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组织学笔记.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138782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织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织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织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织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上皮组织概述:组成:大量细胞及较少的细胞间质 特点:上皮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一般无血管 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 功能:被覆上皮重要有保护、吸取和排泄的功能。腺上皮的重要行使分泌功能2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功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透。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等器官,有吸取和分泌功能。 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杯状细胞底部

2、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中含黏连蛋白(糖蛋白,PAS阳性)故称黏原颗粒。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 分布:呼吸道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组成:矮柱状细胞、多边形细胞、梭形细胞、扁平细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和食管、阴道等处。功能: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功能,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多边形细胞、柱状细胞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重要见于排尿管道,分为表层细胞盖细胞,中间层

3、细胞和基底细胞,特点: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3腺上皮和腺:1. 腺上皮:重要由腺细胞组成 2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根据有无导管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3.外分泌腺的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外分泌腺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有管状、泡状和管泡状,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态分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4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分泌部又称腺泡 一般有单层腺细胞组成,中央有腔。 浆液性细胞 黏液性细胞 导管部: 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 微绒毛 结构:LM纹状缘或刷状缘EM 细

4、短的指状突起胞膜、胞质、微丝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助于细胞的吸取功能。2 . 纤毛:结构:LM 短的细丝状 EM 较粗较长的指状突起,胞膜、胞质、9+2微管 功能: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连接:相邻细胞膜的间断融合。最严密的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2 .黏合带: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间隙内有丝状物相连到相邻细胞的膜。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 .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点状,细胞之间的间隙宽20-30nm ,有跨膜细丝相连。最牢固的连接。4 .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细胞间隙约3nm,通过连接小体

5、形成细胞间管道,使相邻细胞通过细胞间小管直接相通。 物质和信息互换的功能。(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 .基膜:LM: 均质状、嗜酸性薄膜,不易鉴别。EM : 由基板和网板构成。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由透明板和致密板两部分构成,重要化学成分为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网板:由成纤维细胞分泌,重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功能:半透膜,起连接、支持、固定及物质互换的功能。2 .质膜内褶:LM:表现为基底纵纹。EM:为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折向胞质内,其间有纵向排列的线粒体。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助于物质的转运。3 .半桥粒:连接和固定作用5结缔组织概述:(一)组成:细胞+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纤维、基

6、质、组织液) (二)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淋巴(三)特点: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细胞无极性有血管(四)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五)来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6疏松结缔组织:(一)组成:1 .细胞: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脂肪细胞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 2 .纤维: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3 .基质 4.组织液 (二)结构和功能:1细胞:成纤维细胞: LM: 细胞呈星形突起,胞核呈椭圆形,胞质嗜碱性。EM: 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a:形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b:合成基质 c

7、:分泌多种生长因子 纤维细胞:处在功能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LM:形态不规则,核呈椭圆形,位于一侧,胞质嗜酸性,胞质内有空泡和异物颗粒。EM:细胞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尚有初级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另有微丝和微管。功能:a吞噬作用b抗原呈递作用c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等 来源: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浆细胞:LM: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偏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在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称车轮状核。胞质嗜碱性,核周胞质浅染区。EM: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a合成与分泌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b参

8、与体液免疫应答 来源:B淋巴细胞 肥大细胞 LM: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位于中央,胞质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EM:颗粒大小不等,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膜包裹。功能: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与变态反映有关。 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能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长。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该两种细胞到变态反映的部位。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脂肪细胞 LM: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挤到细胞边沿,脂滴溶解,细胞呈空泡状,细胞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功能: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结构:同

9、间充质细胞 功能:在炎症与创伤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7)白细胞(见血液) 2 .纤维:胶原纤维 LM:胶原纤维呈长条状,粗细不等呈波浪形交织成网, HE染色中嗜酸性、着红色 EM: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070nm。功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弹性纤维 LM:弹性纤维较细,粗细不等,交织成网,在HE染色中着红色,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用醛复红或地衣红染色,弹性纤维成紫色或棕褐色。 EM: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低,由均物质的弹性蛋白组成,核心外周包绕微原纤维。功能特点:具有弹性。网状纤维 LM:纤维较细,有分支,交

10、织成网,HE染色不易显示,用银染法,网状纤维呈黑色,又称嗜银纤维。EM:网状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也有周期性横纹,纤维表面被覆较多糖蛋白,具有嗜银性。功能:构成组织和器官的支架。 3 .基质 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型胶状物,无色透明,具有一定的黏性,孔隙中有组织液。填充于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之间。其生物大分子重要为蛋白聚糖和纤维黏连蛋白。 蛋白聚糖:基质重要成分,由氨基聚糖(80%-90%)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氨基聚糖重要分为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种类型。前一类有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等,分子较小; 后一类重要为透明质酸,为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 分子筛 结构

