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实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05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实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实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实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4新商科是在传统商科基础上,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商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变迁而在商科教育领域发展并呈现的新概念。由于新商科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体现更多的复合性、应用性、动态性和跨界性,因此通过产教融合路径,促进产业和教育两大系统在交叉协作中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团队、共搭平台载体、共创课程资源、共促跟踪优化,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契合度,就成为新商科构建和完善的现实路径,更对新商科和产教融合两者在价值契合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产教融合与新商科的价值契合(一)产教融合的发展与功能产教融合的实践在中国由来已久,张之洞即指出:“学之为事,讲习与历练兼之

2、”“讲堂以明其理,操场以尽其用”。1黄炎培则将学以致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并提出“做学合一 校企一体 的产教融合教学原则和实施路径”。2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经过长期发展,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澳大利亚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下由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联合制定专业与课程计划,美国 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下将职业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要求,新加坡通过推行“教学工厂”模式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学校等。当前,伴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3、加速变革、技术创新驱动下的产业创新和商业创变,商科高等教育的应用属性日趋加强,知识能力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周期也不断缩短,单纯依靠教育系统实现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期待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确力有不逮,产教融合则越来越成为政、产、学、企各方的共同认识和联合行动。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提出深化协同育人改革,实施“发展就业指向明显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高校则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s h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4、 g y(P h i l o s o p h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2 0 2 3 年 5 月第 3 期M a y,2 0 2 3N o.3收稿日期:2023-03-20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调查研究”;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商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简介:宋 君(1979 ),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靳代平(1979 ),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实现宋 君a,靳代平b(

5、常熟理工学院 a.人文社科处;b.商学院,江苏 常熟 2 1 5 5 0 0)摘要:新商科知识交叉、能力复合、凸显应用的价值诉求需要通过产教融合进行有效的赋能,以克服传统商科教育知识体系单一、技术感知滞后、实践能力不足等弊端。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要通过新机制、新方案、新课程、新师资、新学习和新评价等内容维度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资源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实践效果,应该通过动力集成优化、协同机制创新和构建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式和方法形成体系化设计、系统化推进的整体局面。关键词:新商科;产教融合;价值契合;价值实现中图分类号:G 6 4 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6、8-2 7 9 4(2 0 2 3)0 3-0 1 1 4-0 5115指引下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实施产教融合战略,这是高校弥补自身资源相对稀缺、实验实践缺乏真实场景、产业技术传导相对滞后等缺陷的关键选择,既避免了产业、教育两大系统资源的分散配置,又在两大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共建和利益共享。(二)新商科的价值实现需要产教融合的赋能新商科概念的提出当然不是对传统商科的否定和抛弃,而是社会经济环境变迁背景下通过现有体系和框架实现对传统商科的渐进性替代和创新性建设,是对传统商科范式在继承中的改造革新和发展升级。从价值内涵分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随着数字媒体在诸多领域的生产方式

7、、传播方式、消费模式及媒介呈现样态的迅疾变化,媒介融合已经使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越来越呈现技术化、工具化、数据化、模型化、平台化、互联化、网络化、社会化等趋势”。3在技术属性层面,新商科也是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为契机而提出的,技术更新迭代和商业模式变迁对于商科人才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二,在社会属性层面,基于传统商科在知识传授中过分强调的专业化以及伴之而来的狭隘化,知识更多局限在封闭和单调的学科和专业系统内而沉淀和固化,新商科通过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态和学科专业局限,强调运用跨界、交叉、协同的方式将新思维、新技术、新工具

8、与传统商科进行有效融合,以改变传统商科人才培养下的学科壁垒和专业鸿沟难以打破、知识体系单一、思维纵深不足、应用能力缺乏等弊端。商科教育历来具有良好的外部需求性和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非常广泛,虽然“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商科教育的调整与适应就从未停止过”。4由于缺乏必要的跨界和整合,科技创新运用于商业领域呈现的“加速度”与传统商科教育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落差却日渐加大,也因此传统的商科教育和商科人才越来越具有很强的被替代性,往往陷入看似“什么都懂都会”实际上却“什么都不懂都不会”的尴尬或困境之中,而新商科的价值从内涵到实践再到实现,则一定不能脱离市场、产业和企业的需求,“

