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评《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25423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评《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评《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评《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 评 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 尹 恒 梁靖霖【导读】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 是王新多年来视觉文化研究心得的结晶。鉴于当代视觉文化盛行与泛滥的问题,该书以艺术史及艺术史学史为入思路径,对中西古今艺术图像展开了学理与趣味并重的比较与解读,提炼出了视觉教养的全新内涵,借助姿彩生动的诸多案例,提出了养成视觉教养的系统方法。全书在宏阔的学术视野下将跨门类、跨文化艺术图像比较分析引入了视觉教养研究领域,是一部雅俗共赏、富有洞见的佳作。【关键词】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融通视觉教养五眼说一、从“见与不见”到开放艺术史书写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以下简称“见与不见”)一书

2、是人文学者王新的一部雅俗共赏的视觉艺术图像研究专著。顾名思义,此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易于看见的视觉艺术图像来觉察图像背后不易看见的东西,这也正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经常讨论到的视觉性问题。周宪认为视觉性“蕴含了极为复杂甚至极为隐蔽的视觉社会规则和文化语法”1。为了揭露潜藏的隐蔽视觉规则,讨论可见性问题时一般需要和不可见性联系在一起。可见与不可见总是互为阐释,以互文性的共存方式流行于视觉文化之中。见与不见 的书写注定是要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辩证张力中展开。见与不见 全书从艺术史与艺术史学史的角度入手,并进而扩展到大众图像的研究,将视觉艺术与文学、自 然、爱 情、神 性、权 力、市场六者的关系进行

3、了别开生面的兼顾学理与趣味的解读。艺术史研究一直存在着一种阐释惯性,即古代艺术史研究交给考据历史学,现代艺术史研究交给理论批评学,二者之间泾渭分明。美术史家巫鸿在思考这一问题时认为“只有通过理论和历史的磋商,重构221书评空间美术史的愿望才可能摆脱某一学术立场 的 标 榜”263,而 在 见 与 不见 中,我们看到了这种重构开放美术史的努力。通观全书,总体上试图打破某一立场的霸权话语的出现,从而试图呈现出一种开放、公允的艺术史书写范式。譬如书中 凝视与游观的风景一文,可以看见对作者中心主义的消解。文章先以对杜甫的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入手,将四句与中西绘画技法联系,引出了中西空间理解方式

4、:凝视与游观。进而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与宋代董源的夏山图卷 为例阐释了二者的空间展示方式。最后将沈从文与鲁迅的文字也纳入二者的理解之中。但全文并无一处要引导读者抉择哪一种眼光,而是试图邀请读者参与到二者的体验与感受中来自我体证。这就是重构后的艺术史所应当秉持的开放 书 写 风 度。这 也 正 是 巴 赫 金“对话理论”(dialogue)与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所期待解决的问题。王新写过的 论“图像吁请”:一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交互生成3一文与此处也互文呼应,同样强调了图像理解中主体性这一问题。在另外一篇 掌故式批评 中,作者倡导了一种充满“东方式”感悟

5、的掌故批评方式。文中从石鲁假画的偶遇故事的杜撰讲来,通过叙述后蜀画家黄筌不按照帝王孟昶建议更改吴道子 钟馗捉鬼图 中的钟馗指头安放布局的艺术掌故,引出了与西方所流行的理论批评方式大异其趣的中国式掌故批评。在西方话语占据批评界主流的今天,强调中国批评界的“失语症”现象也过去了将近三十年4,但并没有改变批评界西学一枝独秀的现状。此处的中国式掌故批评正好为当下艺术史书写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二、融通视野下的视觉教养见与不见 并非只满足于开放艺术史书写的尝试,还试图将艺术史知识转换成 为 滋 养 视 觉 教 养 的土壤。对“视觉教养”的关注起源甚早,中西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西方世界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柏拉图

6、和亚里 士 多 德 的 言 说 中。柏 拉 图 在提麦奥斯篇 中指出,是神发明了视觉;亚里士多德在 形而上学中也指出,人类总是无意识地使用自己的感官来实现探索世界的目的,尤其是视觉感官。古代中国的老子从“五色令人目盲”中表达了视觉对人认识真理可能造成的障碍;孔子则强调“非礼勿视”的视觉规则,认为需要在道德伦理下来规训视觉,321培养视觉教养。老子与孔子都从限制层面上来理解视觉教养。中西世界并非一直都是心理攸同,轴心时代的先贤哲人们对于视觉教养的理解差异,使得后世两个世界各自的艺术走向了迥然不同的道路。巫鸿提到美术史书写的“开”与“合”问题时,认为关注独立与体系的“合”的艺术史书写最终要走向整体

7、性的、融通性的“开”的艺术史。265-73见与不见 书写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提供了有关视觉教养的融通性的习得可能。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在中西艺术图像中品评游走,背后渗透着弥合传统中西视觉文化差异、融通中西艺术隔阂的学术意志;同时还透露了强烈的古今意识,试图将古今艺术思想融通在一个平台上来对话。英国艺术史家夏洛特克隆克曾指出历来艺术史学科的两个基本弱点,一 个 是“坚 持 一 种 关 于 大 师(great masters)的严格规范”,另一个是“关注点集中在风格和图像志分析上”。5这种过于关注精英作品与艺术图像内部的研究方法,显然阻碍了从更为宽阔的视野下来思考艺术图像问题。见与不见 这本小册子则试