11、:以透明质酸长链大分子为核心,以连接蛋白连接蛋白聚糖亚单位,形成有许多孔隙的蛋白聚糖聚合体 功能:a物质互换;b屏障保护: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 纤维粘连蛋白:是结缔组织基质中最重要的黏连性糖蛋白,分子表面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蛋白及蛋白聚糖的结合位点,因此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链接的媒介。 4组织液 定义: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 功能: 组织液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的场合,细胞只有通过组织液才干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互换。7致密结缔组织:1.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基本同疏松结缔组织,其特点是纤维较粗大,纵横交织

12、,排列紧密,纤维间间隙很小,细胞成分较少。重要分布于皮肤的真皮、硬脑膜、巩膜及一些器官的被膜等处,具有很强的抗拉力的作用。2.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分为两种,一种以胶原纤维为主,构成肌腱和腱膜。其结构特点为成束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纤维束之间有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称为腱细胞。3.弹性组织 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成束,形成韧带(如黄韧带及项韧带),以适应脊柱或关节的运动。 8脂肪组织:重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分为1黄(白)色脂肪组织:为通常所说的脂肪组织,其构成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脂滴,称单泡脂肪细胞,即通常说的脂肪细胞。 重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

13、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储能库,还具有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作用、2棕色脂肪组织:其特点是组织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较小,细胞质内散在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细胞核圆,居中,称多泡脂肪细胞。9网状组织:(一) 组成 1.网状细胞:星状多突,相邻细胞的突起互相连接成网;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2.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沿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也交织成网。(二)功能:参与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为血细胞的发生和淋巴细胞的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并在其中起调节作用。10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

14、、气体)另一成分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涉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1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涉及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相称于体重的78,约7080ml/kg12血浆化学成分:1.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几乎所有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lbumin,A):约4050g/L球蛋白(globulin,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2.无机盐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15、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4.其它: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5.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1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例14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相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1.0251.030相关于血浆蛋白质 红细胞1.0901.092相关于血红蛋白15血液的酸碱度 (pH值):1.正常值: 7.357.45酸中毒:pH7.45 pH7.8: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

16、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肺排酸功能; 肾排酸保碱功能16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有关,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 H2O 1.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80%来自血浆中Na+,Cl-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 0.4%,75%80%来自血浆白蛋白 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浆容量。 胶渗压与

17、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 NaCl,5% glucose, 1.9% urea)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等张溶液: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形成的等渗溶液,是可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如:0.9% NaCl,5% glucose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17血液的功能:1.运送功能2.缓冲功能3.调节体温4.参与生理性止血5.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18红细胞:1数量:体内数量最多的血细胞,稠密的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男性约(4.

18、0-5.5)x1012/ L,女性约(3.5-5.0)x1012/ L,新生儿 6.0109/L(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2结构:LM直径约7.5um,胞质嗜酸性,周边染色深,中央染色浅,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SEM 胞体为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部较厚。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重要成分是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2)悬浮稳定性: 定义: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其快慢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3)渗透脆性4.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具有携带O和CO的功能,

19、该功能由血红蛋白执行。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男性120150g/L 女性110140g/L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x1012/ L ,血红蛋白低于100g/L ,则为贫血 5.红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与其运送氧功能的关系:1双凹形给予更大的表面积的气体互换2无核使血红蛋白更大的空间3无细胞器(ATP产生厌氧,所以红细胞不消耗氧气运送)6.异常的红细胞形态7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8.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内有少量核糖体。在血流中通过大约1天,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在成人,占红细胞总数的0.5-1%,可作为判断骨髓造血

20、功能的一种指标。9.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 10.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 促进初期祖细胞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生成的重要调节物 性激素 红细胞数目性别差异的因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用:未分化的干细胞分化成红系祖细胞,EPO促使其变为早幼红细胞。对进一步再成熟为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流入末梢血管等均有促进作用。11影响红细胞成熟的物质:维生素 B12 和叶酸(folic acid) 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红细胞成熟必需的物质。 Vit B12 / 叶

21、酸缺少:摄入局限性、内因子缺少 导致恶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NA 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 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VitB12体内过程: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取内因子-B1复合物 .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取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送蛋白结合参与DNA合成 19白细胞:总数(4-10)x109/ L 分类: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 70% 嗜酸性粒细胞 0.5 3% 嗜碱性粒细胞0 1% 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 3 8% 淋巴细胞 2030%1中性粒细胞:结构:细胞圆形

22、,直径1012um ,核分25叶,胞浆染色浅,含内大小不等、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颗粒分为两种: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及其它酸性水解酶。 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和吞噬素(防御素)等。 功能:吞噬作用,以吞噬细菌为主。 2嗜酸性粒细胞: 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015um,核一般分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颗粒也是一种溶酶体,其内除具有多种溶酶体酶外,还具有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和阳离子蛋白。 功能 抗过敏、抗寄生虫。3嗜碱粒细胞: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012um,核着色浅,常分叶不清,或呈“S”形,胞浆具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

