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_刘鑫鑫.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19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_刘鑫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_刘鑫鑫.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_刘鑫鑫.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文献杂志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刘鑫鑫 梁玲君 李良松 摘要:晋唐时期,随着佛经在中国的广泛传译,佛教医学也在我国传播开来,与中医学产生交流并相互借鉴,在这个时期传入我国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记载了许多医药内容。本文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养生内容为研究对象,从饮食养生、口腔清洁、以香养性、沐浴养生及其他养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中医学养生内容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医学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活动,探求其中的养生特色,以期为养生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华严经 养生 佛教医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项目();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信作者,:佛教医学随佛经传入我国,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医学产生了碰撞和交流,后华严宗与其他七个宗派的建立,不仅丰富了佛教的心性之学,在思维上对养生思想也有影响。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同时也是一部蕴含了深厚哲学思想和医药内容的经籍。晋唐时期是佛教经典传入我国的高峰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产生广泛交流及融合创新的时期,华严经开始在我国进行传译也正是这个时期。本文通过对华严经中的养生内容进行分析,并与中医养生观进行对比,探索经中的养生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医学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活动,充实我国古代的养生内容

3、。饮食养生根据大正藏统计,“食”字在各类佛教经典中共重复出现了 次,除去与治疗、养生、保健无关的内容外,有 多个“食”字都与食疗、食养有着密切的关联。华严经中含有丰富的饮食养生内容,其养生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来“养身”,二是借由饮食来“养心”,详述如下。依时、知量饮食饮食是保障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古印度的僧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饮食对身体健康和修行的重要性,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饮食养生思想和实践内容。在饮食时间上,华严经认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餐,也就是早晨到中午的时间,且“过午不食”,称为“时食”。僧人要做到“恒依时食,不堕非时”,悉知“时食”和“非时食”,然后才能“

4、以自摄养而延寿命”。这不仅是为了修行,也是为了保持身体康健,可见当时的僧人已经认识到按时进餐对养生延寿的重要性。华严经认为,饮食过多会“令身困重,增长睡眠”,“宿食”是导致人体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饮食过少则会使身体变得羸弱。经中载“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昼夜时分,服食量宜”,提倡“知量、知足”的饮食习惯,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这与黄帝内经“食饮有节”的养生观相一致。少食养心华严经提倡少食甚至不食,该养生方式与其 年第 期对疾病的认识有关。经中所云“我今为汝已说诸病随时增长,如是身病,从宿食生”,所以经中才持有少食甚至不食的养生观念。佛教认为

5、世人被“贪嗔痴”毒害,执着于自身,贪求美食,不能明心见性。因此,华严经将戒除“贪嗔痴”的思想与饮食养生相结合,要求僧人们不贪求食物,甚至不食甘美,对他人的美食不生嗔恨心和嫉妒心,以此达到养心和修行的目的,这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的养生观不谋而合。无论是少食还是不食,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食物。华严经认为,“禅悦”是最高级的“食物”。所谓“禅悦”是入于禅定所得的喜乐,此乐能滋养身心、增长智慧,使身心圆满,这也是前述提倡“不食”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因不当饮食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我们虽不必不食甘美,但在面对美食时可以观照自身,不起贪念,知量饮食;面对他人能够获得更多、更精美的食物时,也不心生嫉妒和嗔恨

6、。借助饮食戒除“贪嗔痴”,维护身体和心态的平衡。饮食养生不应仅停留在“养身”上,更应注重“心身一体”,重视修心养心。华严经将物质与精神层面相结合的饮食养生观念值得我们借鉴。重视口腔清洁华严经云:“自昼初时先嚼杨枝乃至祠祭。”嚼杨枝是一种清洁口腔的方法。在古代,口腔得不到及时便捷地清洁,势必会滋生细菌,危害口腔健康,因此僧人们用嚼杨枝的方式来清洁口腔。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嚼杨枝的具体做法是“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外台秘要将其作为上药方法,卷二十二载:“又升麻揩齿方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我国早期佛经中将齿木译为杨枝。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指出杨枝是佛教齿木的代替品,故华

7、严经中提到的杨枝应当也是齿木。此外,华严经中还提到“诸苦辛物,以为齿木”,可见苦辛类的植物都可作为齿木来使用。华严经在论述甘露火王一天的养生事宜中,将嚼杨枝放在第一位,并规定早餐后清洁口腔,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这与现代推荐的刷牙习惯相符。嚼杨枝作为一种外来的清洁方式,并没有在我国广泛流传。但在一些医书中记载了用杨枝揩齿的方法,如黄帝内经太素载:“齿为骨余,以杨枝苦物资齿,则齿鲜好,故知苦走骨。”千金翼方载:“凡禁病大例,禁一切病,先须口嚼杨枝,去口中秽气。”由此可见,嚼杨枝还是被一些医家接纳,在中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严经认为嚼杨枝有三个方面的益处:首先是清洁口腔的作用,既能清新口气又

