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2873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 教师TEACHER 0242023 年 7 月Jul.202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以隐性的育人方式,激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存在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打破高校育人过程中的“课程壁垒”,构建“全课程覆盖”的思政育人格局,克服思政育人的“孤岛效应”,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推动“课程”和“思政”的协调发展、合力育人,为高校育人实践开辟新渠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新教育生态下课程思政的价值在全面推进课程思

2、政建设、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课程思政为“大思政”育人理念提供支撑。“大思政”育人理念强调建构价值观教育大格局,以此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课程思政是新教育生态下思政教育的革新,将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实现“全课程覆盖式”的协同育人,是构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基础,有助于保障落实“大思政”育人理念和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保障。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培育时代新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课程思政是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实诉求的有效举措,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铸

3、牢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根基,塑造受教育者的理想人格,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时代接班人。最后,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展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跨学科建设,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渗透,“课程”与“思政”的同频共振,有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能构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协同的立体化育人格局,能实现课程建设、学科发展、育人模式的空间拓展。二、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育人观念不断革新,教育工作者挖掘和提炼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能激活专业课程的育人基因,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

4、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育人,共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理想信念,使其认识、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塑造思政教育的应然生态。(一)课程思政挖掘高校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赋予了专业课程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功能,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基因在不断地被唤醒、被挖掘、被运用,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课程思政是高校应对新时代发展趋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有效手段,发挥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以教育筑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

5、创新路径研究张 欣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生态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诉求、新形势,“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发挥课程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属性,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基于此,文章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新教育生态下课程思政的价值,阐述了课程思政引发的思政教育观念革新,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简介:张欣(19

6、86),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2-11-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3)19-0024-03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730021)德育与管理0252023 年 7 月信仰根基,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二)实现思政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延伸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的延伸,能实现“传道”与“授业”的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初心得以回归,即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为高校指明了育人方向。这既避免了学科教学因脱离价值观教育而变得抽象,又防止了思政教育因“轻视”知识而显得空洞,破解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独立的现实困境。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延伸”,是对高校思政教育传统育人理念和育人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可使专业课程能真正担负起“传道”与“授业”的双重功能,也可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唯思政课程”的错误认知,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陷入“教育孤岛化”的育人困境。(三)课程思政成为课程教育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一个国家、

8、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思政通过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为高校提供了新的育人路径。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各课程教育的“灵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不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问题贯穿高校专业课程育人的全过程,能凝聚专业课程的育人共识,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满足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课程思政能为课程“树魂”,赋予高校知识教育明确的价值导向,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在二者相互交融渗透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能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

9、面能满足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一)理念创新:实现从“思政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应然生态强调协同育人理念。笔者从高校党委、二级学院、教师三个维度,分析从“思政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的理念创新。第一,高校党委应坚持统一领导,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首先,高校党委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组织协调,将从“思政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放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牢记且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筹、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级院校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为实现从“思政育

10、人”转向“全课程育人”提供综合性的保障。其次,高校党委应结合高校实际,明确“全课程育人”理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全课程”育人模式。最后,高校党委应积极转变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学习、领会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在更新自身观念的同时,引导高校教育者革新教育观念,使其重新定位育人目标、教师职责等,激发教师参与“全课程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二级学院应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育人工作,发挥好落实“全课程育人”的组织者职能。因此,各二级学院要树立“全课程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根据学院的特点,积极与本校或其他院校的同级学院进行合作交流,吸收借鉴“全课程育人”的相关经验,共绘育人“同心圆”,扎

11、实推进育人工作。第三,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育人使命,转变育人理念。教师作为“全课程育人”理念的实施者,应明确育人的本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精神和要求,保持思想认知的先进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全课程育人”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有机结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通过精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富有新意的教学形式,将价值导向融入知识传授,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思政化,使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加深专业教学的深度。(二)机制创新: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机制1.打造“思政+课程

12、”目标体系纲要指出,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不同目标维度,系统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打造明确的“思政+课程”目标体系,坚持知情意行并进,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不同维度推进育人工作,系统地规划思政教育方向,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首先,在知识目标维度,将其分为思政知识目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目标。教师要在专业课程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合理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讲授专业知识为基础,避免出现过度

13、强调思政教育而忽视专业知识教学的现象,以防削弱学科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其次,在情感目标维度,思政教师和各学科教师应明确各门课程对学生的情感导向,找到思政教育、学科教学与学生情感认同的契合点,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延伸思政教育内容,在渗透思政教育的同时突出学科教学的专业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服务。最后,在能力目标维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提供社会实习及锻炼社德育与管理0262023 年 7 月会参与能力的实践平台,发挥社会思政大课堂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

14、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思政教学方向和教育内容。2.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评价反馈是提高思政教育质效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涵盖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评价要素,从不同维度科学评价师生思政“教”与“学”的质量,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思政教育的科学评价机制应涵盖多元化的评价要素,通过对各要素(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特色以及教学成果等)的量化考核,有效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科学评价机制应涵盖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生层面

15、,应立足人才培养成效,将评价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发展过程之中,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科学运用学生自评、档案袋评价、定性评价等方式,系统地评价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效果。在教师层面,从自身和他人的不同视角,定向、定量地全方位考核及评价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借助他人视角下的评价,如参考和吸收学生的反馈、健全听课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体系。(三)课程创新:打造协同育人课程为了避免思政教育陷入“教育孤岛化

16、”的育人困境,高校亟须构建“全课程覆盖”的思政育人格局,将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以价值观教育为统领,引导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统一。一方面,构建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各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整合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对专业课程的专业特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梳理,找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契合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思政教师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学科元素,结合生态学、法学、经济学、哲学

17、、历史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特点,挖掘思政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最后,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另一方面,以思政课程为引导,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随着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持续发展,高校应结合院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路径。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内容、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在政治方向、教学方法、思政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导向功能,确保课程思政

18、建设的方向与思政课程相适应。在建设以思政课程为引导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时,教师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加强示范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充分发挥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合力。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开发、运用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思政要素与资源的过程中,思政课程应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等方面为专业课程提供正确的指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建设内容的正确性。在此背景下,通过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构建“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可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四、结语课程思政通过整合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发挥知识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促进价值观教育显性育人价值的发挥,赋予

19、思政教育深刻的时代内涵,有助于构建“全课程覆盖式”的思政育人格局,推动实现课程育人。基于课程思政在新教育发展趋势下的价值与功能,立足思政教育的应然生态,借助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双重属性,促进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有效延伸,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发挥价值观教育价值引领的“灵魂”作用,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与课程创新,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有助于聚焦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J.新教育,2020,464(19):3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3.3 薛海涛,王岚.“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J.陕西教育(高教),2021(8):12-13.4 何宏莲,郭诗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4):185-188.5 李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1):71-81.6杜希要,扎依尔塔依尔江,张茹茹,等.困境与出路:“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J.公关世界,2022,533(18):104-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