8、图补救这两个弱点。一方面,从 国士风骨,美人情思 中对平民书法老人庞有应书法的释读到 草根的庄严 中对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中“神性”的发现,再到 民间的喜悦 中对刺绣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推重,见与不见 并未局限在精英艺术的圈层之内,而是将“非大师”“非精英”的民间艺术也纳入视觉教养的修习范围之中;另一方面,在 国画山水中的政治权力的雄辩术 等多篇文章中将图像的解读拓宽到了政治传统、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之中,这无疑是对传统风格和图像志研究陈习的突破。在 见与不见 中,精英名作与平民作品、作品本身与外部世界实现了某种融通和共洽。周宪在讨论美育教养与科学的关系时,从理论上强调了二者融通的重要性。6见与不

9、见 此书则在古与今、中与西、精英与大众、专业与跨界之间具体实践了艺术图像视觉教养融通的可能,落实了作者在其曲折艺术学中对世界复杂性的判断,为当下中国读图美育与视觉教养提供了生发力、穿透力与阐释力。7三、结语:批判及其他 如果说视觉文化建构了中国当下公民的视觉素养8的话,视觉素养被视觉文化建构的这一过程就有必要纳入理性的审视范围内。见与不见 示范了视觉教养培育中文学、历史、思想等人文素养熏陶的必要421书评空间性。全书最后两章中,作者从郭熙早春图 到徐悲鸿 愚公移山,从宋徽宗到路易十四的圣像,揭示出了一条政治与视觉图像细幽的隐秘关系暗线;在 板桥先生的商诀经典与时尚的互文时尚的谎言 诸文中,作者

10、通过古代中西艺术中营销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当下中国视觉文化的反思:庸俗的商业营销策略、浮泛的“绘画图像化”潮流、虚伪的先锋艺术。作者对视觉污染研究有年头,此处正是其思考所得的延伸。在公共景观还是大众媒介都充斥着视觉污染的今天,满足健康视觉生态的诉求已经是很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对当下视觉污染的批判显然极合时宜。早在 1936年本雅明就写道,“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 的 东 西 正 是 艺 术 作 品 的 灵晕”9。在读图时代到来的今天,视觉垃圾俯仰皆是,见与不见 试图挽留住古今艺术中尚还残留的一点“灵晕”。在此书“导论”中,作者已经为读者提供了破解这一困境的方法,即培育视觉教养,让其具备“五眼”:明辨之

11、眼、批判之眼、品位之眼、纯真之眼、行动之眼。明辨之眼,以中国南齐“谢赫六法”品评式传统补以西方的视觉及批评理论读图谱系,使之能明辨优劣;批判之眼,秉持学界对工业生产与文化霸权素有的批判精神,对视觉文化中图像的浅薄性、技术的欺骗性、视觉的强迫性予以充分批判;品位之眼,即以中西古典文化滋养浸润,提升读图涵养品位;纯真之眼,遥承李贽的“童心说”,就是保持童心童眼,捕捉住长天大地的灵气妙语;行动之眼,即以身体实践积极介入图像审美实践中去,不要流于空谈理论。“五眼”说的提出,使得对视觉污染单纯的书面批判成为具体可行的实施行动,这无疑是对传统批判理论的继承与落实。见与不见 非常突出的一点还有即对身体经验与

12、性别世界的关怀。全书虽然并不缺乏理论思辨与理性旁观,但在 裸体与真理 失落的女性精神 等诸篇文字中皆能见到,在对中西视觉图像的分析中体现出作者对人的身体性与情感性的肯定、对人的性别世界的观照。梅洛-庞蒂在讨论身体的统一性时指出“除了接受它,即接受贯穿身体的生活事件以及与身体融合在一起”10,就别无他法。作为人之整体,身体性存在至关重要,在理性精神过度膨胀的现代世界中,为感性身体的合法性挣得一席之地,恰恰尤为珍贵。总之,在当下中国视觉图像充溢与泛滥的繁华世界里,在意义与表象严重撕裂的碎片化时空下,无论对于大众审美或是精英世界而言,见与不见 无疑是视觉教养培育的521开放性书写的示范之作。本文为国

13、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图像时代视觉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20BH141)的阶段性成果。注释1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 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7(3):17-24.2巫鸿.美术史十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王新.论“图像吁请”:一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交互生成J.江汉学术,2019(6):89-99.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5 英 保罗史密斯,英 卡罗琳瓦尔德.艺术理论指南M.常宁生,邢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418.6周宪.论美育对科学素养的赋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5-83.7 王新.论艺术的四重“微妙”与“曲折艺术学”构建J.江汉学术,2018(2):35-40.8 周宪.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3.9德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6.10法莫里斯梅洛 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7.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责任编辑 高宇)6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