23、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内含与肥大细胞相同的物质。 功能:嗜碱粒细胞具有与肥大细胞相似的功能。4单核细胞: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420u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内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溶酶体)。功能:在血液内具有吞噬作用,出血管转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结构:细胞圆形,分为大、中和小三型,直径分别为68um 、912um、1320um 。淋巴细胞核大,染色质致密;胞 质少,嗜碱性,可见嗜天青颗粒。功能:参与免疫反映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 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NK细胞-自然杀伤作用7.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白细胞的渗出2)白细胞

24、的趋化性:白细胞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3)吞噬20血小板:结构-血小板双凸圆盘状,无核,一般直径只有24um。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大小不均,呈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形状,周边胞浆呈淡蓝色称透明区,中央具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颗粒区内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等。电镜下,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表面有糖衣,无核,有细胞器。来源:从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细胞胞质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致

25、聚剂:ADP、胶原、凝血酶、TAX2等 聚集克制物:NO、 前列环素 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颗粒内容物排除的现象(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4.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作用: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 凝血和止血作用:1)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2)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3)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4)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5)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26、3.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21血细胞的发生:(一)红骨髓 分布: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松质骨 结构:造血组织和血窦 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组成。血窦:窦样毛细血管。功能:各种血细胞发生的场合(二)造血细胞1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很强的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2造血祖细胞又称定向干细胞:无自我复制能力、能定向分化为一系.二系.三系血细胞、细胞表面出现细胞因子受体(三)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1. 血细胞发生过

27、程的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2. 血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 (见图)22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1.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损伤处的内皮细胞和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23血液凝

28、固:(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除F(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除F(Ca2+)外其他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质 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多以酶原形式存在,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被激活,发生瀑布式凝血反映 F、的合成需维生素(VitK依赖性)(二)凝血的过程:1.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所有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胶原等)而启动2)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并非所有存在于血液中,尚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 F(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凝血过程 两条途径均激活F X, 形成F Xa-FV

29、-Ca2+ -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2.凝血酶原的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 (三)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正反馈24血凝块的回缩:机制:血凝块中血小板收缩 作用:挤出血凝块中的血清,使血凝块更坚实,牢固地封住血管破口25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活化的血小板释放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粘附+聚集松软血栓释放血小板因子加固血栓收缩坚实血栓3)血小板的促凝活性:为凝血过程提供膜磷脂表面表面结合凝血因子26在生理情况下,为什么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血?1血管内膜完整光滑2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3血流的稀释作用4血液中有纤溶系统27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

30、是抗凝血酶、TFPI和肝素):丝氨酸蛋白克制物:抗凝血酶、C1克制物、1-抗胰蛋白克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 、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23倍。 组织因子途径克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克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克制物。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作用: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减少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

31、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如下: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克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克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2.其他抗凝因素: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

32、促使纤维蛋白溶解。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加速凝血:(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2)增长血液接触粗糙面: 运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3)应用促凝剂: 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映,加速凝血。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2)减少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4.纤维蛋白

33、溶解与抗纤溶:纤溶: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重新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28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的抗原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映的特异性抗体 ABO血型系统: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凝集原B 特异性抗体: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抗原特异性:糖链 携带抗原的物质:糖蛋白或糖脂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抗体分类 : IgM(天然抗体) , IgG(免疫抗体) 血清中不具有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抗体 ABO血型的分子基础:抗原特异性由抗原上寡糖链的组成与连接顺序决定 H抗原:H 抗原

34、是ABO 血型抗原形成的前体, H抗原缺失的血型称为 “孟买(Bombay)血型” ,A、B 抗原也不能形成 基因型:hh 血型:Oh 红细胞膜上无A, B或H抗原 血清中有抗A, 抗B, 抗H 凝集素 只能接受来自Bombay血型个体的供血 ABO血型抗原的分布:A,B,H 抗原存在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组织细胞膜上、 组织细胞可分泌这些抗原进入体液中(分泌型) Rh血型- Rh因子:Rh抗原是一种跨膜蛋白 Rh 抗原:Rh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RHD,RHCE)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Rh 抗原:C, D, E, c, e, 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医学上Rh+通常指红细胞上具有 D 抗原, Rh-通常指红细胞上缺少D抗原 、 Rh抗原只存在红细胞膜上 抗Rh抗体:(不存在抗Rh 的天然抗体)只有Rh 者接受Rh+ 的血液,通过体液免疫才干产生抗Rh抗体(免疫性抗体)29输血原则:1鉴定血型,坚持同型输血 2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交叉配血主侧:主、次侧无凝集:配血相合 、主侧凝集:配血不合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紧急情况下少量输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