9、商科+技术”“技术+商科”的新商科复合性和应用性人才也才能在具有良好排他性的基础上获得硬实力和竞争力。二、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内容维度产教融合强调教育生态中环境、主体、资源等的整合,新商科则注重学以致用的知识融合、理实融通和能力复合。两者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通过协同融合获取广泛的资源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并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产教融合的重点在于通过一定的机制和途径充分调动产业和教育的共同利益关系,实现新商科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资本、知识等异质性资源整合利用的目标。由此,产教融合赋能则成为新商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并通过新机制、新方案、新课程、新师资、新学习和新评价等内容维度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资源体系和

10、评价体系。(一)基础: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新机制和新方案新商科本质上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获取更加广泛的知识资源并转化成为精准解决商业实际问题的业务能力,因此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基础是要形成符合新商科特点的产教融合机制,重点包括利益联结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由于“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问题,同时还是经济问题”5,产教融合的根本动能并不在于政府的推进和政策的供给,更不会来自市场或高校的“一厢情愿”,只有基于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如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商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得到关注和满足,才能确保产教双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

11、体并成为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有效的利益联结具有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作用。运行机制方面,要对协作事务中的权力与责任和权利与义务、工作流程和方案、沟通交流机制、资源投入方式、质量保障与评价等进行统筹一体设计,确保产教双方的有效衔接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新商科的核心是对商科人才培养进行清晰认识与重新定位,商科人才的需求遵循的也是市场逻辑而非单纯的学术逻辑,因此必须具有反映新经济、新商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企业与市场、与产业联系116最为紧密,对技术需求的感知最为敏感,创新的动力更足,链接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能力也更强,因此通过产教融合路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联合行动,对形

12、成涵盖确定课程清单、梳理课程逻辑关系、促进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结构形成、推动学生解决复杂项目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二)关键: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新师资和新课程新商科需要新师资,负责教学实施的教师能力恰恰成为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高校师资无论是教师个体或教师团队都面临着新知识的学习和丰富、存量和增量知识的融合优化、知识体系的重构、教学手段的改进创新等任务,特别是因缺乏必要的企业经历和真实的项目实践,他们在新商科人才培养方面的胜任力很难迅速提升,抑或与时俱进。因此,须借助产教融合构建与新商科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包括校企合作共建团队和共育师资、校企师资双向流

13、动中的互学互促、商业名企中选聘驻校教师和产业教授等。新商科还需要新课程。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虽然新商科的知识交叉、能力复合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清单等都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课程建设,首先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呈现“有你有我”共同参与的框架,构建理实一体、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其次,知识和能力的融合不能简单停留在基于学科交叉的不同课程要素的“拼图式”排列组合和堆砌叠加,还应在体系融合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旨在推动应用性、复合性能力提升的“项目化”课程,在项目化课程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最后,在支持新商科

14、理实一体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方面需要良好的平台予以支撑,为新商科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空间和场景环境,促进学生对新商科的认知与体验。(三)保障: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新学习和新评价在新方案、新师资和新课程等的共同支撑下,新商科视野中的新学习也成为新的要求并总体呈现跨学科、跨专业、强合作和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特点。相较于传统教学往往在教育系统中以专业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且知识的获得更多依靠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新商科的新学习则要有效组织调动校、产、企等多方面的力量,组织形式往往需要突破传统的班级甚至学院边界,知识传授也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向“知识中心”转变,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或自下而

15、上的自发方式鼓励开展合作导向的学习小组、问题导向的项目小组等形式多样的共学、共研、共创。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对新商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新商科的特点,其评价也应是多维联动的,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常态化评价和周期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基于项目和问题导向性的学习评价也需要更加精细化,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统分结合、分类施策、有所侧重;要善于运用评价结果进行及时跟踪和动态反馈,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性”作用并探寻学生个体和整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学评联动模式。三、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体系化对策建议新商

16、科新在交叉融合、凸显应用导向、强调能力复合,难在动态发展。因此,新商科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必然伴随着困难和压力,对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更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体系化设计、系统化推进,则成为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一)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动力需要集成优化“从产品的经济属性分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主要承担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这也决定了产教融合政府推动的经济逻辑”。6由于产教融合被视为促进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都日益予以重视并积极推动,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的启动阶段,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甚至资源投入等方式为产教融

