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领导者的作用模型(上)领导者的成长阶段美国的斯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写了本名为与成功有约的书(后中文再版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即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凭借该书所获得的强烈反响,柯维博士当选“推动美国历史前进的25个人”之一,并成为美国总统的私人顾问。在这本书中,柯维博士提出了有关培养良好成功习惯的方法,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3721”四个方面的要点: “3”代表的是所有的人由成长到成熟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或者说所必须依次达到的境界,即“依赖独立互赖”(dependenceindepe
2、ndenceinterdependence)。 “7”代表的是作为领导者或者成功者所应保持和具备的7个习惯,具体包括: “be proactive”,即主动积极或“操之在我”;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即秉持“以始为终”的理念,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 “put first thing first”,即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think win-win”,即具备双赢的思想; “seek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即换位思考; “synergize”,即协同合力; “sharpen the saw”,即磨亮自己的工具。
3、“2”代表的是成功的两种类别,即个人的成功(private victory)和共同的成功(public victory)。 “1”则代表的是作为领导者或者成功者,应坚持一个明确的工作、生活、学习目标,这样才能高效地提升自己。其中,所有的人由成长到成熟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必须依次达到三个境界,可由图41所示:图41 领导者(或个人)的成长阶梯示意图(一)“依赖”阶段这是柯维博士提出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1.所有的人都会有依赖心理对于“依赖”的认知,从小孩子对父母亲单纯的依靠关系中就能清楚地看到:孩子生下来如果父母置之不理,那么这个孩子将很难生存下去。小孩子如是,实际上成年人也同样会有依赖的
4、情况产生。以公司员工为例: 新进入公司的员工如果得不到上级主管的教导和指挥,就不会做事情,这是新员工对领导的依赖; 员工的情绪可能会形成对上级主管夸奖或者嘉奖的依赖; 对销售人员而言,可能会形成对具体产品或者某个价格的依赖。总而言之,不管地位、学历、财富以及已获得的成就有多少差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有依赖心理。2.依赖心理的来源人们依赖心理的来源,实际上就是佛语中的“贪、嗔、痴”三个方面,换言之,人有“贪嗔痴”就必然会出现依赖心理。 “贪”“贪”,即贪得无厌,见利忘义,有占有欲。一般情况下,如果个人缺乏安全感、有占有欲,对物质有情、太重视,那便起“贪”欲。在“贪”方面,每个人应该谨记“不要
5、吃着碗里的而想着锅里的”。 “嗔”“嗔”,即怨恨、不满。不满在内心,而发脾气是其外在表现。人之所以会有烦恼,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总觉得别人都不对、都不合自己的意。这就是用自己的标准及主观(自以为是)的见解,要求别人合自己的意。其实,没有人会合自己的意,当自己也没有合别人的意,而却要求别人合自己的意时,自然就会生气。在“嗔”方面,每个人应该注意“不要暴怒,否则只会伤了自己也伤了身边的人”。 “痴”“痴”,即为物欲或者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在“痴”方面,每个人应该认识到“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否则只会得不偿失”。总而言
6、之,对每个人来说,常常都是由“痴”发展到“贪”,继而贪而不得开始“嗔”。具体到领导力培养的方面,应强调“领导人不能有爱好”,也就是说,作为组织或者企业的领导人不能因自己个人的爱好而形成依赖,否则就会陷入“贪、嗔、痴”中难以自拔。3.单纯的依赖关系不会长久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长久的依赖关系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其他任何人之间如果只存在单纯的依赖关系,则双方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人出现依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直依赖,尤其在关键的地方依赖而形成习惯。(二)建立在“独立”阶段基础上的“互赖”阶段在“依赖”阶段之上的,是“独立”和“互赖”两个更高的阶段,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1.真正的领导者精于“互赖”
7、“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群策群力以达到成功”,这句话很清楚地阐释了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但需要明确的是,人独立了并不是成功的标志,真正的成功在于互赖或者互利。从这个角度审视,可以发现一个成功人士在社会上必须要学会一个字,即“借”,这个“借”意不在借钱,而在于借力。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候”都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对于“借”的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要试图达到“互赖”阶段,并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就必须对社会资源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做到“天下英雄唯我所用”。2.从“独立”到“互赖”“互赖”阶段是无法跨越“独立阶段”
