踪定位系统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的研究 J.高中数理化,2 0 1 3(Z2):8 8-9 0.8冯晓梅,邹瑜,孙宗宇.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在节能省地型住宅供暖工程中的应用J1.中国住宅设施,2 0 0 5,6(1):26-27.赵保钢)Vol.41 No.11(栏目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