17、合提供初始动力;从产业和教育两大系统相互接触到产教融合启动实施的过程看,也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两大系统内行政力量的推动。但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产教融合往往呈现持续动力不足、合作水平不高、融合成本较高、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117在产教融合进入稳定期和成熟期或面临向纵深推进时,政府推动可能面临失灵的风险。因此,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动力集成则需要重点关注:第一,政府政策性动能的发挥需要精准定位。政府基于区域商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地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服务地方重点商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等,一般都具有较为良好的动机去推动产教融合,但其角色定位必须是产教融合的政策供给者、规划引导者、资源链接者、支持推动者和评

18、估监督者,总体为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第二,形成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系统动力。在政府对产业和经济关切并推动的基础上,必须关注不同主体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特别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激发产业企业的内生动力,建议必要时对企业实施一定的利益补偿机制等。(二)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协同机制需要创新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机制,通过明确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相互关系、运行方式并通过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出来。从早期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企业导师授课、共建实习基地到校企合作班、“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浅表性、零散型、粗放式合作,再到与龙头企业、商业名企等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学生就业、教师企业研修、教师产学

19、研合作等功能的集约式、一体化基地,融合范围不断拓展、融合内容日益充分。从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的表现和需求来看,围绕数字营销、金融科技、智能财务、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新商科产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的新机制和新形式。产业学院作为“推动应用型高校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等系统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平台”7日益成为新商科建设中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和新载体。除上述机制以外,一些重点高校在政府推动下整合教育界、商界、企业界等多方资源,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开展科技商学院的建设,旨在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型产业人才,这成为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

20、建设机制创新的新实践。(三)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需要构建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既是一个多因素相耦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多层次相协调的活动,其涉及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及教学资源等。”8这对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建设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政府是产教融合的规划者,通过统筹教育和产业的关系和需求,明确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施途径和重大项目,同时通过政策制定理顺政府、高校、产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产教融合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体系,规范产教融合的流程、形式和内容。其次,作为产教融合的共同实施者,校、产、企则要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围

21、绕新商科的各类资源的共研共建,如协同开展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活动;实施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平台载体的联建共建等。最后,产教融合赋能新商科需要健全的评价体系,要围绕学习满意度、目标达成度、相关者利益、过程化管理、投入产出质量和效能等方面实施校、政、企等共同参与的效能评价;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必要时可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要强化监测评价的结果运用,将其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试点开展、改进优化、表彰激励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参考文献: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102周俐萍,郭湘宇.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

22、内涵及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1(14):21-28.3延明.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22(4):165-177.4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8):58-62.5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9.6蔡瑞林,李玉倩.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15-121.7周步昆,许广举,冀宏,张根华.融合创新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特征、架构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5):35-

23、40.1188李明.基于多理论视角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2):13.The Value Found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Empowered New Business Science Construction and Its Goal RealizationSONG Juna,JIN Daipingb(a.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School of Busines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

24、ngshu,Jiangsu 215500,China)Abstract:New business science as a discipline features knowledge interfacing,comprehensive ability,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As such,it requires an effective empowerment by way of educ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ndustry,in order to overcome such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

25、al business education as single-lined knowledge system,technology perception lag,and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ability.Expected to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en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eaching system,a new resource system,as well as a new evaluation system,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made possi

26、ble onl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chanisms,new programs,new courses,new teachers,new learning,and new evaluation.So that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the new business science empowered by such an engagement can be ultimately improved,what are called for are a drive at dynamic integration,collab

27、ora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s guarantee for system design and systematic promotion.Key words:new business science;educ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ndustry;value compatibility;value realization参考文献:1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N.人民日报

28、,2018-05-24(00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66.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17.The Connotation of and Practical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thics in Relation to the Auditing of Cadres in A New EraMENG Weiwei1;LI Chuanzhe2(1.Schoo

29、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46,China;2.School of Marx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Abstract:In a new era,cadre auditing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prog

30、ressiveness and purity of the Party.Since auditing cadres serve as a key link in the functions of auditing,it is critical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thics for audit cadres in a new era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offers a scientific expo-s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major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thics for audit cadres in a new era,and conduct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Key words:audit cadres;political ethics construction;strategy exploration(上接第 1 1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