8、达到的,也就是说,互赖的前提是相互的利益,而互赖和互利则又必须具备“独立”的资格才有可能实现。人们之间都是可以互利和互赖的,尽管可能双方中的一方地位、学识或者财富与对方存在差距,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互利和互赖的障碍和困难。所有的人都有依赖,只要在对方依赖的部分自己能够做到独立,就能够有机会与其互利和互赖。(三)促成领导者三个阶段成长的内在修炼【案例】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书、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
9、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两人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苏东坡很高兴地穿起大袍,坐在佛印禅师的对面。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印禅师道:“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觉得很甜!当苏东坡感到得意的时候,恰巧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道:“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看佛印禅师穿着大袍,婆娑于地,这一下给他抓到机会了,他连讥带讽地答道:“像一堆牛粪。”苏东坡答后,偷看佛印禅师一下,看他有什么表示,只见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默然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苏东坡回家,
10、得意洋洋。他的妹妹看到,问他:“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苏东坡便把今天与佛印禅师对坐时的谈话经过一五一十地描述给苏小妹听。他心里以为苏小妹听了,一定会替他高兴,大大地夸奖他一番,哪里知道小妹听了,却摇摇头向他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这道理你是知道的。”苏小妹笑嘻嘻地对苏东坡说:“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点评:由以上这个轶事可以领悟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或者具体到领导人的思维改变,也应该是从由内而外进行的。柯维博士所提到的,作为领导者
11、或者成功者所应保持和具备的7个习惯之中,“操之在我”以及“以始为终”着重强调的就是领导者内在的修炼。操之在我“操之在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自我的选择权“操之在我”首先强调的是对自我选择权的把握。恩格斯曾经总结过有关人的两大特征:第一,人可以创造并且使用工具;第二,人的大脑不是执行简单的映射功能,而是在对收集进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选择吸收之后才做出反应,具有选择权。因此,每个人纵然不能掌控客观环境的变化,但可以决定自己本身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个人如果觉得受到了伤害,实际上并不是某个人所造成的,而是自己选择做出的反应令自己受到伤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处于“有刺激就有反应”与“完
12、全的操之在我”的状态之间,人生实际上就是从前者到后者所走过的修炼过程,修炼的程度越高,对自我的把控力以及通过自我来影响外界的能力就越强。【案例】算命先生的判断:习惯成自然有一位先生已经40岁了,家里仍是一贫如洗的状态。于是,他去请教一个算命先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面相和手相看出这辈子还有没有翻身的可能。算命先生认真地看了看他的面相,又仔细地看了看其手相,告诉他有一个好消息,同时还有一个坏消息。那位先生选择先听坏消息。算命先生随即告诉他,坏消息是他在40岁之前会处于家徒四壁的状况;而接下来的好消息则是,只要一过了40岁这个先生应该就会习惯这种状态了。点评:由此可见,人是会按照习惯去生活的。尽管个
13、人应该把握自我的选择权,但是实际上人们很少使用到选择权,绝大多数情况是习惯性地使用反应的权利。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自我的选择权时需要有一个前提,即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去察觉到问题的真相。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只有及时悟到或者察觉了变化情况,才能够获得选择的机会。换言之,虽然上天赋予了人们选择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这个权利,对于个人而言,这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 从“受害者”到“责任者”的心态转变总的来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害者”,即他们在生活或者事情中总是处于无辜的地位;另一类是“责任者”。如果人们始终保持着受害者的心态,就会表现出抱怨、郁闷、愤