8、能润泽咽喉,消除嘴唇的皴裂;其次是增益人体,具有“明目,增益声气”的作用;最后是促进消化作用,华严经认为“宿食”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嚼杨枝能够消宿食,再进食时使“食不爽味”。华严经认为,春季和冬季会出现痰饮病,痰饮为水液停留在胸腑,嚼杨枝能祛除痰饮。另,经中认为嚼杨枝还具有解毒功效。嚼杨枝的清洁方式虽然没有在我国流行开来,但对我国牙刷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据考古发现,从十世纪及以后的辽国贵族墓葬中出土了牙刷。学者认为,牙刷在功能上,实与杨枝揩齿异曲同工;或许是在杨枝净齿的启示下,牙刷得以流行。以香养性佛家喜用香、擅用香,华严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香的内容,且用途广泛而丰富。在不同的用途和场景下,

9、所用的香也有不同的制式,譬如散香、丸香、涂香、烧香、末香等,经中主要是用涂香来养生。佛家使用的香料大多属于药物,譬如经中使用最多的香料是檀香和沉香,檀香具有辛香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沉香能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这也是香能够用来养生治病的基础。华严经记载的涂香,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檀香木等摩身体,另一种是将各种香料捣成末涂在身上,既能够去除身体的异味,还能够使精气充沛,增长寿命,若在眼睛和耳部涂香会使耳目精明。涂香还能够祛除热恼,该功效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古印度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人们容易因为天气炎热感到烦躁,涂香能够消除燥热。佛家认为烦恼令人内心炽热,只有去除烦恼,才

10、能获得清凉,涂香有祛除烦恼的功用,经中记载将白檀香涂在身上,可“除灭一切热恼,令其身心普得清凉”。此外,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经中有许多借香弘法的描述,如“断诸恶香、除忧恼香、灭烦恼香”等。僧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都会焚香,香气使人心情愉悦,这与中医香疗的养生作用类似。在中医香疗中,通过闻香、香熏等使人体产生心理反应,以达到治神的功能,如缓解焦虑、安抚情绪等。可见,不论是佛医还是中医,都对香能养心的功效给予了肯定。华严经还记载了另一种与涂香相似的养生方法 涂油养生,并介中医文献杂志绍了足部涂油可“除诸垢秽、耳目聪明、增益精气、延寿命”,还可“身心轻利、减省昏睡、眠梦吉祥、念无

11、忘失、不生众疾”。此外,涂油还能够祛除风疾,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沐浴养生古印度地区气温较高,人们需要经常沐浴以保持身体凉爽舒适。佛教传入中国后,淋浴、刷牙、焚香等卫生习俗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在“华严寺明公和尚碑”中记载的大同华严寺,其经营的项目就包括浴室、药局、塌房等。华严经提倡以香水沐浴进行养生,香水沐浴是使用香料和水配制成的香水进行沐浴。沐浴本身就具有舒缓身心的作用,配以香料,对人体更是大有裨益。华严经认为,香水沐浴可以去除身体污垢、放松身心,使“身体柔软”。由于佛家使用的香料大部分也是药物,故香水沐浴还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如祛风,认为还可治疗鬼魅所致之病。此外,经中还认为香水沐浴能使人体“精

12、气充实”,长养人的气力。香水沐浴与中医的“药浴”有着类似的养生功能,中医学的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液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汽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可见,二者都是以沐浴的形式,借助药物的功能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其他养生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华严经还有三种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养生方法,分别是“御新衣、擐革屣、持伞盖”。“御新衣”是指穿干净的衣服,这是为了阻挡外部的灰尘,保持身体干净无垢。中医学有“服装顺时适体”的养生方法,其意义在于为适应外界气候,选择合适的衣服来防寒御暑,维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可见二者都是借

13、助适宜的衣物来阻挡外界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在古印度,不穿鞋子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中就记载了这一现象:“人多徒跣,少有所履。”而华严经则提倡“擐革屣”,即穿舒适的鞋子,认为这样做可以让脚柔软、走路有力。“持伞盖”在现在来讲就是打伞,主要可以防范风、尘、雨、热。这些养生方式都是通过选择适合的外物来防范外界不利因素的侵犯、保护机体,使身体舒适康健、心情愉悦。通过对华严经中养生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医学养生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观念。其独特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方法为中医学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养生内容,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华严经中记载的某些养生方

14、式现在已经不具备实践意义,但其注重心身结合的养生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文献 邓铁涛中国养生史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李良松佛医食疗养生文献论要五台山研究,():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陈兵现代佛学小辞典成都:成都出版社:南海寄归内法传华涛,释译星云大师,总监修北京:东方出版社,:王焘王焘医学全书张登本,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庆嚼杨枝:历史上的洁齿习俗民俗研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孙思邈孙思邈医学全书张印生,韩学杰,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曌华佛教医学影响与“痰饮”词义、病位的转移中华中医药杂志,():黄义军,秦彧中国古代牙刷的起源与传播:不同文明互动的一个范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吴 以岭 络病学 版 北京:中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杨明中医香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诸葛净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王玉川 中医养生学 上海:上海 科学技 术出版 社,:玄奘大唐西域记章撰,点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收稿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