14、怒以及希望报复等负面情绪,经常被烦恼所包围。而实际上,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可以在“扮演受害者”或者“扮演责任者”之中做出选择的。对于个人而言,95%98%的沟通事实上是与自我的沟通,因此,如果个人自我沟通出了问题,例如,总是对自己说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他自己就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受害者。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地避免自我定位于“受害者”的状态,尽可能地将心态从“受害者”向“责任者”转换。【案例】朱为茵女士的转变朱为茵女士曾经担任台湾飞碟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于1988年与歌坛巨星李宗盛结婚。从他们交往一直到1998年的十几年间,朱为茵女士与李宗盛一起度过了自己最为美好的十几年光阴,帮他生了
15、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并在各个方面辅助李宗盛使其事业登上了顶峰。然而,1998年李宗盛却毅然决然地与朱为茵女士离婚,此后,由于朱为茵女士把自己当成了离婚事件的受害者,于是对自身造成了的极大困扰。从此以后,由于怕听到有关自己被抛弃的议论,她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生活节奏,将工作时间从白天移到凌晨一点到三点,陷入到了内心深处的抑郁和狂躁之中。不仅如此,她始终为这件事情大倒苦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朱为茵女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重新振奋起来立志要成为一个责任者。在2003年,朱为茵女士出了本名叫我的40岁比20岁美丽的书,在其中提到“离婚这件事情令我获得重生”的良好心态。同年,她还荣获了全台湾最有魅力
16、、最自信、最智慧的女人评比的第一名,那个时候她已经47岁了。在生活重新回到正轨上之后,2004年朱为茵女士得知了李宗盛再次离婚的消息。为此,她曾经致电李宗盛,继续支持他、鼓励他东山再起。之所以朱为茵女士没有因为之前的经历而对李宗盛落井下石,就是因为她已经重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点评:从心理上来讲,受害者才会去伤害别人,而作为责任者是没有必要伤害别人的。 从自己做起对于领导者或者每个个人而言,强调并努力实践“操之在我”的理念以及受害者、责任者的概念,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周遭的他人理解和做到这些,而首先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自身观念的转变。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转而要求别人来实现或者达成,是不大可能的。如同生活当
17、中人们需要镜子一样,在个人的生命当中也是需要他人作为可以照到自己的“镜子”来帮助自己实现改变。正所谓“人们不会拒绝改变,人们是拒绝被改变”,所以要真正把握“操之在我”的思想,实现由受害者向责任者的改变,应该谨记以下四句话。 改变从观念开始; 改变从自身开始; 改变从小事开始; 改变从此时开始。 【案例1】以“操之在我”的观念看待和处理沟通问题总结在领导力或者上下级沟通中所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批评”和“说教”是用得最多、最为常见的。正如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童一样,如果在工作中对待成年人只是一味地批评与说教,其领导效果是不会好的。实际上,优秀的领导人应该是帮助下属建立工作方面相应的承诺,做到“我让你
18、承诺而不是我要求你承诺”;然后再帮助下属实现这个承诺的具体内容,这样才可以帮助下属建立起自尊心。一个有自尊的人才是可以被领导的人,反之,批评和说教只会破坏下属的自尊心。因此,领导的关键是从内部开始,是由自己的改变而引发周围来发生改变。正如孟子所提出的“行有不顺,反求诸己”一样,如果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实际问题,首先也应该从这个思路出发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总而言之,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对象来“操之在我”地寻求改变,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修养与素质。【案例2】一位“操之在我”的成功主管某公司的总裁精力旺盛、才华洋溢,但是在管理方面却主观、独裁
19、。对于部属总是颐指气使,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结果使得所有同仁离心离德,常聚在一起发牢骚。虽然这些牢骚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而且用心良苦,好像都是全心全意在为公司考虑,可惜的是,这些人都把自己交给他人主宰,完全丧失了主动行动的能力。 但有一位主管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总裁的缺点,只是他的反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去弥补这些缺失。总裁颐指气使时,他就缓冲、减轻下属的压力,又设法结合总裁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之处。他总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预先去设想许多事情,使得总裁渐渐开始征询他的意见,他的影响力也因此而扩大。最后同事们也受到他的感染,改变了隔岸观火的心态,勇于去思考和承担更多的事情。点评:这位“操之在我”的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而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他选择不将自己交给他人主宰,而以自己的意志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